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繡球花開季節總想起的往事⭐️
又到了日本繡球花開的季節,
前三張照片是上週末回東京的路上,
繞路去鎌倉山區從車上拍的,
最後一張則是在家附近拍的。
雖然大家在疫情期間無法來日本,
但透過照片跟大家分享,
今年也一如往常開的元氣滿滿的日本繡球花😊
這幾年,到了繡球花開的季節。
總會讓我想起在快13年前,
西元2008年6月底,
自己一個人提著一卡大行李箱來日本的那天。
那是個MSN的年代.....(懷念)
還記得當年大學畢業典禮結束後沒幾天,
就搭著飛機前往日本。
我的留學之路到成行之前其實不是那麼順遂。
因為家中長輩從來沒想過讓小孩去留學一事,
所以當我開始與日本有接觸,
心中那想到日本留學的心越來越堅定時,
跟家裡發生過非常大的衝突。
當我坦白說出想到日本留學這件事時,
記得那時候,
家中長輩拿著存款簿丟向我,
對我說「家裡錢都被你用光好了」。
那瞬間心中是痛苦的,
畢竟對我來說是個夢想,
我希望不管是否能實現。
都能好好用談的。
在那之後的三年多,
也就是一直到我大學畢業為止,
每個月一萬台幣的生活費,
我總是存下7000台幣,
為畢業後想到日本留學做準備。
為了能省則省,
當初自己請代辦幫我找一個能7月份入學,
7月直接拿簽證的語言學校。
希望6月大學畢業後,
能直接接軌不浪費時間。
語言學校的簽證是一個跳板。
想在日本國內參加日本的研究所考試,
是需要這個跳板的。
還記得當年我因為語言學校只待了9個月,
就準備銜接4月份研究所的入學,
被語言學校威脅不給我換簽證。
事後確定這都只是語言學校的招數,
只要日本的大學或研究所要你。
是無法擋住你換簽證的👍
現在回頭看,
這一路上真的好多貴人相助。
至今依然是滿滿的感恩。
當時其實心一直都沒在語言學校,
7月一入學,
日本朋友那時候都還是大學生,
他們開始帶我到很多大學散步,
也因為一些緣分認識了一些教授。
而在那年8月份,
我認識了我未來研究所的論文指導教授「安井」。
記得他坦白對我說
「準備參加考試的人裡,大部分的外國人都是在日本待了好幾年,甚至已經在上班的,雖然你才來日本一個月,但感覺得出來你很有自己想法,你也很懂日本人,是很適合在日本生存的個性」
在那之後我參加了三間研究所的考試及面試,
(日本報名一間學校的某一個科系就要台幣一萬,
所以無法報名很多間)
這位安井教授借了我很多專業書籍,
對於我準備報名用的研究計畫給了許多意見。
在面試時,
有三位面試官,
安井是其中一位。
安井只問了我:「你若入取了,會來唸嗎」
我回答:「我一定會選擇這裡」
面試完後回到家我寫了信感謝今天花時間幫我面試。
收到他的回信「雖然你的研究計畫內容還很弱,但等正式入學後,再好好的修改吧。」
忘記過了多久,
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後,
安井教授介紹了學長姐給我認識外,
也說他已聯絡了留學中心的主任,
請我馬上去找這位主任,
請他協助我申請學費減免及(不用還的)獎學金,
以減輕留學的負擔。
很幸運的,兩者都申請通過,
原本入學金加學費兩年要約250萬日幣,
我兩年總共只繳了84萬日幣。
若沒有安井教授這名貴人,
我想也沒有之後的留學生活,
日本社會人士生活與現在有雙寶的日子。
雖然他前幾年已經退休了,
但感恩的心永不變✨
這是在繡球花季節裡,
總喚起我內心深處感恩的往事。
獎學金感謝卡內容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做學問
這一陣子,學生們請我加入了數個微信群,一些老朋友也拉我進了幾個不同學術主題的Line群。剛加入新社群,許多人對我跨幾個不同知識領域的背景很好奇,不少人問過我該如何做學問?
新的讀者不一定了解我的背景,我得先解釋一下。我大學唸物理,是台灣教育部特別徵選出來的基礎科學培訓學生,不需要考聯考,直接保送台大物理系就讀,並領有國家級獎學金。大學時期已研讀過許多博士等級的物理書籍,大三暑假被送到哈佛大學學習一個暑假。大學畢業前,為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全額獎學金(Fellowship)邀請入學就讀。不過,我決定碩博士改唸電機工程,世界排名第一的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也以優渥的全額獎學金邀請入學。那時我從積體電路元件、製程、硬件、軟件、系統設計、研究到無線通訊,四年多內拿到碩士及博士,其中一年多還同時在科技公司擔任全職工程師。史丹佛大學幫我申請了一項重要的專利,我後來以該項專利創辦了我第一家高科技公司。為了加強我在金融及管理方面的能力,開創公司之餘,同時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哈斯商學院唸MBA。那是世界頂尖的商學院,而所有核心課程中,教授們大概都知道有我這號人物。在高科技管理及投資中奔走多年後,遇到了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厦老師,再度延伸我的知識領域,進入中醫的殿堂,而倪老師傳承的託付及我個人大量急重症的病例,代表我在中醫上有一定的實力。有這樣跨領域的背景,做學問這件事,我應該算是挺厲害的,而熟識我的人幾乎也都一致認同這點。
回到主題,如何做學問,或者應該說如何做好學問,這裡是基本的五項大綱:
(1)態度:既然是學習新的知識,自然得先把自己原本的知識及成見放在旁邊,如果不把心中的杯子清空,又如何能裝入新的水呢?這並不是說你原本的觀點不正確或沒有用,而是不要在學習新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以舊的知識去判斷新的知識,不然你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新的知識?存疑和否定是不一樣的,當新舊知識有衝突時,不要急著做判斷,把那些疑點擺在腦海中某個位置,以後需要解決真實的問題時,會有許多機會來嘗試及比較不同的觀點。放空是學習的第一步,如果你的態度是高高掛上自己原有的觀念,那你注定很難深入了解新的知識。
(2)格局:一門學問之所以為學問,是因為有其整體的系統,而不是這裡一個小伎倆、那裡一個小伎倆。學習一門學問,必須把格局放大,著眼整個系統思維及架構。舉個例來說,學習中醫的微信群裡,很多人偏重在這個藥方解哪個症狀、那個穴位止哪個疼痛,遇到一個病症就急忙想知道有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聽到別人問個什麼病症,也急忙告訴人家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也有許多人花很多時間閱讀及轉發網路上那些吃什麼東西、做什麼小動作就能長命百歲的極簡文,其實,那都只是在消磨時間,看再多也沒有什麼意義。「奴、徒、工、匠、師、家、聖」,如果你學習的格局擺在「奴、徒、工」,你一輩子也不會成為「師、家、聖」。
(3)專注:我記得多年前學習量子物理時,物理系許多的同學們都希望能學好這門深奧的學問,他們買了很多本量子物理的書籍,認為交叉學習更能學好。而我還是堅持一直以來的學習方法,找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從封面到封底,一字不漏地慢慢看完,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絕對不翻頁,連作者在序文中感謝誰、印書是第幾版第幾刷,我都知道。不用說也猜得到,當年我量子物理學習地非常好,而這麼多年來,我量子物理的功力依然存在,上次在一個微信群內講解中醫時,同時也在另一個Line群裡和好幾位物理學教授討論時間在量子物理及廣義相對論中的差異、時間可逆性與否的不同觀點等等。學習一門學問,就好像學習空手道,入門的黑帶都還沒拿到,擂台賽也還沒打過幾次,就不要急著加上跆拳道的腳、合氣道的手腕等。專注是深入一門學問必要的途徑。
(4)嚴謹:學問,不同於一般生活上的小知識,必須有嚴謹的思維邏輯。如果做學問不能嚴謹,就只是零零散散的點,連結不成一條線、一個面。拿中醫做例子,中醫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不嚴謹,絕大多數網路上流傳的中醫文章,最多只能和「一天喝幾杯咖啡比較好」的文章相比,非常的不嚴謹。我參加過很多大型中醫研討會,也和很多所謂的中醫名家交流過,很可惜,無論是教學內容、研究細節、臨床病例,都很少能達到主流科學嚴謹的標準,這也導致目前整個中醫界嚴重缺乏嚴謹的態度,大多流為「告訴你這樣就這樣」,以及非常多的誇大宣傳,病人和中醫學生也習慣這樣的風氣。學習一門學問時,嚴謹的思維可能會讓你覺得怎麼比別人學習得慢許多,人家都已經引經據典地說這說那,你還在探討很基本的東西。然而,沒有了嚴謹的思維,整個學習搭建在一盤散沙上,一切遲早會流為幻影。
(5)實踐:任何一門學問,少了大量的實踐及真實的反饋,那就只是哲學性質的討論,甚至是清談。再拿中醫做例子,許多人沒治癒過多少病人,從古書中看到了某個方劑及病例,或者用了個簡單的方法幫助過一兩位家人,就以為那就是答案了。如果一門學問就這麼簡單,那為什麼還需要學習?遇到什麼問題,上網搜尋一下不就得了?而實踐也不是死板地重複同樣的方法,如果你以前的做法到了某個程度就卡住了,那你用同樣的方法再做多少次,也不會突破原本的困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思」不僅僅是頭腦裡的思考,更是從大量實踐得到反饋的深入檢討。
態度、格局、專注、嚴謹、實踐,這五項做好了,無論在哪門學問上,你都可能成為「師、家、聖」,少了任何一項,你注定停留在「奴、徒、工」。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9629)
獎學金感謝卡內容 在 卡勒的譯人藝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台灣人金仁馨Nuna自掏腰包,辦了一個音樂劇歌唱歌曲比賽,卡勒也和朋友樂樂參加了。就是之前在他的音樂會上合唱的歌曲,出自《Rent吉屋出租》的〈I’ll Cover You〉。
如果大家喜歡的話,可以幫忙點個讚。不喜歡的話要按不喜歡也可以。也歡迎大家幫忙分享。頻道內也有其他參賽者演唱的歌曲,大家都好厲害好好聽!卡勒還有很多要學習😢
大家也可以訂閱仁馨的頻道,聆聽她的Cover歌曲!
▶️仁馨TV:https://youtube.com/user/missKdoll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