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殘奧會】2020東京殘疾人奧運會(Tokyo 2020 Summer Paralympic Games)將於明天(24/8)舉行,屆時請記得支持香港運動員!
在中國、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將Paralympics譯為「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殘奧」;惟獨台灣,按發音譯成「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或「帕奧」。事實上,Paralympics作為殘疾運動員參與的運動會,直接叫作「殘奧」,意思上並非錯誤,但不少人認為「殘奧」一字除了聽起來不舒服,而且是放大了「殘疾」,忽略了運動會背後「平等」的意味 。那麼,是否不應該叫作「殘奧」呢?
先來看看Paralympics的起源:1944年時,神經科醫生Ludwig Guttmann應英國政府的要求,開設復健中心,利用運動協助在戰時受傷的傷殘人士康復及重拾自信。到1948年,Guttmann舉辦了第一屆名為「Stoke Mandeville Games」的輪椅運動員比賽,後來這項比賽逐漸成為國際性賽事,第一屆Paralympics於1960年在羅馬舉行,自此與奧運一樣,每四年舉辦一次。
本來「Paralympics」一字,只是將「Paraplegic (半身不遂)」和「Olympics」兩字合拼,不過由於近代已有半身不遂者以外的運動員參加賽事,官方亦以希臘文重新演繹「Paralympics」的意思:「Para」是希臘文介詞,有「在……旁邊」的意思,意即與「Olympics」平行,兩項賽事並沒有高低之分。故有人認為「殘奧」這個翻譯,與現時官方「Paralympics」的意思不盡相同。
你認為「殘奧」應該改名嗎?
---
延伸閱讀:
東京殘奧會獎牌創歷史
https://bit.ly/3y8fpCu
四十住櫻 滑板金牌選手的最強後盾
https://bit.ly/3rWNROU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殘奧會 #東京殘奧 #殘奧 #帕奧 #東京 #日本 #Paralympics #我就是我
滑板文化起源 在 HYPEBE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除了介紹品牌起源、願景及香港滑板文化外,亦特別提及心理健康議題。
滑板文化起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像夢一般半個多月的2020奧運在今天結束了,遙想我2018年底去日本時,提前開賣的奧運周邊商品,已經在路上跑的深藍色奧運計程車,到處都充滿倒數1000天的歡快氣息,但誰知這1000天內,風雲變色,電影裡上演的世紀病毒真實出現,奧運延期,沒有觀眾,沒有外國遊客,只有選手們的拼鬥,如夢一場。
這一屆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場賽事呢?
守了半個月的運動頻道,我最熱愛的是這一屆新增的項目─滑板,我想這些滑板選手們,當初應該意想不到,這個起源於街頭的運動,會登上運動賽事的最高殿堂。因為嶄新,所以保留初衷,在各種大小招式之中,可以強烈感受到選手們對滑板與街頭文化的熱愛,無論是46歲手腳已經不太協調的大叔,或是18歲技巧高超滑板少年,大家為了比賽來到日本,不只是競賽,也很認真地玩,為彼此加油,為對方打氣,不管來自哪裡。
當我看到女子組公園賽中,日本選手為了做出高難度動作摔倒,雖然因此只得到第四名,整個人卻被其他國家選手抬起來,象徵一種驕傲。男子組裡面,公園賽由澳洲奪金,可是他旁邊拿銀牌的巴西選手,卻比他本人還要高興,彷彿自己也與有榮焉,這些事跡堪稱是這屆奧運最有愛的比賽項目。
友誼從和平與愛開始,因為太過感動,我已經開始物色滑板了,希望我有天也能在路上穿梭,滑著滑著被風包圍的時候,如果有人跟我擊掌,那麼我會把這股快樂能量,繼續再傳給下一個人。
IG:arrows_ins
(這張金牌羚羊圖是由@ingridtzeng點播,請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