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看好了,世界,台北市長不只示範一次,要讓全台北,喔不,是全台灣,再爆發疫情第二次.
.
看好了,世界,台北市長不只示範一次,為了博取關注,為了政治鬥爭,在全台北市近五千人確診之後,他要再拉一次全台灣陪葬.
.
萬華是怎麼汙名化的?萬華,就是被這個無能而且惡劣的市長,給汙染掉的.
.
累積確診人數1867例,在這麼一小塊區域裡,這數字高的不可思議,幾乎為全台之冠,從5月多以來,短短2個多月,他似乎夢寐以求的,想回到那每日300例的日子.
.
他不在意會使全萬華,全台北,全台灣人感到恐慌,在人們沉醉在奧運金牌的喜悅之時,他悄悄的,打開了鬼門.
.
萬華的茶室,就是破口.
.
他利用了萬華人的哀傷,掩蓋真相,說,這是一種汙名化.
.
好了,他成功了.
.
萬華不是破口,那麼,就在9月份開茶室吧.
.
我不知道,人們要繼續鄉愿到什麼時候.
.
人們繼續無視到什麼時候.
.
再怎麼堵起破口都是沒用的,再怎麼努力防疫,戒慎恐懼,都抵不過那個位高權重,卻興風作浪,主動製造破口的人.
.
什麼時候全台灣人才會重視這個疫情的真正破口,台北市長柯文哲?
.
讓著他,忍著他,姑息他,他的胃口卻越養越大,他的行為越倒行逆施,他的施政,是無視人們的生命財產,算計自己的政治利益.
.
「傲慢,到底有沒有考慮過人民的生命?」
.
現在,請所有人問一下台北市長柯文哲.
.
當初,晚關了三天,讓病毒流竄全台,茶室不管理,連有誰在裏頭,都不知道;關了以後,疫情爆發,隔天記者去看,居然還在營業,柯市長大言不慚的說,「早3天封 跟現在差不多」.
.
現在,當他假裝小心翼翼,說不開放內用的時候,要審慎評估的時候,九月,茶室就要開了.
.
現在是開茶室的時候嗎?現在是找回一甲子茶室文化的時候嗎?現在是去除「情色」汙名的時候嗎?是找回茶室讓長者可聊天的功能的時候嗎?
.
現在是沒有疫情了是嗎?
.
你八年放任不管的事情,導致全台死傷無數,你現在跟我說一個月就能輔導搞定,仰賴業者「自律」?
.
你是當萬華人死的不夠多嗎?
.
「萬華重新出發、重現萬種風華,阿公店再生、擺脫情色污名」這什麼狗屁口號?根本還沒停止就要重新出發,是要病毒重新出發,重現萬種病毒,阿公店病毒再生,萬華死無葬身之地是嗎?
.
這跟當初關了剝皮寮篩檢站稱「功成身退」,結果隔天北農就爆發疫情有什麼兩樣?
.
什麼「涉色情行為首次查獲就罰20萬元」、「事實上過去市府就有做這些事情,但未來會強化」,你這副市長蔡炳坤說謊也要打草稿,過去就是根本沒在查,所以才會爆發疫情不是嗎?前些日子還有人當街拉客是怎麼回事?查了就走,走了又來,這叫查嗎?病毒會說「喔,我等你查完我再來傳染」,或是「你罰完了,我就停止傳播」,等你來來回回貓捉老鼠幾十次,病毒早就傳出去了,當初清茶館的教訓還學不乖?
.
我們來看當初台北市是怎麼查的.
.
「台北市商業處長高振源說,萬華區阿公店等茶藝館位於第三種商業區,茶藝館應是沒有女陪侍的飲酒店業,不算八大行業,不受台北市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管理規則列管,不過警察局會稽查,抓到有女陪侍,且屬於酒吧營業行為就會處罰,但業者會有多種說詞,現場女性會自稱是客人的朋友,不好抓.」
.
「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則說,許多阿公店營業方式複雜,有些早、中、晚時段各有一個老闆,或用街友掛名當人頭老闆,即使市府商業處、警察局發現違法,要勒令停業或罰錢都難找到真正負責人,導致稽查困難.」
.
「台北市議員王世堅表示,十幾年來,萬華區阿公店從過去七百多家剩下三百多家,最近市府公布有一七二家申請執照,他認為實際有三百家,其中隱含色情、理容院;年長婦女只是招牌『護身符』,表面陪老人泡茶聊天,其實是用合法掩護非法,讓非法的越南、印尼、中國籍及部分台灣賣淫女子藏身在此.」
.
餐飲內用才開3天,台北市32業者就防疫不實,然後101大樓就傳出有櫃姐確診,更何況更難管理的茶室.172家茶室,沒列管的實際上有300多家,你要幾天後才能做到防疫確實?茶室不是餐飲店,空間密閉,內部狹小,顧客年齡層偏高,共用麥克風,唱ktv,近距離接觸,老年人口罩戴的緊嗎?大街上多少個露出鼻子?就連環南自治會長,都敢露鼻朝官員噴口水搶麥克風了,這茶店,人走進去,門一關,你看的到他有沒有戴口罩?進去喝酒你會戴口罩?一隻麥克風,一人傳一人,吃花生,嗑瓜子,和一般餐飲店不同的是,人會在那待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隔板,也沒有梅花座.
.
柯文哲對茶室的美好想像是什麼?正襟危坐,面對面,戴著口罩,談笑風生,連個臉都看不到,文質彬彬,羽扇綸巾,宛若周瑜面會諸葛亮.
.
當你有牌的林立起來,沒牌的就會蜂擁而至;當沒牌的如雨後春筍般新生,伊拉克和色情交易的外籍女子,就會接踵而來.
.
如此周而復始,重蹈覆轍,沒有管理當成一種管理,虛假的牌照當成一種免死金牌,練蠱的鍋爐,又重新燃起,彷彿頑童似的市長,將人體練成蠟燭,萬華還是那個灼灼悶燒的萬華,等待下一個Delta病毒的入侵而已.
.
重新擴散,蔓延,人們逃之夭夭.
.
當初病毒怎麼傳入萬華的,還沒有釐清,茶室就已經要重新開張了,2019年的柯文哲,曾經有機會可以阻止萬華人的犧牲,但是他說,「日前他在專案會議中特別指示萬華警分局,邀請業者面對面溝通,並訂立自律原則,希望不要影響觀光客及過路民眾,提升萬華觀光品質、淨化轄區治安.」
.
他說,「他會召集上百名特種行業業者舉行座談會,會中除了宣導犯罪預防,也要求業者遵守自律規範.」他說,「警方將配合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包括商業處、建管處、都發局、衛生局、消防局,針對這些店加強稽查.」
.
現在2021年了,他要開茶室,說的東西仍然一模一樣.
.
一樣加強稽查,一樣業者自律,你2019年說了以後疫情爆發,2021年再說一次空話,虛應故事,欺騙市民,不就準備再爆發第二次?
.
你到底是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其根據只是闖的禍害的人一次比一次還大,一次比一次還多?
.
中央還沒說開放八大,柯文哲搶先開茶室,他的腦袋基本上已經出現很嚴重的思考無能,如同處理疫情不是先篩檢,匡列然後疫調,而是先打疫苗,然後造成群聚染疫,他的思考是直線的,記不起教訓的,是看到什麼就先做什麼,是瞎子摸象式的,摸到了大象身體就認為是一堵牆,見到農夫把鳳梨掛在樹上曬,就說鳳梨是長在樹上的.
.
他的思維是停留在前運思期的,走在路上看到蝸牛,以為是前面見到的同一隻,認為蝸牛走得比自己還快;他只有短期記憶而沒有長期記憶,昨日動刀劃破了別人的腸胃,今日還會在同個部位再劃一次,對他來說,只要不記得失敗,就象徵自己永遠是成功的.
.
八大行業應該是最後開放的,比之更高風險,乃或是疫情擴散的源頭之一,茶室,他搶先開放,過往台北市酒店確診,全都關閉,獨獨茶室燈火通明;現在,疫情還沒過去,八大行業還沒開啟,茶室卻開始搶頭香.
.
這種想法,除了想致人於死之外,主動迎接病毒,別無其他,這個市長,他想要報復,他想要凸顯對方的責任,所以用盡一切方法,將幫助他的人陷於絕境,他要重溫那些因為疫情的恐懼而不得不屈從依附他的市民,他要回到那溫暖時光,所以他要主動製造災難,他要使盡吃奶的力氣,不斷的進行那些違反常識的事,他要挑戰,挑戰台北人的性命,可以讓他凌遲到什麼地步.
.
直到所有人都跟他認錯,稱讚他是智商157的市長,所以他讓自己的智商主動下降負2個標準差,這是即將狩獵的兇獸,負傷的狼獾會擁有的視野,看不見其他東西,只有那個獵物,亦是傷害自己的對象,他驚恐又憤怒,用全身上下的細胞去激怒他人,去演一齣戲,你們多麼對不起我,你們不能沒有我.
.
他是巨嬰.
.
沒有鞭子去鞭打他,他不會停止去傷害別人;沒有奶嘴,他無法停止哭泣,沒有人,沒有一群人去教育他,他不會明白自己以外的人,也是人.
.
萬華茶室的問題,就在於「有牌的有事,沒牌的沒事」,並非只是「掛羊頭賣狗肉」,而是管理者「選擇性的盲目」.
.
應該是屬於八大的管理範疇,硬發給他「飲食店、小吃店」,然後就用純然小吃店的視野去觀望他們,於是小吃店解壓縮,解出了一堆色情產業,執法者仍然認為,他們只是在吃小吃.
.
同樣有女陪侍,同樣喝酒,同樣唱k,這些屬於八大的範疇,北市府如今的方式,是硬要改造成「陪聊店」,回到「單純過往的美好」,而美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開始想像他們「已經美好」,這又回到了自我盲目的問題,「已經美好」就成為「準備盲目」的理由,因為美好,現實達不到,所以我就假裝他已經美好,這是準備放手,熱情奔放的前奏.
.
蔡炳坤說,「172家茶室不是每一家都在做酒吧、八大的範圍,八大主要是酒吧、酒家、茶室、KTV等,其他有些不在這個範圍內,一定會配合中央.」
.
這就已經產生了各種奔放的節奏,短短的一句話裡,充斥著各式矛盾,八大主要是茶室,茶室又不包括在這個範圍內,一定會配合中央,但是中央沒有要開八大,茶室不算八大,所以我九月就可以開了,這就是配合中央.
.
說要配合中央,自己卻開始擅自訂定時間表,這是中央許可的嗎?
.
台北市政府始終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台中的小吃店算八大,到台北萬華就不算,然後警察來了是小吃店,警察走了又變阿公店的事實.
.
而蔡炳坤就像個牧師,區分出了「一般阿公店」是「餐館、小吃店」,這意味著他將用餐館和小吃店,去定義一間阿公店.一間小吃店,被數千個小姐圍繞著,這會是一間單純的小吃店嗎?或者,換句話說,數千個小姐們所在的場所,沒有一間店是八大的牌照,這是正常的事嗎?全台灣這麼多間餐飲店,為何就萬華茶室有女陪侍,然後納管八大難如登天?蔡炳坤心裡偷笑,但蔡炳坤不說,他提到,八大的開放不是個別縣市的問題,這是全國性的,一定會搭配,也希望能夠讓萬華茶室去污名化,業者也希望藉這個機會透過自律,把色情排除掉.
.
他像是個準備犯罪的牧師,在犯罪前會開誠佈公地唸一段聖經給大家聽,代表他服從上帝.
.
數千個案例確診過後,他們做的事是,要先讓萬華茶室去除汙名化,用自律來洗滌色情.
.
面對記者追問,他語帶保留,稱細節方面要再討論,這顯示他根本什麼都沒準備好,就要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
在這個時候,這樣的狀態下,開啟茶室,正是在汙名化茶室,也是在汙名化萬華-他們深知這必然會造成恐懼以及不信任,這些質疑都會被他們解讀成汙名,人們的恐慌更深,成見更深,原本漸漸擺脫染疫的陰霾的萬華,他們造成的,由他們令眾人想起.
.
尼采說,「如果你要破壞一件事情,就用歪理來為他辯護」
.
如果你要讓萬華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那就是讓危險的地方,宣稱是安全的,要所有人接受,當人們產生疑慮時,再指控那是一種汙名,當人命的易逝和柯文哲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你堂而皇之地宣布,以後者為重.
.
如果要讓茶室再生,重現萬華的風華,第一個,你應該找一群文史工作者,或者原本在地經營的商家,他們真正的明白茶室原本是什麼樣的,而非,原班人馬,一群外國或東南亞的女子,來重建茶室文化.
.
第二,他應該仿照剝皮寮,所以不會是絕對的營利取向,理所當然,更不會是現在疫情當頭,雙北確診全台最高,現在開放的優先事項.
.
當其他商家還在研究怎麼放隔板,台北市就準備進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連結了.
.
萬華茶室的問題,就在於他早已不是萬華的了,當初為何茶室疫情爆發,小姐們出現在南部繼續做生意?為何蘆洲獅子王,會從萬華傳到新北去?台北市當初的疫調,為什麼漏掉了這些人?茶室的工作人員你掌握了嗎?負責人是實際存在的人嗎?還是隔壁的街友?小姐們有造冊嗎?如果這些都沒有管理好,一點都沒變,你憑什麼要其他人相信這是重生而不是死劫?
.
他的客人來自新北,他是外國人跑到這裡來營生,那麼,開啟了之後只會有一個結局,逆向感染,新北的顧客像是蜜蜂接受到蜂后的訊息,紛紛歸巢,外縣市的小姐們像是聽了雛鳥的回音,熙熙攘攘的回到這裡淘金,於是,這又是一個循環,我們重新撥放獅子王的電影,萬華的人們像是動物一樣,跪躺在腥巴面前,用咳嗽譜成一首歌.
.
茶室不是萬華的風華,他只是萬華古老的一小部分,而這一場由柯市府造起的萬華疫情,早已是萬華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如果你只是為了實驗,為了討好少數營利者,讓這樣的有風險的茶室復甦,這只會導致萬華加速衰敗,疫情的傳播地在哪?茶室的隔壁是捷運,過去是遊民聚集的廣場,附近是剛剛解封的夜市,夜市剛剛復甦不久,人並多,遊民的口罩戴在頭上,捷運四處都是確診足跡,你這樣毫無準備的開啟,就是要趕走原本心安的人們,讓人們陷入恐慌,讓附近的商圈走投無路.
.
在這個地方點燃了火藥庫,然後讓引線隨著火光傳遞出去,茶室傳夜市,傳遊民,傳捷運,傳到台灣各處去,就算龍山寺的菩薩再怎麼靈驗,也無法阻擋如此愚蠢而且大膽犯罪,讓一個市長使城市熊熊燃燒,台北的天空再次蔓延病毒的煙硝味.
.
神父深信,只有最高程度的政治表態,才能遏止失職市長的胡作非為.
.
在各位默默地忍耐,期待他做完這一屆就沒事了,柯文哲,仍然沒有改變,相反的,變本加厲的傲慢、輕視生命.
.
他正是吃定了這一點,所以認為自己可以不斷做亂到任期結束,會有不知道哪來的XX民意雞雞會告訴大家,他民調第一,他做得很好.
.
台北市民的聲音,被壟斷著.
.
自己選的自己承受,不是你選的,你也要承受,因為這是民主,這就是「同島一命」.
.
這種邏輯,就跟柯文哲當初宣稱「現在比較麻煩的是同島一命,就算台北、新北清零,不過其他縣市若還有潛伏個案,還是沒有辦法.」,我以為的「同島一命」,是團結然後不丟下彼此,他以為的同島一命,是你們必須承擔莫須有的災難,而不能有怨言.
.
這是錯的.
.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你必須告訴他「這是錯的」、「你做錯了」,而不是像蔡炳坤一樣,唸一段經文,找一堆藉口,強迫其他人接受他荒謬的想法.
.
如果你曾經支持過他,那麼,你就有義務,罷免掉他.
.
過去,人們要阻止他成為疫情破口,現在,更嚴重了,要預防他主動製造疫情.
.
罷免的第一階段,只需要三萬份連署,過了第一階段,就等於成功了,就等於發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表態.
.
而只要在家填寫,列印郵寄,絕對比市長邀請你前往茶室喝茶,還來的安全.
.
罷免成功,是困難的,也因此,失敗,也沒什麼好失去的,失敗,就是因為疫情而已,而不是像韓國瑜一樣,沒出來投的都算我的票,更不會是,主動製造舞台給柯文哲.
.
讓這個市長繼續胡作非為下去,而不為他的草菅人命付出代價,任由他做完任期而沒有一點反對的聲音,這才是全台北市民的恥辱.
.
罷免,不是害怕會傷害民進黨,害怕他會操作自己成為一個受虐兒,當你這麼想的時候,就是要讓全台灣人,都成為柯文哲的受虐兒,你無視,或冷眼旁觀,就代表著,服從.
.
在政治上,服從就等於支持.
.
罷免柯文哲,就是現在.
.
寧願做一隻憤怒的自由之鳥,也不要做一隻任人宰割的豬,BROTHER.
.
.
【罷免柯文哲 台北人自救計畫】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_4.html
當尼采哭泣電影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 ◎王治澤
摘要
柏樺是第三代詩人的代表,盡致的平凡抒情使他獨具個人風格特色。在敘事詩歌上,不乏抒情作為連結,但其敘事特色依然顯而可見。其關於記憶、歷史以及現實的模擬,使得他的敘事詩歌呈現多重敘事的維度。本文將從這三部分,分別處理柏樺敘事詩歌「記憶素」\「從史素」\「模擬素」之敘事元敘事素,論證其敘事詩歌的多重建構與意義。
關鍵詞:敘事元敘事素、第三代詩人、平凡抒情
壹、前言
《夏天還很遠:柏樺抒情詩集1981—2019》收錄了第三代詩人的傑出代表,柏樺創作的抒情詩歌200餘首,時間從1981年至2019年,跨度四十年,分彆為 《夏天還很遠》\《麥子:紀念海子》\《禮物》\《生活,真好》\《年少是一種幸運》\《祖國或前世今生》\《江南來信》\《今夕是何夕》等八輯,是詩人編訂得最全面最滿意的一本抒情詩集。
柏樺寫於1981年的成名作〈表達〉,從出道便以抒情著稱。前行研究者們多著重於柏樺詩歌的抒情主題與身體美學的研究頗多,其期刊研究論文兩百餘篇,多有創見之研究者,不外乎黃粱、李商雨、李慶華等人。他們對柏樺詩歌語言、風格、意象多做闡釋與解析。就「抒情」而言,黃粱對其象徵個體化抒情特性,情境空間特徵與漢詩風格,論證了柏樺早期詩歌的特色與關懷。後者承續如是李慶華,在原先抒情層面,更深入論其柏樺詩歌終而的抒情歸宿。就「語言」而言,李商雨從柏樺對其詩歌的現代性審美切入,提出柏樺詩歌的元語言,更加確立柏樺詩歌的藝術自主性,以及柏樺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李商雨也對柏樺詩歌的身體性,立基於尼采的身體哲學和透視主義,論述其中呈現的快感、頹廢、逸樂的風格特色。
柏樺敘事詩歌比重雖不高且少,單就敘事詩歌的前行研究更是鮮見。其一方面重在敘事詩歌的作品並不多;二方面,大部分詩歌作品融於抒情中敘事,使得敘事效益來得沒抒情高。如果就《夏天還很遠》這本精選集,放諸在其四十年的時間跨度中,能見其殊異的多重性。柏樺在這類重在敘事的詩歌,對其處理方式,有著一定的敘事本根。美國敘事學家傑拉德·普林斯提出的元敘事(metanarrative)概念。其元敘事有其敘事信號,即之於從柏樺敘事詩歌文本中清釐出其背後一如語境或意識等之敘事本根主題。
普林斯提出的元敘事有兩層可能性的界定。一層是「當一個話語的主題是敘事,我們就可以說該話語是元敘事。」這層是相對語言表面或話語表面的一種界定。另一層是相對嚴謹並且更意義的界定,因為它是複合式的,接近傅柯所言之「話語」(discourse)。把話語當成一個事件(event)而不僅是傳訊的媒介,同時更要認清意義符號在話語中的主宰地位。因而在面對柏樺敘事詩歌時,其相關的「語境」或「意識」得以含括進來,其敘事意義也得以延展。
筆者將瑞士語言學家斐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相關於構成語言的另一個主要單位:詞素(morpheme),借用過來形成論文的結構進行論述與辨證,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
貳、敘事三重要素
如果說閱讀顯然依賴於被閱讀的文本,那麼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它也依賴於閱讀該文本的閱讀者。「素」是構成語言與詞彙的最小單位,而其敘事元雖不是最小單位,但確是其鞏固敘事的元素(或作中心),這些幾重元素構築成柏樺敘事詩歌的特色。故而,柏樺敘事詩歌中的敘事元筆者將其大致歸結為三類:記憶素、從史素與模擬素。「三素」構築了柏樺敘事詩歌的面貌,而其三素的含括指涉意涵則顧名思義。
一、記憶素
〈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高山與流水〉\〈風在說〉即為敘事元記憶素。這類記憶素相關記憶。
〈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1984)帶出記憶等於幸福的意味,詩中的受話人「我們」,其人應是友人。
1983年,西南農業大學任教前夕與張棗在四川外語學院見面半小時。讀到張棗的幾首詩,但不肯相信竟然有一個人與我寫的一樣好。匆匆離去,知道半年後,我在寂寞中試探著把他作為一個對話者向他發出了召喚。
這時的柏樺雖才不到三十歲,但足見他對過往的懷念與感慨時間的流逝,這無疑是為何柏樺詩歌重於抒情的原因之一吧。
〈高山與流水〉(2010)柏樺1975年作為知青下鄉到巴縣白市驛區龍鳳公社(現龍鳳鄉)公正大隊(現村)務農。這段知青歲月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令他縈繞又難忘,真是美呀!「唯一的欠缺就是日出而作後的寂寞」(每日晚間知青點組織政治學習),從此對這類學習感到恐懼,神經也極度脆弱。他說交談需要天賦,他也的確有這樣一個不畏風雨地與他往來50公里奔波的好友張棗,他們寫詩、談詩、改詩。「現在他已到退休的年齡了(還剩最後一週)」\「而我終於抵達!我終於走過了人生多少艱難……」作者所帶出的感慨一如題記:「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過去的光陰單剩下回過頭「昏昏燈火話平生」,供人留念。
〈風在說〉(2011)講了三個故事:老師的死、父親的死、友人之死。全詩分成三部分,分別代表了「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以各種味道構建記憶的階梯,「你越逼近死亡,越愛聞香」\「臘豬頭在灶膛已煨了一晝夜」\「他獨有的尿味、皮膚味、香水味」。一切都像風一樣從青(少)年時代,穿行到中(青)年時代,再穿行到老年時代,柏樺敘事的多愁善感盡致體現。
敘事元的記憶素敘事詩歌除了明顯的取用記憶外,其「外在物件」作織網構結形成他的記憶素的敘事風格。〈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掛鐘\椅子\信封\書籍\日曆\樹幹」;〈高山與流水〉「斯巴達克斯\電影台詞\炊煙」;〈風在說〉「學校\剪刀\臘豬頭\睡衣\醫院」等的外在物件,帶給閱讀者極強的畫面感,而於柏樺這些物件就像鉤子串聯勾勒出帶著溫度的記憶圖騰。
二、從史素
〈路易十六之死〉\〈查理一世之死〉\〈嘉靖皇帝的的一生〉這類即為從史素,相關著冰冷的歷史。
〈路易十六之死〉(2011.9.19)一個尋找與自己命運相同的人,無非就是英國的查理一世。根據史實「我從來沒有起過與人民為敵的念頭」登上斷頭台時「滔滔說道:我是無罪的而死的,我寬恕我的仇人;你們,不幸的百姓們……」然後「十點十分,他三十九歲的生命結束了」「一個最善良又最軟弱的國王,經過了十六年半一心謀求幸福的統治之後,被他的祖國斬首」。
而於〈查理一世之死〉(2011.9.20)一個從容上斷頭台的國王。「我的頭髮礙事嗎?」「劊子手鞠躬道:請陛下把頭髮塞在小帽裡。」「無論陛下幾時給我信號,隨陛下尊意,我願意等著。」「不到一分鐘,國王伸出兩手,劊子手一斧下去就將國王的頭砍掉。」注意尾端創作日期,可以發現,寫了〈路易十六之死〉隔天才寫了〈查理一世之死〉,要尋找命運相同的人的路易十六微妙地,與查理一世聯繫在一起。而查理一世又是歐洲第一個被送上斷頭台的國王。柏樺透過國王與侍衛或劊子手的來往對話,伸延了敘事素的空間。
兩國王之間,存在的同質點在於,一方面歸咎於女人,即他們的妻子。路易十六偏愛他的妻子成了法國國王中的一個另類,不耽於美色,唯一沒有情婦的國王。也不喜歡治理國政,愛好鑽研機械原理。當時路易十六夾在強勢的貴族勢力和洶湧的人民勢力當中,加上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建樹和能力。在政治立場方面,他或許是同情平民境遇的。原因在於路易十六想通過削弱貴族,來加強皇權,所以他更有可能跟平民聯合,而不是跟貴族狼狽為奸。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瑪麗·米涅(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說,如果路易十六當時堅決抵制改革,當一個暴君的話,他起碼能保住皇位,至少不會被送上斷頭台。
相比於英國的查理一世,自從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後,英國成為了一個信奉新教的國家。可是查理一世卻娶了個信奉天主教的王后——亨利埃塔·瑪麗亞(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妹妹)。後來在王后的影響下,查理一世逐漸變得開始偏向於天主教,這就讓信奉新教的英國人感到非常惱火,畢竟新教才是英國的國教,查理一世還是其最高領導者。後來他長達十一年的暴政,在經過多年激烈角逐後,最終國會派打敗了保皇派,查理一世也因此成了階下囚。
二方面,兩位國王的歷史風評好壞不一,但大部分仍歸結於好的方面。就其柏樺的處理:一個是為國而死的善良又最軟弱的路易十六;一個是原有結實身軀,長命希望的查理一世。這兩位也許有著必死的必然性,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沒有落下作為國王的尊嚴。若說是為他們翻案,難免落入偏執的窠臼,倒是他們的生命,都為各自的國家開啟了新的篇章。
〈嘉靖皇帝的一生〉(2012)如同前兩位國王處理死亡。從一開始的不死藥到各種追求永生的學問,最後卻略帶追悔莫及地發出「我想回去、去、回去!回到我的出生地。」他感到恐懼,這恐懼是十七歲時就已釀造好的。
柏樺取用真實歷史的線性發展年表作各種敘事填補,讓兩位在現今只活在冰冷歷史長河裡的國王,經過對話或設計,兩位國王猶如活生生地展現在閱讀者眼前,在他們生命的最後,也留下了為人的那種溫度。而對於嘉靖皇帝似有似無地彌補了他十七歲的缺憾,即使「人們看到我哭了又笑了,人們也注定看到我的死」也罷。
三、模擬素
〈七天日記〉\〈臨行前的一生〉\〈五十年後〉為第三類敘事素:模擬素。「模擬」具有「模」與「擬」,是一個相互對立的對象。「擬」是對「模」進行仿擬刻畫,再生出模的「擬像」,故而存有虛實辯證的意味。
不同於前兩者敘事素,模擬素筆者認為更接近於小說敘事情境,雖然前兩者也都能如此,但不同之處也許就偏重取向而言,一個記憶、一個從史。模擬素更像是兩者的結合體,形成多元且龐雜的敘事素,並帶有一種超現實的敘事,這也是我為何將其定義為模擬素的因由。
〈七天日記〉(2014)以七件小事「那退了休的男教授忙兩件事」\「女人並非只為自己哭泣」\「體會了五十歲的反烏托邦」\「一個男人要是沒有肚子,那就是殘廢」\「照片上的你並非現實中的你」\「那年輕的岳父走路像少女」\「那裡浸信會的人層出不窮」透過對現實或現象仿擬出其「模」物,來對其現實或現象作出他的看法。
〈五十年後〉(2016)在按語上,就提示了「不是此地,不是此時:他們殺的是時間,一個未來的窮苦貧民。」而為何要殺時間?
一天,五十年後的一個晚間
在本市一家小超市收銀台邊,
你發現一個紅臉白鬍子矮男人
你一下町住了他,看了很久……
在回家的路上,你哭出聲來:
「中學時他身上有股橙子味。」
主角仿佛穿越到了五十年後的世界,從「紅臉白鬍子矮男人」嗅到了「他身上有股橙子味」。從十五歲畢業分手時,到五十年後的晚間,這中間只是一線之隔,哭聲飽滿了期間的無盡意味。
〈臨行前的一生〉(2016)「那對母女臨行前兩個半小時還在吵架……」柏樺道出「三千年後,你們乃屬於同一考古層。」這樣的不爭事實。「老年人談論死亡不是恐懼而是迷信。」柏樺對現實拋以冷絕的眼光或視角呼籲現世,就像別以為「屁股是充滿拯救的彌賽亞」似地。
柏樺的敘事詩歌,立基於其上三個敘事素:記憶素\從史素\模擬素。各有其獨立的指意系統,即敘事學所談的「敘事要點」(the point of narrative)。此三種敘事素因其敘事要點也帶來了不同的敘事效益。敘事元記憶素,柏樺身體性的自主是很強烈的,畢竟攸關他的經驗,多在處理箇中情感,偏於抒情。敘事元從史素,重描歷史先人,將其活化賦予溫度,彌補缺憾,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敘事元模擬素:則映照世事現實更深,就像我前面談及的,前兩者的結合形構了第三者的存在,對現實與現象的仿擬,訴諸柏樺的價值關懷取向。
叁、結語
如是柏樺這一批五〇年代出生的詩人,他們歷經文革與商品化的過渡,而毛時代氛圍是他們共同的經驗。朦朧詩派的出現應了文革(1966-1976)後,政治道德秩序、價值觀念混亂且頹荒情緒漫瀰時候,但那個時代卻養育了柏樺,柏樺後來也才深切感受到「什麼叫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
柏樺被劃分在第三代詩人群,也就是朦朧詩之後的先鋒派,單從柏樺敘事詩歌的文字與辭藻,多少見得漸沒有毛時當下那種含蓄的象徵主義主義特徵。他的成名作〈表達〉還是看得到一些影子,如含蓄的意象。承如李商雨言:「柏樺對象徵主義的偏離更體現在他對詩歌中書寫平凡的看中。平凡是他對詩歌最重要和最具標示性的特徵之一」。確實,無論是抒情詩歌還是敘事詩歌,柏樺更趨向表達他對現實予以的真實的訴諸,從以上的論述例子可而得之。因此對於柏樺敘事詩歌的多重敘事元研究,得以建構出他的敘事詩歌架構與取向,即三種敘事素取向。
肆、主要參考資料
一、柏樺著作
柏樺,《夏天還很遠:柏樺抒情詩集1981—2019》,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20。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美】查爾斯·E·布萊斯勒(Charles E.Bressler)著,《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第五版)》(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ition),趙勇、李莎、常培傑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
【美】傑拉德·普林斯著,(Gerald Prince)《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3。
羅振亞,《朦朧詩後先鋒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二)期刊論文
李慶華,〈回憶、意象與抒情的三重變奏——柏樺詩歌個人化寫作初探〉,《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2012年00期。頁209。
李商雨,〈精緻的詩、「輕」之美與審美現代性的追求——柏樺詩歌的詩學、社會學討論〉,《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9年01期。頁205。
李商雨,〈快感·頹廢·逸樂——柏樺詩歌的身體美學初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月第35卷第1期。頁61。
柏樺〈柏樺自選文學年譜〉,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5年第1期。頁229-233。
黃粱,〈大塊抒情,坦蕩吟詩——漫步在柏樺詩歌的溫潤境界裡〉,《青年作家》2007年02期。頁309-315。
(二)網路資料
智慧士官,〈法國歷史唯一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2018.4.3)《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history/pnn5m5e.html。2020年12月20日點閱。
夜讀史書,〈查理一世為什麼被送上斷頭台?選錯另一半導致的悲劇〉(2019.12.5)《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history/rnkzj2n.html。2020年12月20日點閱。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柏樺 #敘事詩 #敘事元 #第三代詩人 #平凡抒情
當尼采哭泣電影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aquin Phoenix 的地獄人生與《紅樓夢》】
如果活在世上就是一場夢,我們還能相信什麼?這一篇我建議大家點進連結,「小丑」 Joaquin Phoenix 和《#紅樓夢》,他們有什麼關係?
---
Joaquin Phoenix 以電影《#小丑》在影壇封神,打破「繼 Heath Ledger 之後再無小丑」的魔咒,一舉攬下奧斯卡和金球獎影帝,日前他與妻子 Rooney Mara 宣布誕下一子,事業婚姻順風順水。
這一切,我們可以說 Joaquin Phoenix 是苦盡甘來,但回首前半生,他是真的太苦了,且這種「苦」根本沒幾個人能承受,也不見得所有人能輕鬆從這種地獄重返人間,更別說像 Joaquin Phoenix 一樣還能飛昇上天、位列影界仙班。
有時候我不免會想:他的心理素質,到底是有多強大?
---
1974年10月28日,Joaquin Phoenix 出生於美國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
出生時,他便帶有單側性唇裂症,由於不是很嚴重,乍看像是淡淡的疤痕,他稱之為「上帝的傑作」,對上帝開的小玩笑欣然接受,畢竟和他的童年遭遇相比,外表上的小缺陷顯然不值一提。
Joaquin Phoenix 在家排行老三,有4個兄弟姊妹,分別是大哥 River(河流)、二姐 Rain(雨水)、三妹 Liberty(自由)和小妹 Summer(夏天),他曾不解為何兄弟姊妹的名字都有象徵意義,遂自行取名為 Leaf (葉子)。
5個兄妹感情緊密團結,卻生長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家庭,他們的父母是「上帝之子」這個團體的成員,現今被歸為邪教,該組織遍及南美與中美洲,教義包含鼓勵雜交與亂倫,以及要求3歲以下的兒童也要進行性行為。
雖然 Joaquin Phoenix 從未提及這段邪教往事的細節,但他的哥哥 River 曾公開受訪提到,自己 4 歲的時候被迫跟人交媾,許多大人在旁圍觀,對他的身心造成創傷。
至於 Joaquin Phoenix 則接受《PLAYBOY》專訪時含蓄地說:「我的父母以為他們找到了一個理想的社區,通常邪教都不會稱自己是邪教,只會表現出一副『我們是一家人』的模樣。」
---
幸好最終,父母總算發現「上帝之子」有問題,帶著5個小孩逃到洛杉磯生活,並將原本姓氏 “Buttom” 改成 “Phoenix” , Phoenix 有「鳳凰」之意,是一隻從灰燼重生的神獸。
這也是 Joaquin Phoenix 父母的心願:希望一家人從地獄般的生活離開後,能迎向嶄新未來。
只不過,哪有這麼容易?
1980 年代的洛杉磯已是物價頗高的都市, Phoenix 一家七口過得很拮据,不只父母打零工,連 5 個小孩都得出來街頭賣藝,有的時候甚至直接乞討。
前期他們沒有錢租房子,都是睡在車上,後期總算租到一間公寓,業主卻明擺著表示「不能有小孩」。
Joaquin Phoenix 說:「我們有 5 個小孩,結果住進一間『不能有小孩』的小房間,房東告訴我的爸媽:『只要業主來巡查,我會提前打給你們,請你們務必將小孩子藏好。』」
一旦業主來訪,Joaquin 與他的兄弟姐妹就會躲到一樓的洗衣機,有次還整整躲了超過2小時。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日子,對我們來說簡直瘋了,我真的很幸運,我覺得我們真是好運!」 Joaquin Phoenix 大笑。
對於洛杉磯的貧困, Joaquin Phoenix 一家人的樂觀簡直不可思議,他們絲毫不覺得自己在吃苦。
但,痛苦往往是從「比較」而來,由此想見,在此之前的 Phoenix 一家人,到底經歷了何等恐怖的日子。
---
Phoenix 一家最早踏入演藝圈的是大哥 River Phoenix ,他在電影《Stand by Me》、《My Own Private Idaho》表現出色,被譽為明日之星,也摘下威尼斯影帝。
此外,也是 River 推薦弟弟 Joaquin 入行,演出一些兒童影集。
一天晚上, River 帶著《Raging Bull》錄影帶回家,讓 Joaquin 看了兩次,接著對弟弟說道:「我相信你可以成為一位比我還要優秀、還有出名的演員,你的成就一定會高過於我。」
哥哥 River 一直被 Joaquin Phoenix 視為模範,他的鼓勵無疑也開啟 Joaquin Phoenix 對表演的熱愛。
沒想到,奪下影帝不到兩年,River 卻因在派對誤食過量毒品身亡,從口吐白沫、奄奄一息到徹底死去的20分鐘,年僅19歲的Joaquin Phoenix 跟姊姊 Rain 全程目睹、無力回天。
事後,嗜血媒體曝光 Joaquin Phoenix 打電話給 119 的錄音, Joaquin Phoenix 在電話裡不停哭泣、聲音顫抖的慌亂模樣被公諸於眾,無疑是傷口上灑鹽,逼著他不斷還原哥哥死去的現場。
後來, Joaquin Phoenix 消失在螢光幕前,舉家避居到哥斯大黎加,母親 Arlyn 回憶道:「這簡直是太恐怖了,我們都無法承受,不敢看任何一篇報導,我們只想離開跟消失。」
---
1995年,母親帶著 Joaquin Phoenix 到紐約與名導 Gus Van Sant 試鏡電影《To Die For》,那時他已經2年多沒有接戲了。
Gus Van Sant 回想當時場景:「我一看到他,眼淚就掉了下來,我不知道自己會哭,但真的太令人難過了。」
接下來,Joaquin Phoenix 演出的角色多數性格陰暗,像是 2000年《神鬼戰士Gladiator》內心被恐懼吞噬的暴虐君王、2005年《為你鍾情 Walk the Line》事業跌宕起伏的音樂教父 Johnny Cash、2012年《大師 The Master》加入邪教的戰後創傷症候群患者等等。
他將每個角色的痛苦與榮耀切得精細又全面,對人物所有負面情緒恐懼、憤怒、不安全感,他都能感同身受。
此外,從 Joaquin Phoenix 的言行間,我們也會見到他對整個世界經常投以虛無視角。
他對名利不屑一顧,在訪談中表示那都是「狗屎」;他拍攝偽紀錄片《I’m Still Here》,片中呼麻召妓樣樣來,當年影壇人士誤以為是真實取材,對他避而遠之,事後他才公布是「假的」,不只是對娛樂圈人情冷暖的測試,也是明擺著諷刺娛樂產業的鄉愿。
他親歷人世間的不堪和黑暗、理解人性的諸多面向,他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情不值得長久相信。
---
唯一讓 Joaquin Phoenix 感受到真實的,就是陪著他走過慘淡往事的家人們,他坦言自己的表演確實都跟「過去」密不可分。
特別是哥哥 River ,那是他的終生信仰,「我都能在生命中各個角落,感受到他的存在與指教」。
每當灰心喪志、對世界充滿怨恨的時候,我常常在想,能讓 Joaquin Phoenix 足以撐過每一刻荒涼,或許正是幾十年前哥哥在沙發上對他說的那段「你一定會比我還有成就」的鼓勵吧?
很多時候,對內心太過黑暗的人來說,唯獨剩下最純粹的「愛」方能提醒自己:在這虛無、連道德都是人們設定的世界裡,我們還有這種意念值得追尋,因為它(愛)確實存在。
一如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說的:「我們確實熱愛生命,但並非我們習於生命,而是因為我們習於愛。」
除了大愛之外的許多事,你越放得開,你就越豁達,然要到這種境界,你必然是得經過深不見底的地獄,摔得越慘、重生力道越大。
待那時,你基本上也不會太過執著很多事了。
---
曹雪芹在《紅樓夢》的第一回提到一個概念,我覺得也呼應上述尼采的感悟。
該章節裡,青埂峰的石頭對紅塵有所嚮往,希望能下凡遊歷玩耍,結果被一僧一道如此回覆:
「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持,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連相屬……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要去的好。」
我們存在世上不是習於生命,畢竟生命無常,美中不足又好事多磨,讓你快樂的那些名利,你註定無法長久擁有跟依靠。
可是曹雪芹仍透過林黛玉和賈寶玉出塵的愛情,試圖告訴世人:人世間仍然有值得守護的東西,那就是愛。(雖然是木石姻緣是悲劇收場,但悲劇不是悲在愛本身,而是悲在時代)
我知道, Joaquin Phoenix 懂了這個道理,他在奧斯卡影帝的致詞用一句話總結他的人生,「懷抱著愛奔向救贖,和平將隨之而來。」(Run to the rescue with love and peace will follow.)
關於愛,一樣米養百種人,人人有不同解讀。
但所謂「純粹的愛」,我可以很確定,只有走過煉獄之人才能足以辨識與領悟到那種「愛」到底該是生成什麼模樣,然後我們都會擁有相同領悟:它非常難遇到,終其一生都很可能遇不到。
但為了辨識它、練習它,就值得我們熬過種種苦難去大徹大悟。
當尼采哭泣電影 在 當尼采哭泣線上看- 電影 的推薦與評價
當尼采哭泣 劇情:|HD |本片改編自心理治療暢銷作家歐文?亞隆的同名小說。 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正逢四十不惑的醫學大師布雷爾. ... <看更多>
當尼采哭泣電影 在 [推薦] 過於冷酷的熱情:《當尼采哭泣》、《少年時》 - book 的推薦與評價
Irvin D. Yalom 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在《當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 1960 年代初期,科慈在倫敦閱讀、欣賞電影並不斷向他景仰的宗師(Ezra Pound, ... ... <看更多>
當尼采哭泣電影 在 [推薦] 過於冷酷的熱情:《當尼采哭泣》、《少年時》 -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常常覺得,關於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的題材 (意識、夢、潛意識、
記憶、失憶、深度對談、自我剖析、存在、催眠…) 有時就好像
「癢」一樣,明明感覺得到,卻很難搔到它。
也許正是因為難以捉摸、半夢半醒的關係,藝術家喜歡圍繞在心理
分析四周來做文章。Dostoevsky在《地下室手記》寫道:有些事只
能說給朋友聽,有些甚至朋友也不能說,另外有些事連告訴自己都
不行;西班牙導演 Pedro Almodovar 的電影 Habla con Ella
(Talk to Her) 是藉著兩位昏迷不醒的女病患來述說現實世界的故
事;2004 年 Umberto Eco 最新的小說 The Mysterious Flame of
Queen Loana 中間的主角也是一位患了失憶症的舊書商,在一場意
外之後,忘記了所有情感的聯繫 (朋友、家庭、子女、婚外情) 卻
牢牢記得一切跟書與文化有關的事物。
下面我想推薦的兩本小說乍看之下沒有太多關聯,但是都涉及到心理
分析,與其分開討論,不如擺在一起更有比較的樂趣。
Irvin D. Yalom 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在《當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這本小說裡,他虛構心理分析之父 Josef
Breuer (1894年 Breuer與佛洛伊德合著的 Studies on Hysteria
開啟了二十世紀心理分析學科的先河) 與德國哲學家尼采1882 年在
維也納相遇的一段故事。當時尼采由於情感受挫,臨床上有貧血、嘔
吐、偏頭痛、妄想、憂鬱症的跡象,不但精神狀態低迷,甚至嚴重到
有自殺的傾向。在故事裡,Breuer 受尼采前女友 Lou Salome之托,
決心要治療尼采的心理與身體病痛。但是尼采並非普通人,他的自尊
與哲學體系強烈到視痛苦 (misery) 為人生的試金石。尼采和 Breuer
在私人診所見過幾次面之後,拒絕接受 Breuer 進一步的建議,住進
療養院接受專業的治療,因為他認為 Breuer 是在利用他,他不可能
成為任何人的棋子。不得已,Breuer在尼采即將離開維也納以前,想
出了一個妙計,他請尼采用他的哲學訓練當他的心理治療醫師,而他
負責治療尼采的身體。兩個人各有專長,各有需要治療的地方,可以
算是立於平等的地位,尼采考慮了一下,答應了這樣的安排。
原來 Dr. Breuer 當時是人人稱羨的名醫,出身富家且美貌的妻子為
他生育了五個小孩,表面上看來一切順遂,但是他內心深處卻有外人
不知道也無從抒發的遺憾與壓力。透過和尼采真誠的對話與殘酷的回
應,他最後終於跳出束縛,得以選擇 (而不是被人選擇) 他自己的人
生。而他也回過頭來幫助尼采暫時放下超人的面具、吐露出心理的鬱
卒,從而紓解身心的病痛。
我是在 Book 板讀到網友推薦這本小說之後才開始閱讀。通常,透過
學者或專家的小說故事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理解一些比較艱深而且沒時
間接觸的主題,這本小說並沒讓我失望。由於主角不是普通人物,書
中有許多作者熟讀各種著作以後編選的概念,如果這些概念放在一本
哲學或心理學的專論作品的話,讀者可能很快就要打瞌睡。但是透過
小說的手法,我們好像身歷其境一樣隨著故事的張弛、人物的情緒而
起伏,在負擔較輕的情況下,不但吸收到很多臨床與心理分析治療相
關的知識,連帶將尼采的重要哲學見解也一併消化。
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令人相當驚訝。實際上 Breuer 並沒有見過尼采,
但許多週邊的人物與背景都有歷史根據。兩位開啟時代的巨人心靈之
間的對話與角力能夠引經據典寫到合情合理可以算是難能可貴,雖
然最後的轉折 (twist)稍微有一點突兀,我想也沒有其他人能設想出
更合理的安排了。
從 Yalom的小說我們知道,心理分析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老老實實說
出心裡的話。然而,毫不掩飾地把自己真正的感情與想法暴露在陌生
人面前也許比暴露身體還要困難 (我們看到蹓鳥俠的機會似乎比讀到
真情自傳來得更大)。在深度對談中間毫不保留地吐露一切,通常是
因為診斷出嚴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醫師與病人充分交心才會達到治療
的效果。
現在如果有一位世界級的作家用獨白的方式,好像你是他的心理醫生
一樣,把他自己年輕時候 (19歲到24歲) 的經驗與熱情毫不保留地說
給你聽,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如果你想知道答案,J. M. Coetzee
的自傳體小說 《少年時》(Youth) 是值得一讀的心靈記錄。
《少年時》全書以「他」(he)為主角,透過他的行動、他的話語,我
們看到一個醉心文學、志在成為詩人的年輕人如何理解他周圍的世界
。他在大學裡主修數學與英國文學,畢業以後,由於對祖國南非政治
疏離、對家庭也了無牽掛,他隻身逃到英國倫敦闖天下。一方面要自
力更生、養活自己,一方面要吸收養分、期待有一天成為被上帝撿選
的藝術家。在這樣的計畫裡,少年科慈從沒有忘記自己對「愛」與
「藝術」的追求。從他冷靜、近乎客觀的敘述中間我們感覺得到早熟
的智慧:
Happiness, he tells himself, teaches one nothing.
Misery, on the other hand, steels one for the future.
Misery is a school for the soul. 這些想法和尼采所說的:
Whatever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My illness
is a blessing. 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藝術家科慈對愛情的渴望與思索和哲學家尼采並不同調:
Sex and creativity go together, everyone says so, and he
does not doubt it. Because they are creators, artists
possess the secret of love.
Only love and art are, in his opinion, worthy of giving oneself
to without reserve.
超人尼采本來就是藉孤獨來鍛鍊自己,可能受叔本華的影響,從來不
相信愛情或女性:
The most desirable woman is the most frightening one.
We are more in love with desire than with the desired.
To love woman is to hate life.
到後來他愛上了 Lou Salome 這位聰慧的俄國籍少女,卻又被後者無
情地拋棄,他對女性的恨意自然變得更深。
少年科慈對「愛」的概念是從藝術家而來,他渴望體會藝術與愛情結
合的猛烈高溫。但是年少的他多半受動物本能驅使,除了男歡女愛以
外竟沒有一次的感情是他想維繫的。為了糊口,他很快找到 IBM高薪
的程式設計工作,但是做了一年多以後,他無法忍受為了五斗米犧牲
創作時間的生活方式,寧願辭去IBM 的工作。但是後來被情勢所逼
(英國政府不允許他無工作居留) 只好又加入了一家 International
Computers 間接成為冷戰的一個小小幫手。在倫敦他總感覺自己是邊
際人,他的心思細密,觀察入微,各國的美女、各地來的移民、藝術
的泉源、英國的階級、南非的變化無一不牽動他敏感的神經。
相較之下,《當尼采哭泣》這本小說透過深度對話,側重的是生命
意義的尋求與淬煉:
If you kill God, you must also leave the shelter of the temple.
Not to take possession of your life plan is to let your
existence be an accident.
If one does not live in the right time, then one can never
die at the right time.
If we climb high enough, we will reach a height from which
tragedy ceases to look tragic.
1960 年代初期,科慈在倫敦閱讀、欣賞電影並不斷向他景仰的宗師
(Ezra Pound, T. S. Eliot and Samuel Beckett 等等)吸收藝術養
分的時候,不過才二十出頭。1882 年尼采已經接近四十歲,三年以
後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
科慈的著作後來在英國大放異彩,兩次獲得英國 Booker Prize,
2003年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尼采說他的書要等一百年以後才
有人讀,又說:
Hegel lamented on his deathbed that he only had only one student
who understood him, and even that one student misunderstood him!
I am unable to claim even one misunderstanding student.
這句話其實過於悲觀。憑著悍然面對生命的態度,追根究底的勇氣,
他也已經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家。
曾經締造多頁美國籃球史的傳奇教練 John Wooden 說過:
Young people need models, not critics.
(年輕人需要的是模範,不是碎碎唸)
無論是嚮往作家的純真也好、哲學家的誠實也好,這兩本小說的主角都
是年輕人的 model。聆聽他們的生命樂章,或許我們也會有認識自己、
鞭策自己、進而超越自己的意願與勇氣。
--
Fiction reveals truths that reality obscures.
-- Jessamyn Wes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1.156.160.16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