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時尚icon間接引起法國大革命?】
法國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王后-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年僅14歲就因政治聯姻從奧地利嫁入法國皇室。當時,水土不服加上語言障礙,讓她與法國人民之間有著不小的隔閡,她奢侈的形象也深植人心。
後來,瑪麗安東尼因為史上著名的「鑽石項鍊事件」,讓積累已久的民怨終於爆發,間接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縱使百年後有人為她平反,洗刷當年被栽贓的冤屈,也無法挽回她被送上斷頭台的悲慘命運了~
#負面形象以外
瑪麗安東尼可以說是18世紀的時尚icon,她擁有數不清的絢麗華服與訂製美鞋,極度豪奢的服裝造型也在當時掀起熱潮,不僅王公貴族與女官爭相模仿她的裝扮,一七八〇年代的布袋裝也因她蔚為流行,浮誇的宮廷帽飾更成為當時主流。
2006年上映的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講述了這位法國王后的一生,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考究當時洛可可(Rococo)繁複藝術的文化,以華麗的花朵圖騰壁飾彰顯宮廷的金碧輝煌,也讓外界了解她是如何享受這紙醉金迷的生活。
#緊繫珠寶的一生
瑪麗安東尼一生命運與珠寶緊緊相繫,根據她的貼身女官康龐夫人撰寫的記事,1791年3月,當時瑪麗王后與丈夫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正準備攜兒帶女逃離法國,她在杜樂麗宮用了一整晚的時間,以棉花包裹她所有的鑽石、紅寶石和珍珠,放進木箱,後來這批珠寶被送往布魯塞爾,之後再由當地掌政的奧地利國王送到維也納,交給瑪麗王后的外甥。
然而瑪麗王后、路易十六,以及兩人的兒子,皆於大革命期間喪生,唯有瑪麗王后的大女兒法國長公主瑪麗泰瑞絲(Marie Thérèse)幾年後成功出逃至奧地利,最終繼承母親的珍寶。
#BeautiMode #瑪麗安東尼 #MarieAntoinette #法國大革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10的網紅吳光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上最大的藍鑽被詛咒三百年,但它的美沒有人可以抗拒 傳說這顆鑽石的前身是印度一座神廟的聖物,是大神羅摩之妻悉多神像的雙眼之一,重112克拉。1642年法國冒險家塔韋尼埃連夜將其偷出。神廟祭司第二天發現之後,就下了詛咒,詛咒所有起於私心而擁有寶石的人。 按照傳說,塔韋尼埃將其獻給了路易十四之後,窮困...
瑪麗 安東尼 兒子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八):《生活的甜蜜》裡的「海怪」影射的是惡名昭彰的義大利疑案?)
.
在《生活的甜蜜 La Dolce Vita》(1960)的片尾,飾演馬切洛的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與友人在沙灘上撈起了一隻面貌不清的「海怪」(如圖一),貌似魟魚。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給了這隻海怪的眼睛一個特寫,牠木然的眼神,似乎意有所指。
.
許多觀眾看到這場戲想必一頭霧水,不知意義何在。後世的解讀,多指出牠象徵的是失去信仰與道德的荒淫男女的精神之死。不過英國學者史蒂芬.甘朵(Stephen Gundle)卻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死亡與生活的甜蜜:1950 年代羅馬的黑暗面(暫譯) Death and the Dolce Vita: The Dark Side of Rome in the 1950s》提出了更具體的推測。他認為費里尼顯然是以此在影射「威瑪.蒙蒂西(Wilma Montesi)之死」。
.
1953年4月9日下午五點後,21歲的威瑪.蒙蒂西離開所在的公寓,隨後不知去向。36小時後,她面部朝下的屍首在羅馬郊區的漁村海邊被發現(如圖二),沒有上衣,但卻穿著鞋子、裙子和褲襪。由於身上沒有遭到傷痕,警方推測不是他殺,而是單純的溺水身亡。
.
威瑪.蒙蒂西的屍體照片見報之後,她的家人迅速出面指認。然而,根據其親屬的說法,皆認為性情開朗的威瑪不可能選擇自殺,她與許多同齡的羅馬女子一樣熱情享受生活,並且也懷抱著電影夢,曾在電影城裡擔任過臨時演員。況且她已經準備步入禮堂。現在問題是,她為什麼會突然死在離家40公里外的漁村?並且衣衫不整地在此溺斃?
.
警方在五天之內就迅速以意外為由結案,但媒體卻認為此案肯定有蹊蹺。經過各家媒體的揭露,才知原來威瑪是附近莊園的派對常客,這個派對的主人是一名右翼貴族,自稱為「女侯爵」。她透過舉辦派對結識政商名流,據說派對現場荒淫不堪,賓客經常全裸在此嬉戲,也服用毒品。
.
其中有參與的賓客指控時任外交部長阿蒂利奧.皮喬尼(Attilio Piccioni)的音樂家兒子皮耶羅.皮喬尼(Piero Piccioni)是涉嫌謀害威瑪的主謀。這個消息一見報,在義大利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關於這場派對乃至整個上流社會的淫亂秘辛以及警界疑似接受關說等等醜聞接連爆出,外交部長因此在隔年辭職,使得政府處在垮台邊緣。
.
1955年,皮耶羅.皮喬尼(Piero Piccioni)與同夥烏哥.蒙塔納(Ugo Montagna)以及被控參與煙滅證據的警察局長都被送往威尼斯受審。不過最終三人遭到無罪釋放,法官認定威瑪.蒙蒂西之死純粹是一場意外。然而,最早緊追此案不放的記者西爾瓦諾.穆托(Silvano Muto)依然堅稱這是政府吃案,據他推測,威瑪是在派對中因吸毒過量而死,派對其他參與者見狀才草草將她棄屍海邊。
.
但穆托反而因此被以「散佈虛假新聞,擾亂公共秩序」為由受審。期間卻又有一個轉折,一個名為安娜.瑪麗亞.凱里奧(Anna Maria Caglio)的女演員再次出面指控烏哥.蒙塔納經營毒品集團,要為失蹤少女負起責任。但她在法院上的證詞卻遭到了輿論的嘲諷,最終該案的被告仍都得以全身而退。
.
這些醜聞確實在當時引發了社會極大的波瀾,但最後卻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貪官污吏、黑手黨持續橫行。在義大利經濟奇蹟的時代,人們確實感受到了物質層面的甜頭,卻也逐漸喪失了道德意識與信仰。費里尼為此拍攝了《生活的甜蜜》,以一個記者的角度來揭露虛妄的物質生活對人心的腐蝕。然而,在首映當日,他卻被部分極端的義大利觀眾指控為「布爾什維克(共產黨)」與「叛教者」。所幸後來作品大賣,但觀眾是否能從中讀到他對時下政局的反應,又是另一回事了。
.
在2018年,有媒體報導名導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計畫將史蒂芬.甘朵的書籍改編為電視劇集,片名叫《Dolce Vita》,描述戰後羅馬的混亂與不安。據悉他打算拍攝的主軸就是威瑪.蒙蒂西之死的始末。
.
.
延伸閱讀: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一):費里尼寫給庫柏力克的一則電報〉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96827237086670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二):費里尼重新「發現」龐克教母〉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7525860683474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三):費里尼與米老鼠)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32848743484519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四):1954年威尼斯影展的一場傳奇互毆,費里尼與維斯康提的十年冤仇)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37980079638052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五):費里尼與安東尼奧尼與大麻)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40439472725446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六):費里尼到底拿了幾座奧斯卡獎?)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56947251074668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七):費里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64392776996782
#費里尼100 #費里尼 #金馬經典影展 #FedericoFellini
瑪麗 安東尼 兒子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女性畫筆下的末代王室】
不可否認,藝術界長年被男性藝術家把持,女性藝術家始終被邊緣化,社會習俗也限制了她們的訓練、創作主題以及作品銷售方式。即使在性別歧視已較和緩的今日,當代女性藝術家仍舊面臨許多障礙和不平等對待,這點光看市場拍賣價高低就能一目瞭然。
正因如此,兼具洛可可與新古典風格的法國女畫家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55-1842年)的成就更引人側目。
伊莉莎白原為二流畫家之女,因緣際會待在凡爾賽宮整整六年,幫法王路易十六的瑪麗王后與家人繪製超過30幅肖像畫,也在1789年取得宮廷畫師一職,雖然當年便發生法國大革命,逼得她不得不遠走他鄉逃離避難。然而她一生作品豐碩,身後留下肖像畫約660幅,風景畫200幅。肖像繪製對象還包含歐洲各皇室成員:義大利那布勒斯、俄羅斯凱薩琳大帝一家、普魯士等。
在波旁王朝債臺高築搖搖欲墜的18世紀末,瑪麗王后奢靡浪蕩的形象之糟,前所未有,尤其是大革命前後,透過地下傳播且能致人於死的八卦異議小冊Pamphlet(有人譯成『潑糞刊物』,取其諧音並貼近其義) ,其中穢亂低俗變態醜化的程度就只差了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 1740-1814)創作於1785年的《索多瑪120天》那麼一點。身為王后御用畫家,伊莉莎白的職責就是透過肖像畫塑造王后親民平和及散發母性光彩的形象。
從1783年伊莉莎白繪製的《穿著無腰寬鬆女裝的瑪麗王后》(Portrait of Marie Antoinette)中,就可看到雖然鑲綴華麗羽毛的軟帽仍舊出現,但洛可可時期華麗繁複的蕾絲禮服卻已被蓬鬆帶皺褶的白色輕質綿紗長袍所取代;而這類迥異於原來宮廷服裝的沉重誇張,顯得清新非正式的風格,更是從此大大流行,也預告大革命之後,新古典主義低調極簡服裝形式的興起。
另一張目前仍懸掛在凡爾賽宮的《瑪麗安東尼與子女》(Marie Antoinette and her children,1787 )則是伊莉莎白為王后繪製的最後一幅肖像畫。畫中瑪莉被子女們圍繞,洋溢人母的慈愛。雖說仍穿戴紅色天鵝絨、藍緞禮服和羽毛頭飾,但其實王后在滿1785年滿30歲之後,便傾向也要求凡爾賽宮貴婦們效法她30歲後「放棄羽毛、鮮花,甚至粉紅色」,甚至自己還盡量減少使用鑽石。
她身旁的夏洛特長公主(1778-1851)是四名子女中唯一倖存於大革命者。大兒子路易-約瑟夫(1781-1789)在大革命前夕染上肺結核身亡,相較於弟弟路易十七(1785-1795)在革命爆發後,年僅八歲便被迫與父母分開,獨自囚禁,又被託管給酗酒鞋匠,受盡辱罵毆打凌虐最後死在獄中的慘況實在也稱得上是幸運了;嬰兒床上空位原來是留給不滿一歲便夭折的蘇菲公主(1786-1787)。
路易十六與王后被押解離開凡爾賽宮後,曾有一陣子被囚禁在杜勒麗宮(與羅浮宮僅隔一個杜勒麗花園)。1792年8月,整個巴黎的反君主狂熱燃燒到最高點,王室一家出逃杜勒麗,接著幾天有上百位女性暴民衝進王后房間內砸毀所有鏡子,象徵摧毀她的美貌和自戀,並搶奪王后遺下的迷人服飾。
諷刺的是,暴民此舉多半出自想將王后衣物占為己有並妝點自己。幸好除了鏡子和衣物之外,其他物品則一概保全,例如鋼琴、幾幅珍貴掛毯,還有伊莉莎白以小狗和花瓶為主題的兩幅小型裝飾畫。
伊莉莎白與王室親近的形象,在流亡至歐洲各國後仍是鮮明,但高度天賦與生動技巧,加上對繪製對象的理解與投入,成就廣受肯定。她的畫筆記錄了波旁王朝動盪中的餘光,也以另一種方式在混亂的杜勒麗宮中見證革命時期人性的面目。
拿破崙稱帝後,伊莉莎白在親友奔走下,終於洗清汙名,於1804年得以返回巴黎。直至晚年,她依舊作畫不綴,還出了一本回憶錄,死後被葬在巴黎郊區。比起路易十六斷頭身亡,被剝去所有衣物一絲不掛埋在公墓裡,而不是歷代國王長眠之所聖丹尼大教堂,該說是終得其所的快樂結局了。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8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瑪麗 安東尼 兒子 在 吳光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上最大的藍鑽被詛咒三百年,但它的美沒有人可以抗拒
傳說這顆鑽石的前身是印度一座神廟的聖物,是大神羅摩之妻悉多神像的雙眼之一,重112克拉。1642年法國冒險家塔韋尼埃連夜將其偷出。神廟祭司第二天發現之後,就下了詛咒,詛咒所有起於私心而擁有寶石的人。
按照傳說,塔韋尼埃將其獻給了路易十四之後,窮困潦倒,在流落俄國時被野狗咬死。路易十四將它切割成69.03克拉,贈給了情婦蒙泰斯達夫人,隨即,蒙泰斯達失寵。其後路易十六繼承了這顆寶石,非常喜愛,並將其贈與王后瑪麗·安東尼特,結果兩人雙雙死於斷頭台。
1792年,該鑽石被盜走,盜賊將其帶到英國,由於該鑽石名聲太大出不了手,結果被迫將其抵債,餓死街頭。新主人將它切割至剩44.4克拉,待到二十年的法律時效一過,就將其出手給了英王喬治四世,不多久,這個賣主就自殺了,而喬治四世也陷入財政危機,只好秘密賣出鑽石。
1824年,著名銀行家亨利·菲利普·霍普買下了該鑽石,並用自己的姓氏Hope為其命名。由於Hope意謂希望,故此鑽石得名希望鑽石。按照傳說,從此開始霍普家族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它孫子被迫將希望鑽石拍賣抵債。
傳說該鑽石之後落入俄國王子卡尼托斯基之手,隨即他在十月革命中被處決。下一個倒霉鬼是土耳其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他被凱末爾罷免取消王位。
接下來華盛頓郵報的繼承者艾弗琳·沃爾什·麥克林買下了這顆鑽石,結果她的兒子隨即在車禍中喪生,丈夫精神崩潰,死於精神病院,女兒也服安眠藥身亡。1933年,華盛頓郵報也因為經營不善而被迫轉手。
1949年,珠寶商哈里·溫斯頓買下了該鑽石,奇怪的是,詛咒好像從此停止了。1958年,溫斯頓將該鑽石捐獻給了國立自然博物館。整整二十年後,溫斯頓方死於心臟病。
瑪麗 安東尼 兒子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阿瑪迪斯・沃夫岡・莫札特!
——我,是來殺掉你的人。
你的名譽、你的曲子、你的痕跡,
都由我來殺掉吧。
在這拂曉之時,你終於顯現在地表了,
這一次,我一定要親手殺了你。
Gottlieb,過去為神所愛的男人喲。
身高/體重:181cm・65kg
出典:“灰衣男人”、 莫札特暗殺傳說等等
地區:歐洲
屬性:混沌・惡 性別:男性
經常自說自話。和貞德Alter與巖窟王的波長相吻合(本人式這麼以為)。
跟歌劇魅影的波長一點也不合。
在瑪麗・安東妮面前一反常態,顯得非常老實。
遵從御主的命令,
迅速處理對象,是個優秀的從者。
執行命令時不帶有絲毫人類的性格和心態。
本來是深思熟慮,沉著冷靜的人。
但是,化成無辜的怪物的他,他的精神狀態已在逐漸崩裂。
與相當於死神傳說的“灰衣男人”的傳聞結合,事態也逐漸轉壞。
一旦遭遇阿瑪迪斯・沃夫岡・莫札特,恐怕他會無視御主的命令,暴走成一台殺戮機器吧。
○無辜的怪物:EX
生前薩里耶利從未殺過人。
然而,後世廣傳的暗殺傳說滲透了全世界,安東尼奧・薩里耶利無意外變成了無辜的怪物。
它融合了本該個別存在的技能“自我否定”,成了一種複合技能。
○慟哭外裝:A
薩里耶利披著半英雄的外殼・外裝。
這是在有關莫札特的記錄裏稍有出現的“灰衣男人”——於1791年7月忽然現身,請求莫札特編寫《d小調安魂彌撒曲》。外裝混合這猶如死神登門的傳說,再調合而得的能力。
戰鬥時,薩里耶利會自動將此穿上,當作殺戮的戰鬥裝置驅動。
○燎原之火:B
猶如中了詛咒般瘋狂廣傳的流言,暗殺了莫札特的傳聞四處散播,就像燎原之火。復仇者・薩里耶利把這些因自己而生的人們的惡意、中傷、流言飛語、散佈謠言的人、背後人們煩厭的低聲細語,化為自己的力量。
能把作為對象集團的精神瞬間弱化,且帶有強烈的精神攻擊。
對象如果沒有手段進行魔術防禦,則有可能自殺。
“至高的神啊,請垂憐我吧”
等級:C 種類:對軍寶具
範圍:1~20 最大捕捉:50人
DioSantissimo Misericordia de mi
把無法由單單一個生物控制的巨大殺意壓縮,使其凝固,再把魔力混入其中,演奏會侵蝕敵我雙方的精神和肉體的樂曲。
戰前的安東尼奧・薩里耶利絕對沒可能持有的寶具,只有無辜的怪物―――從者,復仇者・薩里耶利才有的、已成絕技的音樂寶具。
......但這是何等的悲傷啊。
已化身復仇者的薩里耶利,
永遠無法將這足以匹敵莫札特曲子的“音樂”認知成“聲音”。
——安東尼奧・薩里耶利曾是阿瑪迪斯・莫札特的朋友。
本來應該不會作為反英雄而登上英靈之座吧。
薩里耶利以前雖然被剝奪了宮廷樂隊長的職位,但他仍作為值得尊敬的音樂家而廣受尊敬,許多的音樂家和其子弟都是出自他的師門,當中包括莫札特第一的得意門生蘇斯邁爾、莫札特的兒子弗朗茲·薩韋爾·沃夫岡·莫札特,還有貝多芬。
但是,在1820年代,“殺害莫札特的兇手是薩里耶利”這傳聞突然在全世界廣傳。即使與現實相去甚遠,人們都幻想出一個“一個為神寵愛的天才,和一個恨之入骨而殺了他的秀才”的殘酷故事。
年老的薩里耶利跟弟子莫謝萊斯說“這一切只不過是惡意中傷罷了”,連這番話也被當作其犯罪的告白而一傳十,十傳百。“老人為了懺悔,用刀子自刎了”這種傳聞也被當作真人真事般為人暗中流傳。
然後,過了很久,
一直被這毫無根據的暗殺傳聞扭曲的薩里耶利,融合了在莫札特臨終前拜訪他的“灰衣男人”,最後成為從者而顯現了。
禍害人間的反英雄——
他是悲傷的人,
憤怒的人,
殺害神寵之子的人,
作為一個無辜的怪物。
◆
正因如此,
從者・薩里耶利十分具有攻擊性,
是屬於難以互相溝通那種類型的從者。
與他相處時必須非常小心。
(他在異聞帶登場時,被認為因為受某些因素補正而保有一定程度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