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的智慧」筆記
在「符立中筆記」音樂評論的書中,偶讀到一段資深聲樂家金慶雲老師的話,深有同感「在一切的藝術中,音樂最是短命。而在沒有留聲機的時代裡,任何用語言或文字對音樂的描述,都像是水中撈月,而在一切的音樂詮釋中,演唱家的生命更是短促,隨著身體的衰老與死亡,死去的不只是一個演唱者,連同他的樂器也一起埋葬了。一切樂器皆人造,唯獨人聲乃造物者所賜,人生不只是樂器,發出的不僅是音樂,還包括語言、詩與戲劇,歌劇就是淋漓盡致的最佳寫照。」
現代人由於拜科技所賜,靠著手上的遙控器,就可以聆聽各種影音,對於長期耕耘致力於演出的歌唱家而言,每一場演出都是新的創作與體驗,旋起旋滅的藝術,呈現的是唯一與短暫的永恆,和錄音間百般雕琢的成品,絕非能相提並論。
在學聲樂的路上,頗多崎嶇,一方面樂器就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看不到,摸不著,全憑內視覺與內聽覺的領悟與想像。光憑信心和努力也未必有成效,歌唱家席慕德老師用貼身的學與教的經驗,集「歌者的智慧」分享給讀者,不管知識認知與理解或肌肉、力度與聽覺的運用,都值得用心品味與思考。好的聲音是自然而不明顯,當歌者受正確的訓練,站在舞台上呈現的都是一種反射動作,要唱得扣人心弦,不在於曲子的難易,而是要用心靈唱歌。
初學聲樂的人,通常只看到音符和節奏的差異,聲樂老師常講不是發出聲音就叫唱歌,當歌者在唱歌的時候,應該要掌握音與音之間的張力,和聲與和聲之間的變化和力度、語言的色彩、氣氛的變化和彈性速度的掌握,詮釋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
聲樂的學習是一條漫漫長路,除了知識與理論的認知和理解外,需要更長時間對於肌肉、力度與聽覺的追求。光是肌肉與力度的關係,要做到純熟至少都是數個月到數年工夫,所有的練習都是基本功。
開始練習時一定要說到呼吸法,因為這是發聲時的動力體,上課時我們通常會提出四種呼吸法供學生自主練習,(一)快吸慢放,一秒瞬間吸氣完憋住五秒,再慢從齒縫間吐氣35秒起跳,越長越好。(二)快吸快放,瞬間一吸一吐,維持60秒不間斷,頻率要等速,而次數是關鍵,每秒若做到4次吸吐,一分鐘就累計240次循環。(三)慢吸快吐,最慢速度吸滿一口氣,憋氣5秒後急吐氣。(四)慢吸慢吐,慢吸到氣滿後憋5秒,再等速吐氣。
呼吸法的練習是每天的功課,待到橫膈膜的運作可以受大腦控制為原則。一個成功的歌者絕不應只有美麗的聲音,重要的是唱什麼要像什麼,許多人享受唱歌的樂趣,殊不知唱不好對別人是種折磨,所謂「唱歌者不知聽歌者的痛苦」之說。
當呼吸法的問題解決後,面臨的就是發聲法,練習發聲的過程中會牽涉到肌肉與支持和位置,這中間絕對需要有一個好聽覺的聲樂老師的陪伴。
唱歌運氣的過程中肌肉不能鬆垮,但也不是都緊張的狀態,要在放鬆中找支持,我們常會要求學生做到「上鬆下緊」,上半身放鬆,特別是臉部表情要儘可能地鬆,但下腹部運氣要維持緊實狀態,以免聲音失去支撐力,而唱出沒有生命的音符。
發聲的樂句都是一首首的短歌,能唱出有生命力的短句,始有可能放大放長樂句的處理,但很多人不明瞭,覺得我是來學唱歌,為什麼老要讓我唱這些乏味的曲調?這就是認知上的問題,簡單的歌都唱不好,如何勝任大曲子的表達?聲音的訓練終結是要忘掉聲樂的技巧,因為技巧只是歌唱的工具,而非歌唱本身。
學習聲樂很需要體力,因此我們希望有志想學唱歌的人,可以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除了讓聲音的表現有更多的可能性外(例如爆發力),也更能尋求好聲音的表現。美聲唱法是人體所有細胞的歌唱,協調的肌肉和搭配好的共鳴,才能發出美妙而圓潤的歌聲,到這裡,我們都在求製造一件好樂器而努力。
學習聲樂的過程一點都不浪漫,而且每個人的條件都不相同,問題也各有差異,一個有歌唱天賦的人,需要具備動人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穿透力的聲音和喜愛唱歌的熱情,然而要成為成功的演唱家的過程更需要紀律與專注,聲音的成長是階段性的,音樂性、熱情和企圖心是讓音樂的道路更順暢的主要原因。
以席慕德老師的音樂資歷與經驗談「因材施教」
聲音是歌者的樂器,歌唱牽涉到的不只是聲帶,聲帶周邊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唱歌的人全憑聽覺和身體運作的感覺,聲樂技巧就是在不斷的重複與練習中,而成為一種反射動作。
沒有兩個人的聲音是完全一樣的,學習唱歌是很個人的事,就因天生樂器結構限制與與學習的領悟力因人而異,一個人的音色、發聲器官和體型有關,而聲音典型的形成,則和他的個性、氣質、情緒、對事物的敏感性和甚至和血液循環的快慢,都密切相關。
好的聲樂老師,除了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聲音特色,讓其天賦做最佳、最有利的發展,而非一味的追求高音,唱不好或聲音不美,很多都是因為發聲法出了問題所致。聲樂學習是漸進式和階段性的,若早期養成的壞習慣、錯誤的學習方式或錯誤的觀念造成,其實要花更多時間導正。
願意花時間學唱歌的人,一定是本身熱愛歌唱,聲樂技巧的訓練是一磚一瓦慢慢累進,需要大量的耐心和嚴厲的監督,一百次錯,也不會有一次對,畢竟音準、節奏和速度都不是模稜兩可之事。
聲音的質感,質感的優劣決定市場價值。
聲音的音質被視為是天賦,而音色常受限於欣賞者主觀的標準。很多人學歌,認為能唱到曲子的高音,解決了音準、節奏和咬字,就能登台唱這首歌了?至於如何將這些因唱得更悅耳、動人、更符合作品的風格或更舒服,卻是很多人不太考慮的事。席慕德老師舉了一個親身聆聽「霍夫曼的故事」中一首花腔詠嘆調「在樹籬上的小鳥」的看法,最終老師說,粗糙的花腔、尖銳的花腔或掙扎的花腔,都不算花腔,若不能做到乾淨俐落、清澈透明和讓聽的人驚艷,就不要輕易嘗試。
聲音不論高低、亮暗或輕重,都有其特殊的質感與光澤,聲音的質感是每個歌者,都應該思考的課題。
國際大賽的評審在聽什麼?入流的演唱大概基本條件都在伯仲之間,漂亮的聲音和純熟的技術之餘,評審最想收集的是一種能夠吸引感動他們的聲音,那種甜美而溫暖的音樂性處理,真誠的表達出歌中感情的歌唱。
好的聲音是要能夠唱什麼像什麼,用不同的技巧和音色達到不同作曲家的要求,形成所謂的曲風。例如演唱歌劇和藝術歌曲就是兩種迥然而異的世界,歌劇強調的是炫耀聲音,歌者的呼吸、體力和口型,為製造音量而預備,讓歌聲可以根據劇情,達到音樂的高潮為要;而藝術歌曲則是歌者內在美的最高表現,強調的是如何透過作曲家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藉由音符呈現精煉語言的情緒與意境,歌者強調的是詮釋與咬字,如何透過音節間的音符或空白,營造出歌曲的獨立情懷。
席慕德老師認為聲樂學習的目的是製造圓潤、持久又光亮的聲音、能夠演唱不同速度、節奏和風格的歌曲。
聲樂教學技巧時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一)、呼吸法:橫膈膜呼吸或腹式呼吸,就是要做到意識控制氣流,使之能平穩而有彈性的運氣和分句。
(二)、共鳴:是指母音在氣流上頭射出正確音高後的共振效果,通常依據音高決定腔體的共振的多寡。共鳴不是歌聲的全部,需要搭配歌詞中的母音支持,咬字、音高和音準的相互配合。
(三)、咬字:歌樂就是有歌詞的音樂,絕對不能含混不清,即使為使聲音圓潤也沒有商量的餘地。咬字清晰度與發聲有絕對關係,發聲位置偏差、口腔空間大小、舌根和舌頭擺放、嘴唇肌肉的放鬆度和下巴太緊都有密切相關。
(四)、口腔空間:最好保持一個可以隨更換母音與音程變化,靈活運用舌頭、嘴唇和下巴的穩定空間。
(五)、聲音位置:確定保有一種統一的音色,和遊走於低中高三個音域運用自如的位置。
(六)、舌頭:保持自然平放。
唱歌是一件高度協調的事,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聲音。
歌曲詮釋-1(引自習募得-歌者的智慧)
唱歌感動人與否?詮釋最重要。詮釋是將原作精神和理念透過演出者的技巧與修養,呈現在第三者面前的過程。以歌曲的詮釋來說,可分為語言和音樂兩大層面,首先要談的是語言也就是歌詞,通常都是詩詞作品,歌者有義務在演出前,認真下功夫研究歌詞的意義與內涵,藉詩句處理,揣摩語氣和咬字,特別是輕重音的分辨、明暗音的區別及母音字重量和開、關母音的差異,進而考慮氣氛營造的曲趣等,人聲不像樂器有固定音色,歌者受自身聲音、個性與對詩詞內涵認知的影響,對於歌曲詮釋可謂每個聲樂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除非他開口,否則你永遠無法知道會聽到什麼。
歌曲詮釋-2(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客觀詮釋就是參考作曲家的規範條件:如音高、節奏、樂句長短、力度和表情記號的指示或過去歌者的詮釋。大原則先把握曲風是戲劇性或抒情?伴奏的角色是寫情或寫景?是跟著詩的旋律線或襯托或以同樣動機貫穿全曲?歌者要研究的是1.曲式和詩歌段落的關係2.調性轉換和詩句的關係3.樂句長短與呼吸的關係4.字的明暗與聲音色彩的利用5.聲音色彩和和弦的關係6.休止符的運用7.力度與張力8.速度與節奏9.彈性速度的利用等。好的歌者必須掌握語言與音樂的相關知識和修為,透過歌唱技巧營造歌曲氣氛,發揮個人聲音的色彩,展現個人風采於舞台,始能讓詮釋變得有趣又充滿吸引力。
歌曲詮釋-3(引自席慕德-歌者的智慧)
教授藝術歌曲最難的就是啟發歌者的想像力。歌者光有美麗的聲音、優異的聲樂技巧和超強的是譜能力,照譜一板一眼的演唱,是無法唱出動人的歌聲的。藝術歌曲是詩樂合一的作品,作曲家從詩詞中獲得靈感創作,其意境與氣氛猶如一篇動人的故事,有畫面有情緒,歌者必須善用聲音的色彩與含蓄的表情,帶觀眾進入歌曲的情境中,靠的就是文學的修養和充分的想像力。歌者要從詩詞中找到原始的靈感,然後再從音樂中找到呼應,用自己的技巧表達出曲趣,不妨在了解歌詞涵義與音樂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先自問1.誰在說話?2.對誰說話?3.在哪裡說話?4.說些什麼?5.說話時聽聞到什麼?6.歌曲結束時說話者的心情有何變化?當歌者有辦法在自問自答中找到相應的答案時,就不會言之無物了,唯有歌者先感動自己,才能影響觀眾,從聆聽中找到感動與樂趣。
歌唱的技巧、美麗的聲音、豐富的想像力與深厚的文學修養,都是舞台上個人風采與魅力的熟成。表演者必須讓觀眾的眼光專注到自己身上,讓聽眾彷彿看到歌中情感而隨之入境,誠懇地展開心靈神會之旅。
聲樂藝術是金字塔頂端的藝術,發聲技巧繁複,細節難以勝數,藝術歌曲不是為普羅大眾所寫,因此,這條路一路走來,一直都是艱辛、充滿著競爭、需要長期努力奮鬥與自我突破的生涯。此書席慕德老師多以德國藝術歌曲出發,因為,那是行之有年、被世界各國認定的歌唱藝術的典範,然而,當所有的藝術都不斷推陳出新之際,我們也需要有新曲目,藝術視野與人文修為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最重要的是鼓勵作曲家和文學家對於自我文化認同,多創作有質感,反映時代與社會現實的國、台語藝術歌曲,提供演唱家發表的素材與舞台,當國家最高文化單位都主張流行音樂是主流時,傳統聲樂藝術工作者,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大路?其實是所有關心古典音樂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文:王淑汝老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9的網紅長笛玩家鄭宇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好玩的跨界長笛演奏、最完整的長笛教學|長笛玩家工作室 鄭宇泰,長笛跨界藝術家,長笛玩家工作室創辦人及孩童絕技長笛重奏團導師。著有《循環呼吸》及《Beatbox Flute》二書並出版多首長笛重奏作品廣受國際好評。為台灣少數結合多項才華於一身的活躍長笛家。 曾任法國史特拉斯堡音樂院長笛及實驗劇場...
瓦式呼吸法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覺得焦慮嗎?
來這裡有方法教你❤️
〔👌智慧手印👌〕
1月11日快到了,身邊的人們焦躁憂慮。
這種時候更需要維持練習。除了身體上的動態練習,靜坐也是讓心緒平靜的好方式。
今天聊一下靜坐常見的「智慧手印」,請看附圖。
在施瓦南達修院練習時,靜坐的時候我們會先輕輕搭好食指姆指,掌心朝下放在膝頭;若是在練呼吸法,則是掌心朝上,這時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食指姆指輕輕搭好,像是比3或比OK的手勢、另一種則是把食指完全捲曲,用姆指扣住。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是因為練習呼吸法的時候,雙手掌心朝上能夠幫助胸部能量展開,手印是為了幫助專注。由於呼吸法練習時間比較長,初學者手印常常鬆開,於是為了初學者設計了食指完全捲曲後再扣姆指這個方式。初期先用這個扣比較緊的位置,習慣手位之後會比較容易維持。
掌心朝下的智慧手印相對來說能量比較往內走,有助於注意力往內收攝的靜坐練習。不過這兩個位置只有差一點點,若想掌心朝上的話也是可以的。
大家有興趣可以試試能不能感受到能量上的差異。
我個人的感覺是,掌心朝下比較不用費心費力維持,加上舒適穩定的坐姿,注意力自然能集中。🧘🏻♀️
Ashtanga大師Eddie Stern在孟買workshop談到印度和美國的練習經驗,談起了所見所聞、談到歧視、談起了教育。他說,我並不想那麼政治化,但對,我就是很政治化😆,政治是幾個少數人影響千萬人,而這幾個少數人就是靠我們每一個人來影響;
在班加羅爾的瑜伽修院,印度老師們跟我說的是,每到一個地方請主動互動、維持參與,因為這就是karma瑜伽;不要關在房間裡以為自己是在修行,走出來參與這個世界,不要逃避,好好做你的karma瑜伽。
#關於Karma瑜伽的練習之後會再好好寫篇專文記錄
1月11日對在台灣生活的每個人都非常重要,請大家帶著身分證出門投票,用智慧做選擇😉
一起為台灣加油💪
瓦式呼吸法 在 Jo's 九萬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何吃肉會影響頻率》
轉眼間,我成為全素主義者也五個月了。在峇里島當全素者是被寵著的,身邊吃肉的朋友屈指可數。
最最一開始我不吃肉是因為某一天身體就不想要了,那大概是一年前。後來對肉的渴望越來越少,上次飲食奶製品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有些人吃素是為了自己的身體、有些人吃素是為了環保,我都曾經是這些人。現在,我吃素的原因也許多少都包含前面兩項,但最主要是因為我並不覺得我們人類的身體和牙齒構造是應該吃肉的;還有,為了能量。
人類最終都只是大自然的一環,我不認為我們有權力決定哪種動物該被吃、哪種不該。畢竟,當我們把自己放到非洲大草原裡,我們也只是等著被獵捕的另一樣獵物。
我們用智慧發明了刀槍和捕捉動物的陷阱,我們圈養其他生物為了滿足自己的口慾。我們覺得中國韓國的狗肉節很殘忍,卻又有幾個人去過屠宰場看過待宰的豬牛羊?
你看過豬哭嗎?動物也是有情緒有感覺的,無論你的宰殺方式有多麼的『友善環境。』事實上,動物(直覺)對於磁場感應比人類更敏感,因為牠們沒有人類等級的大腦思緒干擾牠們『感覺。』
情緒是我們維護、控制自己能量頻率和磁場的導航系統,不只人類有頻率,動物也有。即使動物並沒有人類有創造力的大腦,當動物死亡時,牠們死亡前的情緒都會存留在體內。
這是我們再怎麼煮也煮不掉的,當我們把那些肉品吃進我們的體內,那些頻率都會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份。
植物也是一樣 ——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聽過那個放不同種類的音樂給植物聽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的實驗。
植物當然也有感覺,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回到頻率 —— 一般來說,高頻的食物包括那些自然掉落的水果還有堅果,需要被「連根拔起」的蔬果類居中,而肉絕對是低頻食物。
肉根本不應該是人類的食物。
——
一邊寫下這篇的同時,是我在進行果汁斷食的第二天,餓卻清醒。第一天則是一邊斷食、一邊做了六七個小時的薩滿呼吸法工作坊(shamanic breathwork。)
已經不是第一次微斷食了,也不是第一次發現自己有時想吃東西並不是因為餓,純粹是因為無聊。
另外,我發現最近自己越來越難回溯和敘述過去發生的事,能夠專注的只有當下。如果想要和更多「當下的我」相遇,可以加入 有意識生活 x 轉變人生 (Free)—— 我在裡面分享吸引力法則,偶爾會開直播。
想三級跳學習用吸引力法則進入自己理想現實的人,可以參考:https://mailchi.mp/ba499c2c6da3/loasessions
初步了解如何使用吸引力法則:https://mailchi.mp/d5bd8798272c/loa-consciousliving
——
台灣人很常講『吃肉長肉、吃腦補腦』—— 如果對全素主義者如何攝取營養有疑問,我強力推薦大家看James Cameron, 阿諾史瓦辛格還有成龍監製的紀錄片《The Game Changers 遊戲改變者》(網路上有免費觀看中文字幕的連結,如果你夠會找 😉)
想知道在台灣哪裡找美味的全素餐點,推薦超用心介紹美食和全素主義的 找蔬食 Traveggo 💗
在高雄或要去高雄玩,可以找 Wufu五福軒 的 Tacos 餐車(最近還開始賣全素餃子?!)老闆的好手藝不容錯過呀!
——
Photo by Ella Olsson on Unsplash
瓦式呼吸法 在 長笛玩家鄭宇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最好玩的跨界長笛演奏、最完整的長笛教學|長笛玩家工作室
鄭宇泰,長笛跨界藝術家,長笛玩家工作室創辦人及孩童絕技長笛重奏團導師。著有《循環呼吸》及《Beatbox Flute》二書並出版多首長笛重奏作品廣受國際好評。為台灣少數結合多項才華於一身的活躍長笛家。
曾任法國史特拉斯堡音樂院長笛及實驗劇場助教,獲日本國際音樂大賽第二名。目前定居臺灣,透過定期演出、教學及不斷創造有趣的音樂表演型態,視音樂生活化、社會化為最大的教育宗旨。目前為高雄市管樂團團員,韋瓦笛室內樂團成員,PEF沛跨界三重奏長笛手,光之長笛四重奏成員。
▬▬▬▬▬▬▬▬▬▬▬▬▬▬▬▬▬▬
精彩影片回顧
- The Pink Panther [Beatbox Flute Trio] 頑皮豹 長笛重奏
https://youtu.be/RuTIu3BJ4P0
- Shakira - Try Everything (Zootopia) - Beatbox Flute Cover | 長笛玩家 feat. 孩童絕技長笛團
https://youtu.be/_BiKIcAhab8
- Ariana Grande - POV - flute duet
https://youtu.be/-ojdcI3-v5A
- Eminem - Rap God -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YxJJyHDDhm8
-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m6374PHM-_o
- 循環換氣怎麼做?長笛教學10分鐘解密 所有管樂都通用的「循環呼吸」秘訣免費大公開
https://youtu.be/9FGNXhdoryc
- 【長笛四重奏全部自己吹】一人樂團,Beatbox flute “Mission Incredible” one man band at home
https://youtu.be/AgeBH34FpK4
- Beatbox flute《Beat Beats》flute duo 長笛二重奏 | 長笛玩家工作室
https://youtu.be/-2Sb_yn79-c
- 最好玩的跨界長笛演奏、最完整的長笛教學|長笛玩家工作室
https://youtu.be/X2XaKjhv1sE
▬▬▬▬▬▬▬▬▬▬▬▬▬▬▬▬▬▬▬▬▬▬▬▬▬▬▬▬
CONNECT WITH ME ON SOCIAL MEDIA
#長笛玩家工作室 #FluteGamerStudio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FluteGamer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yrflute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flutegamer
▸ Website: https://myrflute.com
▸ TikTok: https://tiktok.com/@flutegamer (NOT my main account)
▸ E-mail: flutegamer@myrflute.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2XaKjhv1s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