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人來外木山走走看看海❤️
想起這陣子看的劇 #若是一個人
裡面提到的孤獨等級表(後來我查資料居然還有新版孤獨等級表!)
其實從一個人逛街、吃餐廳去咖啡店、去KTV、去爬山看海、看電影看展覽等
到進階版的:一個人去吃吃到飽、出國旅行、去迪士尼、去酒吧 ⋯等
都是我常做的事😆
我喜歡好友歡聚的快樂時光🍻
但也很享受一個人說走就走的自由✨
透過難得的獨處時間,可以好好沉澱,與自己產生對話
也因為只有一個人
更能用自己的步調去盡情體驗新事物、探索冒險及結交新朋友✌🏻
今天也是抓緊空擋
就跑來基隆外木山走走看看海喝杯咖啡
覺得好放鬆好舒服🥰
也謝謝路人大姐幫我拍了2張紀念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的網紅借問一下_台灣人的 FAQ,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借問一下 - 台灣人的FAQ S2ep.19 [假abc543] 初老健檢:Oh No!! 拒絕被老擊敗 以前熬夜沒關係,現在熬夜慘兮兮🤦 還記得〈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又青姐嗎 在她邁入30歲的生日當天,好友李大仁為她獻上了祝福與「初老的症狀」🌹 程又青以「我的30歲叫人生的高潮」來回覆這令...
「獨處 等級」的推薦目錄:
獨處 等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獨處 等級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孤獨等級表
自己一路的養成是往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的方向前進,而且同時也覺得很快樂,很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最近一直有在思考,覺得來自於原生家庭給的教育有很大的相關,尤其媽媽更是理解並支持我,小事我可以自己解決,可是當人生的大方向都可以詢問父母的意見,他們會提供他們的人生閱歷經驗、分析事情供我參考,可以最後都會說,「 妳的人生妳要自己決定負責。」
為什麼會聊到國際孤獨等級表 ,昨天門診結束後要做一些抽血跟檢查,抽號碼牌到我上前抽血的時候,把醫生開的檢驗單給護士,小姐說,「 妳今天要抽比較多管喔 ~」我數一數桌上有10管,我跟護士小姐說,「 小姐,我知道今天可能會抽血,從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就都沒吃東西跟喝水~」護士小姐跟我說,「 有家人陪你來嗎 ? 」我點點頭。她接著說,「如果等下抽血的過程有頭暈不舒服再跟我說 ~」 其實我心裡想10管也才50cc,比捐血還少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後來,抽完血去照x光,一樣抽號碼牌再等的時候,聽到檢驗人員走出來對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年輕男生說,「 沒有家人陪你來嗎 ? 」男生回答,「 對,我自己一個人。」檢驗人員幫他推進x光室說,「 等下要站著拍喔,你可以站嗎 ? 」男生回答,「 嗯,可以。」後來門就關起來了。
都檢查完在回家的路上,我跟已婚夫說,「 還好你今天有陪我來 ,不然剛剛抽血的時候,護士小姐問我有家人陪你來嗎 ? 我一定會覺得很可憐 😭 還有剛剛那個照x光的男生,你有聽到嗎 ? 他說他一個人來。」
已婚夫說,「 對呀,妳知道有一個什麼孤獨等級表的,看醫生好像就有上榜 。」我說,「 喔,我知道那個,看醫生一定會上榜的。那種感覺就是⋯ 」 已婚夫接著說,「 很需要人陪伴的時候。」
回到前面享受一個人的話題,自己是屬於可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展一個人安排旅行訂了機票飯店,安排好就飛出去的人。所以其實婚後,可以自己處理的都自己處理,總覺得已婚夫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情要處理。
昨天看診,我前晚跟他說,「 明天早上我自己去就好,只是去看診,也沒什麼事,我也沒發燒可以自己開車。」 他說,「 可是可能會抽血~ 」我說,「 那應該也還好啦,我自己去就可以,早上時間你的工作通常比較忙。」已婚夫一邊拿要去洗澡的睡衣一邊關上衣櫥說,「 可是我想陪妳去。」我聽到想了三秒,然後提高音量說,「 好,那就麻煩你陪我去了。」
我很珍惜這” 想”的念頭,因為長大後常被社會框架要求的是責任跟義務,譬如說,「 你有這個責任帶老婆去門診。」或是「你有這個義務幫先生準備晚餐打理家裡。」
純粹的”想”很美好,是還沒有被太多生活瑣事牽絆或是無奈牽絆的感情。
獨處 等級 在 借問一下_台灣人的 FAQ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借問一下 - 台灣人的FAQ
S2ep.19 [假abc543] 初老健檢:Oh No!! 拒絕被老擊敗
以前熬夜沒關係,現在熬夜慘兮兮🤦
還記得〈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又青姐嗎
在她邁入30歲的生日當天,好友李大仁為她獻上了祝福與「初老的症狀」🌹
程又青以「我的30歲叫人生的高潮」來回覆這令人好氣又好笑的「初老警訊」
哇,究竟初老是指幾歲呀?
又,哪些是初老的症頭咧?
在日本的〈廣辭苑〉中,定義初老(しょろう)為40歲▶體力巔峰已消逝,已有必要開始留心身體各部位的狀況來定義這是初老的基本元素
🤔此刻你腦中也閃過了那個似乎體感初老的瞬間嗎?
像是Tony總是囉嗦止不住碎碎念🗣
😰文青姊抓頭却抓不到想說的詞彙
口袋歌單已經是伴唱帶等級的歌曲🎤
兩個人都晚睡早起🌄、多愁善感起來
來陪我們做個初老健檢、微笑接受歲月的推移
然後擺脫LLK、快開個IG帳號追蹤借問一下吧!
🚀借問螢光筆捷徑:
00:55- 一開始就印證已初老了😱
03:35- Tony 追蹤的最夯網紅
05:00- 檢查成份、垃圾食物🍔881
06:30- 文青姊正往 R&B 領域邁進🎤
07:05- 那個那個妳為什麼騙我⬅這哪首歌
08:10- Tony solo (最近學的、不是)新歌
09:30- 睡到九點已經是奢侈
11:00- 😴眷村老兵讓世界都安靜
11:40- 逛Costco 要小心後腳跟
13:00- 疲憊歐吉桑🧓的夜店勘查
15:10- 在錢櫃要懂的落跑藝術
16:10- 已讀不回有很壞嗎?
17:40- Everywhere 都是東尼哥
19:10- 聖誕卡越寄越少張🙊那欸啊捏
20:30- 獨處個屁啊妳、家裡又沒人😆
22:00- 多愁善感的年齡來了🤧
23:30 Tony 的哭點在這兒😭
25:00 親愛的房客vs 樓下的房客
26:05 手足的感動是「阿勇出來了!」
27:00 初老的最最嚴重症頭🗣
28:00 🤷♂️有需要什麼事情都想那麼多嗎
28:40 Tony Wu其實是我哥哥😂
29:10 穿喬登還算是時尚?👟
30:30 姐姐其實我還年輕心情還不定~
#借問一下 #初老 #我可能不會愛你 #程又青 #熟齡 #抗老 #老化 #碎碎念 #記憶力 #李大仁 #網紅
----------------------------------------------------------
洛杉磯文青姊 vs 台北阿J 的 Podcast ▶「借問一下 台灣人的FAQ」是橫跨太平洋 mix and match 頻道,從職場文化、社會百態、思維模式、金融圈探勘、各界專家專訪到日常生活小品,無所不在陪伴你
.
快至各APP跟風訂閱▶IG追緊緊我們的日常
Instagram 搜尋:借問一下 https://www.instagram.com/excusemejwes/
.
🎧頻道單元:
借問一下》文青姊+阿J職場秘笈來練功
.
©文青姊單元
假abc543》文青姊+東尼放洋姐弟來喇賽
姐達人》文青姊蒐集各界職人來自介
Cast Talk》文青姊 feat. 嚴選玩伴來聊天
.
©阿J單元
人生奔四大小事》阿J夫妻近奔四來分享
係金欸小學堂》阿J金融業面面觀來解鎖
.
歡迎試聽,按下follow,每週持續更新、絕不發懶 https://linktr.ee/excusemejwes
無時差feeding 好料的、好玩的、啟發的、起鬨的,絕對是紓壓好選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js-E2gdKUc/hqdefault.jpg)
獨處 等級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北歐的大神奧丁的女兒,女武神瓦爾基里的其中一人。北歐神話中的悲劇女性。
既是可與『沃爾松格傳』裡的大英雄齊格魯德命中註定的愛人齊格蒂法視作同一人的女武神,也被述為古代埃達『齊格蒂法之歌』『布倫希爾德的冥府之旅』中也同樣與齊格魯德墜入愛河的瓦爾基里。
身高/體重:172cm・52kg
出典:北歐神話
地域:歐洲
屬性:中立・善 性別:女性
『沃爾松格傳』、古埃達的『古德倫之詩』『齊格魯德的短歌』中被述為阿提拉王(阿特利王)的妹妹。
性格文靜而捨己為人。在平穩的微笑中混有一絲寂寞的、不幸的女武神。
作為瓦爾基里的長姊具有神靈之身的時候,只能作為自我意識稀薄的「人偶」一般行動,而在父神的怒火中被貶下大地之後,才因與齊格魯德的邂逅而擁有了人類的性質和人格。
深懷慈悲,愛意濃厚,為了心愛之人可以傾盡一切。若是沒有陷入悲劇的話本應是能作為一個良妻終其一生的女性。
雖然她對英雄齊格魯德有著無人可比又無法抑止的愛意,然而卻從這被詛咒的悲劇命運中生出了殺意的烈火,在將他殺死之後,將自身也一同灼燒殆盡。
『直至死亡將你我分斷』
等級:B 種類:對人寶具
Brünnhilde Romantia。
將對命中註定的愛人的深深的愛恨之情,化作生前曾使用的魔銀之槍而形成的寶具。
對對象心懷的愛意越深的話槍就會變得愈重愈長。若是對摯愛的齊格魯德尤其會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效果。
(對跟她淵源頗深的齊格弗里德也十分有效)
即使是成為英靈的現在,也深深愛著齊格魯德。
話雖如此,若是他在眼前被召喚而來的話也會自動地向他揮起長槍吧。
因為作為英靈而被構成的她自身就是與寶具共同被賦予了「殺死齊格魯德之物」的定義啊。
對與齊格魯德同出一源的「屠龍者」英雄齊格弗里德,雖能認識為「與齊格魯德是不同的人」,卻不知為何會有著與之相似的感覺,在炙熱的對視中最終演變為兩人獨處。 (然後出手殺掉)
並且關乎這一點,時而對Master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nTQz1QxmvM/hqdefault.jpg)
獨處 等級 在 當男女曖昧過程暈船10症狀獨處時內心戲超多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太準了!大家暈船等級是幾級呢~ (慶記編)#創作授權【 @啾啾妹CHUCHUMEI 】 https://youtu.be/XQA6_RqSaZA#曖昧#男女#暈船#等級#超準 追蹤我們ℹ ... ... <看更多>
獨處 等級 在 緣分來臨前,一個人的單身獨處,其實也很好!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單身的最高等級. 親愛的,妳害怕一個人獨處嗎?妳害怕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大賣場、一個人看醫生嗎? 就拿吃飯來說吧! ... <看更多>
獨處 等級 在 你的「獨處等級表」有多少? 第一級:一個人吃飯... - 誠品人 ... 的推薦與評價
【Podcast】Q:你的「獨處等級表」有多少? 第一級:一個人吃飯第二級:一個人逛街第三級:一個人看電影第四級:一個人唱KTV 第五級:一個人旅行#小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