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到電影本身來看。
所以,迦納在以"第三人稱角度"回顧了生前的種種,竟發現自己在"第一人稱角度"裡覺得的美好人生,竟然是挫折不斷,乃至一事無成,於是他便認為自己缺少的就是那個站上舞台揚名立萬的機會。
而22號,則在目睹了迦納如此一事無成,卻還是躍躍欲試的想返回人生的詭異舉止後,感到不解;但卻在機緣下成為人類後,意外的發現做人、過生活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這樣看似惡作劇的編排,其實反映了向來不在我們掌握中的真實人生。
而想要完成"生活目標"的迦納與想要找到"做人趣味"的22號,最後如願了嗎?
------------------------
我覺得主角迦納是一個很好的設定與安排;但要提到他,我就必須要用倒敘的方式先談果,再論因。
得到22號圓滿後的標章後,迦納帶著這個重返人世間的通行證回到自己的身體,並依約回到「二分音符酒吧」與老闆娘完成了一次極為精彩的演出,這不只讓他確定了自己可以有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也讓改觀的母親在台下為之神奪與喝采,更讓他完成了人生最大的願望--成為一個常駐的樂手。
但在下了舞台、酒客散去、重回夜裡街邊且隻身的他卻感到有一點迷惘與錯愕,其原因就在其當下的感覺是 : 「就這樣? 我自小夢寐以求,並用半生汲汲營營的人生最大目標已然達到,但就這樣? 沒甚麼特別的?然後明天來、後天來,以後再來...............??」
我能理解他的錯愕,因為我跟大家一樣也或多或少曾經品嘗過幾次大小不一的"夢寐以求"經驗,但我在最激情的那一瞬間過去後,心裡想的也是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很想要Apple 12或PS5,想到幾乎魂不守舍、如飢似渴,但真讓你拿到手後,不出兩天也就習以為常了........的去渴望與追求另一個更新的事物。 (於是人生就在"好想要"與"不過如此"中來回往返)
所以,在這麼我想請大家思考的是 :
#生命中所追求的是目標嗎? (是過得怎樣?)
#還是追求生活本身? (還是怎樣去過?)
------------------------
如果追尋的是「目標」又如何呢?
有追尋目標是好事。我們假設某人想追尋的目標是從年薪60萬提升到150萬,那他(要是不想用非法手段,則)必須先釐清自己需要把工作強度提高幾倍、要這樣努力多少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年薪目標。
再假設,此人運氣很好,所以一切順利的如他預期般的在若干年後,以努力工作的態度與加倍的工時、犧牲了自己的興趣、休閒、年節與陪伴家人的時間,甚至是健康,最終換來了年薪150萬的結果。
從目標設定來看,他成功了。
然後呢?
由於他不是體育選手,在拿到哪個獎項後就要退休;他也沒有這麼倒楣,生命嘎然而止在他達成目標的那天,所以他的日子還是得照過的。
於是接下來的方向有兩端 : 達成里程碑之後,降低工作強度,這可能意味著年薪無法維持在同等高度;又或是,保持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內容,持續走下去。
所以問題在於 : 他是喜歡達到目標(目的)?還是喜歡生活(過程)?
如果是前者,他就會如同迦納一樣,在那個當下萌生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的念頭;或許他應該有下一個目標,不然他很快就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滋味(年薪百萬其實不至於啦,一般會繼續找到下一個目標),因為若是一個人窮到只剩下百萬年薪,而身邊人際關係幾乎歸零,那獨處時的孤獨感將會異常強大。
那如果是後者,那還得問問他"喜不喜歡自己現在這樣的生活?"
舉兩個名人當例子。
或許,很多人都想成為郭台銘,卻沒有想過郭台銘的生活強度有多高? 每天開多久的會?今天又要飛去哪裡?要做壓力多重大的決策?要應酬多少人際關係? 休閒或個人的時間可能極少,而陪伴家人的時間呢?
或許那些人只想要郭台銘的財富,卻沒想過如果自己真的能成為郭台銘.........有那個時間花錢嗎?
另一個名人則是張學友,2002年起,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舉行了五十場演唱會;2007~08年更是在世界各地舉行了105場演唱會;在這段期間,他所要付出的練習、排練、保養、四處(飛行或乘車)移動,那些想要成為張學友的人,可有想過這種強度跟操勞該如何承受與克服?
張學友熱愛歌唱我想世人皆知便不在話下,但他必須得要克服這樣強度的生活,才能完成這麼多演藝界的里程碑,這其中除了保養有術與天賦異稟外,還要有無比的熱愛。
是的。你必須喜歡那樣高強度的競爭與生活,才能一直以這樣的強度不斷的往下走;對他來說,日子就是要這樣過下去、挑戰就是一個接一個,但他在乎的不是里程碑(不然他拿金針獎之後就能封麥了),而是熱愛著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順便"創造一些外人眼中的紀錄。
------------------------
所以,以張學友的表現,我們可以判斷他是個熱愛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所以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走過三十年的演藝人生,還創下了許多紀錄,而且目前看起來他打算繼續這樣往下走。
(劉德華也是同樣律己極嚴的人,黃秋生說他幾十年來不吃垃圾食物且極度注重飲食、訓練跟生活)
那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呢?
要先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是張學友劉德華;而你我都有的更深體會則是 : 不是每個努力都會換來成功的(甚至連回報都沒有)。
在這樣的人生現實中,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則感受到的痛苦跟失落絕對會比快樂與滿足多更多的;因為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由不斷的失敗、再嘗試所構成的,所以無法達成目標與屢次失敗是人生的常態。
而人生的「痛苦梯度」則是取決於"期望"與"現實結果"之間的落差,如果最後無法達成目標,那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會有多大,痛苦也會隨之提升。
所以若是人生要以目標取向作為經營策略,可能就要更看開點,或是更進取點。(#這句話是我下一個影評的主旨)
----------------------
最後,我想替自己的這篇萬字貼文做一個總結。
在電影閉幕時,我聽見身旁的一個女孩問自己的男伴 : 「所以你覺得這部電影想要講的是什麼??」
那男的想了一想 : 「嗯......活在當下吧。」
是的,當最後傑瑞問迦納 : 「(重返人世後)你會如何度過你的一生?」
沒有頭緒的迦納先是回答"我不確定",但隨後說 : 「我會認真的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所以他只是複誦了主角的最後一句台詞,但這是一句老生常談吧?
或許很多類型的電影都能夠讓大家有這種想法,例如歷劫歸來的災難片、重返家園的戰爭片、俘虜逃脫的劇情片、九死一生的驚悚片、克服病魔的醫療小品,或甚至是破鏡重圓的情愛片........
但這個具有靈魂交換元素,還有生死之間、目標追尋、意義探尋等諸多元素的電影,所能傳遞給我們的其實遠比這句話要多很多....
我總認為 "#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其本身的意義",我們生而為人所要追求的,就是該怎麼好好做人(不然,只是活的如同一隻動物罷了)
就如同我在幾年前就對人說過 : 「人活一世,最終在學著怎麼做人。」,因為我身邊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沒活出個人樣,也不理解"做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甚至連基本道德、同理心與思考邏輯都奉欠。
我可能沒比他們高明到哪裡去,但我深以為戒並不斷驅策自己去思考與實踐。
而回到電影中,我認為 : 我們該追求的是"怎麼過生活",該追求的是我們覺得有意義、能勝任,且樂在其中又能長期這麼過下去的生活模式。
而非追求目標,因為若是我們無法忍受追求目標的那種生活,那追到了無法長久,甚至還要承受追不到的那種失落、痛苦與落差。
你可以把"買房子"當作是一個人生目標,但你必須要能忍受追尋過程中的生活;也可以把某個高等職位作為人生目標,但也必須要能忍受達成目標後,必須持續那個強度的生活。
因為如果你不能愛你的生活模式,那追尋目標不過是讓(心中的)玻璃櫃再多上幾個展示用獎盃;除非那些獎盃能讓你感到充實,不然當你窮的只剩下獎杯時,它們是無法填補心理面的孤寂的。
所以我認為,我們該追尋的是我們喜歡的生活,不管貧富、不論貴賤,只要你能喜歡自己的生活,那怕就是領著微薄的薪水,那人生卻也還是充滿喜樂的。
我們該追尋的,是讓生活本身就有意義,而這個意義就足以讓我們快樂的過每一天,這才是"活在當下"的最真義涵。
如果只是"活著",卻沒有方向、頭緒,也沒有追尋,更不知道意義,那我們要"活在哪個當下"呢?
因為以上條件皆無的當下,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虛度;而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
所以,看了電影,問問自己 : 你找到自己的火花了嗎?
.
.
.
#終於寫完了
#上一篇可以讓你們想很久
#這篇可以讓你們看很久
#廣告也很久了卻很寯永
PS:貼文附上的影片就是十幾年前軒尼詩的廣告,當時台灣還有中文配音時,廣告的文宣就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這是原版廣告,只有英文配音,但說的還是同樣兩句話。
#你們到底是去看了沒啊?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LKC77dUnk
生命中的美好意外 英文 台詞 在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6/12
直播回信
並談「紅豆Ni」計畫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我們
你也可以成為我們的一員
我知道幫助他們會讓很多人遲疑
甚至有些人不識字
但她們想要改變的決心很感動我
所以我決定請大家一起來幫我
今晚會擬定加入和幫助的策略
九點見
1
許常德老師你好
有些話想跟你說一說,
或許是出於內心無助的聲音,
接連三年失去了親人,
第一次面臨那時是巨大的衝擊,
曾以為電視上出現的那些台詞總過於浮誇,
才在那晚體會到什麼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原來悲傷到了極致會是這樣無法言語闡述的狀態,
以至於那晚在醫院的結束到救護車載回來的畫面,
成為了始終無法遺忘的夢,
到後來再次接連的面臨失去
那些在我生命裡重要的生命時,
一樣地悲傷無法抑制。
以為所有情緒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淺淡,
收拾好思緒便能重啟人生的旅程,
可父親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到不斷接受手術,
永遠無法忘記那天我們趕往醫院,
看著受傷的他可仍舊清醒著的我,頓時鬆了口氣
可看著他身上那些血跡,我開始緊繃憂慮。
我差點失去他,而他差點失去了他的腿,
可還好,他存在著,
也還好在術後他身體一切安好。
可好像有些什麼在我身體裡慢慢地侵蝕了,
也好像有些悄悄地爆開了,
說不上來哪裡來的不一樣,
在日子一天天的前進,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狀態
開始變得沉默、感受不到情緒的波動,
對於喜愛的畫畫、閱讀,
也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毫無波瀾,
而喜悅,似乎變得不那麼容易,
在每個日常裡的情緒逐漸走向無感,
挾帶著一絲淺淺地悲傷。
試著整理出導致變得不一樣的自己的原因,
仍舊毫無頭緒,找不出這個故事的結語,
可我總不斷反覆做著那晚第一次面臨失去的夢,
或許是那晚在醫院的自己太過悲傷,
又或許是些什麼我還未意會過來的情緒,
原來平凡的日子最不容易,可也最幸福,
原來我們以為理所應當能夠抓住的生命及日常,
才是最容易失去的。
原來有些情緒不是不存在,
我們誤以為它只是輕輕地來過,
可卻是狡猾的溜進內心的深處。
謝謝老師看完這封有些冗長的信,謝謝您🌻
2
老師 我是一個27歲的女子
談過三場戀愛
前面兩場不是對方劈腿就是找前女友,自覺感情不順
總是反省著為什麼沒能成功走到直到第三個原以為能走到結婚
沒想到交往兩個月又分手
他說他要換工作了
無法兼顧我的心情
曾經以為他與我是天生一對
彼此相處起來都很舒服
但現在覺得錯了,其實我們興趣不太一樣,喜愛的食物也不太一樣,價值觀也不太一樣
開始有磨合
理性的他和感性的我
他表示現在不想談任何感情,也沒有認識新對象,對於我偶爾熱戀期喜歡與對方靠太近的他覺得壓力大了
他覺得他需要猜我的心思
覺得厭煩
我一直在找和我和的來的對象
但找到了對方又狠狠拋下我
我覺得很難過現在分手三個月的我
雖然放下了
卻不想認識新的朋友新的對象
覺得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談感情
沒資格擁有幸福的權利!
3
老師您好
追蹤您的粉絲頁已有三年多年之久
沒想到自己還是在一段感情中跌了一跤。
我們彼此認識四年
偶然的機緣突然來電才開始交往
兩人的家世/生活 有相對的差距。
對方長期為家庭背債
每天在工地做辛苦的工作
有臥病20年在床的父親
隨時都在使喚他的姐姐
與彼此互相依賴的媽媽。
我則是家庭經濟穩定
是一個只需把自己養活的上班族。
兩人的共通點大概是各有複雜家庭問題
煩惱能夠相互依靠。
也因為生活背景的不同
產生兩人性格上的差異
他個性極度孤僻什麼事都悶著常常臭臉
常常也因為很累想獨處
下工只想放空
我是內心需要愛也缺乏父愛的女人
令自己意外的是我在這段感情中
成為一個依賴佔有又缺乏安全感的女生
每天就是撒嬌
想要更多的生活交集
(即使自己想訓練自己獨立,努力讓自己不要過多依賴)
而他是從小被迫長大的小孩
因此非常獨立
經常只想自己一個人生活
後來甚至覺得每天的互動聯繫
有點打擾到他。
漸漸的對方開始覺得疲憊
雖互動上尚穩定
假日陪伴彼此
彼此也沒有任何同居結婚生子的打算
但他在生活經濟家庭等諸多壓力之下
對這段感情越來越被動與冷淡
而我從剛開始交往
姿態較高的那方
變成追著他跑的那方。
我的期待 即使是非常簡單的事
他變成都不想做
不想互相遷就
更不想我這樣繼續下變成付出比較多的那方。
後來的約會常常令我感到非常冷淡
約會互動完的空虛也常常令我懷疑
這段感情是否真的有愛的存在。
最後對方提出分開的要求
理由是
他沒有多餘的心力再經營一段感情
這樣下去對我不公平
他說出口
自己個性上的缺陷也是每一段感情最後的敗筆
往往後來都對女朋友很冷淡
不只是對我。
我沒有做錯什麼
我是一個好女人
是他自己的問題
他很抱歉。
他的懦弱傷害了我。
在這樣錯愕突然提分手的狀況之下
我沒有防備的被砍了一刀
一直在這些問題中轉不出來
始終找不到我們分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雖然知道彼此個性上有差異
但是我不想因此分開
原以為我們若真的分開是為了更大的事情喬不攏
(結婚 彼此家庭等等)
現狀變成留下錯愕在原地不解與哭泣的我
還有這個不斷道歉卻堅持分手的男人。
我一直想試著同理/體諒/理解他說的這些理由
但就是心裡跟頭腦都轉不過去。
後續曾提出複合的要求
被對方拒絕了
甚至發現對方把過往的照片都移除標籤
理由是不要讓我放不下
寧可我恨他
也不要我因此走不出來。
請問老師
我該如何在這些問題中找到答案與方向呢?
直至今日我都還不捨把對方的臉書刪除
覺得即使分手還能是朋友 才是成熟的大人。
不知道為何一段美好的感情
最後為何這樣收場
懇請老師能給我一些解答…
謝謝老師
抱歉寫了第二封信給您
在這段分手後揪結
難以走出對方給的分手理由期間
我發現他好像原來不如我以前認識的這麼老實
他的家人跟我還是好友
最近請我吃飯時都鼓勵我走出來
不要繼續為他傷心。
家庭重擔 經濟負擔 個性極度龜毛孤僻
都是影響這段感情的原因
但是這些只是藉口
因為這已是常態生活
不是突發事件
不愛了就是不愛了
我的困點在於對方始終沒有辦法坦承他不愛了
只說 可能累了
而給了我這些藉口當分手理由
分手將近兩個月
天天哭
試圖振作但走不出來
我想是當初到最後那種信任
被翻牌的感覺
令我不知道怎麼面對。
不知道老師是否能給我一些建言呢
謝謝老師
4
老師您好
看到您這篇文 想知道您對取消畢典的看法
真心感謝您
這陣子很多家有畢業生的家長抱怨畢業典禮取消或是不能觀禮
若開放家長觀禮,該班家長在校園內得保持一公尺的距離(校園廣場是有多大?!)
且得做人數控管(一個畢業生只能一個家長參加?)
就會變成下一班的家長在校門外群聚等待
不開放又造成家長們的遺憾
再者 台上三分鐘的背後
老師們約一個月的時間設計節目
然後再和孩子們開始冗長的訓練
大約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
所以七月的活動,現在就得開始訓練
戴著口罩的孩子們無法盡情表演
老師們用心設計的節目也無法完美呈現
訓練期間真的都能戴著口罩?
越來越熱的天氣...孩子是否能戴得住?!我真的沒有把握!
繼去年半年的折磨,我今年又接下了設計英文畢典戲劇
不是想擺脫這個重擔
而是不想盡心盡力設計的表演後卻無法如願呈現效果
又有可能會承擔不願孩子群聚表演的家長的抱怨
最近學校模糊的回答 會用錄影的方式
搭舞台 各班表演....沒有觀眾
不禁覺得 這樣的畢典到底是孩子要的?還是父母要的?
真的不只兩難
是好多難啊😭😭😭
5
老師您好,
剛結束一段五年多的感情。
自己離開的原因是,在談論結婚問題(但彼此沒有共識情況下),發現他已在另尋對象。
所以同時失去情感及工作(在他工作室四年多)。
這幾年專注投入在工作上,工作室事業也進入穩定及獲利階段。我對於工作上有一定的堅持,因為一開始曾被他爸質疑工作能力。
只是沒想到,陪伴他打拚、面對各式各樣問題、難關後,最後是用這方式分開。
從一開始交往,他就開始在詢問結婚的事(全是依考量我的角度去討論),但因工作室起初還不太穩定,所以我希望再等事業穩定一點,直到去年,他用"條列式"的列出條件後,只問"要不要"結婚?(結婚要求的條件:要與他及他爸談、結婚後住他家-因為他爸媽開始老了、要生幾個孩子、.....)
面對自己不太能接受的要求,當下拒絕了,不想抱著妥協心態進入婚姻。最後拖了好幾個月才分手,因為工作關係。
分開一個多月了,目前透過運動、閱讀來調整心情,只是偶爾想到還是很委屈,想請問老師,在面對那不好的記憶時,如何去處理負面的情緒?以及如何將它從內心真正的放下?
(感謝老師)
愛心直播
糖朝大力支持紅豆Ni計畫
如果我們有餘力
分享會讓人生更豐富
或是大家可以去台北南京微風四樓的糖朝
高雄大立精品百貨B2的糖朝
花蓮洄瀾糖朝直接訂購或現場購買
糖朝 情深意粽專案組盒(接單手工製作)
御膳粵式臘味紫金粽(4入)盒/490元
御膳潮式花雕鳳凰粽(4入)盒/490元
欲訂購者 歡迎私訊 糖朝(台灣)臉書
或電洽客服專線:07-2313636
會有專人替您服務喔~
生命中的美好意外 英文 台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早安:
收假完要工作,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辛苦了。再一下下,就可以休息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也隨著劇情起伏而流淚,揪心、虐心,但最後也跟著主角走向雲淡風輕。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也很期待能好好在觀影之後,跟現場的朋友盡情討論。
作者的註解我相當喜歡,伴侶關係反映的,最終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看重自己的價值,不因結果而否定自己,這是我特別要拿來跟朋友們一起學習的課題。
祝願您,記得為自己盡力,就足以愛自己!
*********************************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
──《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
【文/ 黃柏威】
「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愛的萬物論》裡妻子潔恩對霍金這麼說。也是這一刻,她知道有人取代她在丈夫心底的位子。
潔恩與霍金結婚了二十五年,過去在霍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可說是潔恩一手將他拉出谷底。當時霍金得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霍金因此灰心喪志,每天把自己關在宿舍,不願踏出房門一步,但當時他的女朋友潔恩,沒有放棄希望,持續鼓勵霍金面對生活,她堅毅的態度讓人動容,才讓霍金繼續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到日後成了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更出乎人意外的是,當年的潔恩不只陪伴霍金走出低谷,她還想跟霍金結婚,縱使霍金的父親極力反對,還找了潔恩當面溝通,他以為潔恩沒有仔細考慮清楚後果,無視醫生對霍金的病情評估,沒想到,潔恩的態度堅定,她知道這是自己清楚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的舉動, 她不是天真的以為事情會很簡單,她知道往後的日子必然辛苦,但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 對她來說,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因為愛情,就能前行。
「假如你是潔恩,在這個時候會和霍金結婚的請舉手?」我常在演講中調查聽眾的態度。
通常年輕大學生族群通常舉手的人多,但若在已婚人士團體裡詢問時,舉手的人很少,兩者形成很大對比,或許對真正處在婚姻關係的人來說,深知婚姻生活的難處與不易,對於給出承諾,現在就變得保守謹慎許多。
潔恩選擇結婚,反映了她堅定的意志。電影也拍出他們婚禮的場景,雖然沒有對話,只有畫面搭上配樂帶過,但看見他們穿著西裝與白紗走上紅毯、裡頭有牧師證婚、有眾人的祝福、有美麗的鮮花擁簇。我若是潔恩,大概沒有堅定的勇氣,說自己一定想和霍金結婚,但看完這段婚禮場景後,似乎對潔恩的想法多了一點理解,她並不是對霍金的病情視而不見,相反的,或許就是他知道霍金只能活兩年,因此她希望在霍金有限的歲月裡,也能有婚姻生活的體驗,而希望自己就是那個能陪霍金走上紅毯的人,她也想把自己心裡最重要的位子,留給霍金吧!
結婚對身為基督徒的潔恩而言,是重要的生命立約儀式,並且那也是一個公開接受眾人祝福的機會,如此說來,這是婚禮很大的意義,她希望這段愛情是被祝福與肯定的吧!
兩人不僅結婚,還生了孩子。
「你們會生孩子的,請舉手?」我繼續問著剛剛舉手說會結婚的聽眾們,但現在幾乎沒有人舉著。大家說這太辛苦了,很難想像萬一霍金不幸過世,獨自撫養孩子所要承受的辛勞與壓力,但也由此再次可見,潔恩的堅毅性格,彷彿沒有事情會是她的阻礙,別人眼中的限制, 對她來說,她從不願輕易降服,也不會放棄追求。
但隨著霍金的病情越加嚴重,手與腳都逐漸萎縮,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來約低,這也意味著潔恩的負擔更重了,霍金無法自己進食,吃飯得靠太太餵食,他也無法自行穿衣,也得靠太太協助。電影有一幕,潔恩正幫霍金脫掉身上毛衣,但脫到一半,毛衣罩著頭時,房外的嬰兒哭了,潔恩只好先去照顧寶寶,她再回來,已經是兩個小時後了,霍金的頭,就這樣被罩了兩小時。
可想而知,一個家庭所有的勞務工作,如今都落在潔恩身上了,她臉上過往的笑容,現在早已不見,鏡頭帶到她的時候,都已是滿臉疲憊。之後,他們又生了第二個小孩,也別忘了,潔恩自己同時也在攻讀博士學位,她並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蠟燭多頭燒的情況,讓她瀕臨崩潰邊緣。
前文曾經提到潔恩跟霍金反映過自己的壓力,她希望能有幫手來協助,但當時的霍金,未能好好回應潔恩的需求,甚至他拒絕的態度,都讓潔恩覺得自己的感受是被忽略的吧,那其實是很深的孤單,潔恩不是要強人所難,要霍金來分擔責任,但若連自己的感受都得不到霍金的關心與照顧的時候,這段關係還剩什麼呢?
她愛霍金,她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在這段關係裡,她還有自己的承諾。
得不到霍金支持的她,仍需要找到壓力出口的潔恩,在母親的建議下,潔恩重拾以往的興趣, 她愛唱歌,於是她參加了教會的詩斑,因而認識詩班指揮喬納森,也請了喬納森來家裡當孩子的鋼琴家教,喬納森看見霍金的情況,也看見了這個家庭的匱乏與需要,主動提及自己可以來當幫手,不同以往的是,過去總反對潔恩請幫手的霍金,這次竟然答應了。
「你需要幫手,我不反對。」霍金說。
這幕很感人,因為霍金終於回應了潔恩的需求,這表示他看見潔恩的辛苦,他願意跟她一起解決,收到這份心意的潔恩是感動的,她起身坐到霍金的身邊,她抱著他,讓先生知道她的感謝。但若細看霍金的表情,他其實哭了,這對他來說,似乎不是容易的決定。
「為什麼霍金哭了呢?」我們也常討論這問題。
或許一方面這意味著他得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答應找幫手,就是真的承認目前自己的不足吧!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擔心讓喬納森的到來,會不會造成他們婚姻關係的威脅,畢竟這男子四肢健全、溫柔體貼,他能給出潔恩許多自己不能給出的東西。但即便如此,霍金還是答應了,這一次,他願意放下自己的焦慮與擔心,先去回應太太的需求,說來,那是他給出的愛呀!
喬納森成了霍金一家的好幫手,能帶霍金一家出遊,分擔潔恩的勞務,甚至現在潔恩還能與霍金坐下好好喝茶,享受喬納森演奏的音樂,他們的生活品質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潔恩終於也重展笑顏。但這確實對潔恩與霍金的婚姻關係形成挑戰,潔恩在喬納森身上滿足了她無法從霍金身上得到的陪伴,曖昧的情愫在兩人中間悄悄滋長,但兩人並未說破這點,也僅維持著朋友關係。直到霍金與潔恩的第三個孩子出生,霍金的家人卻對孩子的生父有所質疑,甚至要潔恩說清楚講明白,孩子究竟是誰的?是霍金?還是喬納森的?
難以承受他人質疑眼光的喬納森,決定要離開霍金一家,但在面對潔恩的挽留時,喬納森說了另一個決定離開的重要原因。
「我對妳產生感情了!」喬納森對潔恩說。
但讓我們張大嘴巴感到驚訝的是潔恩直白的回應。
「我也是。」潔恩說。
這可能是史上最詭異的告白場合了(當時的場景在潔恩的公婆家庭院)。喬納森聽完,只說了聲謝謝,他知道,這是他更要離開的理由了。
潔恩對喬納森的情意,其實並不難理解,相較於霍金,他倆更像是共同生活、解決困難、相互支持的伴侶,在情感層面,她未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但在承諾方面,霍金是自己的丈夫,她是霍金的妻子,她看重婚姻之約,看重自己許下的承諾,也因此她沒選擇離開丈夫,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其實這都是愛呀!而愛從來就不簡單。
得知潔恩感受的喬納森,主動選擇離開關係,也是因為愛啊!他承認他愛潔恩,但他知道這個愛,若不小心可能會帶給潔恩的家庭傷害。雖然他愛潔恩,但他的愛,不是要把潔恩與自己綁在一起,他的愛,更像是種放手,不讓潔恩承擔更大的危險與責難。
你知道後來喬納森是怎麼又回到霍金家的嗎?
電影裡是霍金拎著啤酒去找喬納森,在這場哥們的談話裡,他拜託喬納森回來,原因是他希望潔恩快樂。
在我心裡,這是偉大的愛情故事。偉大之處,不是說主角們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蹟,我覺得的偉大,是指故事呈現了愛情的複雜性,這裡頭的愛,都不是用片面的單一價值可以評論,它包含了愛的各種面貌,拓展著我們對於愛的想像。
但峰迴路轉的故事還沒完呢!
霍金因為肺炎動了氣切手術,但這也讓他無法再開口說話,失去口語表達能力的霍金,再次陷入生命幽暗的低谷,而潔恩依舊是那個堅毅的潔恩,她努力想把霍金拉上來,她教他使用讀字色版溝通,但這次不論她多努力,霍金都好難好難做到,兩人在當中都挫折無比,這也暗喻著兩人在關係中失去了溝通的語言,而當兩人無法溝通彼此心意,關係自然走向疏遠。甚至在潔恩的表達裡,你會感覺霍金是個難搞的病人。
潔恩與霍金在溝通上遇到的挫折,與後來霍金與看護伊蓮的互動形成強烈對比,伊蓮的專業,讓她很快就能解讀霍金的心意,她能引導霍金表達,能接納霍金的感受、同時又欣賞著霍金的幽默,兩人的溝通顯得通暢愉快。
霍金的生活,重拾了笑容,只是這次帶他走出低谷的人,不是潔恩,而是伊蓮。兩人的關係越走越近,霍金在語言中也有意無意透露出對伊蓮的重視。
終於來到了那天。
「我問過伊連,要不要跟我去美國,她會照顧我」霍金告知潔恩。
其實霍金也非神經大條,在他要說出這話的時候,他猶豫了一會,才決定按出傳送鍵(此時的霍金已經無法說話,得靠電腦輔助發音)。他會猶豫,表示他知道這句話非同小可,若說出口,平靜的湖面就會起了風浪,但他似乎想賭一把,若潔恩沒有太大反應,彷彿也可蒙混過關。
但關係改變的痕跡,就藏在這句話裡吧!敏感的潔恩解讀到了,她知道現在對霍金來說,伊蓮是更重要的人。因此她回了這句「以前你有邀約,都會第一個告訴我」,道出了潔恩的失落,她知道他們的關係,已經來到了盡頭。
「又得了一個獎,我有什麼辦法呢」他回。
一開始霍金仍打哈哈帶過,維持他習慣的玩笑姿態,卻完全忽略了潔恩的失落情緒,只是一昧地想替自我解釋,直到他看見潔恩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他收起了嬉笑,說出了「對不起」三字。
「幾年了?」他問。
「醫生說兩年,沒想到卻這麼多年」潔恩說完,哭了出來。
霍金的眼裡也泛著淚水了,然後他推著輪椅往潔恩身邊去,陪著她哭泣。
雖然兩人情緣已盡,他們的關係走到了最後,但在最後一刻,他們靠彼此好近,在最後一刻, 他們願意貼近彼此的悲傷,給彼此最後的溫柔與陪伴。
「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I always love you, and I did my best.)」潔恩流淚地說,聽完這話的霍金,哭了。
他們握著手,流著淚,一起哀悼逝去的愛情,哀悼這大輩子兩人一起走過的關係。戲外的人們,大概也是哭著看這段吧!
霍金與潔恩的分手場景,是我看過最動人的分手戲。每一次看,都還是很容易被當中的情感所打動。一方面是因為兩人最後的溫柔陪伴,也許它過於理想,很少人的分手場景會是如此平和,但就是如此,才更讓人覺得它溫柔到讓人想落淚。
另一個被打動的點,就是潔恩面對關係結束的態度。
霍金有了新歡,潔恩當然難受,但她沒有嘶吼,她只是流著淚對霍金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如此。因為愛情,她不顧疾病與死亡的威脅,勇敢與霍金結婚。結婚後,她承擔所有家務、全心照顧霍金生活,即便她曾對喬納森動了心,但她也未背棄婚姻誓約,直到霍金愛上伊蓮、她知道現在的自己,不再是霍金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侶了。
她當然很難受,但她依然為自己的感情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沒有說「我這樣照顧你,你卻那樣對我?」「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背叛我?」「我這些年的付出算什麼?你怎麼對得起我?」
她只是說「我一直深愛著你,我盡力了」。
她沒有要霍金為她的付出負責、沒有要求霍金因為她的付出就得給出相對的回報。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回應著自己心中的愛,她知道自己盡力了,意味著自己也不可能給出更多,而當自己盡力,仍得不到這份感情後,她也得接納自己過去的付出、看重自己的努力。
這當然不容易,而且好痛呀!
為此,我們應該大哭一場,那是我們對自己過去付出的尊重,那痛苦需要我們用力哀悼。
但請別一直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因為那終會讓我們失力。這也是潔恩面對分手時所展現的態度,她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而非他人的回應,她把焦點放在過程的付出,而非最後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她的努力不是由霍金的回應來證明,她知道她對得起自己,她的價值也不是因為對方離開就遭到否定。
分手時候,你看的是「自己的努力」,還是「他人的回應」?對你來說,「過程的付出」有價值?還是「最後的結果」才重要呢?
關係不是控制,我們永遠無法要求對方的回應。要生出放手的勇氣,得要看見「自己的努力」、看重「過程的付出」才行。
有人會問,這樣難道不是一種自我催眠與安慰嗎?但我想說,我們都要為自己活下去,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依附在他人身上。他離開了,我們的日子仍要繼續。這個視野的轉換,對我來說,不是廉價的自我安慰,它是深層的覺察,是對自我的疼惜,也是我們愛自己的練習,是我們能夠再往前走的動力。
我們可以從霍金與潔恩的故事中,覺察與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不論是關係中的溝通與互動、面對關係生變的應對方式、特別是當愛情結束的時候,如何生出放手的勇氣。
這件事,當然沒有一定公式,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處理的方式自然不同。但從潔恩的身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參考:
一、珍惜、看重自己的付出:她沒有因為關係結束,或是得不到的對方的回應,就認為自己過去的付出無用或沒有意義,反而她接納並珍惜自己的付出,她看見這些努力對自己的意義, 這些意義不是建立在對方的回應上。當然,這不表示對方沒有回應時不會痛苦,一定很痛啊! 只是她沒有因為這些痛苦,就貶抑否定了自己的努力,她知道就算對方沒有回應,她的努力、和努力所代表的意義也不會消逝。
二、接納無法掌控的結果:潔恩知道自己盡力了,而當盡了全力還得不到對方的心,她知道時候到了。對這段關係,她知道自己無法付出更多了,再多就是再苛求自己了,既然自己無法付出更多,這就是她無法掌控的事了,她得要放過自己,她給出了接納,接受自己努力之後,但沒有結果的結果。
三、接納對方為自己的情感負責: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或許也是如此,她尊重霍金為自己的情感負責,她想要的是真誠的關係,而不是對方的虛偽與配合。再說一次,這不代表不痛啊!放手的勇氣,絕對不是「不痛的勇氣」,對我來說,不痛不是勇氣,那可能是種逃避。
放手的勇氣,是帶著痛苦但仍往前走的勇氣。
關係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不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曾經。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如果我們分手,那過去所經歷不是都沒意義了嗎?」有人問。
《愛的萬物論》片尾的最後一句台詞,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在科學成就上備受肯定的霍金,日後得到了英國女王的接見。但他去白金漢宮,晉見女王時所帶的伴侶,不是伊蓮,而是當時已經離了婚的潔恩。在電影前段,潔恩曾表達過自己對英國女王的喜愛,霍金沒有忘記這點,在這時候,他帶她去,也是一種回應。
話說起來,在這件事上,霍金也算有情意義,因為霍金之所以會有如今的成就,潔恩大半輩子的陪伴與照顧,是背後最重要的支持,沒有潔恩的付出,就沒有今日的霍金吧!因此在這榮耀的時刻,他選擇與潔恩共享,都表達著雖然兩人婚姻結束,但他仍舊珍惜看重兩人過去的相處,表達出他對這段關係的感謝。
當他們在皇宮的花園,潔恩對霍金說:「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很不凡吧!」潔恩的話,也肯定著他們共有的過去。
接著,霍金敲了手上的機器(這是他現在的發聲方式),潔恩湊過去問他在打什麼,我們才聽見霍金的電腦輔助語音,說「看看我們的孩子們」。然後,眼前是他們三個風度翩翩、亭亭玉立的孩子,迎面走來,這是他們愛情的結晶,是他們留給世界的禮物。
「看看我們的孩子們」是電影的最後一次台詞,但英文的原文,說是「Look what we made」
(看看我們做的吧!)。
電影結束在這句,很有寓意。過去的經歷有沒有意義,其實就取決於「Look what we made」吧!整部電影讓我們「look what they made 」,縱使他們沒有未來,但我們都看見他們經歷與成就的一切,雖然他們走向分離,但他們的過去與故事,並不是一片荒蕪,他們曾有的快樂, 仍存在他們的生命記憶裡,他們沒讓任何人抹去。
因為他們的珍惜,就保存了過去的意義。
「Look what we made」,你在逝去的愛情裡,看見了什麼呢?看看你們經歷的曾經,那裡頭的故事,都讓你成為現在的你。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