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想要」在驅動你的,還是「需要」?
有的時候似乎很難界定想要與需要,但若以身體方面來檢視,可能會較清楚。近期我發現自己對於食物的渴望,是來自於想要,而不是需要。也就是說通常我進食,是因為我「想」吃,是因為時間到得吃,而不是真正身理需求的「餓」而吃。因此,它不是需求,而是欲望。
欲望,代表著有個渴求。就我自己的觀察,吃美食是個會能夠讓人愉快的方法(尤其邊看影集邊吃零食),而這個渴求就是對無法掌控的外界作一個釋放的疏壓。渴求的背後,有著對於失控的恐懼,因此也能說這種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但它也象徵著害怕失控的窒息壓力感。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明明吃飽了還得摸進廚房再偷吃個幾口,因此常吃到撐而不自覺。長大後才發現,這是一種內心匱乏的行為表現。因為心中有一個無底洞,所以會不斷地以食物來替代愛及安慰,試圖填滿內心的黑洞。而身體也相印地必須增長重量,來讓自己存在的有重量感。
如果你對飲食的習慣也是驅動於「想要」而不是「需要」時,也許可以檢視自己內在對於「吃」這件事帶給你的意義及感受為何,以及觀察自己是否在無意識層面害怕表達自己的感受,缺乏個體性的邊界,以致於生活在戰戰競競中,時時壓抑自己,而需要透過吃來獲得釋放。
心理上的飢渴,提醒我們去看見心靈上的匱乏及自我壓迫,一旦我們調整與身體的頻率一致,讓自己不再有生存被侵犯的壓力,以及設立與他人良好的人際界線,那麼才能真正聽見身體的需求,給予相對應的能量。
同時也有1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艾倫的理財研究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我們來聊聊,你可能不知道的『資產配置黑洞』 過去幾年我和團隊夥伴接了好幾百場的財務諮詢和規劃案 我們發現在台灣大多數人喜好的理財方式都藏著這個黑洞 最嚴重的情況,可能還會導致有錢也無法自由使用的狀況 而大多數的這些情況幾乎都是發生在屆退或已退休者身上 你可以思考看看,我們辛苦了大半輩子才累積...
發現黑洞的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代無性婚姻,一場高級的出家
--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當代婚姻中,「無性」比例是多少,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但是現代人對「無性婚姻」的敏感度有多高,基本上我們心裡有數。
凡是提到無性婚姻,不管已婚的、未婚的,都豎起了耳朵。無性婚姻的比例應該不小。大家好奇,正是因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樣,以便確定自己是否正常。
也許很多人覺得「無性婚姻」是一種困擾。我之前也經常思考,婚姻的品質是否會受此影響。
但後來我想明白了。就像兩個挑食的人,我不吃大蒜,你不吃香菜,因為這兩道忌口,我們兩人就不能一起生活嗎?大可不必。因為大蒜和香菜都不是主食。我們吃的主食已經太多,讓人的精力和胃口都到了極限,那麼大蒜和香菜的有無,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婚姻差不多就是這樣。那麼多瑣碎的煩心事擺在眼前,愈來愈多人沒空去思考「性」的存在。
今時不同往日,現代婚姻有新的結構,不要偏離本質就行。至少不要因此過於困惑,也不要跟別人比。我有些朋友,孩子都挺大了,她們屬於那種會對別人發出驚呼的「什麼,你們居然一週才三次?」。所以你看,婚內性生活的頻率,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那無性婚姻和出軌離婚,是不是因果關係?是先無性再出軌,還是先出軌才無性?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出軌者並不一定是因為婚內無性,而是因為他就是要出軌。離婚也不一定是「無性」導致,大多數離婚,還是因為個性或精神層面不能融合。
說七年級的夫妻無性,六年級的朋友不高興,覺得自己被忽視了,連八年級的都跳起來,「瞧不起誰呢?誰不是結了個佛系婚啊!」
這年頭,好多人結婚就跟出家差不多。這就是一場修行,而且不沾葷腥。本來是外面的不沾,現在連家裡的也不沾了。
純修佛性,多年後會發現自己肉欲少了,妄念沒了,平淡是真了。
如果唐三藏生活在現在,他完全可以和女兒國國王結婚,反正結了婚也依然守身如玉,二人如兄妹般相敬守禮,共同切磋佛法。就像我們現代夫妻一起切磋數學題和語文考卷一樣純潔,這可是至高水準的大和諧啊!
這屆婚姻可比三藏那時候優越得多,主要是大家更開明、更講道理,男人女人已經突破千百年封建保守意識的束縛,把「性」這件事端上了檯面。
這可是一大進步啊!只不過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大家剛培養了性解放的意識,但是性已經不需要解放了,它只想靜靜。
其實在婚姻裡,男女雙方在「性」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對等的。比如當一個女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男人通常不會想太多。可是當男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女人卻會套用三種理論。
‧理論一:「他不愛我了。」
‧理論二:「他出軌了。」
‧理論三:「他身體不行了。」
基本上沒有例外。
這被男人認為「神經質」、「歇斯底里」、「無理取鬧」的三點,是女人的大腦結構和生理特質所決定的,而不是由什麼理智、邏輯、證據決定。
所以男人哪,長點心吧,別老是「我怎麼怎麼樣」。你結婚了,你要考慮的應該是「我們怎麼怎麼樣」,不然你老婆太委屈了。
但女性也應該理解,現代男性真的和以往任何一代男性都不太一樣。他們非常多元,存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個體差異,有著我們完全難以想像的特質,也真的不是「只要我願意,沒有得不到」。
現代男人漸漸演變成不再完全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這是進化史上的一個突破,但可能是婚姻史上的一個「黑洞」。
結婚前,大家說「沒有愛的性」是不負責任。
結婚後,我們才發現「沒有性的愛」也是不負責任。
當了媽後,很多人終於明白婚姻的形態原來可以如此多元,兄弟情、戰友情、親情、人道主義、助人為樂、討拍,都有,但就是愛不明顯了,性也不明顯了,甚至連性別也不明顯了。但婚姻依然還是一個婚姻,以它隱蔽的、不為外人所知的姿態堅持著。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狀況是:無愛,無性,有小孩。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很悲哀、很痛苦嗎?也並不一定。
有句話說「優秀的女人都是無性的」。起初我認為這句話可能是從性別角度吧,優秀的女人,雌雄同體,不分男女,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因此才優秀。後來我發現,這個「無性」不光指性別的模糊,也是真的無性啊。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忙啊!
我認識一個三十歲的妹子,她對我們坦言:白天忙工作,面對各種人,每天都很緊湊,晚飯也隨便吃吃,回到家坐定下來已經十點,洗個澡睡覺,根本不想滾床單。她可是新婚啊!
我們問:「那你老公呢?」
「他很開心地去打遊戲了。」
原來很忙的不只是女人,男人也有了更多選擇。新婚燕爾都比上一屆更佛系,更別說中年夫妻了。
所以啊,別給自己那麼多責任和壓力。吃多了會膩是人類的本能。更何況我們每天面對的,是那個容顏不斷蒼老、腰圍持續增加、霸占馬桶不放、不會帶孩子只幫倒忙、要麼雲霧縹緲要麼指手畫腳、看見就想吵的另一半──讓你彷若初見、毫無心理障礙地突然下手,你做得了?
過去,「性生活是否和諧」是判斷婚姻好壞的標準之一。那些書籍雜誌,會把性生活不和諧描繪成洪水猛獸。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人已經沒空去重鑄「性對婚姻的意義」了。現代女性忙於事業的愈來愈多,腦子裡想的大事列表比老公想的還多,同時還要兼顧家裡的瑣瑣碎碎,她們並不需要「採陽補陰」啊。她們只想靜靜。
男性也不再和過去那些時代裡的男性一樣,要展現雄風,靠性生活的「按時定點定量」給女性安全感。女性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已遠超於此。
綜上所述,結婚多年後,性生活從形態上和功能上都變了。也許可以錦上添花,但不是必需品。也許可以起到助興作用,火上加油,但肯定不是壓軸重頭戲和雪中送炭。
這種高級的佛系,有些人理解不了,說:「扯那麼多幹麼?無性就是關係不和諧啊!」
那也不一定,婚姻的和諧,有多種表現形式,這同樣要與時俱進。過去的人時間充裕,娛樂貧乏,長夜漫漫,沒事好做,要不就睡覺吧;睡覺也沒啥可思考的,要不就滾床單吧。但現代人不一樣,大晚上的,大好時光,用來滾床單?男的打遊戲、玩手機、跑步、健身不好嗎?女的追劇、看八卦、聊天、學習智鬥小三酣暢淋漓不過癮嗎?再不行,看一下小孩作業,低血糖和低血壓一下子全好了,這還不健康嗎?
當我們焚香沐浴,如出水芙蓉般走近六尺大床,你是更想靜候佳人,還是更想獨自放空?
摸著你的肚皮,好好思考一下再回答。
.
本文摘自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作者:格十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對我來說,「性」的範圍很廣。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深情凝視,即是一種「性」的表達。
所以即便不一定會做愛,真正要保有無性婚姻,在我的角度來說其實很難。夫妻真的不做愛也無妨,愛也可以用言語表達。
性生活,從肢體碰觸就可以開始啦,根本不一定要走到最後一步,要看當時有多少時間多少力氣,這勉強不來。能天天做愛,早中晚都做愛,那也不錯啊,雙方都有這樣的活力也給予祝福,但一定年紀之後要注意是不是會爆血管?!
婚後還能保有友誼,我就覺得很讚啦~~~~~~~
有沒有持續做愛,那實在不完全是重點!
祝願您,能用更寬廣的態度看待伴侶關係!
發現黑洞的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粉絲贈禮🎁探索科普知識童書🆕
《探索宇宙的孩子+探索科學的孩子》
\榮獲法國教育部少年科普讀物獎/
真正由孩子提出的問題,專家來回答
🦕 從恐龍到外星人、從GPS到雷射光🛸
有趣而嚴謹的知識,打開孩子科學的眼睛
關於科學的書不少,但是能夠引發孩子興趣,同時獲得專家肯定的卻不多,這兩本書裡的問題,都是孩子們寫信到科學雜誌提出來的 ,編輯找來天文、科技、動物、植物、物理和地理等各個領域的專家, 以有趣但嚴謹的文字、輕鬆逗趣的插畫,認真為孩子們解答。
#探索宇宙的孩子
移民火星之前要先種好苔癬?
太空人的睡袋要固定在牆上才不會飄走?
行星為什麼都是圓的,不是扁的?
好幾世紀以來,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一直在探索世界的本質、追溯宇宙的起源
這本書裡回答了大人和小孩都會好奇的問題
像是星星的起源、行星的形成,或是光速有多快、黑洞是不是一片漆黑……
#探索科學的孩子
恐龍是雞的祖先? 史前人類訓練狼來打獵?
GPS可以監測地震? 星際大戰的光劍需要插電?
第一部電腦竟然長達30公尺、重達30公噸? 它有哪些功能呢?
如果你曾經好奇鼻涕是由什麼組成的、打疫苗為何會痛、
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北極熊的皮膚居然是黑肉底 (大驚!)
💡有趣的提問,激發小讀者對知識的好奇心,發現科學好好玩!
這兩本真的是東尼的菜^^
而且精裝書好有質感 (媽媽劃錯重點)
★適合 7~14 歲孩子閱讀
★也適合與 5~6 歲孩子親子共讀
--★購書傳送門★--
探索宇宙的孩子+探索科學的孩子
博客來:https://pse.is/3qbz49
--★粉絲專屬。贈書活動★--
🎁獎項:探索宇宙的孩子/探索科學的孩子(任選一本)
🎁活動日期:現在~2021/10/13
🎁粉絲團贈禮方式
❶Wenwen家的粉絲(顯示已追蹤)
❷本貼文讚讚&公開分享
❸Tag2位朋友:聊聊孩子們任何有趣的提問
大約10/15公布,開獎兩日內私訊,逾時將贈送給常互動的粉絲
信誼小太陽親子書房
#上誼文化 #知識性圖書
#歡迎你來大膽提問
發現黑洞的人 在 艾倫的理財研究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天我們來聊聊,你可能不知道的『資產配置黑洞』
過去幾年我和團隊夥伴接了好幾百場的財務諮詢和規劃案
我們發現在台灣大多數人喜好的理財方式都藏著這個黑洞
最嚴重的情況,可能還會導致有錢也無法自由使用的狀況
而大多數的這些情況幾乎都是發生在屆退或已退休者身上
你可以思考看看,我們辛苦了大半輩子才累積出來的資產
在中壯年期間,可能是為了溫飽、買房、養兒育女
到了快退休的時候,財務規劃的重心除了放在退休以外
更希望的就是這些資產還能夠好好的照顧我們所愛的人
人到了真正退休後,就不像退休前一樣能用時間來換收入
這時就算有大把的時間,也不會有人認為你的時間很珍貴
手上唯一有的王牌,就是在退休前長年累積下來的資產
有很多人在退休前買了些房子、買了些股票、存了不少錢
就是為了在退休後能讓自己的資產使用得更有掌控性
但事實上想要全盤掌控,你還得經歷最硬的一道關卡...
00:00 賺再多錢都不一定能自由分配?
02:21 退休和屆退者真正關心的事?
03:32 價值的摩擦導致你的資產完全失控!
05:50 名下有不動產,可能會讓失控加劇!
08:00 Q&A時間
預約專業諮詢
https://www.surveycake.com/s/KBywY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llenpage666
加入我的LINE
https://lin.ee/PkykJIL
想讓事業拓展,吸引網路流量嗎?
你可以參加這個Youtube營銷課程:
https://reurl.cc/8yzgGX
還是想透過經營Youtube增加廣告收入?
那我推薦你參加這個Youtube課程:
https://bit.ly/3cTngfU
合作/演講/諮詢聯絡信箱:
allen750528@gmail.com
#資產配置黑洞 #台灣人不會注意 #但它卻會失控
發現黑洞的人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發現黑洞的人 在 熊貓團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說實在好多插件都是誇張到這樣...真的好尷尬...
►立即訂閱,關注最新影片動態:https://goo.gl/P1DiOf
►幸運方塊系列清單:https://goo.gl/FGH2MK
►幸運方塊地圖投稿:https://goo.gl/EFteiz
------------------------------------------------
►上一部影片【Minecraft】與各位小熊貓們重新開始,發現竹林傳說-會聽人話的鈍口螈!1.17 竹林村原味生存|我的世界【熊貓團團】:https://youtu.be/2foNq9zcKdA
------------------------------------------------
►創世神官方網站:https://minecraft.net/
►音樂來源:youtube音樂庫
※剪輯師:阿汪
------------------------------------------------
※團團還會在哪裡: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nadatuantuan/
►直播記錄副頻道:https://goo.gl/EpYdFQ
►合作邀約:panadatuantuan@gmail.com
#Minecraft #幸運方塊競速 #熊貓團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