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個週末,適逢美國慶祝獨立紀念日,所以我就應景了選了這一本歷史書來閱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是個不喜歡戰爭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滿目瘡痍之際,美國更加堅定孤立主義不願捲入。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常備軍人人數遠遠不及其他國家。是什麼樣的一些轉變,讓他在20世紀末的時候成為空中以及軍事的霸權? 作者從一個很特別的角度-- 航空文化,來闡述20世紀戰爭歷史。有一個日本歷史學家的角度來說這段美國的故事,獨具一格,讓我忍不住一個週末就讀完它。
”在此 (1943年)之前的美國,像是個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以天真的姿態衝向戰場。但此後的美國,卻宛若變了個人,以既無情且冷酷的態度作戰”
讀過 「興亡的世界史」這一系列書籍,除了跳脫歐美歷史觀和中國歷史觀的耳目一新之外,總是覺得日本歷史學家有一種特別的細膩。在描述當代事情的發展時,因著許多的細節更加可以感受到人性。特別是這本書,由日本歷史學家的角度講述珍珠港事件,以及美國手投下的原子彈,沒有用太多悲情的言語,但可以感覺到他試著從兩邊,清晰地描述他們可能的思路,然後看著這些各自以為正確的抉擇帶出的結果帶出悲劇,更多去探討人在心理層面是如何導致這個結果。我覺得這樣子的歷史寫作方式,真的是可以幫助讀者以史為鑑。
當然因著航空文化的主軸,也可以一窺飛機的發展史中所有的軼聞趣事。從萊特兄弟特殊的背景(修理腳踏車),看見他們不同與當代發明家切入的眼光。美國當時崇尚的庶民文化和庶民英雄,帶動隊飛行的想像。而小說以及好萊塢電影,更是把這些想像推波助瀾進到一般大眾的心中。最早期的空服員其實都是男性,女性會加入,是因著一名護士的堅持,用護理人員的身份說服機長讓他隨機飛行。然後在航空重運輸逐漸成為旅行的風潮中,才讓空服人員的角色和形象,反射出人們想要的時尚和優雅。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他從頭到尾一直貫穿著讀歷史中比較少關注的角度,那就是與文化與媒體宣傳面向的力量 (用在戰爭中就變成統戰宣傳)。從不同時間段作者尋找到當代媒體的論述,文人所寫作的小說詩篇,而更多是視覺上的表達。這裡面包括了攝影想像的畫作雜誌的封面和內頁選圖,甚至是許多地方的裝置藝術。從文字到視覺印象,都牽引著人們對突發的這一切如何來解釋,甚至是合理化。所以才會有奇怪的現象,像是早期的戰鬥飛機,竟然會取名叫做「和平使者」或是「福音之翼」,然後用在殘酷的戰爭當中。或甚至美國911空恐怖攻擊事件後,紐約人前所未有的低犯罪率,以及美國人原本因著越戰越戰的陰影而厭惡軍事,突然之間推崇原本也不太受好評的總統成為向恐怖主義宣戰的英雄。好像 “捍衛民主世界” 的責任,讓很多無法想像的事情變得極為合理。
這本在2006年寫作的書籍,最後一段在探討無人機的潛在危險。其實二十世紀的戰爭從國與國之間,後來變成國與非特定組織 (例如判軍,遊擊隊,所謂的恐怖組織,或是特定團體)。也從只有前線軍人的迎戰,變成了全民總動員的運作。最可怕的一點就是敵人變成了一個沒有面孔的 「他們」。這樣的情況再加上各式散播的訊息和謠言,就會讓對立和仇恨指數型的上升。在現在訊息更加發達的時候,這樣的情況更迫切需要冷靜。其實我也沒有想到有什麼特別好的過濾訊息方式,但可以自我覺察的,是當你開始以「我們」和「他們」來思考事情的時候,會不自主的讓「我們」變成正義的一方。能夠覺察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以為義的這個傾向,或許可以幫助你我在眾多訊息當中保持冷靜。畢竟世界上許多最殘暴的事,出發點都是以正義之名對抗邪惡的。
“倘若常見的觀點,是過去人們是因為無知,才會受到政治剝削,那麼對於現代的情況,或許該改口說,人們因為太過一知半解,才容易被利用,容易在心理層面接受輿論誘導”
📚延伸閱讀📚
“World Order” -- 世界秩序
季辛吉2015 分享關於中國崛起後的新世界秩序
“注定一戰?”
二十一世紀的中美雙霸權,能夠躲過歷史的輪迴嗎
“毋以神為名” -- 為什麼相信同樣上帝的不同宗教會自相殘殺?
全文與延伸閱讀的連結都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e7%a9%ba%e4%b8%ad%e5%b8%9d%e5%9c%8b%ef%bc%8c%e7%be%8e%e5%9c%8b%e7%9a%84%e4%ba%8c%e5%8d%81%e4%b8%96%e7%b4%80/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興亡的世界史 #航空文化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現在 戰爭的國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都想搶疫苗,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其實現在CDC頒布的施打順序就是一個防疫網,先保醫護、一線抗疫人員,再保高致命風險人群,社福、洗腎、75歲以上,如果我們遵守這個秩序,就能保住一線能救大家的人(醫護警消),而且年輕人感染致命風險低,老年人才是救命之藥。
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施打順序,整個社會若能遵守,才是維護大家的最大利益,能夠讓整個人群脫離風險。
人人都有私心,只是看你的私心是否存在理智而已,我也想先打,但我先打根本沒什麼意義,那我的私心就是維護這個施打順序,大家都安全我才安全。我覺得這一點都不傻,破壞這個順序的人才是腦子不清醒。
台灣是有可能被攻擊、發生台海戰爭的國家,這種最大程度保障群體的求生行為,我們真的很需要多多練習。
現在 戰爭的國家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這 70 年來,很努力的在改善自己。
二戰結束之後,同樣身為戰敗國的德國跟日本,美國因為種族歧視的關係,給德國人的配給熱量,高過日本 60%。
日本人,每日配給只有 800 卡。
而其背後主要原因,只是因為德國人跟美國人一樣,是屬於白色人種。
戰敗之後的德國,狀況非常嚴峻,有看過相關書籍的人都知道,男性為了生存,幾乎只能偷搶拐騙,而女性最常見的做法,是用身體換取美軍的物資。
熱量幾乎是人家 2/3 的日本,經歷了怎樣艱困的歲月,應該可以想像。
但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發動戰爭的國家,也是戰敗國,沒有人替他們說話,美國扶植他們在國際上站起來之後,這也是一個彼此心照不宣,不去提起的回憶。
現在的德國與日本,肚子不餓了,經濟變好了,在國際上也是美國的強大盟友。
自己站起來,不要靠人家施捨,才能贏得尊敬。
而現在的美國,也很努力的去解決種族歧視的問題,甚至有點矯枉過正。人類世界很不完美,但我們都持續努力變好,這也很棒了!
- 日本的滋味:異國勞工食品、國民料理、全球文化符碼,一部日本戰後拉麵史(全新修訂版)
https://bit.ly/3vzYS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