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隔代教養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如果要話說從頭,其實"隔代教養"本來是一個立意良好,但最終變成流弊的模式。
------------------------------------
從社會人口結構來說,越是落後的國家,人口的膨脹就越是無法控制。
這似乎跟大家的認知牴觸,因為現在大家都覺得"沒錢,所以不敢生";但相信我,當很多人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我們便漸漸脫離"落後"了。
事實上,落後的區域很多都是小規模農業結構;在那樣的地方"家中人口"就等於"生產力"。
言易之,你生的越多,家中的生產力就會越旺盛。
只要你家中的人口沒有超過農業規模,那越多的人口就會帶來越多的收入來源(養豬、養雞、下田、做手工等等);但一旦超出農業規模,就會開始出現將孩子送養或過繼的情況。
在這種家庭下的孩子,四五歲就要被訓練開始幫忙家務,或許是割草餵雞,或許是早起撿雞蛋。再大一點,可能就是牽牛去吃草、煮豬菜;更大一點的,就要在課餘幫忙下田工作,照顧弟妹跟煮飯、操持家務。
而在出生到四五歲中間,祖父母輩的人就扮演很重要的中繼角色。
他們一面照顧年幼的孩子,一面指導自己的兒子媳婦相關的農業經驗(節氣、耕作,還有莫名其妙但偶爾會有效的怪異偏方);而且在沒有"退休"觀念的農村,他們還是會持續下田耕作,直到做不動為止。
------------------------------------
所以這造成兩種模式。
一是在早期農村時代,大家不斷生養的模式(當然,沒有其它娛樂、沒有避孕觀念也是主因之一)
二是大家會認為,生了孩子丟給父母養,是天經地義的。
第一點不是問題,因為台灣已經脫離農業模式(反過來要面臨農業輸入模式...);但也恰恰是第二點,出了大問題。
父母幫你帶小孩,讓你去打拼,這是沒問題的。但有問題的是,很多人讓自己的父母幫自己帶小孩,但自己卻沒有用工作所得來回饋這個家庭。
流弊所及,就讓那些本來就沒有退休觀念的老人家,要拖著老命去養自己的孫輩。
那除了無甚收入的祖父母該怎麼提供孩童在成長期間正常的物資供應(包括最低端能夠與同儕交流的奢侈品;足夠供應成長期間所需的營養等等)
另一個問題就是"教養問題"。
------------------------------------
我無意懷疑那些吃鹽可能比我們吃米還多(所以心血管也.....)的長輩有沒有能力教養;畢竟他們已經成功養起了一代(或許有點不負責任的)子女。
但教養有很多面向。
例如陪伴。孩子需要有人傾聽、溝通、開解與引導;但那些很努力拖著老弱身體來設法養活自己與孫子的祖父母輩,其實沒有太多時間做這些事。
例如溝通。如果連父母親對孩子的青春期都覺得頭痛難溝通;那我們怎麼能要求祖父母輩能夠做到這一點? (別忘了現在的孩子拿哀鳳、玩IG,但祖父母在同年齡可是電視都沒看過,全村只有一兩架電話的舊時代)
又例如體力。祖父母的所有精力都拿去養家活口了,其實真的沒有太多精力可以應付古靈精怪的成長期、青春期(乖)孩子的那些無法宣洩的活力跟精力。(如果是壞孩子,那就是我們在社會新聞上看到的那些了......)
這就會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
而這些社會問題的主因都是因為"隔代教養"的缺陷造成的。
例如,這些孩子無法跟祖父母有太多溝通交流,就會很依賴朋友。然後又交到壞朋友......
又例如,沒有辦法進行太多溝通交流,造成孩子們的內心發展不夠健全。就無法期待他們有更好的身心強度來面臨各種社會的負面實況。
或者,連父母親都頭痛的叛逆行為,祖父母更只能放牛吃草的讓他們拖老命養大的孫子直接成為社會問題。
(倒楣的還得要幫孫子養曾孫...,弄得我都不知道該不該替他們的"健康長壽"高興了)
又或者很常被忽略的一點是 : 其實這樣環境下的孩子都要"被迫長大",都要被迫面臨自己的娛樂將被剝奪與心聲沒人傾聽的難處。
因為有時候,不是孩子真的任性或不懂事;因為他們在不同年齡層確實會有不同的喜好與傾向。同學有玩具、電動、手機,放假可以出去玩、出國去拍美照;放學後可以三五成群去買東西吃(但自己阮囊羞澀或必須回家幫忙)
(身為家中做傳統生意,放假都要幫忙的我,其實很能體會這點...)
------------------------------------
這是我偶然看到這個廣告的一點想法,也是我身為一個台北市萬華老舊社區長成的孩子的所見所聞。
我想,我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模式,成長為工業經濟或服務業經濟的社會模式的當下,卻沒有讓農村教養模式跟著一起脫離;這就讓它回頭成為另一個社會問題。
社工就這麼多、國家資源也只有這樣,我們無法什麼事都依賴國家幫我們處理;至少在這件事上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責任感,好讓這些事情不要從我們身上擴大。
如果沒有錢,真的就不要生;如果只能養活但不能好好教,那也不要生。
更不要生了以後成為其他人的負擔或社會的負擔
#因為保險套真的沒有很貴,所以不要自己爽十分鐘,弄得其他人痛苦大半輩子。
如果你是願意也有能力教養的人,那祖父母是很好的輔助,但不是幫你收爛攤子的那個人。
因為父母的義務是在把我們養大成人後就盡完了(結不結婚、生不生那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也不要被父母挾持)
但更重要的是 : 如果不能回饋,也別拖累。
#我知道這個專頁很多按讚的人都是為人父母的中堅人士,你們有什麼經驗或看法能分享的嗎?
聲明 : 這不是某金融機構的葉佩雯,我還沒那麼有名。
#當然如果他們願意給我一點補助那就更美了.......(偷笑)
.
.
.
===
#自己的孩子還是要自己顧
#每次看到這種阿公阿嬤的親情牌_我都受不了
#聽她說可不可以對阿嬤溫柔一點_我的眼眶就紅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
(#並設為搶先看,與時不時留言一下,不然我會陸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v=GTV_VB8Ogag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