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烤熟的海洋生物😭😭😭
夏天帶學生到海邊做戶外考察在潮池旁
都喜歡叫他們伸手探探海水的溫度有多熱
有時候我們都會驚訝退潮時海水溫度很高
但海洋生物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很厲害
這是海洋生物的一切機制用來適應變化
但變化太大的時候就沒辦法了😢😢😢
人類的過度享受想要擁有讓所有生物受罪
改變就從你開始
節能減碳分分秒秒都可以做
//綜合外媒報導,英屬哥倫比亞海洋生物學教授哈利(Christopher Harley)11日視察溫哥華基斯蘭奴海灘(Kitsilano Beach),指出由於熱浪過猛的緣故,海灘上有數以萬計的貽貝被烤熟,發出惡臭的氣味。此外,蝸牛、海星等軟體動物也在淺水中腐爛,讓哈利不禁大嘆,「這體驗也太刻骨銘心了,讓人受不了!」
外媒指出,溫哥華近日的溫度約在30度左右,但哈利和一名學生用紅外線相機測量溫度,發現海灘的溫度超過50度,使海鮮難以生存。哈利指出,通常貽貝等海鮮可忍受30度的高溫,若溫度超過就沒辦法了,「我和學生在測量溫度時還可躲到岸邊的陰涼處,但這些貝類別無選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海水 溫度 測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歷史性熱浪來襲,俄.美.加罕見高溫》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六月底遭遇歷史性熱浪侵襲,21日氣象單位監測,莫斯科氣溫竟達攝氏34.7度,炙熱的六月天,上一次出現是在1901年的6月,也就是說,這樣的溫度是120年所未見的。俄羅斯第2大城聖彼得堡天氣也很炎熱,同樣也出現攝氏34.7度的溫度,創下1998年以來最高紀錄。
莫斯科2010年7月曾出現攝氏38度以上高溫,為有紀錄以來最高溫,當時,俄羅斯西部許多地區受到大規模熱浪和大火侵襲。
由於全球氣溫隨著氣候變遷而上升,熱浪料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影響也將更為全面。2019年7月25日,那是「巴黎最接近蒸籠地獄的一天。」 攝氏42.6度,不但是1947年7月28日以來,巴黎史上第二次超過40度的門檻,同時也刷新了法國首都的高溫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比利時、荷蘭與德國等地都出現40度以上高溫,這場極端氣候的「震撼教育」,造成了1600多人熱死。
而美國和加拿大部分地區今年夏天氣溫也是異常高升,加拿大甚至出現歷史最高溫攝氏49.6度。
專家說,籠罩著北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熱蓋現象」發威,在美加上空,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阻塞高壓,原本帶來涼爽空氣的噴射氣流,被高壓阻擋,無法進入降溫,讓影響的區域被蓋住「悶燒」。
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酷熱有關的死亡事件已攀升至接近100例,相較於2017至2019年,整個奧勒岡州通報12人被熱死的情況,嚴重許多,而因中暑就診的人數也激增了數百人。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至少報告了486例猝死事件。由於大多數的家庭沒有冷氣設備,熱浪來襲,難以招架。
高溫所帶來的問題還有乾旱缺水,電力供應及野火等問題,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與西部各州州長舉行虛擬會議討論因應策略。但面對極端天氣,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原本不習慣的事,現在也得面對。紐約時報對高溫做出的建議,除了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美國還需採取艱難且代價高昂的措施來適應,這包括重新設計城市以承受酷暑、節約用水,和設計在極端天氣下,不會出現故障的電網。這些問題正一一的在浮現。
{內文}
提到高溫,你會聯想到俄羅斯嗎?通常此時,俄羅斯的氣溫,平均在21攝氏度左右,但近日北極圈以北的維科揚斯克,竟然超過攝氏47度。
氣象專家:「俄羅斯的北極地區暖化速度比全球快三到四倍,這種情況令人感到震驚,這應該是個長期的趨勢,但它升溫的速度更快,而這是一個敏感的冰凍地帶,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再不採取措施,就會受到更頻繁的暖化影響。」
根據俄羅斯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的監測數據,首都莫斯科在6月21日,站上攝氏34.7度,上一次出現這樣的高溫,是在1901年6月,而莫斯科的最高溫,是在2010年7月,當年曾出現攝氏38度,那年,俄羅斯西部多地受到大規模熱浪和野火的侵襲。第二大城聖彼得堡也很炎熱,一度到達攝氏34.7度,創下1998年以來最高紀錄。專家表示,今年春天,當地溫度比往年平均高8度,甚至有研究報告指出,去年西伯利亞的高溫現象,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
氣象專家:「問題在於,當西伯利亞出現這種高溫情況時,海冰融化早就發生,折射的陽光穿進海冰,把海洋深處儲藏的熱能釋出,使得海水一直變暖,海洋中的熱能正在阻止海冰形成,所以不只是夏天冰融化得更早,它也會在秋冬之際形成。」
同樣地,地球上第二寒冷的國家加拿大,在英屬哥倫比亞地區,6月27日達到攝氏46.6度,創下1937年以來的紀錄。
氣象專家:「熱蓋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高壓帶,把我們籠罩在這下沉的熱空氣中,基本上就像一個蓋子,往裡看,裡面都是像被烤著的熱空氣。」
籠罩著北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熱蓋」,上個週末開始發威,在美加上空,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阻塞高壓,原本帶來涼爽空氣的噴射氣流,被高壓阻擋,無法進入降溫,讓影響的區域被蓋住「悶燒」。
民眾:「這不合時宜,但我們只能接受,就像有時六月會下雪,所以我們就去曬太陽。」
近日來,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酷熱有關的死亡事件已攀升至接近100例,相較於2017至2019年,整個奧勒岡州通報12人被熱死的情況,嚴重許多,而因中暑就診的人數也激增了數百人。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至少報告了486例猝死事件。由於大多數的家庭沒有冷氣設備,熱浪來襲,難以招架。
民眾:「真的是太瘋狂了,攜帶式的空調 風扇全部賣光,不論你去哪個賣場,任何有賣的地方都買不到,有人在臉書的賣場上用三倍價出售,所以今晚只好花三百美元住在旅館,帶著小孩和狗在有冷氣的房間裡。」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7月25日,那是「巴黎最接近蒸籠地獄的一天。」 攝氏42.6度,不但是1947年7月28日以來,巴黎史上第二次超過40度的門檻,同時也刷新了法國首都的高溫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比利時、荷蘭與德國等地都出現40度以上高溫,這場極端氣候的「震撼教育」,造成了1600多人熱死。
而在美加地區,44攝氏度, 跳進水裡,可能好受一點。
民眾:「真的很熱,你只是站在旁邊,我簡直是無法呼吸,對我來說真的是太熱了,(一定要穿上鞋子),對,人行道到草皮,不了 謝謝 快回到屋裡。」
炙熱的溫度,把電車纜線融化,高速公路的柏油路還因此乾裂,必須暫時封閉。
記者:「我們測量了一下柏油路面的溫度,高達華氏157度(69度C),這對無家可歸的民眾來說,非常危險。」
近十年的夏季高溫不算特別,但自6月27日以來,一連五天,這是有史以來,美國西北最熱的天氣記錄,奧勒岡州華氏112度(44度C),西雅圖華氏116度(46度C)。
華盛頓大學教授 Nick Bond:「主要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天氣模式,但氣候變化是真實,我們這裡的溫度已經升高,特別是夏季夜間的溫度,已經提高了基線而變得更加的嚴重。」
美國奧勒岡州Multnomah郡衛生官員Dr.Jennifer Vines:「這樣的高溫會危及性命,波特蘭的初夏,民眾就得習慣高溫,炎熱的天氣確實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
如今,正當美國多地正為重新開放感到開心,高溫帶來的乾旱和野火災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
內華達州南部水管理局前局長 Pad Mulroy:「這片景象告訴了我們一個問題,我的意思是,看看這個大浴缸,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覺醒。」
位於內華達州與亞利桑那州交界的米德湖,是美國最大的人造湖和水庫。由著名的胡佛水壩攔截科羅拉多河之水而成。水庫在大壩之後,延綿180餘公里,持水約350億立方公尺,如今,米德湖處於近90年來的最低水位,只剩37%的容量,乾旱切斷了水源,並且危及大壩的發電。科羅拉多河下游的亞利桑那,墨西哥和加州,原本茂盛的農田,深陷缺水困境之中。
農民:「我們不能耕種,因為沒有水。」
數據監測,美國西部各州有54%的土地,正在經歷極端乾旱,加州尤其嚴重,有85%的土地乾涸。去年此時,一連串難以澆熄的野火,如同惡夢一般,讓當地的居民心驚膽戰。
消防人員:「我很緊張,去年的野火季相當嚴重,今年肯定會變得更糟。」
高溫造成了森林野火,在南加州洲際公路旁燃燒,消防員通宵滅火,疲於奔命。而年初才因冰風暴大停電的德州,日前也因高溫,供電吃緊,多個發電機組意外跳電停機,德州可靠電力委員會發出節電警示,要求2600萬用戶減少用電,預防電網再度崩潰。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與西部各州州長舉行虛擬會議討論因應策略。
美國總統拜登:「我們看到西部的極端高溫,不只加大了野火的風險,高溫本身就是一種威脅,人們正在受到傷害。」
面對極端天氣,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原本不習慣的事,現在也得面對了。紐約時報對高溫做出的建議,除了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美國還需採取艱難且代價高昂的措施來適應,這包括重新設計城市以承受酷暑、節約用水,和設計在極端天氣下,不會出現故障的電網。問題正一一的在浮現。
https://youtu.be/-fD0eyFU7Z8
海水 溫度 測量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加強防疫,本次活動取消🚧
🚧為加強防疫,本次活動取消🚧
🚧為加強防疫,本次活動取消🚧
【守護心中那片海|《追逐珊瑚》紀錄片放映暨映後講座】
#庚子歲末必看 #絕美必哭秒殺紀錄片 #你從未注意到的美麗正在絢爛消逝
⚠️活動全程所有參與者必須配戴口罩⚠️
⚠️活動現場座位將遵照防疫社交距離安排⚠️
⚠️每位參與者須確實填寫完健康聲明、接受體溫測量及酒精消毒後才可入場⚠️
「過去30年,我們已經失去世界上一半的珊瑚。」
失去珊瑚,也意味我們正在失去健康豐富的海洋。
珊瑚礁如同陸地上的森林,孕育著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是支撐漁業與生態重要的海洋服務生態系統。到今天,我們已經失去了超過50%的珊瑚。若在2050年前,全世界沒有讓平均溫度的升幅維持在1.5度內(接近零的碳排放量),我們將會失去所有的珊瑚,除了海洋會失去四分之一的美麗生命,全球依靠珊瑚生態系的經濟與文化也將會接近毀滅。
而現在,因為全球暖化和海水升溫,珊瑚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高溫和白化,正替我們承受全球暖化的痛苦、正在安靜而迅速地死亡。
「我們還可以繼續忍受失去嗎?」
《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來自幾位熱愛潛水、熱愛珊瑚的朋友與知名海洋生物學家以及優秀的攝影指導合作,耗時三年紀錄了全球暖化中大堡礁一帶的珊瑚白化。或許你不忍眼前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失去,但請不要別開眼,請成為關注與行動的契機。
「讓我們一起來為海洋做點什麼吧。」
《追逐珊瑚》紀錄片放映後,我們邀請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陳昭倫博士,分享多年進行珊瑚研究與珊瑚白化的紀錄。除了希望大家一起來關注氣候議題、關注海洋與珊瑚白化,同時,更希望基隆人與愛海洋的朋友關注桃園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基隆外木山第四接收站(協和電廠填海造陸),一起用公投連署與行動,留下一片美麗而豐饒的海洋!
🔥🔥為維持舒適的觀影品質與人際距離,限額30名!報名從速!
報名這邊請》https://forms.gle/ADirE23JhAtf43gk9
❤️因防疫需求,請大家事先填寫報名表單,感謝您的配合!
❤️若有任何疑問請撥打 (02)2434-6817或私訊陳薇仲議員粉絲專
🌊守護心中那片海🌊
──《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紀錄片放映暨映後講座
日期|2021年1月30日(六)
時間|14:30-17:00
地點|基隆塢(基隆市仁愛區愛二路43號3樓)
講師|陳昭倫 博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持|基隆市議員陳薇仲
主辦|時代力量基隆市黨部 x 市議員陳薇仲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