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遊記|知史百家
安煥然
趁演講之便,帶了三位學生來到馬六甲。
說是要來看古跡的,自然不能放過一個人,請她來當我們的另類導遊,最恰當不過。這位朋友就是我們熟悉於《星洲日報》的《明日遺書》、《笑看古城》專欄作者歐陽珊。
古城的古跡古物多。走沒幾步就可以駐足說個典故。拐個彎,抬頭看街屋的馬背山牆,就有多種造形。隨處可見牆上如鐵絞刀的壁鎖,那是荷蘭人引入的建築技術。我們還總硬拉著歐陽珊,要她帶我們去看屋牆上會「吐水的魚」。
走過荷蘭街,轉來打鐵街。單單在這裡,我們就逛了一整天。說它是打鐵街,當然是因為這條街的打鐵店。目前僅存兩三家。歐陽珊指著一間店屋說,以前這裡曾是馬六甲牛車的修理店,也有人說這間老屋是傳授手藝的匠堂,廳堂上還懸掛著「殊尊魯史」的大匾。可惜打鐵這一行,不是沒生意做,嘆只嘆,後繼無人。
打鐵街又叫大伯公街,因為街尾有間供奉大伯公的三多堂。這是一間由甲州廣東籍十餘間會館組成的管委會聯合管理的神廟。據說這間廟是僅次於青雲亭的老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廟裡的特色是牌匾很多。整修後,有懸掛著的,也有暫時橫置著的。在我們另類導遊的印象中,廟的牌匾應該還不僅如此而已。
這條街,又有人叫它甲板街。可能是當年中國水客在馬六甲河口下船落腳的地方而得此名。歐陽珊兩度帶我們去看「美化」了的馬六甲河。晚上看了一次,白天又去看了一回。「美化」的背後,有商家居民以生命換回來居住權的辛酸故事。
走進打金街(今又稱之為「和諧街」),果然仿佛世界各大文明的靈光都匯聚在這條小小的街道上了。那裡有一間馬六甲最古老的興都廟和最古老的華人寺廟青雲亭。然而,尤其讓我們驚喜的是那座甘榜吉靈回教堂。據說是由印裔回教徒於1748年興建。古跡維護建築師陳耀威曾說,這間古老回教堂是「不同的建築風格和元素,在這裡出現近乎完美的融合」。
這座回教堂的建築,除了是「簪花重檐」,旁有印度式的高塔,其淨池卻是十足歐式風味的小噴泉,而且在回教堂的屋檐下竟用了潮州剪黏的藝術,甚至還出現了華文「囍」字。回教堂裡的「轎椅」,也很令我們注目。歐陽珊說,像馬六甲回教堂這樣的轎椅,與今天中國南京淨覺寺的講經座椅極為相似。是不是與當年的鄭和這位回教徒有關?值得考究。
在要走往青雲亭的路上,歐陽珊帶我們繞了個小徑,走過散布亞齊人的墓區,來到文豪文西阿都拉的故居,說了他的故事。歐陽珊說,跟著不同的導遊,會有不同的導引。華人導遊帶旅客走華人景點,馬來導遊走馬來人路線。洋人、日本人按地圖標誌「亂走」一通,卻也自得其樂。即使是三輪車夫,也有他們獨特的視點和軌跡。
1940年郁達夫遊馬六甲,曾寫了篇〈馬六甲遊記〉,他說:「走馬看花,馬六甲的五百年的古跡,總算匆匆地在半天之內看完了。於走回旅舍之前,又從歪斜得如中國街巷一樣的一條娘惹街頭經過,在昏黃的電燈底下談著走著,簡直使人感覺到不象是在異邦飄泊的樣子。馬六甲實在是名符其實的一座古城,尤其是從我們中國人看來。」那是戰前一位中國著名文人,他「中國人」的情意結,以及其視點的聚焦與局限。
1954年,魯白野在《馬來散記》中的一篇〈古城兩題〉,這樣對馬六甲人說:「太過沉緬於記憶也是不好的。一味想著過去的好日子,卻不想在目前創造好日子,是愚笨的……馬六甲人實在應該振作,浚深河道是首要工作,俾使商船能再像往昔一樣直駛岸邊,恢復當年鄭和太監在此築廠,使其成為東南亞商業中心的繁榮。」這是當年一位積極於參與構築馬來亞建國歷史的華裔知識份子,熱情而樂觀的期望,馬來亞要富強、要發展,馬六甲要再現繁華。
我曾在日本逛書局買了本《亞細亞之中的琉球王國》(2004年第四刷)的小書。作者高良倉吉是琉球大學教授。在〈馬六甲的琉球人〉一節,作者非常感嘆。其文大意是這麼說的:我在1974年最初到訪馬六甲,發現它只是馬來半島的一個小市鎮。葡萄牙的征服,荷蘭人的入主,英國殖民勢力的移入,把海峽殖民地的重心和建設轉移到新加坡,急速導致馬六甲的沒落。征服者對馬六甲古城的破壞實在太多了。近年來,又隨著經濟的發展,馬六甲的市街和郊外建起了很多豪華的旅舍,每逢周末吸引很多觀光客到來,馬六甲的變貌,更令人吃驚。曾經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貿易中心,遭受了世界歷史浪潮的沖刷,比琉球的歷史遣跡被破壞還要嚴重,真令人同情。
或許吧,對某些人來說,馬六甲人的古跡古物仍然很多,隨處都有故事可講,有古跡可看。然而,每次歐陽珊帶我們逛遊古城,總是「唸」個不停。對於這裡的古跡和世俗之人對古跡維護的態度和作法,她常常是執著地看不開,既好氣又發作不出來。談笑間,寂寞地,心事誰人知。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潮州小食源於民間,潮州小食主雜,葷素皆有;蒸、煎、烤、炸齊全,品種豐富,口味清鮮,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潮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僅街頭美食小吃隨處可見,很多留存完好的菇建築也很值得一遊。潮州的小吃,諸如腸粉,春捲,豬腳圈,粿條卷,蠔烙,魚餃,牛肉丸,牛筋丸,墨斗魚丸,牛肉粿條,牛雜...
潮州古城歷史 在 東蛙池塘 DongW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廣東潮洲景點 #潮州古城 #廣濟門
來到廣東潮州,不可不去的景點就是潮州古城了,這裡有相當多景點可以參觀,還有非常熱鬧的商店街可以逛,來到潮州古城的第一站首推廣濟門城樓,這是潮州古城七城門樓之首,是一座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樓,廣濟門城樓前就是廣濟橋,又稱湘子橋,始建於1171年,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晚上還有光影秀可以欣賞,往內就是潮州古城的潮州牌坊街,總長約2公里,沿途總共有22座古牌坊,種類和數量都是全大陸之冠,最後可以到開元鎮國禪寺參拜,始建於唐朝的開元寺,即今已將近1300年歷史,有古代建築藝術明珠的美譽
http://dong1104.pixnet.net/blog/post/46305102
潮州古城歷史 在 跟著領隊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廣州省 #必遊古蹟
【潮州古城】是廣東第一批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有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全國歷史最長的韓文公祠、建於唐朝的開元寺、古城燈光秀..等等,絕對是旅遊中國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
文章:https://taiwantour.info/chaozhou-guangdong/
~~~~~~~~~~~~~~~~~
Sky的私人社團,不定時有好康喔!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raveler168/
#歡迎按讚分享蒐集旅遊夢想清單
加入Line@生活圈,以後直接通知
https://line.me/R/ti/p/%40ooj4743j
潮州古城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潮州小食源於民間,潮州小食主雜,葷素皆有;蒸、煎、烤、炸齊全,品種豐富,口味清鮮,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潮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僅街頭美食小吃隨處可見,很多留存完好的菇建築也很值得一遊。潮州的小吃,諸如腸粉,春捲,豬腳圈,粿條卷,蠔烙,魚餃,牛肉丸,牛筋丸,墨斗魚丸,牛肉粿條,牛雜粿條,甘草水果,紅粿,土豆粿,竹筍粿,樸枳粿,咸水粿,卷章,糕粿等等這些既可當小吃,又能飽肚子的美食要到潮州的老市區(即南橋-西湖公園一帶)去吃,可以這樣說,隨便那條小巷,你走進去,悠哉悠哉地逛著,都可以看到身邊一家一家賣著美食小吃的店鋪。牌坊街,古城潮州的地標性景點。老街兩旁及僻狹巷仔內那些散發著誘人古早味的潮汕物食(好多小吃)。
早餐【腸粉】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午餐【牛雜粿條】是潮汕人午餐與夜宵的不二之選。
晚餐【牛肉火鍋】潮汕一款非常受人喜愛的菜肴,蘸食沙茶王更是美味。
經典潮汕特色小吃又有哪些呢?種類實在太多了,品種豐富的!
【春捲】是漢族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鴨母撚】是元宵節的小吃,一種有餡的糯米粉湯圓。取其形似鴨母在水上遊蕩浮沉而撰名。
【腐 乳 餅】它柔潤清香,甜裡帶著特殊的香味。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繼承傳統的工藝,保持了餅食的特點;
【咸 水 粿】咸水粿是廣東省潮州市一種地方性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粿食小吃。
【蠔烙】蠔烙(潮汕話為o lua,潮汕話屬閩南語方言,o對應的字是"蚵",所以潮汕也沿用了這個字)是廣東省潮汕地方特色小食,臺灣地區稱為蚵仔煎,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道美食。
【綠豆餅】一道由精麵粉、綠豆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小吃甜點。用料精細是潮汕傳統的地方名點之一,從康熙年間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潮州三寶】老藥桔、佛手老香黃、黃皮鼓;很不錯的手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u4ypwPquBw/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wVZczSb9RhL4slAbfPp_zjInAFg)
潮州古城歷史 在 跟著領隊玩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潮州古城】是廣東第一批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有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全國歷史最長的韓文公祠、建於唐朝的開元寺、古城燈光秀..等等,絕對是旅遊中國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
全文閱讀:https://taiwantour.info/chaozhou-guangdon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aWG3ZlHb3Y/hqdefault.jpg)
潮州古城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縣趙州橋、惠安縣洛陽橋及北京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集拱橋、樑橋及浮橋於一體,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為浮橋,由浮船連結而成,初名康濟橋。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至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橋重修,於橋上修築樓閣12座,橋屋126間,並統一名稱為廣濟橋。後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風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時任知府張自謙再修,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東墩鉎牛墜入江中。有此民謠道:「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當地政府對大橋做了全面的修理與加固。2003年至2007年,對廣濟橋按照最輝煌時期的明代進行了修復,恢復了「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修復了橋上的12座樓閣和18座亭屋,並加上匾額與對聯,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淩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淩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雲:“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韓愈紀念館即韓文公祠,位於潮州城東筆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由於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門寺佛骨到長安供奉的建議,觸怒了皇帝,被令處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講情,改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個多月,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潮人奉為神,潮人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饒宗頤學術館,始建於1993年11月,是第一個潮籍名人學術館。該館占地面積45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學術館坐北朝南,大門上有啟功題字的「饒宗頤學術館」橫匾,文氣斐然。樓內第一層展廳以「譽傳寰宇耀名邦」為題,介紹饒先生歷年行跡及主要學術貢獻;第二層題為「墨瀋丹青動藝林」,陳列了饒先生的書畫作品;第三層展廳則以「曠世奇才饒宗頤」為題,從「博大精深」、「預流導路」、「勤奮自勵」三個方面,對饒先生的學術成就及治學精神,予以述評、介紹;第四層則為小型會議廳。此外,尚有收藏圖籍的「書巢」及再現歷史環境的「選堂讀書處」等設置。 2006年重建了饒宗頤學術館,年底剪綵落成。學術館經過擴大,裝修,成為一座古色古香的「頤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2Cxv3Agvk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