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應運用國家經費協助氣象專業升級
2016-10-09 04:4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颱風假爭議不斷,是否取消半天假、該不該補班課,都引發討論。圖為梅姬颱風造成北市多處路樹被吹倒,砸毀停靠路邊的汽車,也影響車輛人員通行。 聯合報記者鄭清元/攝影
梅姬颱風來襲讓許多民眾連放兩天颱風假,一些放錯假的縣市則怪罪氣象局的預測失準;這次輕颱艾利來襲,帶來豪雨又適逢地震,花東地區災情超乎預期,不得不臨時宣布停止上班上課。近年極端氣候頻傳,有些偶發的天象竟造成地區性的重災害,另一方面,亦常見名不符實的颱風假打亂民眾生活步調、也影響正常經濟活動;為此,中央氣象局預測氣象的準確度實有提升之必要。
撇開地方政府停班停課的決定往往深受民意左右不談,光就氣象預測本身而論,確有不少值得改進之處。當代氣象預測,是根據流體力學及相關物理定律寫成多重非線性方程式,進而建構成預測模型。唯此方法無法得出「精確解」,僅能取得「近似解」,且需要借重超級電腦加以運算,以得出所需資訊。由於大氣運動複雜、變化快,且具有高度隨機特性,因此氣象預測模型若要得到最佳近似解,便需擁有先進的超級電腦;而且,輸入的資料愈豐富、愈準確、愈即時,運算所得的預測資訊就愈具參考性。
目前,中央氣象局可藉由氣象雷達取得颱風3D剖面結構資料,用以對風速、雨勢進行預測。然而,颱風路徑飽受太平洋高壓、台灣地形等諸多外在環境影響甚鉅,無法單靠氣象雷達及衛星資料進行研判,尚需參照更詳盡且即時的海洋及空中觀測資訊,才能得出較可靠的預測結果。問題在,海洋氣象資料浮標(data buoy)多設於外海,維持長期運作的成本偏高,以致於目前設置數量嚴重不足;至於氣象觀測機,則因觀測次數較少,高空資料有限,使颱風觀測遂缺了重要的關鍵資訊。
台灣每年夏、秋兩季必定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颱風進犯,但在第一線迎戰的氣象單位,其實卻未獲得政府充分的重視,也長期缺乏足夠的經費備戰。在此情況下,導致中央氣象局既無眾多前鋒(如海氣象資料浮標)可即時回傳戰情,而用來推算資訊的超級電腦亦非頂尖,面對變幻莫測的颱風,自然居於劣勢,無法更精準預測其路徑及影響。此外,現有氣象預測人員員額相對緊俏、工作量大,且未必可獲得資源及機會赴海外進修專業知識,亦是妨礙氣象預測品質提升的因素。
事實上,以颱風占我國氣象災害直接財務損失比例高達八十五%而論,政府應給予氣象單位更多資源,中央氣象局也可理直氣壯地爭取應有的經費及採購最先進的設備,以強化人才培育及氣象預測準度。舉例來說,美國將P-3反潛機改裝成氣象觀測機,可飛進颱風眼攫取更精準的資訊。近日「馬修颶風」來勢洶洶,美東有兩百萬人大撤退,美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飛行員卻大膽出動直搗颶風眼。相形之下,台灣雖擁有P-3反潛機,卻因隸屬軍方而未獲支援,僅能利用改裝的Astra雙引擎噴射機在颱風外圍進行觀測作業,難免有棋差一著之憾。
我國的氣象預測起步較晚,相關經驗及人才不敵歐、美國家,自是不爭的事實。但反過來說,台灣身處颱風登陸頻率最高的地區,具有累積各種觀測資料與經驗的優勢,可進而為國際氣象預測提供更多貢獻。因此,中央氣象局實不應妄自菲薄,乃至在颱風預測遭批評時,屢屢消極地以「預報本有變數」回應。此外,在中國阻擾下,台灣未能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致使未公開及即時性災害資訊取得不易,這是長年之痛;因此,我們短期內應更積極與友好國家建立資料交換機制,長期則應設法參與WMO,以利氣象預測能力的提升。
氣象預測的準確與否,不僅攸關人民生命財產,也是一個國家國力、社會力及知識力的展現。若只是動輒譴責氣象人員,卻不提供資源協助強化,根本無補於事。台灣要如何提高氣象預測的準確度,不只是氣象局的事。
Search
海氣象資料浮標 在 - 系列19_海氣象資料浮標-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ite closed. Web Title: 關閉選單→. 網站擁有者OpenID 登入, 一般XOOPS登入, 學生帳號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若無法看見「網站擁有者OpenID 登入」請按此登出,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