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狗嫌的3歲
幫黛西做了一個超級醜的生日蛋糕,口味是好的,等我練習到像樣一些再來分享食譜,今天先聊面對「3歲幼兒的育兒心得」。
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育兒專家,單純想分享調整心態和方法後的正向回饋提供大家參考。
有位媽媽朋友說直接分享紅酒清單比較實在,但現實是殘忍的,宿醉後還是得面對欠揍的孩子。
3歲前後的黛西令人超頭痛,態度變得囂張跋扈,常一言不合就暴跳尖叫,有1個月的期間衝突不斷,尤其龜毛先生這種理智置於感性之前的爸爸,和黛西關係愈漸緊繃,每次和媽媽朋友聊到育兒我太陽穴就緊到不行、胃不斷翻騰。
覺得這孩子怎麼突然變得不可愛了,甚至質疑教育方向是否出錯了,很擔心她往後變成小霸王,於是又回頭翻了教養書,發現自己真的得調整育兒方式:就是得再更加耐心、同理心和包容(看到這裡就翻白眼的話,繼續看眼珠可能滾到喉嚨去)。
⭕️「觀察孩子,試著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用心去觀察孩子的暴躁與不耐,試圖從孩子的角度觀察父母和身邊環境一樣。
大人和小孩接收的訊息肯定有差別,例如龜毛先生剛開始會認為「 孩子在挑戰我的底線」這句話的出發點是由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對孩子超級不公平,我不認為孩子會無端挑起戰爭,行為背後一定有目的,例如需要更多的關愛、要求多一點掌控自我事務的權利等,同理孩子的需求,才能從根源解決。
⭕️「練習等待孩子」
我把書上的話刻在心上,開始調整心態和方法,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妥協和學習,並騰出額外的時間給孩子,然後一旁耐心等待,例如等待她把鞋子穿好、等待她洗好手、等待她情緒過去之類,我的經驗是大約15-30分鐘,這「學習的時間」未來會慢慢縮短。
⭕️「預留給孩子的學習時間」
舉個最近的事情,黛西回家明知道鞋子應該脫在玄關,她穿進客廳,我請她先看我將鞋子脫在哪邊,她先刻意唱反調,我再次說明鞋子為什麼不能穿進客廳(細菌感染容易生病、家裡會弄髒等)接著再次請她脫鞋,她不願意,我再次重複剛剛的兩次說法;
她開始動作脫鞋,但仍將鞋子留在原地,我在玄關等待,平和而堅定地對她說鞋子應該擺在玄關,她想了想,起身將鞋子擺在正確的位子,自此之後,她回家偶爾會將鞋子脫在正確的地方,不合作時就再重複一次以上作法,直到她能脫鞋在正確的位置。
給予「學習的時間」時,需搭配堅定、溫柔且適時的提醒和教誨,這時候大人耐住性子很重要,大人開始不耐煩,孩子也會立刻受影響進而感到煩躁,大人因為孩子的煩躁又更爆炸,最後就想用傳統的大聲斥喝和威脅鎮壓孩子的不安。
再舉個最常讓父母不耐煩的例子:和孩子出門遲到,之前常我的部分準備好,黛西還在拖拖拉拉,於是我生氣,她哭鬧,結果遲到。
現在調整成比原本再多「15分鐘的預留時間」,我在準備出門的事務時,先口頭預告黛西剩下多少時間要出門了,她有哪些事情得完成,例如刷牙,我邊洗臉邊預告她等等來刷牙,她當下可能在畫畫、玩玩具,但她有了「心理準備」,知道晚點得刷牙;
我仍然一邊處理自己的事務,一面提醒她需要完成的事務,最後再試探性地跟她說「來吧,媽媽將漱口水和牙刷準備好了,來刷牙囉~」可能她會立刻過來,可能她會再拖延,就再循誘她刷完牙等等出門會有什麼好玩的事情、課等等,希望她能加快速度。
⭕️「需事前告知」
「預告」和「解釋」非常重要,大人熟悉的日常,我們看一眼時鐘立刻知道現在是幾點、該做什麼事,但每日對孩子來說其實都是新鮮事。
但3歲的孩子尚未建立時間觀、每日的事情大都隨大人安排,因此很需要我們的耐心引導和叮嚀,例如「現在是早上,待會得吃早餐、遊戲、出門玩耍、上課等」讓孩子慢慢建立時間的觀念和日常生活的好習慣。
⭕️「訓練孩子看時鐘,培養時間觀念」
3歲的孩子已經能開始認簡單的數字,可以找學習時間的書或家裡擺個時鐘,慢慢植入孩子時間的觀念,教導他們時間不是無限的、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做哪些事情、事情有先後順序等。
⭕️「生氣要在點上,做任何處罰,請等雙方冷靜下來」
耐心與包容的教養不代表大人都不能對孩子生氣,而是生氣要在點上,並認清是對孩子的情緒生氣還是對整件事情的對錯生氣。
⭕️「給自己和孩子情緒和時間上的緩衝」
瀕臨崩潰臨界點時,孩子的哭鬧會令人更加煩躁,若當下真的太氣,做不到深呼吸冷靜,那先離開案發現場,例如去喝杯水、上個廁所等,怒氣被打斷後較不易持續往上累加。
這點是需要不斷練習的,等到兩方氣消大半了,再來針對事件的對錯說教,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和未來希望彼此能改善的部份。
有時候大人會將孩子的負面情緒和先前孩子的問題行為做混淆,看到孩子尖叫爆哭反而更加憤怒,開始像無頭蒼蠅責備孩子,雙方情緒愈加高昂,最後甚至下重手;孩子憤怒和傷心的當下是無法真心理解大人希望他們能改善什麼,反而覺得難過委屈、甚至更加氣憤,最終兩敗俱傷。
據我觀察,龜毛先生已經慢慢步上正軌,且他能適時切斷集氣的當下,先去一旁冷靜後再回頭安撫黛西,等他情緒更平穩、反省過後還會跟黛西道歉,這對他來說是超巨大的進步(感恩師父,讚嘆師父啊)。
但是,我懂,有時候真的好煩,覺得快抓狂,這時候請當一位現代女性,舉手求救,找可靠的人選來幫忙你,舉凡老公、保姆、公婆、娘家家人、朋友們都可以,給自己一點點時間做喜歡的事情,例如運動、看電影、甚至找朋友吃頓飯等轉換心情,但強烈建議不要將壓力轉為暴食垃圾食物,只會使心情波動更大。
⭕️「多些溫柔的肢體接觸,例如牽手、擁抱」
最後我想說,在孩子需要你安慰時候,請不要甩開他的手,努力冷靜下來,即使氣頭上也給他一個擁抱或拍拍。
數次在街頭看過孩子被處罰哭得好傷心,主動要求牽手和抱抱,卻被媽媽甩開或拖走,甚至看過有位媽媽一邊過馬路一邊說:「我不想牽你,你走開。」車水馬龍的大馬路,孩子尾隨在後哭哭啼啼。
⭕️ 「實施以上的教養方式後,成效如何?」
上面這些建議簡而言之就是正向教養,這兩個月來的觀察是,生氣和和氣的比例大約一半一半,頑皮事不會少,但她慢慢進步,願意學習生活常規,偶爾我們一起唱歌、玩耍;偶爾我們有衝突,彼此給予時間去解決,至少從她眼中我看不見對父母的畏懼,而是面對挫折、哭泣、生氣、溝通、盡力完成等的一種值得大人佩服的努力。
一路以來實施正向教養的心得是,得先學會正向面對孩子的任何難題,我知道這真的比出家修佛還難,需要透過不斷練習,可是不要忘了,是大人選擇生下孩子,不是孩子自行選擇誕生在這世界。
還有一點總是不斷提醒我自己的,父母是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全部,他們愛我們遠勝於我們給予的愛,總有一天他們會轉換這份愛給同儕、伴侶、工作等,現在請好好珍惜這份無私又天真的愛。
致有3歲兒女、正在崩潰邊緣的爸媽們,一起加油。
⭕️ 重點整理:
「觀察孩子,試著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預留給孩子的學習時間」
「給自己和孩子情緒和時間上的緩衝」
「需事前告知」
「練習等待孩子」
「訓練孩子看時鐘,培養時間觀念」
「生氣要在點上,做任何處罰,請等雙方冷靜下來」
「多些溫柔的肢體接觸,例如牽手、擁抱」
#HelloDaisy的正向教養
#最近黛西在戒睡眠奶嘴成功的話再寫一篇分享
現代小霸王時間調整 在 Dorian B 分享小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分享]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
以下是複製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倖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
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
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欲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
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
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
文章有點長,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
有些孩子進入幼稚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髒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
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
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
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嗎口氣這麼不好?
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
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
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資訊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
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
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鬆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
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範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籤“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衝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衝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
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
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資訊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複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
“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
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
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資訊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資訊:“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
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員警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資訊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儘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
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
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哄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範,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麼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倖“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
衝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遊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
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籤他永遠學不會分享。
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瞭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
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