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王志元〈跳躍〉
不要問他的心
去計算他淋浴花多久時間
想像那終究會讓
水流進的孔洞——
我曾在你的房間裡
坐那麼久,想寫
卻寫不出一個字
走出來見到走廊盡頭有燈
又感到害怕
對此,我總聳肩說:「沒辦法
世事無常……」
你在我身後吹乾頭髮
把書擺好、揀去盆栽的落葉
探頭望向窗外,一次又一次
指著星光:「不能問?」
在我的房間裡
沿著弧線上方
畫下幾個圓圈
去計算鐘擺滴答的聲響
想像拔出了你,或者我
會不會全部漏光
沒辦法,字不在
宇宙當中
世事是一次
無法預測的跳躍
看他坐在那裡
蒼白的手指
就把燈關了
不要去問他的心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王志元 創作,#跳躍
#馬修 手寫,Instagram:matthewrite
#許嘉瑋 選篇、賞析(見於後文),粉專 許嘉瑋
※本篇收錄於王志元詩集《#惡意的郵差》(逗點文創結社,2019年12月12日),輯二「我也想祝你幸福、快樂」。
※王志元
當過週刊旅遊記者、人物組記者,現職為商業攝影師。
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佳作、教育部文藝獎、南華文學獎、嘉大現代文學獎;部分作品收錄於《2012臺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以及《#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2011年出版詩集《#葬禮》。
※特約撰稿人 許嘉瑋 賞析
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王志元〈跳躍〉中的時間、情感與身體(上)
距離2011年首部詩集《葬禮》出版九年後,王志元推出《惡意的郵差》,這段時間他從周刊記者轉職為攝影師,也成為人父。根據書腰所述文字,這本詩集的創作概念是從理解父親與死亡到成為父親後,凝視初生女兒的眼,「試圖從中看透他與她所生活這世界的未來」。世代交替,若用傳統一點的語言來說即薪盡火傳,也是肉體與意念的延續。那麼回到具體人間世,延續會呈現何種面貌?此一扣問,既是對心(意念),也是對身(肉體),正如同詩集名為《惡意的郵差》,無論是該理解為郵差本身懷抱著惡意,抑或傳遞惡意的郵差,身心關係牽涉存在當下如何因應世界的變化,值得進一步探索。
今天要分享的詩題為〈跳躍〉,顧名思義,這是個需要彎腰蹲低,屈膝後再施力彈起的身體動作。跳躍看似與意念思緒無關,然而從神經突觸的連結傳導到筋肉的反應,許多自然而然只是我們未曾察覺罷了。身心一如是否只存在於理想,每個人活著,有沒有可能處於身體很誠實的動物性反射?假設看似誠實的身體只是掩飾心靈真實活動的工具,是否存在細微而不可控的真實回饋?我們先簡單瀏覽代序的詩作〈張弓〉,應能找到些許概括全書主軸的蛛絲馬跡。
序詩以幾個意象群交織而成:冬夜到春天的季節轉換,燈、白日與影子的明暗對應,疲倦的獵手與試圖逃開箭的獵物,恐懼心理以及身體的各種反應,其中潛藏不少張力。開篇的敘述者「我」,提到冬夜長燈會是疲倦獵手的最後歸處,疑似旁觀一切發生,而視為疲倦獵手目光中不可測的遙遠希望亦無不可。獵捕出於生存需求,疲倦卻是生存附帶的感受,揭示活著的本質是疲倦的。末段再次強調這點,詩人是這麼說的:「醒來總是帶著恐嚇意味/像對空張弓/要活著的逃開」。直觀閱讀,沒有明確目標地對空張弓,是要讓想活著的獵物逃開,然而獵手本身能逃開為避免恐懼、繼續生存而展開的疲倦殺戮嗎?明知沒有辦法,仍必須去做,顯然已溢出心智控制的範圍,反映身體最誠實的狀態。這是時間的惡意,演化的惡意,也是生命的惡意。對此,心會恐懼疲倦,而身體必須捍衛不退。擁有上述基礎理解,我們便可以正式進入〈跳躍〉這首作品。
全詩以「不要去問他的心」開始、作結,不問「心」,顯然只能察言觀色,透過外在去揣摩情感的走向。是以「心」與「心」之間每一句,皆聚焦在身體動作及相應的情緒。藉由視角的挪移,讀者可以窺見身體作為容器,如何被書寫,又伴隨怎樣的內心情感。
宏觀來看,空間變換側面點出身體在移動過程已與外在相摩擦,從浴室到「你的房間」,透過窗往外延伸,再回到「我的房間」,最後你和我的存在都只不過是諸多填補空間縫隙的物體,全都身不由己。第一句和最末句的重複,意義迥然有別,至少經過世事一次無法預測的跳躍。彷彿我和你的糾纏。你和他的糾纏,充滿偶然性,那麼為什麼我們的互動必須要去探問第三者的心呢?身體的自主權又在哪裡?是「他」的心嗎?
「他」也有他的存在問題,他的手指蒼白,他沐浴時水不斷經過身體流進孔洞,他更無法阻止你跟我問或不問。「他」混跡在眾生之中,他既是你,也是我,因此面對諸多無法控制的事情,我們不必問心,只要繼續行動,像序詩最後一段提到的對空射箭,想要活著的就會自己逃開。與其說生命會找到出口,不如說身體的直覺反射就是生命的出口。從困惑、遲疑、害怕到等待,再從理解世事無法預測而最後選擇不問,答案已意在言外。於是讀者可以揣度在我、你、他、世界,乃至宇宙之間,是否互為主體。簡言之,這也是個以身體進行心物與人我辯證的作品。若逐句梳理全篇的脈絡和架構,此說法將更為醒豁。
(賞析後半,請見於本篇留言處)
--
#不要問他的心 #世事是一次無法預測的跳躍 #張弓 #現代詩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手寫 #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 #時間 #情感 #身體 #意念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
「王志元詩集」的推薦目錄: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書介] 王志元詩集《葬禮》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跳躍 王志元不要問他的心去計算他淋浴花 ... 的評價
- 關於王志元詩集 在 三餘書店 逗點|《惡意的郵差》作者王志元快問快答 - YouTube 的評價
王志元詩集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詩.聲.字 x 意在筆墨外 x 借來的光(IG)※
王志元〈今日〉
我也想祝你
幸福、快樂
有人能輕撫你眉間
抹去那些怨懟
一首詩能描繪的時間
很短,但還是長過
偶然刷新的
臉書動態
這樣就可以了
別再回顧今日
我也想祝你
幸福、快樂
像接住最後一滴雨的水坑
像暫停的公車、有霧的臉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王志元 創作,#今日
#借來的光 朗讀,Instagram:the_borrowed_light
#葵雨 手寫,粉專「意在筆墨外」,Instagram:garezero
#深藏身與名 襯圖
※本篇收錄於王志元詩集《#惡意的郵差》(逗點文創結社,2019年12月12日),輯二「我也想祝你幸福、快樂」。影片封面照,借自逗點粉專;明晚我們亦將分享《惡意的郵差》裡所收錄的作品。
※小編 #李蕪 詮釋
若我們用這首詩的句子來歸納其主旨,即是「祝你幸福、快樂」;它的文字簡潔,乍讀詩作的印象,則是乾淨而透明透亮的,具有療癒感。
再稍加品味,詩裡的一些詞彙,則隱含著線索,使得詩作的情緒有所起伏,張力擴大。譬如說,當我們回頭思索,為什麼詩題是「今日」?從詩中的句子(如「別再回顧今日」)可推知,今日(現在)的「你」並不幸福、快樂。「我」想抹去「你」眉間的怨懟,而我所能做的,即是以一首詩來祝福你。
讀者也可留意詩作的句法問題(技巧層面)。一般在閱讀作品時,我們首先都是去理解其涵意、思想,這自然是重要的,此外,作者選用什麼樣的形式表述,實質上也影響著我們的閱讀感受,以〈今日〉來說,簡短的詩行,以及斷句方式,均讓詩作更為吸晴、直擊人心。試把文字連起來(不分行),安排適宜的標點後,讓大家再讀一次:
「我也想祝你幸福快樂,有人能輕撫你眉間,抹去那些怨懟;一首詩能描繪的時間很短,但還是長過偶然刷新的臉書動態。這樣就可以了,別再回顧今日。我也想祝你幸福快樂。像接住最後一滴雨的水坑,像暫停的公車、有霧的臉。」
文字一模一樣,然而讀來的感覺、氛圍已有所變化。如果是把它改成散文的話,差別還會更大,小編嘗試寫幾句,讓大家體會看看:
我也想寫一首詩來祝你幸福快樂,希望在你難過時,會有某個人能夠輕撫你的眉間,替你抹去那些怨懟……(後面請大家自行腦補)。
「一首詩能描繪的時間/很短」,誠如詩人所寫道的,它也能長過「偶然刷新的/臉書動態」,如果「你」願意與「我」一同花些時間品讀,你所能獲得的感動或啟發,必定更為豐富、深邃。
※按,〈今日〉的結段詮釋,撰文者稍微沒把握,在此提供另一位小編 #蕭淳介 對於這兩句的理解:
「接住最後一滴雨的水坑、暫停的公車、有霧的臉」,我認為這三個意象都是在表現極短暫的、一次性的時刻:接住「最後一滴雨」之後就不會再有雨可接了、「暫停」的公車馬上就要開走,臉也不會永遠被霧遮蔽。
它們都強調某種不可重來的珍貴的一次性,如同以詩的形式傳達,在對方心中停留的時間,應比不斷刷新的臉書動態更久(儘管可能仍很快被遺忘),也不會像臉書常常跳出的「動態回顧」,年年都在重複,而是獨一無二的祝福。
※《惡意的郵差》簡介
「那些你要我完成的事
幾乎都沒做到
卻讓我更接近了你
當我們成熟、變老
才明白生活是遲未拆封的信
等郵差前來
可能收件,也或終將寄出
我放下標語,從困惑邁入中年
從旁觀行使緘默權」
顯示命運的郵差總差一步,尚未收發的信箱成為巧妙惡意,不上不下的時刻驀然懂得,是那些不安與遺憾徹底完整生命。王志元藉第一本詩集《#葬禮》理解了父親與死亡;相隔近十年,他成為另一名父親。凝視初生女兒的眼,創作出第二本詩集《惡意的郵差》,試圖從中看透他與她所生活這世界的未來。
#我也想祝你幸福快樂 #輕撫你眉間 #抹去那些怨懟 #接住最後一滴雨的水坑 #有霧的臉 #現代詩 #手寫
王志元詩集 在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王志元
是秘密造就了一生
像飄進泳池的落葉
車庫裡封好的紙箱
用慢跑逃避問候
離開就是理由
對身體或大家都好
我是這樣想的
死,不算輸也不算贏
太空人切斷了纜線
說不好目的地在哪
花一輩子住在信箱裡
郵差的惡意像滿月
讓大家伸出頭來看
#王志元詩集《惡意的郵差》
「郵差退信親簽版」>>>
預購時間:11月30日 至 12月7日
預購費用:$350 NTD / $90 HKD
取貨時間:12月11日
#詩生活專屬詩人題字明信片套組
限量:30份
限量價格:$400 NTD / $100 HKD
#預購請私訊魚店長 #歡迎香港讀者預訂啊
王志元詩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王志元詩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王志元詩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天能》中除了祖父悖論之外,還隱藏一個並未明說的「鞋帶悖論」嗎?你知道那其實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的核心思想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本系列前三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自由意志的重要**;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簡而言之,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從而將薩托的哲學導向了虛無。
這是《天能》前半段的思想辯證。但話又說回來了:因果律真的就這樣被破壞殆盡了嗎?
其實也沒有。伊格言分析,針對這「線性時間中因果律被削弱」的結果,《天能》中的未來人分為兩派,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其中之一,是我們在上一集中提及的反派薩托,以及薩托的未來盟友。我們姑且將之稱為「薩托─未來人」派。薩托受到個人心靈創傷與私慾的驅使,自甘成為此派未來人的報復工具;而「薩托─未來人」派的核心思想,約略就是「沒有核心思想」──
一種無底線的虛無。
他們的對立面,當然就是天能組織了。
但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來討論的事。而這就得從組織代表人物,亦即是未來人Neil的行事原則──「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說起。
這句一再出現的口頭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粗疏地說,那正是他一再提及的**宿命論**哲學。正因為「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Neil顯然認為逆行回到過去無法改變史實;而他的信念和最終行動則體現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論的有機結合──
對,如同他在電影終局所言,「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Neil知道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他依舊有事要做。
一邊是「結局已定」的宿命論,另一邊則是「有事要做」的自由意志,二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彼此結合在一起。
相較之下,《天能》主角的態度則曖昧許多。這也導致了主角與夥伴Neil的價值衝突──為了救治於塔林慘遭逆轉子彈所傷的凱特,一行三人決定逆行回到奧斯陸自由港,去使用該處逆轉機把凱特的傷再「逆轉」回來。
而路程中,Neil首次向主角與凱特提及「祖父悖論」──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麼你就不會存在;但你不存在,又如何可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
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在邏輯上無法解決。當然,「多重宇宙假設」可輕易擊潰此一悖論;但這是另一大題,我們照例沒時間講(?)。
對《天能》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此悖論因美國科幻名家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短篇〈By His Bootstraps〉而得名,我們在此簡述如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王志元詩集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跳躍 王志元不要問他的心去計算他淋浴花 ... 的推薦與評價
王志元 〈跳躍〉中的時間、情感與身體距離2011年首部詩集《葬禮》出版九年後,王志元推出《惡意的郵差》,這段時間他從周刊記者轉職為攝影師,也成為人父。根據書腰所述文字 ... ... <看更多>
王志元詩集 在 三餘書店 逗點|《惡意的郵差》作者王志元快問快答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王志元 第二本 詩集 《惡意的郵差》「郵差退信親簽版」開始預購!那個男人,回來了。➤青年詩人醞釀十年的誠意、熟成之作。➤直探世界惡意的核心, ... ... <看更多>
王志元詩集 在 [書介] 王志元詩集《葬禮》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讓我告訴你個秘密
只要你不說出去
我就還活著
榮獲2011年林榮三文學獎肯定!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曾珍珍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 林正盛
詩人 孫梓評
歌手 萬芳
影評人 但唐謨
詩人 代橘
詩人 崔香蘭
武俠小說家 沈默
一致頷首推薦 最真誠的思念
有太多對於親情的感念,藉由面對生死,才說出口。尤其當我們討
論生命的逝去、靈魂的存在,有一部分總是詩意的,讓人覺得不知
道對不對、也不確定該不該說,更不能勉強別人聽從。死亡是單純
的,生活才是太多的疑難雜症。王志元以生活化的語言,並置了和
諧與衝突的事物一如生死,有時像午夜酒吧醺醉的真情吐露,等一
個最無關連的陌生人讓困擾的生命狀態得以告解,或是遁入語焉不
詳但卻字字清醒的空間,如同那首Vincent裡唱的歌詞How you suff
ered for your sanity,明朗說出自身和外在的種種記憶與反省。
像夜裡的燈滅了
就不該去想還有什麼需要被照亮
所有的父子關係都能解析出一些愛與競爭、忠誠與反叛決定了彼此
的親疏,還有對於血緣造就彼此的相像,及衍生的觀感。《葬禮》
中,我們看見莊嚴的幽默在父子間重疊顯影,藉由詩以最少的文字
說最多的事,完成詼諧而堅定的悲戚。我們都不該讓生命困頓在對
於無常的掛念,但也隨時警覺到宿命的無可掙脫,於是王志元的詩
句,是看到自己的第二次葬禮那般淡定而荒謬。
關於作者
王志元。
嗎啡。網路id:poyicle、cannonball。喜歡觀眾少的棒球比賽,獨
奏的爵士樂手,廉價威士忌,和可以反覆背誦的句子。每次酒醒後
從棺材裡站起來,就得重新詮釋世界一次。覺得寫詩就像在比黑還
深一些的夜裡行走,有些鬼魂向我招手,有些則面無表情,而前方
那點火光,究竟還能期盼什麼?
推薦紀錄
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曾珍珍:
王志元第一本詩集以高度原創卻貼近凡人生活現實的語言,啟發我
們從謙抑的美學習得悲憫,為日常的卑微找到想像的出口。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 林正盛:
親愛的嗎啡,我在你的詩句裡讀到了你的病歷表,以真摯動人的感
情書寫出來的生命病歷。
讀來令我動容,且心疼。心疼著你,心疼著我自己,其實是心疼著
紅塵打滾的眾生!
詩人 孫梓評:
在這耐咀嚼的小小劇場,光線彼此穿透,議題眾聲喧譁,也許下一
刻,角色們又將從詩裡起身,因著人性豐沛的欲力,進行難以預期
的走位。
歌手 萬芳:
閱讀完。生活成了詩的片段。
然後可以在轉彎處。停。
並張望。呼吸都有了空間的節奏。
抓了隻字去散步。
我們其實不用多說些什麼。
記不得那些字句也沒關係。
翻閱。就有漣漪。
影評人 但唐謨:
季節更替,生命律動,愛與死,成長與枯萎……幽默跳躍的文字,
輕盈靈巧的想像,延展出一抹魔幻,書寫出一份歌頌生命與愛的詩
篇。
詩人 代橘:
無論如何,選擇,畢竟是人類最有力量的工具。儘管我獨坐在黑夜
的邊桌旁,面對大把大把的孤寂,疏離,冷漠,我還是可以選擇躺
進一整本的沈默裡。
接下來,那種愉悅細微如刺。在葬禮的過程中,不斷不斷地提醒我
,詩,無非是愛。
詩人 崔香蘭:
是死亡,也是綻放。
作者在詩集一開頭就講到了『死』,這個大家都要面對的課題。
這世界的人很怕談到死,講了,好像就會發生。
書裡的字句、發生的事情,也是這麼自然,也是這麼的發生了,卻
又好刺。
其實我們每天都走在前往自己葬禮的路上,
只是願不願意,讓這條路綻放。
武俠人,《天敵》作者 沈默:
在詩集爆炸的一百年,一種與死亡協商,直接而不閃躲,以詩送行
、以悲傷的光影告別、以驚人意志力再現另一宇宙幅度的,誠摯無
比的聲音。這是王志元寫給父親的葬亡之書,也是寫給自己與未來
家族史詩的,巨大的起手勢!
書籍資訊
書名 葬禮
作者 王志元
ISBN 978-986-87086-8-6
書系 言寺11
規格 14.8*19cm
裝訂 平裝
定價 260
頁數 160
上市日 2011/12/01
林達陽詩集《誤點的紙飛機》同時上市!
--
,https://commabooks.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95.140
※ 編輯: commaMAN 來自: 111.251.91.46 (12/08 12: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