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靈充斥
治水專業遭滅頂 《 Part2 》
8月2日強降雨造成北港淹水,有心人惡意扭曲、汙指是滯洪池水倒灌大排釀災,我們就讓證據說話!
首先,中央水利單位提早因應,於7月31日抽水降低滯洪池水位置2.7公尺,以增加滯洪空間。
其次,根據相關單位提供的滯洪池入流歷線、新街大排水位歷線與降雨歷線,經比較分析可以明顯看出,8月1日凌晨開始下大雨,時雨量最高曾達33公厘,3小時雨量共達80公厘,一整天下來,累積了239公厘雨量,凌晨3點雨水開始進入滯洪池,減輕上游排水路負擔,使得大排水位上升趨緩,滯洪池水位及大排水位持續上升。
8月1日下午4點雨勢稍歇,大排水位下降較快速,這時滯洪池蓄積水量開始往大排流出持續到8月2日上午7點。緊接著一波強降雨發生在上午9-10點間,時雨量高達102.5公厘,3小時雨量達203.5公厘,居民形容雨水好像是用倒的,可見雨勢之凶猛,造成市區嚴重淹水,當天雨量累積達233.5公厘。由於上游排水急遽升高,因而滯洪池也持續進水到中午12點。
雨勢停歇後,#滯洪池的雨水因重力自然排入大排,#屬於調節作用,排出以挪出空間準備承接下一波雨水。北港滯洪池2天蓄積94萬噸的水,若以2天降雨量換算,等於收集將近200公頃的土地上的雨量,將近376個游泳池的水,所以,第五河川局長張庭華、雲林縣政府水利處長許宏博兩位專家才會異口同聲強調,如果沒有滯洪池,淹水情況會更慘。
沒有人願意淹水,區域淹水造成所有人不便,怎樣排除水患威脅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治芬身為北港人也是民意代表,更應為大家謀求解除水患對策,因此,8月2日上午雨未停歇便立即邀請第五河川局張庭華局長現勘,齊聚北辰派出所時,驚覺台19線上下游水位有明顯落差,下游更有橫跨河道的渡槽擋水,於是責成辦公室趕快通知相關單位現場勘查,並要求各單位提出改善期程。
此外,經 #專家 把脈,亦將北港鄰近水系進行系統性規劃,包括排水路整治、抽水站興建、瓶頸段打通、橋梁改建、雨水下水道改善及滯洪池規劃等,都是解決水患的因應對策。
知識就是力量,治水需要專家,尊重專業,才能讓專業的知識化為驅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一步一腳印落實防洪治理。
滅頂之災線上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不是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21世紀的氣候變遷已取代戰爭,無論冰山或火山,大自然都對人類發動了猛烈的回擊。且自2009年暖化墜入了失速列車,大自然與人類展開了新一輪搏鬥,全球即將消失的一百個地方,正從絕美成為絕景。
2.2009是這場氣候戰爭一個重要的起點,那年在北歐丹麥哥本哈根舉辦的氣候峰會COP15亟欲在京都議定書之後,替人類找尋減排的具體作法,因為全球遭逢了一連串氣候災難,包括暴雨洪水野火,不只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就連台灣也因莫拉克風災在大自然的搏鬥中倒了下來。
3.正負二度C紀錄片也因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在隔年誕生,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試圖用科學數據向台灣民眾發出預警,也就在同一時間,畢生致力於抗暖化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史耐德於奔波途中在飛機上心臟病發辭世,享年65歲。他所任教的史丹佛大學整理他生平重要談話,迄今聽來仍如暮鼓晨鐘。
{內文}
我們曾經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才會國破家亡。其實當人類走入21世紀,氣候變遷已經取代戰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地底的火山地震帶,都正在對人類肆無忌憚的掠奪攫取,發動一波波猛烈的回擊。
像是位於印度西部的馬爾地夫,這串上帝灑落在印度洋上的珍珠,由22個環礁1200個熱帶島嶼組成,因為海平面上升,最早被宣告100年內不再適合人居,多數島嶼可能在本世紀末沉入海中消失;位於加拿大的西哈德遜灣,暖化加速導致冰層破裂時間,足足比北極圈早了三個星期,也正危及食物鏈頂端北極熊的生存;而跨越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沙漠,號稱全球最古老沙漠,由於平均氣溫預估將在未來80年間上升攝氏3.5度,粗估氣溫只要拉高攝氏2.1度,就會讓當地四到五成獨特的野生動植物了無生機。
「全球即將消失的100個地方」,這是2009辦在北歐哥本哈根對全球最重要的一場氣候峰會COP15場外最受矚目的照片展。從清真寺到消失的葡萄園,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率先提出報告,然後委由當時國際頂尖攝影師拍攝照片,希望能喚醒世人對環境的重視,卻沒想到絕景成了絕響,全球暖化自此墜入了失速列車,整整十年一路狂飆,釀成2019年7月,成為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歷史上最熱的五個年份,全出現在距離我們最近的五年裡,而也是從那一年2009開始,地球與人類展開了新一輪的搏鬥。
那年6月的北京,暴雨使正午的白晝如黑夜,其後整個中國22省下起了大豪雨,不只四川、湖南、湖北淹大水,連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過去鮮少出現大水患的長江以南地區,降雨量及降雨強度都超越了歷史極值;同年11月,澳洲驚傳70年來規模最大也最嚴重的沙塵暴,粗估4千萬噸的沙塵讓雪梨宛若火星,知名地標雪梨大橋及歌劇院,也淹沒在漫天風塵裡。
台灣也在那場大自然的搏鬥中倒了下來,同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許多人的家園就在眼前被整座沖走,大片村落也瞬間被土石流掩蓋徹底消失,搜救罹難者的義消,甚至在攝影機前被洪水活活滅頂,全是因為颱風來襲時,全球暖化所導致史無前例的瞬間暴雨。
同一時間,地球另一端陷入嚴重乾旱,那年聯合國估計東非之角,至少有相當台灣總人口數的2300萬饑民無水無糧,其受難人數及慘況,遠超越過去任何一場非洲戰爭。
而那年的森林野火,也從南半球的澳洲,一路燒向美國、希臘等每一片乾旱土地;年底的寒冬,地球向工業革命起源地發出重大警訊,多地氣溫直逼攝氏零下22度,宛若一片南極大地,直到這個相信人必可戰勝大自然的標誌地,也在大自然面前認輸倒下。那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在哥本哈根,號稱史上最多全球元首出席,卻未能達成挽救人類的氣候協議,彷彿宗教家的末日預言,宣告了人類未來10年20年氣候戰爭的節節敗退。
正負2度C紀錄片內容:「八月八號傍晚,這邊就淹水了....土石流我會害怕啊..... 」
「我非常關心氣候變遷,因為我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來質疑我們,就像我今天需要對採取更具體的行動應對氣候變遷所提出的質疑一樣。」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2010年率領團隊製作正負二度C紀錄片,以科學數據向台灣民眾提出預警,自1750年工業革命之後,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都快速飆升,但在兩次大戰期間,還勉強被控制在大自然可接受的範圍內,其後一直到1980年代,溫室氣體與地球生態展開拉鋸戰,也就在這段期間,科學家開始辯論暖化是否真正存在。1980年後,全球氣溫一路飆升,人為影響力超越了自然,直到今天。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史耐德教授:「海平面上升伴隨颱風加劇,仍將是人類未來第一及第二大威脅,還有大火在半乾燥地區,長期乾旱加上溫度升高都會增加野火的可能性。我非常擔心未來兩到四世紀,海平面會上升2到5公尺,一旦這個過程開始啟動,我們稱之為臨界點,你恐怕就無法再回頭。」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史耐德,畢生致力於氣候變遷研究。早在尼克森時期擔任總統顧問的他,盡一切力量遏制全球暖化。2007年,他以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之共同撰寫人,與前副總統高爾共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卻不料晚年罹患血癌,仍馬不停蹄地為氣候變遷議題奔走。直到2010年7月,在倫敦飛往斯德哥爾摩的機上心臟病發辭世,享年65歲。史丹佛大學在他過世後,整理出他生平幾段重要談話,迄今聽來仍如暮鼓晨鐘。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史耐德教授:「這已經是科學界的一大共識,二氧化碳累積會成為一個潛在問題,但關於在10年或20年內,它將產生多大影響,且氣候在哪些地區會變得更好,哪些地區會變得更糟,這部分才是爭議所在。我們也知道,你們必須停止讓大氣環境像一個毫無標價的汙水管線任意傾倒,讓諸如煙囪、汽機車廢氣或土地變更使用任意汙染,這些都是大家所知道的,不是僅限於數百人左派小圈圈腦袋才知道。我們向國會聽證,跟官員部長交談,還有在國內外會議討論裡,早就有了。特殊利益者往往會抓住有利於他們意識形態或立場的東西,結果就是出現雜音,通常是他人斷章取義,變成是世界末日對上對你有益的事,我坦承我有偏見,世界末日和對你有益這兩種結果是可能性最低的。我們研究的是多層面的潛在結果,系統科學家所做的,就是嘗試找出多種結果間的相對可能性。所以如果嘗試當是非題來解決,拿出200份科學報告,諸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之類的科學家報告,通常得歷經三年撰寫,通過兩輪審查,每個章節都有1000條評論。然後,對於石油地質學家來說,你會知道他們的特殊利益就是尋找石油,拿你知道的石油公司的錢,只因為他們擁有博士學位,就能在電視上大放厥詞,你知道我們會對此感到有點憤怒,我們說那是扭曲言論。他們說不,那是平衡報導,這才不是什麼平衡報導,完全是扭曲言論,因為他們沒有相對可信度及呈現多方立場,這意味著他們要把它交付公眾和政治領域自行解決。他們明明有能力(持平論述),但他們卻幾乎不這樣做。」
整整12年,人類在這場與大自然的搏鬥中載浮載沉,2021疫情下的地球日,讓我們想起了2009年那個悲傷的開始。在美國領導下,人類似乎試圖重新扭轉局勢,只是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回到初始、最美麗的起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jgwg3gLLQ
滅頂之災線上看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492年10月12日清晨,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帶著他的船隊登陸巴哈馬,此時,他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亞洲,卻怎麼也沒想到,從此開啟歐洲舊大陸與美洲新大陸的親密交流,並且大大改變了世界歷史運行的軌跡。
「哥倫布大交換」最顯著的影響在於生物性的改變與威脅。遠在亞洲的我們,比起美洲原住民幸運得多,躲過了外來疫病造成的滅頂之災;然而隨之傳入的美洲植物,卻毫不客氣地植入生活,影響之深,早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
許多平日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馬鈴薯、玉米、豆類、花生、地瓜、南瓜、鳳梨、木瓜、芭樂、酪梨、番茄、辣椒、巧克力,通通源自美洲新大陸。日常飲食若是少了這些美洲好朋友,很難想像會是什麼樣?🍍🍅🥑🥔🌽🌶
例如麻辣鍋、泰國菜和印度菜就不辣了,鹹酥雞、滷味、雞排和牛肉麵也不能加辣,湯圓少了花生口味,花生豆花更沒得吃,漢堡沒有薯條沾番茄醬,玉米濃湯缺了玉米…,還有一大串族繁不及備載。
你看看,要是當年「哥倫布大交換」不曾發生,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
台灣夜市是最能看見「哥倫布大交換」威力的一道窗口,夜市裡有哪些「哥倫布大交換」?
歡迎大家用力分享,讓人在異鄉的我吃不到好歹可以看個心酸啊~😆
========================
關於哥倫布大發現,新舊大陸物種大交換的影響,以及台灣夜市裡的哥倫布滋味,都在美學風格相對論第40集。
首播 03/03(三)20:00-21:00
重播 03/07(日)15:00-16:00
在 #IC之音FM97.5,
無論何時何地,都期待與你相遇。
#IC之音FM97.5
#即時線上收聽,不受地區限制
https://www.ic975.com/
#首播之後便可隨選即聽
https://is.gd/6GalUW
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StyleReality/posts/26126634559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