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本來他要詢問唐娜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時,他一時口誤:“你在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公斤?”
唐娜想都沒有想直覺回答:“18公斤“
”18公斤?“費利帝非常驚訝,以為自己聽錯了。
唐娜垂著頭說:”那時我四歲,是跟我父親。“
類似的個案故事層出不窮,一旦他的個案遇到新的男性對他們展開追求, 他們又會復重。
費利帝心想:會不會是他們的潛意識透過增重,想辦法保護自己不要再次受創? 說不定體重就是心理和情緒上界線,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為了理解虐待與肥胖隱藏的關聯,費利帝醫師開始在減重門診諮詢時,進一步理解個案早年的遭遇。 他驚駭發現,似乎有一大半的病人都曾經遭到性侵。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
當我們遇到壓力情境或是創傷事件時,往往會啟動”戰或逃或靜止反應“,而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底下生存,我們的大腦就會一直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傷經驗會讓我們被生理上的恐懼與無助淹沒、製造出無法承受的情緒紊亂,減低自我效率以及自我控制的感覺等。
因此,當我們童年逆境經驗越多,壓力反應系統就要越頻繁、越強烈地對多種壓力來源做出反應,可容忍的壓力反應也就越可能變成惡性壓力反應;經歷過負面事件,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甚至是連帶改變細胞讀取和轉錄DNA的方式。一旦壓力反應系統失調,就會產生年所生物反應,身體的系統器官也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人體有點像複雜、巨大的瑞士錶,每一系統要是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以上的段落皆取自於”深井效應“這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只有整理出自己曾有過的童年逆境,也想起我身旁的親友與個案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性。
他明明是一位上市上櫃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身旁也都有女性主動對他示好,他卻不敢進入太深層的關係當中。
當我們談了幾次之後,他才娓娓道來他內心真實的恐懼:“你知道嗎?每次女人一掉眼淚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媽瘋狂起來的樣子,她會拿起愛的小手抽打我,一邊掉眼淚,一邊數落著我爸的不是、還有我奶奶怎麼苦毒她這個媳婦...
有次我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媽媽對我做的事情跟我爸爸說,我爸居然說:哭什麼?!男孩子連這種事情都不能承擔!以後怎麼承擔大事!不准哭!用你的腦袋想想怎麼辦!”
“老師,你不要看我現在這麼成功,其實我之前創業失敗過,那時候的女朋友還跟我說,這樣我爸說你買不起房子,叫我不要跟你在一起吃苦....她哭著這樣跟我說,可是還是離開我,我覺得每次看到女人的眼淚就好像準備要被傷害的感覺,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我很可笑還是很軟弱?“
#我們內心都有個受驚嚇的小孩
我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卻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的苦與軟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鼓勵著男性應該要堅強且勇敢,甚或是理應要五子登科,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樣態,往往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會受傷也會有所限制,也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這個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與階層上的不平等。
不論是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或是于玥的經驗裡頭,確實也發覺男性確實不擅長求助也不容易表現自己的苦痛。
在”我已經夠好了“一書中一位被訪談的男性這麼說著:「我們男人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 而且不只其他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是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在一個長期處在高焦慮與高壓力的環境當中生存時,是很難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們會處在惡性壓力反應之下,自然難以放下防備、難以與他人親近、就好像是刺蝟一樣處於備戰的狀態,長期下來也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我這麼受傷與震驚的內在小孩有多一點的疼惜,停下來對自己說:“沒關係,你會這麼震驚與不知所措是正常的,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陪你一起面對。”這將會讓我們對待自己的傷痛更加理解與接納一些,也會更同理看待其他人的苦難。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裡頭提到治療師在協助個案探索自己防備性與挑剔性的行為是怎麼來時,如果停止挑剔伴侶的話,那個案會發生甚麼事?(p.315)
個案回答:「如果我批評別人,別人就不會來傷害我,如果我表現得很完美,就沒有人會批評我。」
治療師邀請個案感謝內在的挑剔專家,讓它免於傷害和屈辱。個案放鬆了一些,更進一步探索挑剔專家是在保護著誰。
個案看見七歲的自己被父親瘋狂鞭打著,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只能尖叫。而他內心便長出挑剔專家,不斷責備那個小男孩,說他是一個懦夫;治療師邀請個案傾聽那個小男孩的聲音,並且想像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場景,保護小男孩並且帶走小男孩到別的地方遊玩。在治療過後,這位個案也較能夠在親密關係裡自在地與伴侶相處,挑剔性的話語也減少了許多。
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發展一種慣性的模式去對應這個世界,這個模式可能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發展過度甚至太過僵化時,反而會因此阻礙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倘若花點時間陪伴自己,不帶著批判的心情,只是好奇與真誠的心傾聽自己的內在,便得以在關係中活得更自在與親密。(更棒的是,還可能減重?)
除此之外,在深井效應一書也提及,好好地睡眠、運動、足夠的營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念也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足夠的安全感。其實于玥也認為我們常說身心健康,意味著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生理,依照中醫的角度也認為我們的體質與飲食也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倘若我們能夠先從"好好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開始,那便是愛自己的很大一步了。
#深井效應 #創傷知情 #愛自己
延伸閱讀: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張沛超著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娜汀.哈里斯
深井海旁 在 香港山女 Mountain Girl H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娛壹記者好行得 💪🏻】上年出書後偶爾有記者訪問,但真的跟我完整走一條有點難度山徑的應該就只有今次吧。娛壹記者腳功好!🦿 期待訪問刊登,敬請follow 娛壹的fb/ig和patreon平台!
與其說是訪問,這次倒像平常行山,路上一面談天、一面賞景吹風、一面沿路拾遺。出門前再看天氣,雖然不太樂觀但也不太差,決定搏一搏,幸好按原定計劃上山走走,起步時已由陰轉晴,除了我失魂帶了相機無帶卡,其他都可說是完美。完美的天氣,長短恰好的山徑,有一點點難度的泥濘路段,和一段段帶着悲傷卻又有共鳴的對話。
有些問題一直深思,在山上反而容易梳理思緒和整理出一些答案。
週末好天能上山的日子很純粹,一陣涼風、一雙蝴蝶、一片雲兒、漫山崗松...以及下山後一杯凍飲,都已經讓人樂上一個週末。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都已是多麼的奢侈。
逆時針登 #風門山 後繞一圈回深井村,可能順時針的話下山會更容易一點吧。近村的水泥路旁垃圾不少,紙巾為主,大家真的請身邊的人也改用手帕吧 🥺 涼亭煙頭也不少,一拾就幾乎20根;最令人氣憤是那新鮮的碌柚皮,慶祝中秋節也請吃完把果皮帶下山!果皮沒大家想像中那麼容易分解,分解前已在路邊腐臭影響遊人,也不衛生 😩
昨天「收獲」:
紙巾 32
膠樽 1
食品包裝 6
紙巾 / 濕紙巾包裝袋 2
口罩 5
煙頭 21
鋁罐 3
膠袋 2
果皮 13
現在為了讓這些數據變得有價值,我會「執山」後把資料輸入給Trailwatch http://bit.ly/trailwatchform 和 我的山海日誌 http://bit.ly/mynaturediaryform ,他們會把數據整合後用作教育工作之用,大家如果也有行山順手執垃圾的習慣的話,也可以把數據集中給他們統計啊!
路線記錄: http://bit.ly/fungmunshanrecord
#便溺廁紙自己帶走 : https://bit.ly/takeawaytoiletpaper
#走正路,減慢山徑退化: https://bit.ly/3eSVAsT
#果皮謬誤: https://bit.ly/3c7SsaK
#勿留火種: https://bit.ly/314cnBe
請謹記郊野公園已移除所有垃圾桶,記得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包括充滿細菌的口罩垃圾;#勿留火種;最好 #源頭減廢,#自己垃圾自己負責!
#當你享受大自然
#保育就成了責任
#源頭減廢
#自己垃圾自己負責
#無痕山野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香港山女
#mountaingirlhk
FB/IG/MeWe: mountaingirlhk
深井海旁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井底的小女孩
我覺得人是很奇怪的動物,當你有越重要的事情「得做」的時候,那些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就會從腦袋裡面跑出來,跳來跳去跟你說:看看我!我在這裡~
昨天一邊讀書又一邊覺得很煩,《魔物獵人:Rise》的盒子躺在旁邊一直跟我招手⋯⋯然後我就看到學長姐分享的考前必看資料夾,長長嘆了一口氣,要念的paper比起肚子上面的肥油還多,雖然常常在這裡靠腰,可是這些paper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正當我覺得萬念俱灰的時候,心理師慢慢來跟我說:「來,先挑一篇你喜歡的,然後把資料夾關起來。一點一點慢慢來,paper再多,你也只有一雙眼睛跟一顆大腦。」不知道為什麼聽他這麼說之後,焦慮的心情就瞬間減緩了不少。
然後看到了這一篇,覺得裡面個案的故事很適合分享給大家:「
今天的諮商,對我而言是很特別的經驗,雖然無法清楚言說,但我可以感受到有些什麼,慢慢消融,然後被自己的眼淚帶走。
本來沒有帶著任何主題進諮商室,所以當諮商師問我這禮拜還好嗎,我只是簡短回答說就像被困住一樣,很混亂的感受不到自己也感覺不到別人,諮商師要我形容那被困住的感覺像怎麼樣,我說就如同在幽黑的深井中,爬不上去;諮商師又問看得到什麼嗎?我說看得到一小片天空,但那片天空只是更加讓自己意識到被困住的窘迫。接著談到在井裡是否有感覺到不一樣的時候,就逐漸說到全然和自己一起的感覺。
有時候在井底會讓我感到平靜,是因為處於這樣遊離的狀態時,我通常會選擇躲起來,躲起來後就不用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只要專心的跟自己當下感覺在一起就好。最後,我們提到了我心裡面的小女孩,諮商師問我那個小女孩通常都在哪裡,我說很多時候她都一個人把頭埋在膝間瑟縮在牆角,那個小女孩常常覺得很痛,因為從小到大每次一跌倒,我就會希望她趕快站起來,然後要馬上笑著跟別人說她沒事,好讓週遭的人不擔心跟尷尬。其實她除了身體的傷口,心裡也很傷痛,一方面我忽略了她跌倒的傷口,要她勇敢還不准她哭;另一方面我還責備她讓我很丟臉尷尬。
(而說到這,我腦海裡突然冒出國小四年級在家外面玩跌倒,爸爸在旁邊洗車看到我跌倒,沒有過來扶我反而在很多鄰居面前對我破口大罵,最後我自己走回家在浴室把傷口裡的小石子挑出來的畫面。我很埋怨爸爸當時那樣對我,但無形中我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這部份我當下沒有說出來,因為是跟爸爸有關......)
諮商師問我那個小女孩心裡最想要的是什麼?可以感受到她的感覺嗎?我想她很希望痛的時候就大聲喊痛,可以勇敢的為自己哭出來;我知道她心裡有很大的傷,明明只有我看得到她、最瞭解她的感覺,可是我不但忽略還一直責怪她讓我丟臉,其實她自己也不願意這樣,而且她其實已經用很大意志力和力量去面對每天的生活,因為每走一步路、上樓梯、早上起床腳踏在地面上時,膝關節和髖關節都會疼痛,但她還是願意用自己的力量一步步的踏出去;跌倒時,就是她已經很累,沒有力氣再繼續支撐了,看到她這樣,我怎麼忍心再責怪她?
看見被自己丟棄的自己,並替她說話,那感覺很奇妙、難以言喻,過程中我自己情緒起伏很大,不曉得為什麼眼淚就是沒辦法停止的流個不停,我看見諮商師坐我對面,起先是紅了眼眶之後也跟著我一起流淚,那種感覺很特別,好像自己的感覺諮商師也可以完全感受到一樣,可以被瞭解的感覺,讓我感到很有力量,好像因為這樣我可以更勇敢的往前走下去。今天諮商完,我很想對自己說:謝謝妳,對不起,我愛妳。以後我不會再對妳的感覺視而不見了。」*
忙碌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忘了對自己慈悲,這個忘記往往來自於早年某些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跌倒的時候不允許我們哭泣、失敗的時候責罵我們沒有用、嫌我們像拖油瓶,這一個一個的過去,形成了我們的「自我內言」。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的故事腳本,可以先從改變你「面對內在的自己」的方式開始,練習當你心中小男孩/小女孩,理性而慈祥的父母。
我常常說,對自己溫柔就不怕別人遠走。
過不去的時候就不要勉強自己,
或許隨著時間,關關難過關關過。
沒有人要自己的時候,就把自己撿回來,
拍拍身上的灰塵,
輕輕地擦乾淨,深深的抱起來。
讓四月陽光的溫暖,在你心裡面那個沒有被看見的角落,擴散開來。
——
*引自: 林美珠、溫錦真與高倜歐.(2014)。敘事意義性、連貫性與對話性:一次治療書寫的敘事理解與分析。 2(1), p.36-37
#想預約諮商的朋友可以看這裡
https://haitaibear.tw/archives/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