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我倒認為水雷根本就是美國自己放的,因為水路一發生危險,重傷的是亞洲各買油國,包括中國大陸的買油成本都將大增吶............................而如果想要買便宜又穩當的油,就只有向美國買的份嘍。那時候,美國油商既賺了大錢,缺油若渴的國家,能不被美國牽著鼻子走麼?!................
魚雷炸波灣油輪 突顯美國代理人沙烏地的無能
阿曼灣的多起油輪遭到攻擊,其中一艘是由中油承租疏運石油腦的油輪,雖然沒有危及台灣的用油,但也讓台灣緊張了一陣子。國際政治一向是環環相扣,美國率先指責伊朗是兇手,讓波斯灣危機迅速升級,就算伊朗真正是兇手,他要挑戰的是美國代理人沙烏地阿拉伯,而不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
川普的國際戰略規劃從他上任至今一直都很清楚,就是在各區域扶植代理人,由代理人來控制地區衝突與危機,優點是減少美軍直接涉入衝突喪命的機會,美軍的傷亡對總統選舉都不會是好事,另外是可以降低美軍基地與人員部屬的龐大費用。缺點是代理人不一定可靠,如果對衝突管控不當,甚至可能把美國給拖下水。中東地區美國最明確的兩個代言人,就是以色列跟沙烏地阿拉伯,最近這一連串的油輪攻擊事件,突顯的不只是伊朗的挑釁,而是沙烏地阿拉伯對控制衝突的無能。
伊朗在現階段挑釁美國絕對不會是聰明的政策,按照伊朗現在的海軍能力,射幾顆魚雷、放幾個水雷,嚇唬沒有武裝的油輪還可以,但是對上美國海軍,那絕對是雞蛋碰石頭。1987年兩伊戰爭時期,伊朗為了報復伊拉克,就曾經封鎖海峽,無差別攻擊過往油輪,引來各國抗議,結果美國派出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一艘航母帶六艘護航驅逐艦就完全擊潰伊朗海軍。這個經驗殷鑑不遠,伊朗重蹈覆轍的機率不高,就算要攻擊也不可能大張旗鼓,以免成為國際公敵,坐實美國攻擊的藉口。
但是攻擊依然存在,美國也確實還沒有真正派軍艦入波斯灣,那這次油輪攻擊的對象到底是誰?被攻擊的油輪牽涉多個國籍,因此不會是針對特定國家,那就是在挑釁當地的治安維持者,波斯灣的治安維持者就是沙烏地阿拉伯,川普口中的堅實盟友,美國武器的凱子買家。沙烏地阿拉伯雖然有各式各樣美國最強大先進的武器,更是美國外交的堅定盟友與支持者,但實戰能力實在不怎麼樣,對南部鄰國葉門內部叛軍屢攻不下,不但無法重建葉門政府完整統治力,還不斷被用火箭飛彈攻擊沙烏地境內的機場跟城市。
葉門叛軍是沒有空軍的,頂多有幾架無人攻擊機。沙烏地阿拉伯是用空軍F-15戰機狂轟濫炸,還加上M1戰車攻擊,打了五年多都沒有結果,沙烏地率領的多國聯軍深陷泥沼,連指揮的少將指揮官都陣亡。對個葉門都如此,如果美國真的要沙烏地阿拉伯制裁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有那個能力嗎?如果美國到頭來還是需要自己派軍隊進攻伊朗,那川普的戰略等於全盤被推翻。重點不是伊朗能否被擊潰,而是擊潰後的伊朗該怎麼辦?
美國的軍力是世界第一,任何國家要跟美國對抗軍事武力,都非常困難。伊朗的軍事實力強大,但是科技戰能力不足,美國就算得不到歐洲盟國支持,要擊潰伊朗政府並不困難,問題是如何重建伊朗?避免戰亂後的伊朗變成第二個ISIS溫床,那就需要大量的駐軍,並且協助重建中央政權,有如美國當年推翻伊拉克海珊一樣,但是伊朗、伊拉克這樣的國家,內部都充滿了不同派系、宗派跟部落勢力,如果沒有美國協調,誰也不服誰,政府還沒建立,內戰就會先開打,看看美國2003年推翻海珊政權,2006年絞死海珊,到現在都已經過了16年了,美國都還無法從伊拉克撤兵。
川普對海用外兵非常謹慎,就算要攻擊伊朗,美國代理人也要能夠控制當地情勢,不然打仗容易收場難。川普近來頻頻對伊朗制裁,但是就是沒有動兵,我覺得關鍵也在這裡,沙烏地阿拉伯沒有辦法控制戰後的伊朗,光是個葉門都搞不定,還要它處理比葉門土地大三倍的伊朗,更何況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朗跟葉門還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在宗教上是世仇,說是水火不容也不為過。
現在波斯灣跟阿曼灣不斷發生油輪攻擊,還是需要美國親自出面恫嚇,其實對沙烏地阿拉伯威信是很傷的,因為攻擊油輪的武器規模非常小,小型自殺艇、魚雷或是水雷都是科技等級很低的軍事技術,恐怖分子都可以擁有的武器能量,沙地阿拉伯卻連這樣的危機都無法解決。
對比美國在中東的另一個代理人以色列,以色列的手段跟效率就很驚人,甚至被批評非常不人道,但是對於只看結果的川普來說則是非常滿意,也難怪川普會不斷給予以色列利多。但是要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插手隔了個伊拉克的伊朗,恫嚇一下可以,要想有效控制那是鞭長莫及,沙烏地阿拉伯扛不起來這個責任,美國要推翻伊朗政府的機率就會非常低,頂多爆發小規模衝突。
川普的外交決策邏輯非常單線,優點就是有效率不含糊,缺點就是很容易被看出步驟。順序大概就是放話嗆聲,接著經濟制裁,然後呼喚盟邦加入,一旦沒有人呼應,再痛批沒有加入的盟邦,尋找代理人承接盟邦的責任,支持代理人不擇手段控制該區域。這個邏輯是合理的,但是要培養一個能在軍事跟政治上都能控制該地區的代理人,恐怕不是短短上任兩年多的川普,講幾句漂亮話,再賣些先進武器就能做到的。
本文登於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0821
海珊美國扶植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在美國又一次粗暴干涉他國內政,承認委內瑞拉非法政變的反對派領袖為「臨時總統」,甚至揚言要軍事介入之際,我受邀參加了一場電影欣賞會,片名叫《我想有個家》,是剛剛受到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料提名的黎巴嫩電影,三月份將在台灣正式上映。
片中在黎巴嫩貧民窟成長的12歲男孩,無力阻擋未成年的妹妹被父母「賣給」別人當生子工具,在離家出走的路上,遇上獨力撫養私生嬰兒的衣索比亞非法移工,又在流浪街頭的敘利亞難民女孩牽線下,懷抱偷渡瑞典的夢想,卻才知道自己連一張「身分」證明也沒有,而被「賣掉」的妹妹早已難產死亡。他滿懷悲憤,持刀砍殺「買走」妹妹的商人,最後在法庭上反控父母:「根本不該生下我!」
看完這部改編真實故事的電影,我最大的感觸便是「貧窮」的可怕,更深覺所謂「人權」,應該是人人能夠和平地生存,都有一技之長吃飽穿暖,那才是最基本的人權。台灣許多未經世事的大學生,一出生就是優渥的環境,從小父母關愛、沒幾歲就讀英語,光會跟著「美國之音」扯幾句「民主」、「人權」,卻根本不知十三億人脫離貧窮是多麼不容易,更不曉得今天中東的戰亂與貧窮,正是美國一手造成!
為了對抗蘇聯,美國介入推翻親蘇的世俗化政府,扶植極端伊斯蘭主義派的聖戰士,從而有後來塔利班的上台。為了制衡伊朗,美國又重施故伎,幫助海珊掌權。然後,冷戰結束了,911事件爆發,美國再以自衛為名發起阿富汗戰爭,又編造查無實據的所謂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理由,不顧聯合國安理會反對,出兵絞死海珊。原來的蓋達組織和賓拉登,也是美國冷戰時期自己養大的,等到歐巴馬執政時說已擊斃賓拉登,戰爭終於可以結束,但至今美軍還是深陷中東,沒完沒了。
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更讓號稱「自由世界」的人士一陣歡呼,美英法介入干涉,結果「自由」沒有到來,埃及在美國默許下軍政府復辟,利比亞則陷入軍閥混戰,敘利亞更是內戰無休。就像《我想有個家》片頭呈現的,生長在中東戰場周邊的孩子,從小看的就是各種武器槍炮,和平離他們太遙遠,更別談什麼「民主」,他們的願望很簡單,只有五個字:「我想有個家!」
想想當初美國利用極端伊斯蘭主義對付蘇聯,如今又以此對付中國大陸,教唆恐怖主義在新疆鬧起疆獨。美國連墨西哥移工都怕,為此要築起高牆,鬧到政府關門,卻到處製造別人家內亂,醜化大陸輔導極端伊斯蘭主義適應現代化生活的職訓所,竟還有一堆台灣小清新當跟屁蟲!難道非得要新疆遵循正統伊斯蘭教規,女人不得露面,更不可能有你們一直宣傳的「性別平等」同志酒吧,這樣就「人權」了嗎?
如今川普崇尚「美國第一」,拍拍屁股留下妄想靠美國獨立的庫德族,撤離敘利亞,然後又插手委內瑞拉,只為緊緊掌控美國「門羅主義」以來就認定的絕對勢力範圍,不容拉丁美洲出現任何反美政權。很多人都在問,委內瑞拉是否會成為另一個敘利亞?拉美這個美國的後花園,是否將成為下一個戰亂的中東?
所幸西方人眼裡的「遠東」中國,已非百年前那個令人宰割的「東亞病夫」。新疆不會是第二個敘利亞,中國大陸也不會是又一個中東或拉美。只是被美國無償利用來對抗大陸的台灣,我們的命運又將如何?還要付出多少代價?
海珊美國扶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伊朗,一個在強權、宗派政教合一和現代化中幌盪掙扎的石油國家
【1979年伊朗親美政權巴勒維倒台 宗教領袖何梅尼返國主政 進而引發長達444天“伊朗人質危機” 伊朗與西方世界對抗在兩伊戰爭達到高峰 美國扶植伊拉克海珊政權對付伊朗 此次伊朗爆發示威抗議 川普發表推文聲援示威者 但歐盟與安理會認為 此次抗爭為通膨.青年失業率等內政問題 安理會不應介入 經濟學人提醒 西方世界還是需要與溫和派總統魯哈尼打交道 作為政教合一特殊體制 若魯哈尼垮台 伊朗恐更朝向核武.民族與宗派主義發展】
從18世紀開始,伊朗就曾經被俄羅斯和英國入侵兩次,1953年,美國中情局秘密策畫政變,推翻將石油國有化的摩薩台總理,由巴勒維國王重掌大權,巴勒維將伊朗導向一個世俗化,西方化的國家,但長年政權貪污腐化和祕密警察統治引發民怨。
1978年工人罷工,學生罷課,經濟陷入癱瘓,民眾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1979年一月巴勒維國王被迫出走,流亡巴黎的宗教領袖何梅尼返國,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建立政教合一,10月巴勒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激怒伊朗的革命者,何梅尼將美國政府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號召人民向美國示威,1979年11月4號,發動伊斯蘭革命的學生,佔領美國駐德黑蘭的大使館,90位使館人員有66人被挾持,「伊朗恐怖行動震驚了文明社會,」這場「伊朗人質危機」持續長達444天,美國民眾祈禱,綁上黃絲帶,CBS主播克朗凱每天晚間新聞,結尾不忘提醒觀眾,人質被綁了多少天,卡特總統一切救援手段都未能奏效,導致連任失敗,直到1981年1月20號,雷根總統宣誓就職幾分鐘後,人質才被釋放。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成功,中東出現一個強勢的什葉派國家,和伊朗爭奪區域霸主的遜尼派大國沙烏地以及鄰國伊拉克,對於伊朗「輸出革命」備感威脅,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海珊入侵伊朗進行兩伊戰爭,他希望終止伊朗革命,併吞伊朗石油,但戰事進展不利,「戰爭因為壕溝戰,化學武器,大量民眾傷亡陷入僵持停滯狀態,當伊朗開始獲勝,沙烏地感到焦慮,因此前往解救伊拉克,沙烏地提供金錢,武器和運輸援助,沙烏地協助伊拉克戰事變得重要,他們必須抵擋遏阻伊朗部隊的全力進攻。」
2003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推翻了伊拉克遜尼派的海珊政權,什葉派居多數的人口,成為伊拉克的新政權主體,伊朗對伊拉克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除去伊朗在兩伊戰爭中的死敵,留給伊朗一個親密的什葉派夥伴,深化中東地區,伊朗和沙烏地兩強對峙的局面,兩大強權雖然從未正式宣戰,但是它們間接支持各自的敵對勢力,包括伊拉克,敘利亞,和葉門都受牽連,各擁其主開展的「代理人戰爭」,使得當地情勢越發複雜,受操縱國因戰亂更加貧弱不堪。
伊朗是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在伊朗擁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權威,最高領導人是未經民眾普選產生的領袖,但伊朗同時又有議會,有經由民主選舉考驗的總統,這種將神權統治和民主選舉結合的,「伊斯蘭共和國」,是目前世界少見的政治體制,「伊朗最高領導人具有絕對主導地位,他為國家政治和政策定調,包括伊朗的核計畫,以及官方對西方世界的敵意。」
美國在1950年代,為了幫助以色列抵抗阿拉伯國家,曾經協助當時友好的巴勒維政權發展核能,之後伊朗持續秘密發展核武,1989年哈米尼接替何梅尼為最高領袖,加速研發核武腳步,直到2004年才停止提煉濃縮鈾,但艾馬丹加主政下的2006年4月,伊朗宣布成功生產低純度濃縮鈾,12月23號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737號決議,對伊朗實行一系列與核計劃,有關的禁運 凍結資產等制裁措施,「我們希望伊朗能完整尊重它的國際責任,伊朗的決定卻是不予回應,」時任法國總理德維爾潘。伊朗不僅不予回應,進一步在新發行的五千元鈔票上,印上環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加註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句話,讚揚波斯人科學上的卓越才智,
一般民眾則必須承受經濟封鎖的苦果,2012年10月初,德黑蘭歷史悠久的商業中心大市集,集結大批示威群眾,抗議伊朗幣值狂貶,造成物價飛漲,民眾大罵總統艾馬丹加是叛徒,指責他的核計畫引發伊朗的危機,「物價太驚人了,高到簡直瘋狂,太瘋狂了,最重要的是,大家無法理解這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伊朗民眾。
國際制裁對伊朗經濟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在2012年,進一步切斷伊朗銀行,與環球銀行財務電信協會(SWIFT)的業務往來,SWIFT掌控美元計價的全球清算業務,伊朗石油交易結算斷線,形同癱瘓,歐盟也跟進下重手,全面停止自伊朗進口石油,歐盟是伊朗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場,而石油是伊朗最重要的經濟命脈,石油禁運重創伊朗的外匯和財政收入,伊朗當年度經濟萎縮6.8%,貨幣貶值一半,導致惡性通膨,「由於受到制裁的關係,過去一年伊朗石油出口大幅減少,石油出口占伊朗強勢貨幣收入的八成,財政收入的六成,他們需要把石油輸出到市場上,也需要獲得收入,」伊朗經濟專家莫拉維。
但鷹派的艾馬丹加,仍持續推進伊朗的核計畫,直到2013年,溫和派魯哈尼當選總統,在聯合國大會表示願意推進對話進程,才讓伊核問題出現轉機,2015年7月14日,伊朗與美,中,俄,英,德,法六大國,經過漫長談判達成歷史性協議,同意以未來10-15年核活動的受限,換取國際分階段解除,自2012年實施的金融及石油制裁,但維持5年的武器禁運,與8年的飛彈技術採購禁令,「這是歷史性的一天,因為我們為建立互信開創了條件 ,歐盟外交政策代表莫格里尼,別擔心,我絕對會把莫格里尼女士看過的英文協議,上呈一份內容完全相同的波斯文協議,」伊朗外長札里夫。
「繁榮的伊朗,不需要核彈,繁榮的伊朗,不需要核彈,」伊朗民眾。當伊朗民眾獲知談判達成協議,經濟制裁將解除後,首都德黑蘭彷彿不夜城,徹夜狂歡,「伊朗會從國際孤立中重新站起,」伊朗民眾。伊朗人企盼著,掙脫經濟枷鎖,從國際孤立中重生,經濟缺血的伊朗,終於等到回歸市場的大日子,伊朗擁有近1580億桶石油蘊藏量,全球第四大,2015年日產量為280萬桶,解禁後可再增加100萬桶,當時外界紛紛預期,伊朗未來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道,「最顯著的改變,是伊朗人民會因國家GDP增加,而提升消費能力,這是拜石油出口增加之賜,以及拜醫療工業用品出口增加之賜,」路透社專欄作家。
「伊朗擁有近八千萬人口,三分之二是30歲左右的年輕世代,約1千1百萬伊朗民眾,擁有手機可以上網,他們得以接觸時下流行趨勢,目前西方品牌多是走私進入伊朗,購買者多是負擔得起的伊朗富裕階級,一旦制裁解除,伊朗將有更多人口,可直接購買像是,勞力士,耐吉,蘋果等品牌商品,」華爾街日報記者。
但是2018年初,在伊朗各地街頭抗議縱火的民眾,顯然對經濟制裁解除後的好處,完全無感,即使各項經濟指標呈現改善,但是對年輕人來說成長仍然太慢,2017失業率12.4%,青年失業率達到28.8%,美國總統川普17年10月宣布不再認可,伊朗核協議符合美國國家安全利益,兩國間的緊張關係也拖累伊朗復甦,「我的三個兒子不是醫生就是工程師,但他們都沒有工作,」伊朗民眾。「即使我先生和我都在工作,我們仍然一直感受到物價高漲的壓力,日子過得很辛苦,」伊朗民眾。「民眾的挫折感已經沸騰好幾個月,當然事實上你也可以說好幾十年,有個關於抗暴起義的理論是說,當民眾的期望被提高然後突然被粉粹,就很容易導致抗議暴動,民眾的期待因為達成核協議而被提高,他們認為生活品質會改善,但是核協議之後,顯然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並未達成,」卡內基智庫學者。
抗議者質疑伊朗和沙烏地競逐中東影響力,介入敘利亞,伊拉克,葉門局勢,資助巴勒斯坦與黎巴嫩什葉派團體「真主黨」,沒有多關注國內經濟問題,政府打算提高油價和改革補貼政策的計劃,也加深民眾不滿,伊朗總統魯哈尼正遭受國內鷹派,和華盛頓鷹派政府的左右夾擊,美國總統川普推特支持伊朗抗議者,「外交政策」雜誌則認為,川普如果真想支持伊朗抗議者,首先應取消旅遊禁令,接納更多伊朗各方面的人才,同時採取國際外交手段並信賴歐盟協助,「金融時報」社論指出,魯哈尼總統仍是伊朗變革的最大希望,政府必須妥當回應民眾的不滿情緒,「2018新年伊始 人們就意識到」,「專制政體可能也是脆弱的」。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