【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這次要分享的文章,出自中國作家張煒,主要談個人如何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他從西方盛行的「創意寫作」這門新興學科談起,聊到創作一部好作品,需要具備哪些閱歷、能力與技藝。
一起來看看他如何深刻解剖「寫作」這件事吧。
-
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 張煒
「創意寫作」興於西方,「創意」二字可能是翻譯中的再定義,直譯比較難,大概也不是「文學寫作」和「寫作學」。西方創意寫作的授課老師主要是具有寫作實踐的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教寫作必須具備創作體驗,必須從寫作經歷和實踐出發,不能空談。在教授過程中,會慢慢概括出一些關於寫作學、詩學的問題。中國的創意寫作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是大學文學院設置的一門新課程,還未走遠。
寫作訓練是漫長的。通常講,如果沒有五六百萬字以上的訓練,一支筆是不會聽話的,無法累積出基本的書寫體驗。寫作教學主要針對技術層面,它固然重要,也能夠傳授,然而決定一個人寫作成敗的關鍵部分,卻往往不是技術層面。要寫出一部好作品、成為一個好作家,需要許多高於技術之上的東西,那些大致是不可以學習的。每個人的先天能力都是既定的,後天學習所能做到的,只是喚起先天的能力。許多寫作者面對的常常是技術,即語言表述、結構關係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沒有一定的寫作量,也很難掌握。
關於藝術的判斷是非常複雜的精神活動,學習寫作需要在有創作經驗的老師帶領下,一邊閱讀一邊實踐,看看好作品是怎樣完成的、其中蘊含了什麼規律。比如同樣是成功的作品,有的氣質單純,有的複雜斑駁;有的浪漫飛揚,有的樸拙內向;有的寫得很實,有的想像奇異。藝術自身的複雜性,決定了學習和理解的困難,這就需要非常寬容和通達,需要很深的感悟力,需要有一定寫作經歷的人來引導。通過個案分析,回到局部、細部,從詞彙、標點講起,指出作品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並通過進入作品獨特的語言系統,回到作家個體,回到個人,一步一步去接近和感受。總之,創意寫作就是關於寫作技藝的教授,非常依賴寫作經驗,解決的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有時,一部作品似乎寫得很好,有吸引人的情節,有人物,表現的生活底蘊也比較豐厚,但讀起來還是覺得缺了很多,令人不能滿足。總體上看,它寫得還不夠「美」,不能給人一種審美上的深刻愉悅,比較粗糙。首先是,閱讀中無法讓人享受語言之美,而失去了這種美,也就偏離了文學的本質。語言藝術謂之文學。作品本身不能夠提供審美,因為它在把握人物、細節、思想方面,特別是語言,還沒有進入審美。一部作品從構思到形成,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從一開始就要極度地追求完美。一篇萬字左右的作品,裡面有多少標點、詞彙、分句、複合句,要從這些細微處開始推敲。詞與詞之間的調度,每一個標點的含義,都要到位、準確,而且要有個性,不是按照新聞和公文的方法,不取最大公約數。
標點符號在語言表述中有獨到的、重要的作用,它們有情感,有溫度,有層次感和邏輯關係。不能輕易就來個驚驚嘆號、分號、破折號,沒那麼簡單。逗號和分號都是強調層次的,都是平等的關係,但有區別。為什麼有人寫了二十萬字,連一個驚嘆號都沒用,三十萬字連一個分號都沒用,而為什麼有人在很短的篇幅裡就有了許多驚嘆號、雙驚嘆號、問號加驚嘆號?它們自有緣故,有時這是利器,不能隨意使用。即使全篇沒有一詞不妥,沒有一句不精,沒有一個複合句不恰當,這樣的作品也未必就是好的,因為這不過是在解決技術的問題,而比技術更難的東西還有很多,它們更需要解決。比如感悟力、思想力、情感敏銳度、性格反抗性,不同的生命衝力,這些東西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部作品的品質。
寫作學強調的多是技術層面,翻閱一個時代的文學期刊,會發現其筆調、詞彙、表達方式、語感語境都差不太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刊物,翻一下就能把握那個時期的文學氣質,簡單點說就是語言氣質。翻看今天的雜誌,便可以清晰地把握現在的語言氣質。而今,學習外國,一點點欲望並勾兌幾滴小資的悲喜淚,就被當成了傑作,被人稱道。但這種勾兌和模仿的文字,這種消費和娛樂的文字,無法成為傑作。目前最有市場的就是這種「勾兌酒」,摻一摻攪一攪就是一篇作品。這也算一種能力,有一定文學歷練和文字調度能力,寫一個大致過得去的長中短篇小說似乎很容易。一個作家寫了四十多年,寫了上千萬字,像這樣一個巨量的文學訓練,單憑慣性和經驗,一年中就能寫出許多文字,而且從技術層面上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可是這些全都沒有意義,它們一定會淹沒在更巨量的文字垃圾中。
此外文學寫作技術上要過關,還有運氣的問題。生命在某個階段的一個激靈,一個領悟,就會產生出人意料的表達。它也許有些神秘,隱在字裡行間。然而這種運氣只會光顧那些技術出色、有刻苦訓練的寫作者。所以世界上的優秀作家,技術上都是非常好的。現在刊物上發表的作品,包括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僅看技術上就有很多問題,使用語言、調度詞彙的能力很差。文學閱讀市場十分龐大,嚴格講還是供大於求。現有雜誌砍掉十分之九,出版量減去百分之九十,也許才與基本的文學創造力匹配。而且即便如此,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留下來的文字,也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每個人都讓文字乾淨、苛刻起來,文學環境才會清潔和嚴謹。
一個作家創作欲望熊熊燃燒時,揮筆而就,但冷靜下來,就恨不得把寫出的東西全部燒掉。一個日益成熟的寫作者會越來越苛刻,文字越來越少、越來越好。有人說他出版了幾百萬文字,今天看有些東西大可不寫。那麼這其中「可寫」的部分,如果沒有那些「大可不寫」的東西墊底,沒有這種巨量的訓練,還會存在嗎?人在藝術方面的覺悟非常緩慢,不能一下就達到高點。
任何一個優秀作家都會貼近底層,站在弱者的立場上,這是仁善之美,人性之美,是匯入藝術審美的至美。然而這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呼號和抗議。有些文字除了描寫底層的憤怒、反抗和激烈之外,幾乎再也沒有其它內容。這種強烈的情緒與意念覆蓋了一切,自由、活潑、愉悅、幽默和柔情,全都被壓迫被剔除了。它甚至能夠覆蓋無所不在的愛,變成一種僵化、呆板、膚淺的情緒宣洩。憤怒和激烈壓倒一切,豐富與智性變成了乾癟。詩性是豐瞻的、深廣而曲折的。文學當然可以有反抗、有憤怒、有訴求,但要有一個詩性的品質和基礎。
在教科書裡魯迅先生常常被貼上「反抗勇士」的標籤,作品不是「匕首」就是「投槍」。其實這是誤讀,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細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就知道他是一個多麼柔軟和幽默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犀利的人。魯迅曾致信山西榴花社,信中說既然是作文藝,就不要只急著呐喊和衝鋒,先要把文藝作好。有人要你們勇敢陷陣,他自己為什麼不衝上去?馬奎斯的政治立場是左派,左派陣營就指責他疏離革命,為藝術而藝術。馬奎斯在巴黎全身心地投入專業技能的訓練,吸取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學營養,學習和借鑒各種文學技法,以提高個人的寫作技能。他回答那些可愛的同志說:一個作家既然選擇了文學創作,那麼他最大的革命責任,就是把作品寫好。
作家的勇氣表現在許多生活的關節,時時都有考驗。但最大的考驗、日常的考驗,也要交出合格的答卷,這就是忠於藝術原則,這也需要堅韌和勇氣,也是最大的擔當。放棄藝術原則,其實就是放棄對真理的追求。真理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也是藝術層面的。真理是普遍的,是全方位的。優秀的小說家既然熱愛真理,滿腔正義,卻熱衷於粗糙的文字和思想,會給人一種兩面人的感覺。
直譯語言有哪些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語言人類學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影響了人對於世界的理解與認知方式。那麼,當語言之間相互交流,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呢?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日本和制漢語對於近代華人認知世界與自身方式的影響,也帶我們進一步思考今天我們的語言又受到哪些語言交流的影響?
-----------------------------
清中葉後,中國國勢急速衰落,日本同樣成歐美列強侵略的對象,卻能把握歷史機遇,走上現代化之路。1868 年開始的明治時期,日本厲行西化,為了掌握西方社會文化和科技,把大量西方著作翻譯成日文,當中包括很多漢字譯詞。中國洋務運動的時侯,已經有從「日語借詞」,參考一些日文翻譯,把西方知識帶到中國。這種日本的漢字譯詞,又稱為「和製漢語」。當時清代保守派知識分子對這些新名詞大加批判,其中翻譯大師嚴復就試圖用自己的方法鑄造新詞;例如「社會」是日文翻譯,嚴復就譯為「群」,林鄭月娥所讀的「社會學」就是「群學」;「自由」則作「群己」,穆勒的著作「自由論」,就是「群己權界論」。
可是到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慘敗,更多中國人想到日本留學,包括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加快日本漢語傳入的速度;加上後來的白話文運動,嚴復一派的古典翻譯就沒落了。日本史學家尾形勇曾作統計指,劉正埮的「漢語外來詞詞典」收錄過萬外來語,當中有 10 分 1 是和製漢語。尾形勇把「和製漢語」分為四類。第一種是利用古漢字意譯外語,例如「社會」在漢語原意指酬神活動;「民主」也是古代漢語,「尚書」也有記載,「天惟時求民主」,民主是「民之主」,即是王,與現代民主是兩碼子的事,五四運動時,學者會直譯為「德謨克拉西」,但後來就跟日本用「民主」;還有「歷史」,中國人只稱為史學,「歷史」一詞本來只是歷代史書的意思,到光緒年間,政府進行現代教育改革,才把「歷史」一詞代替史學。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cup.com.hk/2020/05/19/wasei-kango/?fbclid=IwAR3FClEOtip4ytRhw0fuXKqQYI2rnZRNt_BA2G5J0QZBm-Aixxwvh3RLYgE#.XsN3_Fp-NPI.facebook
直譯語言有哪些 在 竹軒的理財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曾說:「人們喜歡陽性建議,而討厭陰性建議;但真正對你有用的是陰性建議,而非陽性建議。」如何判斷陽性建議?
基本上你去書店看一下理財書籍或是語言自我學習書籍的書名就一目暸然了。
《每天三分鐘輕鬆學好英文》《我用一條線,年賺千萬》等等,諸如此類書名就是典型陽性建議了。#簡單來說就是很聽動人的話語
陰性建議就比較難聽了,大量使用「不」「不可以」「沒那麼簡單」之類規範。#就是忠言逆耳拉
這裡不是要去怪書商出版社,畢竟他們有業績與生存的壓力。如果書名都是樸實直譯或是採取陰性建議的用語,大概會倒閉。
#所以朋友去找書買書時還是要先翻一下內容
#可以的話可以查一下作者平常的言論是否一致而非不一
#書名可能僅只是參考而已
#台灣許多作者很無法決定書名除非他出名了
回到理財投資議題來講,書名大概八九不離十,都是非常陽性陽光面的,動不動就千萬百萬,讓人充滿了希望,彷彿只要按照以下方法來實施,你也能馬上辦到。
真的如此嗎?#才怪
累積財富在於:運氣並且善用手邊資源+努力工作並且儲蓄+知識累積+投資。
沒錯!
我把運氣擺在最前面的位置,拜讀《窮人經濟學》後,真的沒有運氣,你就一輩子窮困潦倒。世界上還有好幾億人每天生存費用不到30元。#所以光出生在台灣就擁有非常好的運氣
運氣包含哪些呢?
1️⃣生在富裕的家庭,並且年紀輕輕就擁有資產存款(投胎比投資重要),討到好老婆嫁到好丈夫。
2️⃣遇到貴人(一本好書也是)讓你提早接受正確理財觀念,或是累積大量知識,有助於開闊自己世界與人生觀。
3️⃣所學畢業後剛好是社會所急需的知識與招攬的人才。
4️⃣獲得公司老闆主管讚賞,還站對邊。
5️⃣獲得一筆意外資產。
等等...
不公平!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哪一天真的完全公平那才恐怖,如:共產制度你要嗎?
這涉及到每個人一開始資產累積起跑點的不同,自然容錯率也不同。
#一開始就有高資產的人容錯率高
#資產越少甚至還背負家庭債務的人容錯率低
容錯率高代表他比較能承受犯錯的次數或是損失,而容錯率低的則是一丁點犯錯都不行。只要犯錯,代價很昂貴。你看到什麼呢?
👉有錢人可以一直創業,失敗幾百次都沒關係,只要成功了就馬上上雜誌,看看王品戴老闆。他們可以洋洋灑灑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窮到只要一餐沒吃到就會餓死的人呢?失敗一次就命沒了,還哪裡來會變成成功的母親。
台灣大多數投資理財書籍,都把運氣(先天條件)輕輕帶過,甚至忽略無視。大眾也只願意看到他們秀出來的分子數據,例如:年存3,000張股票,年領1,000萬股息,卻忽視他們背後的分母,例如:保險金意外領了數千萬,使用的貸款利率只有特定族群獨享,媽媽交代不能賣的上市櫃前台積電股票等等。
#請記得你我本來立足點就不平等
唯一之道就是清楚自己手邊的資源,然後善用它,妥善配置它。「窮人總想賭一把致富。」這種觀念一定要擺脫,當你知道自己能掌握的資源越有限,你就必須清楚自己越不能犯錯。#這也是我推廣指數被動投資的用意
倘若你資源有限,家人沒有什麼財產資產給予你。那麼努力工作,與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就是自己能掌控的。你可以累積人脈,你可以自我再精進,創造更多提高自我價值與資產的機會。
當然儲蓄至為關鍵,然後別妄自菲薄,別認為現下存款很少,就自我放棄。因為運氣還有後天的,也許未來另一伴會相助,或是貴人前來。當貴人找上門,看到你頹廢憔悴樣,那怎麼能獲得他幫助呢?
#天助自助
#自我幫助才會得到老天爺幫助
最後投資理財,當你看到我這篇文章,其實代表你賺到了。
#被動投資可以讓你務實的一點一滴累積資產
#過程緩慢但是成效可以預見
#連巴菲特都說好的方式你難道不要嗎?
複利的威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退休時才會開始浮現,而在退休前你只能不斷澆水灌溉。#這事你不能著急
務實的理財書籍,即便作者無法決定書名,他也會告訴你:
👉努力工作和積蓄是你前期累積資產的不二法門。
而我要再加入:
👉永遠樂觀進取,心存正向,讓好運到來。
最後相信自己,相信市場,我們累積財富的用意不是為了很多又很多,而只是要有個幸福快樂的人生(家庭)。
#用不著跟別人比錢
#金錢永遠只是工具而非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