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陣來關心】基改木瓜的未來?
作者:王惠玲
台灣本土研發,曾經風光一時、技術領先群倫的轉殖基因木瓜,因未通過田間試驗終究未能上市。研究者心灰意冷地表示,20年心血付諸流水,台灣的尖端技術將落後國際。但也有農業研究學者認為,台灣目前木瓜培育技術優良,網室與傳統育種技術已可抗蟲病,基改木瓜現已非市場所需。
自1980年代基因改造技術興起,利用外源基因轉殖技術介入農業食品來源的生產,基因改造技術成為農業研究之主流。但基改作物從研發、種植到產品上市已有多年歷史,卻也出現了種種問題,例如某些基改作物做成食品之動物試驗發現可能引起過敏等病變,對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亦無法評估,因此各國對於基改作物的種植、基改產物的生產、製造及基改食品上市等都施以較嚴格的管理。在我國,針對新的基改植物或動物品種,必須先通過基因轉殖植物/動物田間試驗,而日後的生產業者也必須經查驗登記並取得許可證照。以轉殖基因動植物開發之食品原料,也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經查驗登記才會發出供作食品原料之許可文件。在這個基改木瓜的案例中,主管機關解釋,是因生物毒性試驗沒做完,也未在期限內補件,因此暫停。研發者則抱怨,我國法令一直未能鬆綁,田間試驗審查曠日廢時且不易過關,第一宗本土研發的基改作物申請了10年仍未能取得通過食品查驗審查而許可推廣上市,似乎為台灣本土基改作物的未來敲了喪鐘。
反觀世界各國的糧食/食品產業,植物/動物品種培育業者對基因改造技術的依賴從未降低,美國、中國等地都已允許栽種基改作物,台灣也早已引進基改黃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先不論基改食品是否真的危害人體健康,但可能衍生的生產過剩,基改種子無法管控,難以掌握擴散狀況與回收,必須耗費更高的檢驗及標示成本等問題,在普世糧食缺乏的時代,究竟基改食品的開發對糧食產業的影響是好是壞,真的很難定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