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起日本世紀懸案不得了!你聽過嗎?/
「去京都,一號線……兩公里,巴士站,城南宮長凳的後面」繼承了父親的裁縫店,在京都北部安居樂業的裁縫師曾根,某日在家中櫥櫃了裡找到一捲收錄了自己兒時唱歌片段的錄音帶,正當他在稚嫩的歌聲裡揚起懷念之情時,突然聽見中間穿插這些不成句的單字,然而,搭配著和錄音帶一同被收藏的老舊筆記本內容,他赫然發現,當年還是兒童的他,居然成為日本懸案的推手,因為這段錄音正是彼時被用來犯下的世紀大案的關鍵工具。
————————————————————
▲ 《罪之聲》預告
https://youtu.be/g_U__M_OXF0
————————————————————
電影《罪之聲》改編自塩田武士拿到「本屋大賞」第三名的同名小說,導演土井裕泰你不可能沒看過他的作品,他經手的作品隨便喊都是經典,《魔女的條件》、《ORANGE DAYS》、《GOOD LUCK!!》、《飛翔公關室》、《產科醫鴻鳥》、《重版出來》、《月薪嬌妻》以及《四重奏》等,過去導演的電影作品雖然不多,但你一定知道《淚光閃閃》、《花水木》、《現在、很想見你》,還有今年拿下六週票房冠軍的《花束般的戀愛》。至於編劇,更是以《月薪嬌妻》、《重版出來》、《MIU404》、《法醫女王》等作品奠定口碑的野木亞紀子,從戀愛、職業、警事等題材切入,在作品中每每都能展現屬於個人獨到的溫柔。
簡介完導演與編劇,回到《罪之聲》。這個案件以日本八零年代經典懸案「固力果‧森永案」為藍本複製出片中的「銀萬事件」,犯人綁架了企業老闆,同時以恐嚇信威脅多家零食企業,要求交付贖金,否則將在市面上的企業產品如糖果、巧克力中投放劇毒氫化鈉。在斡旋過程中,犯人以稚嫩童聲錄下指示放置贖金的地點,將警方耍得團團轉。面對著拿著消費者性命當威脅,堪稱「劇場型犯罪」的案件裡,當時日本投入百萬警力仍一無所獲,嫌犯集團最終消失逃逸,在證據不足的狀況下本案也過了追朔期,成為日本犯罪史上一大懸案。
————————————————————
▲ 小栗旬、星野源受訪
https://youtu.be/RmLZRBQfCA4
————————————————————
《罪之聲》故事的好看,不僅在於巧妙把「固力果‧森永案」改寫為「銀萬事件」後的破案過程,重點是作者想探討「散佈摻有劇毒的零食,欺騙孩子錄下恐嚇內容,是怎樣的父母會將孩子捲入犯罪?而那些被利用的孩子又到哪裡去了?」的脈絡。
劇情從飾演曾根的星野源意外發現自己居然成為犯罪推手的震驚開始,另一方面記者小栗旬則也在製作懸案專題時,一路往下搜查相關的線索,同時想挖掘真相的兩條平行線最後終於交會,各種在當年線索後,未被察覺的故事一一堆疊,進而為電影帶來高潮。
老實說,當年在讀《罪之聲》小說時,我當時因為出場人物實在過多,讀到中途就決定放棄,但這回從電影入手,覺得反而是親近這部作品的最佳管道。電影架構不複雜,也非槍林彈雨的動作片,但當中製造的懸疑感拿捏得相當好,甚至有點讓人心驚膽顫的刺激氣氛,當然,野木亞紀子在情感上的書寫無庸置疑,「被錄下聲音的孩子現在過得幸福嗎?」在這個問題背後所建構出的故事線,在演員精彩的表現下,呈現出的內容令觀眾也跟著一起為之震驚、心痛與動容。
看完《罪之聲》,我想特別推薦 Uru 所演唱的主題曲〈振り子〉,此曲映照著沈重的劇情,最後在演員表出現時緩緩吟唱,簡直就是一種烏雲密佈天空所透下來的聖光,充滿著純淨的救贖感,讓我起了雞皮疙瘩,也深感音樂所帶來的能量無比強大。
————————————————————
▲ Uru〈振り子〉
https://youtu.be/4muxe8YRwPE
————————————————————
又,星野源和小栗旬都是左撇子,左撇子寫字好可愛。(完全無關劇情的發言)
本片在台灣由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發行,昨日進行線上首映,請期待在電影院放映那一天的到來。
#dato電影院
#罪之聲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線上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_走過悲傷,那些沉重都得以釋放
.
我經常跟正在苦難中的人對話,我也跟自己的苦難對話。長大的過程中,誰沒帶著些傷痛?只是願不願意表現出來,還有想表現多少比例的問題而已!
但是這樣的對話,不一定都能經過言說,甚至不一定被當事人清楚覺知。因為悲傷常被視為軟弱,悲傷並非廣被公眾接受,所以有人在將要碰觸到自己的悲傷之前,就轉身無視。
「為了要支持病患,家人得要背負的物理性、心理性負擔也非同小可。所以常有人說家人是第二位病患,精神上承受的痛苦可說不亞於病患本人。」
身心方面遭遇巨大挑戰的孩子,是我關懷的重點對象。然而,我更在意那些戴上堅強面具的父母,找不找得到人訴說心裡的苦?!
尤其是許多爸爸,常不輕易展露自己的不捨。但那內在的不安定,並不會因為假裝不存在而止息。有時逼自己努力工作,而漸漸失去了跟家人的連結;有時挫折轉化成怒氣為出口,傷人傷己……
常常我們愈是抗拒的,愈是強大!
我們可以把重大傷病當成是一種失落的經驗,這可以是對健康的失落,也可以是對曾經憧憬的美麗人生,從滿懷希望到緩步走向絕望的跌跌撞撞。那麼,很多人面對失落經驗,常有的第一個心理動作,便是「否認」。
如果我們願意理解自己,傾聽情緒的聲音,這便是撫慰痛苦的入門。可是,由於有時太傷太痛,我們的大腦為了自我保護,啟動了防衛機制,不管接下來採取逃避或麻痺,常常養大了不被我們意識允許的情緒。
悲傷之前,常有不安與焦躁,時而擴大為害怕與恐懼,這令人卻步。但走過悲傷,那些沉重都得釋放,會慢慢看見心疼與不捨,不管對自己還是身邊的至親好友,「愛」就能在不遠處綻開──就像厚厚的烏雲背後,朗朗晴天一直都在。
不願意面對悲傷的人,說不定也不想認清自己的處境。有些癌症病友,醫生的話不聽,盡信偏方與奇蹟,幻想諸天神佛能庇佑,用這種方式抵禦快壓制不住的倉皇失措,如同螳臂擋車。
當我們不再畏懼悲傷,才能好好跟自己對話,聊聊那些失落與遺憾。
很荒謬的是,當我們經歷重大的失落,才能打從心底感恩我們的擁有。原本嫌棄生活無味,卻在生活重回正軌之後,感覺日日新鮮。
譬如說,有人終於認識到,我們長期忽視身體的訊號,我們把身體當成工具而非夥伴,奴役它,甚至嫌棄它。所以在康復後懂得感謝身體,從頭到腳、由外而內,知道它們辛勤工作讓我們完成了許多夢想,乘載著我們到許多美麗的地方。
生命力經過考驗之後,反而可以更加強韌。創傷本來讓人疲於奔命,卻有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長。
有位罹癌後痊癒的過來人曾說,與其形容為回到病癒之前的樣子,不如說是恍若新生。心理的力量更強大,生命的意義更鮮明,好像一個徹徹底底全然不同的人。
或許,失落或重病帶著我們哀悼過去,向以前的自己道別。學會活在當下,學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減少不必要的物質與人際,更自由灑脫,也更可愛熱情地生活。
像是那些未曾好好面對的關係,那些以忙碌為藉口而遲遲沒有說出口的愛;那些一直都想認真表達的道歉,都因為認知到歲月不等待,願意更積極去修復與整理。
還有,我們跟自己的關係,也因此得以浮上檯面,並且將定義自己的能力,慢慢收回來。那些從小到大被教導的「應該」,經過重新檢視之後,我們能多一點坦承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為自己追求。
如果一年後已不在世上,那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對我來說,有時覺知到死亡不遠,代表著某種「開始」。尤其當強烈的死亡威脅在眼前,眼前的每一天都珍貴,那便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
不過,可能由於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反而不太容易領受到死亡能帶給我們的禮物或領悟。
「以前曾經是家裡專屬的醫師到家裡看診,最後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代。孩子們親眼看見祖父母衰弱到死亡的過程,所以對於『死亡』擁有很明確的想像。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變得在醫院過世,亡者也在『別讓其他患者看見』的考量下,並非從正門,而是從後門送走。就像這樣,原本應該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延長線上的死亡,被隔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外。」
如果能活得精采,通常也就能對死亡釋然。對生活盡了力,也就比較不會有那種「本來可以但沒有……」的喟嘆。
我常鼓勵讀者練習「死亡觀想」:假如我們躺在床上,隔天醒不來了,那還有什麼不能放下?
不管對至親好友有多少牽掛,生命自然會有它的發展。在死亡面前,有些我們所執著的,會變得可笑──本來無足輕重,只因一時意亂情迷!
那些我們原本以為放不下的,被迫放下之後,其實還是會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滴滴答答地演進。我們以為的「擁有」,比較像是一種「經過」,我們本來就知道,我們終歸塵土,什麼也帶不走。
有些人會提到:既然終須一死,那我們為什麼要努力?
也有另一種反思:既然生命有限,我們要給自己什麼樣的人生?
這兩種想法我不會論對錯,但我知道我喜歡哪一種。我自己喜歡體驗與感受,希望我的人生有趣且豐富。當我又再次受到拖延症的召喚,死亡觀想可以幫助我,早一點做決斷。
無常既是日常,那平凡便有幸福。
願藉著這本書,跟各位讀者分享我所感受到的幸福。祝福您,能用心體會悲傷,也能盡情去愛!
摘錄自推薦序/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身體的痛,與心裡的苦,源自於自我認同
■ 家屬是被忽略的病患
.
討論書籍:
《#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
凝視死亡,就是凝視該怎麼活著!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與3500位患者的生命對話,教你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活出自我
博客來|https://reurl.cc/KxEvOq
金石堂|https://reurl.cc/6yXeGb
誠品|https://reurl.cc/E2YaYK
讀冊|https://reurl.cc/2b7v7O
三民|https://reurl.cc/rakno4
作者:清水研
皇冠文化集團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線上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走過悲傷,那些沉重都得以釋放
.
我經常跟正在苦難中的人對話,我也跟自己的苦難對話。長大的過程中,誰沒帶著些傷痛?只是願不願意表現出來,還有想表現多少比例的問題而已!
但是這樣的對話,不一定都能經過言說,甚至不一定被當事人清楚覺知。因為悲傷常被視為軟弱,悲傷並非廣被公眾接受,所以有人在將要碰觸到自己的悲傷之前,就轉身無視。
「為了要支持病患,家人得要背負的物理性、心理性負擔也非同小可。所以常有人說家人是第二位病患,精神上承受的痛苦可說不亞於病患本人。」
身心方面遭遇巨大挑戰的孩子,是我關懷的重點對象。然而,我更在意那些戴上堅強面具的父母,找不找得到人訴說心裡的苦?!
尤其是許多爸爸,常不輕易展露自己的不捨。但那內在的不安定,並不會因為假裝不存在而止息。有時逼自己努力工作,而漸漸失去了跟家人的連結;有時挫折轉化成怒氣為出口,傷人傷己……
常常我們愈是抗拒的,愈是強大!
我們可以把重大傷病當成是一種失落的經驗,這可以是對健康的失落,也可以是對曾經憧憬的美麗人生,從滿懷希望到緩步走向絕望的跌跌撞撞。那麼,很多人面對失落經驗,常有的第一個心理動作,便是「否認」。
如果我們願意理解自己,傾聽情緒的聲音,這便是撫慰痛苦的入門。可是,由於有時太傷太痛,我們的大腦為了自我保護,啟動了防衛機制,不管接下來採取逃避或麻痺,常常養大了不被我們意識允許的情緒。
悲傷之前,常有不安與焦躁,時而擴大為害怕與恐懼,這令人卻步。但走過悲傷,那些沉重都得釋放,會慢慢看見心疼與不捨,不管對自己還是身邊的至親好友,「愛」就能在不遠處綻開──就像厚厚的烏雲背後,朗朗晴天一直都在。
不願意面對悲傷的人,說不定也不想認清自己的處境。有些癌症病友,醫生的話不聽,盡信偏方與奇蹟,幻想諸天神佛能庇佑,用這種方式抵禦快壓制不住的倉皇失措,如同螳臂擋車。
當我們不再畏懼悲傷,才能好好跟自己對話,聊聊那些失落與遺憾。
很荒謬的是,當我們經歷重大的失落,才能打從心底感恩我們的擁有。原本嫌棄生活無味,卻在生活重回正軌之後,感覺日日新鮮。
譬如說,有人終於認識到,我們長期忽視身體的訊號,我們把身體當成工具而非夥伴,奴役它,甚至嫌棄它。所以在康復後懂得感謝身體,從頭到腳、由外而內,知道它們辛勤工作讓我們完成了許多夢想,乘載著我們到許多美麗的地方。
生命力經過考驗之後,反而可以更加強韌。創傷本來讓人疲於奔命,卻有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長。
有位罹癌後痊癒的過來人曾說,與其形容為回到病癒之前的樣子,不如說是恍若新生。心理的力量更強大,生命的意義更鮮明,好像一個徹徹底底全然不同的人。
或許,失落或重病帶著我們哀悼過去,向以前的自己道別。學會活在當下,學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減少不必要的物質與人際,更自由灑脫,也更可愛熱情地生活。
像是那些未曾好好面對的關係,那些以忙碌為藉口而遲遲沒有說出口的愛;那些一直都想認真表達的道歉,都因為認知到歲月不等待,願意更積極去修復與整理。
還有,我們跟自己的關係,也因此得以浮上檯面,並且將定義自己的能力,慢慢收回來。那些從小到大被教導的「應該」,經過重新檢視之後,我們能多一點坦承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為自己追求。
如果一年後已不在世上,那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對我來說,有時覺知到死亡不遠,代表著某種「開始」。尤其當強烈的死亡威脅在眼前,眼前的每一天都珍貴,那便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
不過,可能由於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反而不太容易領受到死亡能帶給我們的禮物或領悟。
「以前曾經是家裡專屬的醫師到家裡看診,最後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代。孩子們親眼看見祖父母衰弱到死亡的過程,所以對於『死亡』擁有很明確的想像。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變得在醫院過世,亡者也在『別讓其他患者看見』的考量下,並非從正門,而是從後門送走。就像這樣,原本應該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延長線上的死亡,被隔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外。」
如果能活得精采,通常也就能對死亡釋然。對生活盡了力,也就比較不會有那種「本來可以但沒有……」的喟嘆。
我常鼓勵讀者練習「死亡觀想」:假如我們躺在床上,隔天醒不來了,那還有什麼不能放下?
不管對至親好友有多少牽掛,生命自然會有它的發展。在死亡面前,有些我們所執著的,會變得可笑──本來無足輕重,只因一時意亂情迷!
那些我們原本以為放不下的,被迫放下之後,其實還是會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滴滴答答地演進。我們以為的「擁有」,比較像是一種「經過」,我們本來就知道,我們終歸塵土,什麼也帶不走。
有些人會提到:既然終須一死,那我們為什麼要努力?
也有另一種反思:既然生命有限,我們要給自己什麼樣的人生?
這兩種想法我不會論對錯,但我知道我喜歡哪一種。我自己喜歡體驗與感受,希望我的人生有趣且豐富。當我又再次受到拖延症的召喚,死亡觀想可以幫助我,早一點做決斷。
無常既是日常,那平凡便有幸福。
願藉著這本書,跟各位讀者分享我所感受到的幸福。祝福您,能用心體會悲傷,也能盡情去愛!
摘錄自推薦序/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身體的痛,與心裡的苦,源自於自我認同
■ 家屬是被忽略的病患
.
討論書籍:
《#如果一年後_我已不在世上》
凝視死亡,就是凝視該怎麼活著!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與3500位患者的生命對話,教你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活出自我
博客來|https://reurl.cc/KxEvOq
金石堂|https://reurl.cc/6yXeGb
誠品|https://reurl.cc/E2YaYK
讀冊|https://reurl.cc/2b7v7O
三民|https://reurl.cc/rakno4
作者:清水研
皇冠文化集團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GTAWiKLoC/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線上看 在 这么巧你也是精神病啊5分钟看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的推薦與評價
分分鐘快速看完一部電影,總有一種風格適合你! 我來說,你來看,咱們不見不散! 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 <看更多>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線上看 在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愛情片 - PttPlay線上看- Gimy劇迷 的推薦與評價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HD中字|本身生性開朗樂觀的中學教師帕特(布萊德利·庫珀Bradley Cooper 飾)回家撞見老婆出軌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