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我應邀參觀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Music Center 即將在9月18日開展的《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展出內容十分精彩,令人驚豔且感動!我逛了整整兩個小時仍意猶未盡,拍了這些照片與大家分享。
全程充滿音樂的名人語音導覽是一大特色,參觀者各自戴著耳機,導覽內容會隨著你的移動而變化,所以一定得親自走上一趟,才能體驗完整的展覽內容。
對了,展覽裡有我提供的數件珍藏喲!能夠參與其中,讓我覺得十分榮幸且驕傲,誠摯推薦這個超讚的「博物館級」臺灣流行音樂界特展給大家!
※認識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歷經四年籌備,國內第一個紀錄華語流行音樂展覽《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在2021年9月18日正式登場。
由策展人梁浩軒與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Akibo)、馬世芳、五月天瑪莎,歷經1000多天,聯繫超過269家唱片公司與音樂人;簽下數百份授權、借展、視聽合約;南北往返與借展人商借珍貴展品;更經歷了不停討論與取捨,最後選擇111首歌對比臺灣流行音樂歷史與事件中,最具經典與共鳴的歌曲。
展覽打破了時間軸說歷史,以「時代場景」和「故事主題」相呼應,透過流行歌曲在民眾生活的「共同記憶」為主軸串連起跨越時代的流行音樂作品。
展覽規劃的12個展區共計1326件展品,分別坐落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的6樓至4樓三個樓層,依序由上而下展開流行音樂故事的旅程:
6樓共7個展區,真實還原每人接觸音樂的開始,由台語流行歌曲發源地「台北圓環」啟航;隨年齡漸長,來到「台北戲院」看免錢電影;坐上「火車火車」離鄉背井打拼新人生。背起吉他「唱自己的歌」,我們開始關心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年輕人的精神世界」,藉由唱歌抒發自己的熱血。
5樓透過3個展區,傳達「流行音樂的影響力,是一則永遠說不完的故事」。流行音樂以愛情主題為大宗,來到「音樂愛情故事」欣賞跨時代的聲光秀;在「唱片的出生」體驗一張專輯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最有才華的專業工作者,讓它們廣為傳唱,讓歌者發光。接著在「音樂的魅力」,一覽1930~2020年間華語流行音樂以多元形式展演屬於各世代獨有的音樂樣貌。
最後來到4樓展區,「音樂現場」紀錄那些未必乖馴的音樂,卻在 LIVE HOUSE、貢寮海祭、墾丁春吶、大港開唱舞台上,找到紮根、開花的土壤。作為Ending展區的「生命的現場-演唱會與 Back Stage」,與必應團隊合作展現沈浸體驗,重現經典演唱現場,帶領觀眾重返感動當下。
這個展覽是第一個使用自動化及主動式推播語音導覽設備的展覽,當參觀者戴上耳機,隨展區動線移動,耳機即透過紅外線自動感應主動推播音樂,每個展區透過配合主題播放屬於其故事背景的多首流行歌曲混曲。
展覽也將 RFID 技術帶入展覽置入門票手環中,每位觀展者不僅可在展場中以手環晶片感應機臺獲得展品資訊,觀展後更可登入北流官網,輸入手環晶片密碼,將有包含張雨生的紅色吉他、臺灣嘻哈先鋒宋岳庭「Life’s a Struggle」 手稿、五月天混音器、搖滾天王伍佰第一把 Les Paul 電吉他等20件珍貴展品,利用 RFID 紀錄典藏查詢自己於展場中搜集的數位典藏展品資料。
此展邀請製作人王希文擔任音樂總監,搭配盧建彰導演的文案,為展覽混音串接111首歌曲及12段語音導覽;更邀請14位重量級音樂人為每個展區引言導覽:音樂教父李宗盛、臺語流行歌曲前輩文夏與文香、陶晶瑩、劉若英,金曲獎最佳貢獻獎羅大佑、民歌之母陶曉清、陳綺貞、張艾嘉、五月天阿信、王力宏,搖滾天王伍佰。英語導覽則由新生代歌手 9m88 與 ØZI 擔綱。在重量級音樂人帶領下,更深刻感受每一展區與臺灣流行音樂背後故事。
展覽另一大沈浸體驗區「生命的現場-演唱會與 Backstage」,則與必應團隊合作,重現包括五月天、Tizzy Bac、兄弟本色與田馥甄等四組藝人的演唱會現場;結合新科技,以九宮矩陣大型五面投影畫面搭配舞台燈光設計、雷射等,展現沈浸體驗。
離開演唱會舞台區,來到後台,觀展者則可以透過 AR,觀看有著演唱會後台最常見的 Truss 舞台工程結構。牆面將掛著知名演唱會舞台設計圖,觀眾可在等候表演入場前,利用手機 AR 掃描,一窺舞台製作奧妙,包含蕭敬騰、伍佰 & China Blue、林宥嘉、陳綺貞與盧廣仲,五組藝人的演唱會舞台設計。
———————————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一首歌、一個物件、一個印記。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 9月18日與您相見!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策展單位|INCEPTION 啟藝
策展人|梁浩軒
共同策展人|李明道、馬世芳、五月天瑪莎
策展團隊|曾詩婷、王思雅、林君澤、戴家佑、黃意淳、簡青玲、尹方平、朱庭誼、林宛賢、葉思嘉、朱品堯、林蔚軒、劉曉綺、黃華男
語音導覽 / 引言人
序章 / 記憶的和弦|李宗盛
臺北圓環|文夏、文香
時代電器行|陶晶瑩
臺北戲院|劉若英
火車火車|羅大佑
唱 自己的歌|陶曉清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陳綺貞
音樂愛情故事|張艾嘉
唱片的出生|五月天 阿信
音樂的魅力|王力宏
音樂現場|伍佰
英文語音導覽引言人|9m88、ØZI
語音導覽文案|盧建彰
語音導覽音樂總監|王希文
目前只能線上購票: https://bit.ly/3jPZvIT
⚠ 因應疫情,此展覽採取預約參觀制,將分時段售票。
🔹 開館特惠票 $250 (一般民眾)
🔹 敬老票 $125 (六十五歲以上長者)
🔹 團體票 $225 (團體人數二十人以上)
※ 一律採取OPENTIX 線上購票
※ 敬老票資格者,請於入場時出示有效證件
🎟 展覽時間|2021/9/18 (六)起,為期五年
每週一休館(2021/9/20除外)
開放時間:10:00~18:00
最晚入場時間:16:30
🎟 展覽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八段99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0的網紅郭子恆 Jemmy Ku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唱:譚維維 作詞:林珺帆 作曲:黃韻玲 編曲:鍾興民 陌上花開 不忍不開 等浪蝶歸來 天涯有約 落葉有情 捨不得腐壞 不敢期待 只有等待 哪怕你青絲像陌路人花白 有生之年總記得 對著陌生的冷表達最熟悉的愛 不要問誰 更無奈 不要問一個人在外 為何徘徊 聚散離合 沒該不該 誰也沒欠誰的債 只要...
「海上花張艾嘉」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郭子恆 Jemmy Ku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Daniel W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Daniel W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新聞] 張艾嘉談新片:我對現在香港的混亂感到難過-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海上花》30周年數碼修復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女神殿- 林鳳營代言人張艾嘉於【海上花】(Immortal Story ... 的評價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楊凡電影《海上花》Yonfan _Immortal Story | Trailer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張艾嘉(演)甄妮(唱)《海上花》1986年| By 他收藏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海上花線上看- 愛情片 的評價
- 關於海上花張艾嘉 在 海上花(1986) - 電影 - PttPlay線上看 的評價
海上花張艾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86年,因為臺北市圓山動物園要搬遷至木柵(1986年9月14日舉行搬家大遊行),滾石唱片集結旗下12位歌手齊聲合唱,完成了這首以動物關懷與環境保護為主軸的《快樂天堂》,做為木柵動物園的開幕歌曲,在商業色彩濃厚的華語歌曲市場裡,算是非常難得的一首作品;它拉近了動物與人類之間的距離,告訴大家,動物的世界裡,和人類一樣有哭有笑也有悲傷,因為牠們與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擁有同樣的陽光。
值得一提的是,滾石唱片於1986年12月31日晚上在中華體育館舉辦的「快樂天堂跨年演唱會」,乃是臺灣流行樂壇的首次跨年演唱會。
快樂天堂跨年演唱會實況:https://fb.watch/7--3TAhOdV/
《快樂天堂》由陳復明作曲、呂學海作詞、陳玉立編曲;於1986年進行錄唱,並在1987年1月發行;參與演唱的歌手包括:張艾嘉、陳淑樺、黃韻玲、唐曉詩、齊豫、潘越雲、紀宏仁、錢懷琪、李宗盛、鄭華娟、周華健、王新蓮。其歌詞如下: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
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
孔雀旋轉著碧麗輝煌
沒有人能夠永遠沮喪
河馬張開口吞掉了水草
煩惱都裝進牠的大肚量
老鷹帶領著我們飛翔
更高更遠 更需要夢想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嚷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臺北市動物園成立於1914年4月5日,然後在1986年從圓山遷到木柵。2014年4月19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了慶祝建園百年,在當天重現1986年9月14日的「動物園搬家大遊行」景況;踩街遊行車隊從花博出發,經過凱達格蘭大道、南門市場,一路到動物園,全程出動87輛車,有24所國小的小朋友將打扮成動物模樣踩街;不過這場復刻版大遊行並沒有真的動物上街,而是由動物園的老員工及志工帶領,以布偶重現動物大遷移的景象,讓大家回味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況。
《臺北動物園 百年簡史》
根據1914年4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第7版的記載, 臺北動物園最初的創辦人是來自日本的一位馬戲團團長,片山竹五郎,而非臺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裡聲稱的大江氏。
1913年底,日人片山竹五郎率領70多人的「大竹娘曲馬團」來台, 首先在臺北市的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演出1914年元旦檔期,之後接著前往台中和台南演出。
片山團長率領的曲馬團以馬術為主,例如將三匹馬綁在一起,馬上站兩人,兩人共挑竹竿,竹竿上頭再站一個人之類的特技,另外也有大象的表演。
片山竹五郎的曲馬團此番來台,還另外帶了三種稀奇的動物,即大蛇、大鱷魚和大棕熊,從1914年元旦開始,放置在艋舺媽祖宮口街(今西園路和貴陽街一帶)供人觀賞。半個月後,大蛇暴斃,片山竹五郎將死蛇泡在藥水裡,連帶棕熊一起送給博物館。
1914年2月初,片山竹五郎又從南洋買來猩猩,但這次不再開放展覽,而是要善加培育。根據報載,片山喜歡飼育動物,不過他在日本飼養的猩猩不曾存活超過三個月,常死於運送的船上或是登陸幾天後即告夭折。到了臺灣之後,他發現臺灣的氣候溫暖,飼育動物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比在日本高出許多。於是,隔月片山竹五郎開始向日本動物園購買各種珍鳥猛獸,在臺北籌設起動物園來了。
不知是片山竹五郎做事有效率,還是百年前的海運能力超過想像,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買來了義大利的孔雀、澳洲的袋鼠和駝鳥、錫蘭的火喰鳥和印度蛇等十幾種動物,隨即於1914年4月5日就在圓山開園了。
當時園內的鸚鵡既會學狗叫,也會講日語「歐多桑」(爸爸)和「歐卡桑」(媽媽),為動物園帶來了新鮮的趣味。
1915年,臺北廳政府買下由片山竹五郎草創的圓山動物園,將之改為官營動物園,園內飼養的動物以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主,臺灣本土動物比例甚高。根據報載,開幕之初展出動物有70種148隻,週日的參觀人數可達800人,以當時臺北市17萬人口而言,算是非常熱鬧。
至於目前臺北動物園官方資料記載的動物園創辦人「大江氏」,應該是指1910年代的動物園養育主任大江常四郎,他在1920年出差到新加坡購買老虎時,不幸病逝於當地;雖然大江氏為了動物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終究不能算是臺北動物園的創始者。
1934年,臺北市市役所買下圓山動物園鄰接土地,增設兒童遊園地。
圓山動物園於二戰末期曾經短暫關閉,當時的動物園隨時有可能遭到空襲,園方為了避免動物在園區遭到破壞時脫逃而傷害民眾,便於1943年執行「猛獸處分」,以添加化學藥劑的飼料餵食老虎、獅子、黑熊、大象等猛獸,令其死亡。
直至戰後,1946年,圓山動物園才重新開放。1946年6月,張明印奉派接任圓山動物園園長,為戰後首任園長。1946年底的時候,園裡只有178隻動物與4名職員。
歷經戰火的動物園裡的動物數量雖剩下不多,不過園內欄舍受損的狀況並不嚴重,因此動物園的建物規模與日治時期相去不遠。
到了1950年代,圓山動物園開始進行擴建工程,新增獸欄並大量引進新品種的動物。
1951年,為了吸引遊客,園方開始舉行動物表演與動物展覽會等活動,其中的動物表演因為廣受歡迎,後來就成為每逢假日便演出的固定戲碼,而當年參與演出的動物包括狗、猴、獅、熊、山羊及鸚鵡等。
1952年,大量購置動物,其中包括象、豹、熊、獅。
1953年,陸續修建獸醫室,並擴建園門。
1958年,兒童遊園地由民間承租經營「中山兒童樂園」。
1961年,開始與日本的動物園進行許多的動物交換、贈送與購買等行為。
1967年,進行改建及興建綜合大樓等10項工程,當時動物園的員工編制已經有30人。
1968年,臺北市政府收回動物園,劃歸教育局管理。
1970年,兒童樂園併入動物園,更名為「兒童遊樂場」,成為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
1979年,圓山動物園結束了持續近30年的動物表演。
1982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社教機構志工團隊「動物園志工隊」。
1986年,動物園遷至木柵後,將動物園遷建後之園址及圓山兒童樂園合併,成立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籌備處。
1991年7月1日,成立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為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之社教機構。
2014年12月14日,為營運80年的圓山兒童樂園之最後開放日,當天下午5點,圓山兒童樂園功成身退,之後由同月12月16日開幕啟用的士林「兒童新樂園」接棒為兒童們服務。
《臺北市立動物園 1986年搬家大事紀》
1986/08/15,圓山舊址關園。
1986/08/16,舉辦「為動物整理新家」活動。
1986/08/18,首批新引進動物抵達木柵新園,計28種。
1986/09/01,舊園動物陸續搬遷。
1986/09/05,行政人員搬遷。
1986/09/14,舉辦「動物搬遷大遊行」活動,沿途夾道參觀民眾達數十萬人。
1986/10/14,高齡大象「林旺」搬遷,順利抵達木柵動物園。
1986/10/28,舉辦「開園記者會」。
1986/10/29,長頸鹿搬遷,順利抵園。
1986/10/31,木柵新園正式開幕。
1986/11/03~1987/01/12,舉辦「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參觀教學」活動,計43萬2千人參加。
海上花張艾嘉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獻身電影的引路人】 #李行
有「臺灣電影教父」之稱的導演李行,19日因病逝世,消息一出,兩岸三地許多電影人同聲哀悼,為失去這麼一位前輩導師深深感慨。
李行出生於1930年的上海,大學時期於蘇州修讀戲劇,受費穆的《小城之春》影響,對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隨即因國共內戰被迫中斷學業,並輾轉遷徙至臺灣。
就讀師範學院期間,李行相當熱衷於表演,時常參與話劇社演出並擔任導演,即便退伍工作後,仍不改其志,總是主動尋求各種出演電影或加入製作的機會。
1958年,已出任多部電影副導的李行,終於迎來第一次執導的機會,處女作《王哥柳哥遊臺灣》不僅相當賣座,同時也掀起了臺語喜劇片的風潮,而他也陸續拍攝了《豬八戒與孫悟空》、《豬八戒救美》、《凸哥凹哥》、《王哥柳哥好過年》、《金鳳銀鵝》等電影,均取得不錯迴響。
1963年,李行改拍國語片《街頭巷尾》,這部電影不僅成了健康寫實路線的濫觴,也令他在被拒多次後終於成功進入中影。甫加入中影的他,即與李嘉合導了第一部彩色劇情長片《蚵女》,並獲得1964年亞洲影展最佳影片,隔年又再以《養鴨人家》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及最佳劇情片。
在寫實電影上獲得肯定,李行拍起文藝愛情片也毫不含糊,與瓊瑤合作拍出的《婉君表妹》、《啞女情深》、《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浪花》等電影,賣座之餘更捧紅了唐寶雲、柯俊雄、甄珍、鄧光榮、秦漢、秦祥林、林鳳嬌、張艾嘉一眾巨星。
1995年,李行獲金馬獎頒予第32屆終身成就特別獎,而這之前他已用《養鴨人家》、《路》、《秋決》、《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在金馬累積了三座最佳導演和七部最佳劇情片,其中更於1978-1980年創下三連霸紀錄。
90年代開始,李行從專注個人職業生涯轉而為推展電影事業服務,不僅在金馬影展由民間主辦後接過主席之位,更積極推動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其執掌的十三年內,將金馬自原本的地區性獎項擴大格局,重新定位成全球華語電影的國際競賽,為後來金馬的輝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李行曾自述電影就是他的天命,他始終滿懷熱忱且樂於提攜後進,為臺灣電影留下難以抹滅的貢獻,回望近七十年的電影生涯,想來應是無愧於心,祝福他,一路安好。
#你對李導的哪部作品印象最深呢
#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吧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79/2/15
攝影:張福興
圖說:導演李行在電影回顧展中表示他從事電影工作前後已廿個年頭。
歷史新聞
【1979-02-05/聯合報/07版/】
李行一心為國片前途而努力
電影圖書館為他舉辦回顧展
【本報記者黃寤蘭特稿】電影圖書館成立後舉辦的第一個活動,是為期一個半月的「李行作品回願展」。館方選擇了李行導演的十八部作品,從早期的台語片到最近的「小城故事」,放映給五百多位具有會員資格的人觀賞。
館方選擇李行的作品有很好的理由。李行的導演生涯前後二十二年,始終堅持著文藝片路線,從他的四十部作品裡,可以看出從民國四十六年到現在台灣文藝片轉變的趨勢,其中不乏影響風氣的作品。
四十部作品中,前九部是台語黑白片,第十部「兩相好」採國台語雙聲帶發音,是李行進入國語影壇的里程碑。第一部作品「王哥柳哥遊台灣」上下集即為製片人賺了大錢,李行就繼續走這種古裝滑稽喜鬧路線,又拍了「豬八戒與孫悟空」、「豬八戒救美」、「凸哥凹哥」、「王哥柳哥好過年」,「白賊七」及續集,「金鳳銀鵝」、「新妻鏡」等。矮仔財和李冠章是這個時期最受歡迎的明星。
那時歌仔戲盛行,「金鳳銀鵝」就是請戲班子來拍的電影,影棚搭在戲院裡,日夜兼拍,十天內要趕完,因為戲班子生意太好,超出十天就要算二十天計。日本片對台語片的影響也很深,「新妻鏡」就改編自日片,「兩相好」則模仿香港「南北和」、「南北兩家親」式的電影。
「街頭巷尾」是李行生命歷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點,這是他第一部國語片,最後一部黑白片,小銀幕,同步錄音。這部電影為國片影壇「健康寫實路線」的濫觴也使李行順利進入中影公司,成為彩色國語片的導演。這以前他屢次申請加盟中影都遭婉拒,「街」片上映時,當時的中影總經理龔弘才發現他的才華,而羅致旗下,簽了三年約。 進入中影,李行細膩而富鄉土色彩的風格得以發揮,連連導出「蚵女」、「養鴨人家」、「婉君表妹」、「啞女情深」等片,及與李嘉、白景瑞合導的「還我河山」,和一部非中影出品的「日出日落」。「蚵女」與李嘉合導,號稱台灣第一部獨立自製彩色寬銀幕電影,因為前此的數部彩色片「吳鳳」、「秦始皇」、「金門灣風雲」為中日技術合作,「梁紅玉」是小銀幕。不過「蚵女」底片仍是送到日本沖印的。這部片子打破國片在亞洲影展中抱鴨蛋或拿個童星獎的紀錄,奪得最佳影片獎。
細數前塵銀幕上 始終執著藝文片
「養鴨人家」是李行第一部獨立導演的彩色電影。那時黃梅調影片風行一時,「梁祝」在「蚵女」前造成空前轟動的紀錄,李翰祥來台創辦國聯公司,連連導出「七仙女」、「狀元及第」等賣座片,刺激台灣影業急起直追。「養鴨人家」再次得到亞洲影展最高榮譽,也是第一部進入香港市場的國片,以後黃梅調就漸趨式微了。
民國五十五年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港闢雙麗(麗都、麗華)院線,專映國片,「還我河山」是開幕首映影片。這條院線持續了十餘年之久,最後終因國片失去了香港觀眾而為嘉禾合併。
「貞節牌坊」、「路」和「玉觀音」是李行摒棄市場因素純粹就電影藝術觀點而拍的作品,但這種嘗試卻使他因票房失敗而走入低潮,轉而朝「情人的眼淚」、「喜怒哀樂」、「羣星會」、「母與女」、「愛情一二三」等故事片發展。不過李行始終不曾放棄理想的創作慾望,「秋決」又使國語片壇產生一次震盪。
這以後李行走入都市型態浮華的文藝片階段,連連出品「風從那裏來」、「大三元」、「彩雲飛」、「心有千千結」、「婚姻大事」、「海鷗飛處」、「海韻」、「碧雲天」、「浪花」、「風鈴風鈴」、「白花飄雪花飄」等片,主角在甄珍、鄧光榮、秦祥林、林鳳嬌、秦漢等人身上打轉,和他前期風格迥異;其中只有一部「吾土吾民」特殊些。
近兩年,李行又企圖回到從前溫厚的鄉土風格,而拍出「汪洋中的一條船」及「小城故事」。他認為二十二年的導演生涯能為影壇證明兩件事,其一是電影事業需要按部就班由琢磨中成長,不是一夕可以成名的,其二是正統文藝片不會因潮流改變就倒下去,他還要繼續為國片前途奮鬥。
海上花張艾嘉 在 郭子恆 Jemmy Ku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唱:譚維維
作詞:林珺帆
作曲:黃韻玲
編曲:鍾興民
陌上花開 不忍不開 等浪蝶歸來
天涯有約 落葉有情 捨不得腐壞
不敢期待 只有等待
哪怕你青絲像陌路人花白
有生之年總記得
對著陌生的冷表達最熟悉的愛
不要問誰 更無奈
不要問一個人在外 為何徘徊
聚散離合 沒該不該
誰也沒欠誰的債
只要還我一顆塵埃
陌上花開 開了幾代 鋪滿了人海
歸來的路 暫別的淚 一路在灌溉
阡陌不在 我心還在
只要用最美好一剎那相親
哪怕要用一輩子 一步步 一點點
明白什麽叫相愛
不要問誰 更無奈
不要問一個人在外 為何徘徊
聚散離合 沒該不該
誰 也沒欠誰的債
只要 還我一顆塵埃
陌上花開 開得太快 誰迫不及待
夢裡花開 天天在開 天色已斑白
看不清誰緩緩歸來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jemmykuo4869/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JemmyKuo4869/
StreetVoice|https://streetvoice.com/ilovefunk_0407/
海上花張艾嘉 在 Daniel W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Daniel Wong上海時裝周大秀”THE ODYSSEY 奧德賽” 是一場象徵突破性的冒險之旅,開場畫面述說品牌探索者精神,隨者歌聲記憶羅大佑從台灣崛起、到香港直至中國的過程,以五種代表秋冬之色系展開全新探索旅程,多元印花從狂野叢林,走進都會城市,最後徜徉在浩瀚無垠的汪洋中,這些元素鋪陳所有細節,帶領探索者們突破繼往內心的狂野,結合華人樂壇的經典,感受前所未有聽覺與視覺時尚饗宴!現場更有滬上超模佟晨潔及夫婿演員KK、張艾嘉兒子王令塵及女友超模游天翼、超模佀淼濱、名媛張瀞仁等出席觀秀、另外各大主流時尚媒體也紛紛出席觀秀。
海上花張艾嘉 在 Daniel W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Daniel Wong上海時裝周大秀”THE ODYSSEY 奧德賽” 是一場象徵突破性的冒險之旅,開場畫面述說品牌探索者精神,隨者歌聲記憶羅大佑從台灣崛起、到香港直至中國的過程,以五種代表秋冬之色系展開全新探索旅程,多元印花從狂野叢林,走進都會城市,最後徜徉在浩瀚無垠的汪洋中,這些元素鋪陳所有細節,帶領探索者們突破繼往內心的狂野,結合華人樂壇的經典,感受前所未有聽覺與視覺時尚饗宴!現場更有滬上超模佟晨潔及夫婿演員KK、張艾嘉兒子王令塵及女友超模游天翼、超模佀淼濱、名媛張瀞仁等出席觀秀、另外各大主流時尚媒體也紛紛出席觀秀。
海上花張艾嘉 在 《海上花》30周年數碼修復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海上花 》Immortal Story 1986 編導: 楊凡主演: 張艾嘉 姚煒鶴見辰吾主題曲《 海上花 》主唱: 甄妮曲詞: 羅大佑. ... <看更多>
海上花張艾嘉 在 女神殿- 林鳳營代言人張艾嘉於【海上花】(Immortal Story ... 的推薦與評價
林鳳營代言人張艾嘉於【海上花】(Immortal Story, 1986, dir by楊凡) 衝著與侯導作品同名硬是看完,劇情涉及跨國販毒及八零年代女同志情愫,日籍男主角鶴見辰吾是美型 ... ... <看更多>
海上花張艾嘉 在 [新聞] 張艾嘉談新片:我對現在香港的混亂感到難過-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網址:https://news.mtime.com/2019/09/05/1596833.html
此文為新片《繼園台七號》訪談,有微量劇透請注意
電影導演楊凡以及兩位主演出席了《繼園台七號》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首映
,他們與時光網一起探討了導演的這部動畫電影對1960年代香港的致敬。
這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一個優秀的學生子明(林德信配音)同時愛上了40歲離異的
虞太太(張艾嘉配音)以及她18歲的女兒美玲(趙薇配音)。
這部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覺得熱情洋溢,有的人則對
於某些超現實的幻想不以為然。
影片故事脫胎於導演出版的三部短篇小說《青春夢里人》《春風沉醉的夜晚》和《金
屋淚》。楊凡帶領的60名動畫師團隊為影片奉上了精美絕倫的手繪動畫藝術。
這位71歲的導演之前的作品包括:兩部與張艾嘉合作的電影《海上花》(1986)《新同居
時代》(1994),還有幾部與吳彥祖合作的影片包括《美少年之戀》( 1998)《遊園驚
夢》(2001)。而在《繼園台七號》中,吳彥祖也為路易男爵獻上了配音。
Mtime: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張艾嘉:昨晚在威尼斯這裡的首映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非常符合我的期待。我認識
楊凡已經很久了,但是我還是會被他影片裡的所有細節所折服,這些也讓我回憶起很多事
情。
儘管和我扮演的虞太太年齡不一樣,但是我的確經歷過故事設定的時間,1960年代的香港
,那時候我只有十幾歲,而影片喚起了我曾經那些美好的回憶,所有的建築、生活方式以
及英式味道的影響。那時候我在香港上了一年學,有很多回憶湧上來。
那時候發生的所有這些事情有點像現在的香港,至少某種程度上很相似,但似乎現在的情
況更糟糕,對此我感到很難過。
Mtime:這是一部非常精美的電影,但是也有些重要問題有待討論…
張艾嘉:的確,影片在某種程度上帶出了一些那段時間的壓抑感。有些人可能會對其中的
性場景頗有微詞,但我覺得那可能是所有華人都壓抑的東西性的表達。我們總是想要
解放自我,但依然會被困住。
Mtime:你第一次見到楊凡是什麼時候?
張艾嘉:我是在二十出頭的時候認識他的。那時候我是演員在拍電影,他作為攝影師給我
拍了幾張照片。他當時是雜誌的自由撰稿人,來到片場給我拍照。當我搬到香港和其他導
演一起合作之後,我們才開始熟識的。當時的他為頂尖雜誌工作,我必須說,楊凡是唯一
一個為我拍照讓我看起來很漂亮的攝影師,真的,這是發自內心的想法,這也是之後我們
變得親密的原因。
我覺得他給我拍照以及了解我的方式,和其他只是拍照的人是不同的。他開始了解我,我
們會聊很多,那時候在香港我們住得很近,很自然成了朋友。他會經常來我家,我會給他
做飯,然後他開始叫我“教母”,儘管他比我大。
隨後我們變得很親密,會分享很多生活中的美好,還有很多關於電影製作的東西,以及我
們如何對待生活。但有時我們也會爭吵(笑),因為有時候我對於他寫劇本的方式不是很
認同,或者他看待某些問題的方式。有時我們吵架之後會一年不說話,但之後又會和好。
接著我們就一起合作了電影《海上花》(1986)和《新同居時代》(1994)。
Mtime:對於他拍攝動畫電影你感到驚訝嗎?
張艾嘉:嗯,我非常驚訝。他讓我去他的辦公室,給我看他在做的事情。他讓一群年輕的
大學生去蒐集有關舊香港的照片,就像是拼貼畫一樣。我問“你在做什麼?”他回答說,
我想做點有關於60年代香港的東西。你知道,他總是有些瘋狂的想法,而那已經是七年前
的事情了。
Mtime:當你在錄製配音的時候,遇到其他演員了嗎?
張艾嘉:沒有,我單獨錄的。我可能去了錄音室三次,最後一次是最終版的,所以我能看
到我的那部分,然後就添了些沒有被錄上的東西。
Mtime:你是導演,演員,歌手以及作家。而當你僅僅是運用聲音(表演)的時候會有很
大的不一樣嗎?
張艾嘉:事實上我很喜歡。我覺得每個演員都應該嘗試以及學習聲音(的表達)。這對錶
演是非常大的加分項,而這也是很多人忽略並且不在意的,但他們真的應該試試(重視聲
音)。這關乎你如何呈現你的聲音以及表達你的情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非常喜歡
,我做了很多關於聲音的展現,我很享受這些。
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演員或者導演,我就是個電影從業者。我接受所有(的事情)並且
去熱愛它們,否則做它們的意義何在呢?
Mtime:你曾經說過,你覺得很多男性導演都沒能為女性書寫很好的角色。楊凡是個例外
嗎?
張艾嘉:他書寫女性的方式很不一樣,他想要讓女性獲得解放。有些導演會對女性非常溫
柔,但是並不會像楊凡這樣解放女性,楊凡是以一種非常感性的方式解放女性。因此我覺
得這在亞洲世界是非常獨特的,也是我很喜歡的。
Mtime:能多說點關於你扮演的虞太太這個角色嗎?
她們有直面社會的勇氣嗎?你知道,昨天我在威尼斯準備參加首映的時候,我看著自己的
裙子。這條裙子是十年前的,我穿它參加過電影首映。而那時候我年輕十歲,穿它是沒有
問題的。可是昨天當我穿上的時候,我就在想“不,也許我不應該穿這條裙子,因為我已
經66歲了,我的身體已經和之前不一樣了”。然後我就看著我自己,心想“也許我不該穿
”。但之後又一想,“不,你不能這樣想。66歲的你應該更加自信。”
但之後,作為一名中國女性,你就會有點害怕和懷疑,就像是“如果其他人批評我呢,如
果其他人也覺得我不應該穿該怎麼辦?”你有這些所有關於別人如何看待你的負擔,你知
道的,這是紅毯,你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亞洲人,所有這些都是負擔不必要的負擔。
於是我就和楊凡說了,他回答我說“你當然應該穿,它很好看”。他喜歡。
Mtime:所以,對那些在社交媒體上因為穿著和言論受到評判的年輕女演員,你是否覺得
同情?
張艾嘉:當然會。有時候那些會毀了你的事業,讓你分心。我們應該專注於工作而不是那
些蜚短流長。
Mtime:這部電影是寫給香港的一封情書,但同時也是給影院的情人節禮物,不是嗎?
張艾嘉:是的,那也是我最愛的地方。我覺得所有動畫師都非常出色,影片非常精美。他
們用一種非常巧妙地方法展示了我們電影裡的影星法國女性Madame Simone和中國女性的
不同,以及行為方式的差別。從我的部分(虞太太這個角色)來說,所有的情緒都是內省
的,她的內心其實有很多的波瀾,但是表現出來的都是不帶情緒的。而Madame Simone則
不一樣,她的情緒都是外顯的,因此我們都有點嫉妒她。
Mtime:你覺得中國觀眾會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我們都習慣了動畫電影是給年輕觀眾準備
的,但是這部電影是給成年人的,不是嗎?
張艾嘉:嗯,有點困難可能,因為內容方面。
Mtime:因為性?
張艾嘉:性以及那時候的街頭暴亂。這些都可能會引發爭議。
Mtime:那一個年長的女性和一個年輕男性的外遇?
張艾嘉:嗯,我想這個現在是可以的(笑)。我覺得可能會有些評論。
Mtime:為什麼楊凡時隔十年才拍電影呢?
張艾嘉:我想在這方面,我和楊凡的想法類似,我們都有點,不是失望,而是那種如果大
家都不願意聽你說的東西,或者不願意看你拍的東西,那為什麼要麻煩呢?加上我覺得他
可能一直沒有找到足夠好的故事,一個可以和演員們一起講述的故事。所以動畫對他來說
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Mtime:那你呢?你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張艾嘉:在過去的一年裡,我作為一個演員和很多新銳導演合作。我也不明白為何這些第
一次拍片的年輕導演都喜歡來找我,也許我在片酬上更容易妥協! (笑)但是和新導演
合作真的很有趣,我一直在尋求創新性的和不同的東西,所以能和他們一起工作挺好的。
我也在寫自己的劇本,明年我可能會嘗試導演一部VR(虛擬現實)電影。這是非常不一樣
的東西,而我也想嘗試一下。
Mtime:VR有什麼地方吸引你的?
張艾嘉:我從來都不擅長科技,但是我覺得對於現代來說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你
必須了解它。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你就會想要知道如何使用了。當我看到VR的時候,我看到
的是一些我可以使用的東西。這不僅僅是一個維度,而是所有維度。我不玩遊戲,但是我
想做一個VR電影,作為一種電影體驗,這一定會非常激動人心。
Mtime:你和張艾嘉是老朋友了,她說你稱她為教母...
楊凡:是的,我們是70年代在香港認識的。他是我真正意義上的教母,我是沒有教父母的
,我只有一個教母,就是張艾嘉。
Mtime:這是你第一部動畫電影嗎?為什麼是動畫呢?
楊凡:因為我熱愛繪畫。在我從事攝影之前我唯一了解的就是繪畫。我成長於一個貧窮的
年代,攝影不是我們經常能看見的東西,但是我們能看見繪畫,我看到了中國藝術,西方
藝術,繪畫和素描,它們對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後來即使我成為一名攝影師,電影導
演,這些照片和繪畫依然存在我的腦海中。而於我,“動畫”只是一個技術術語,我更傾
向於叫它“情感圖片”。圖片都是情感,快、慢,讓它動起來,而我只是換一種方式。
Mtime:所以你喜歡動畫電影嗎?
楊凡:不,我不是動畫粉絲,我不看動畫的。當時我去韓國找一位動畫師一起合作,這位
動畫導演問我,“你喜歡什麼樣的動畫?”我說,“不好意思我不看動畫的。”然後他就
說,“那不好意思我不能和你一起工作。”(笑)。但正因為我不是動畫粉絲,我就沒有
可能出現的所有的限制,我可以非常自由地做這件事。
Mtime: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部電影拍了多久?
楊凡:很長時間。我是從2012年開始的,後來我們就開始了手繪,那大概花了五年時間。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大概有20個人在做繪畫和設計。你必須從他們所謂的動態分鏡開始,
這有點像是一個長長的故事板。如果你不按照這個故事板來的話,可能就會很費錢。因為
手繪動畫是非常昂貴的,你必須遵循已有的東西。所以這整部電影其實在五年前就已經出
來了(故事線)。
Mtime:你有考慮過把這個故事拍成真人版的嗎?
楊凡:沒有,這個故事還是以動畫展現。
Mtime:為何從你的上一部電影到現在隔了這麼久10年?
楊凡:《淚王子》(2009)之後,我就一直問自己,“你還要拍電影嗎?”因為我拍的影
片都是獨立電影,因為我是一個獨立電影人。所以,要去拍一部沒有多少人關注的電影嗎
?於是我停止了拍電影,重新定義我自己,我開始了寫作。在寫了三年之後,我靈光一閃
想到,我可以用動畫來講故事。因為如果是動畫的話我擁有完全的自由,我不必擔心天氣
,也不需要有大的場景設置。
Mtime:你有一個很棒的配音團隊。你是怎麼吸引到這些演員的?
楊凡:你知道最奇妙的是,在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有一個大牌的配音團隊。這都是因為張
艾嘉,他們都來了。大概三年前,當我們開始要為畫面找匹配的聲音時,張艾嘉就對我說
,“我聽說你在做動畫,你要我給你做些配音嗎?”我就說,“好,你可以配那個法國電
影明星,但是只有一句台詞。”她說“什麼?”我說“是Madame Simone,她是這部電影
裡的著名女星,但是只有一句台詞。”我看到她臉上的失望表情。
我們剛開始打算錄音的時候,本來想要用配音演員的,但之後我改變了主意就說,“張艾
嘉,你願意給電影裡真正的女主角配音嗎?”接著她就開始配音了,然後我就去問我所有
的朋友,那些在之前電影中有過合作的人,像是張艾嘉和姚煒,還有我的好朋友趙薇他們
都來了。
Mtime:那吳彥祖呢?
楊凡:你知道,我對電影行業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掘了吳彥祖。我總覺得這部電影沒有
吳彥祖就是不完整的,但是我沒有找到合適的角色。有天我在混音,我的聲音設計師說,
“路易男爵的聲音需要重新配。”然後我就想,“那讓吳彥祖配好了。”
因為拍攝《荒原》(2015)的關係,吳彥祖已經有兩年不在香港了。就在我想起他的兩三
天之後,他打電話給我說,“我在香港會待上一周。”我就說,“好啊,那你來幫我配個
音。”接著,他就給路易男爵配了音,然後我就覺得“這部電影完整了。”
Mtime:1967年的時候你在香港,這也是你的故事發生的時間。這有多少私人性?
楊凡:是,那時候我20歲。這是非常自我化的,但是對於角色來說,我認為每一個角色都
有一點我的影子,學生、母親、女兒、梅太太。也許我有分裂的人格而他們都展現在了電
影裡(笑)。
Mtime:但你預想過這部電影可能得到一些人的喜愛,也會得到一些人的討厭?
楊凡:我告訴你我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是因為我就是拍了這樣的電影,如果大家不喜歡也
沒關係的。我是自由和獨立的,我很慶幸可以自己籌集資金去拍我想拍的電影,然後享受
其中。我很感謝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邀請我,之後還會帶著影片去更多的電影節
。
Mtime:這部電影喚起了人們對於60年代香港的回憶…
楊凡:我是1964年去的香港,在那之前的10年我都生活在台灣,那時我們生活在戒嚴令下
。所以當我初次搬回香港的時候,我聞到了自由的氣息,乘船還有大海讓我聞到了自由,
在大街上行走聞著食物的味道那也是自由。
1967年這裡發生了抗議活動,在6個月的時間里香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警察和英國
軍隊試圖鎮壓。而大約兩個月前,整個事件又在重演。這些抗議活動以“自由”、“人權
”和“民主”的名義出現,所有這些美妙的字眼都把香港搞得天翻地覆。
我那時候20歲在香港學習,那時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人權,我也
不知道民主會是什麼樣子。但是現在,在這些日子裡,你擁有了一切,用那些美麗的名字
再次把香港搞得天翻地覆。而且我認為媒體不僅是西方媒體還有香港媒體他們的
報導有很大的偏見,因為每個故事都有兩面,你不應該只報導故事的一面,這讓我很難過
。
Mtime: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是什麼樣的?
林德信:難以置信。我們大老遠趕來絕對值得。當你在一個小錄音室裡時,你從來沒想過
你的作品會出現在這裡這麼美的地方,在這麼大的屏幕上展示給這麼多人看。從背誦台詞
到理解故事,再到出現在這裡,這真的是一段很漫長的旅程。放映結束時觀眾的反應非常
熱烈我們得到了很多掌聲,那感覺很好。而這也是非常私人的。
Mtime:這部電影是否如你所希望和期待得那樣呈現出來了呢?
林德信:你知道我想再看幾遍。這部電影是一部如此高密度的作品,其中有很多的含義。
很難把它當作一件作品來欣賞,我想我需要再多看幾遍。不過,我要嚮導演致敬,致敬他
拍了這樣一部電影,尤其是在很多人缺乏耐心、也不懂得欣賞微妙之處的時代。我認為這
部電影很豐富裡面有很多東西。
Mtime:你是如何參與到這部電影中的?
林德信:事實上,我的家人(編者註:林德信的父親是林子祥,繼母是葉倩文)和導演是
很好的朋友,我從小就認識他他會在我很小的時候來我爸爸家。我會待在房間裡,他
們會說,“哦,這是楊凡他是一位導演”,但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麼。
他來我父母家,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那時我大概7歲左右。然後當我十幾歲的時候被帶
去看他某部電影的首映。我想那是我第一次去看電影首映,我對那次的經歷記憶猶新
所有的人都在那裡。楊凡的電影非常不一樣,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商業電影,它們也對我產
生了持久的影響。那之後很多年我都沒見過他,兩年前他在尋找配音演員試鏡。
上世紀80年代,他寫了一篇關於香港的文章,而我母親是從事唱片行業的。然後他想到說
,“哦,是的,Virginia有個兒子Alex林德信,也許我可以給他一個機會,因為這個角色
來自香港。”他想找一位會說香港話的人,因此我覺得我可能就這樣獲得了機會。
Mtime:你有演藝圈的背景,你也總會被那個世界吸引嗎?
林德信:我會,但是到達那裡的道路太漫長了。我想可能是因為我那時候太小,也離它太
近了,所有我有點反叛甚至有點猶豫和害怕。但在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其他事情,其他工
作之後,我找到了回去的路,現在我正在軌道上而我也很喜歡。
Mtime:你的舞台處女作是《仲夏夜之夢》。那是什麼感覺?
林德信:這很有挑戰性,因為導演直接把莎士比亞的英語翻譯成了廣東話。文本已經很複
雜了,當你把它翻譯成廣東話時,就更加超現實了(笑)。
我喜歡站在舞台上的感覺。當我年輕的時候算是在樂隊里長大的,你就會有一種就是要置
身舞台的感覺,那種與觀眾的聯繫。你知道,作為一個演員去體驗是一種不同層次的聯結
。這樣的收穫是巨大的,任何時候你能找到那種體驗,都是一種激勵。
Mtime:讓我們談談你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你是如何演繹的?你和他有什麼共同點嗎?
林德信:他是個個性很奇怪的角色(笑)。他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人,我覺得我們共同的
地方在於,他總是很酷好像完全不會被影響,即使是遇到非常奇怪的情況,他也會說:“
哦,以前也這樣過…”我真的很喜歡這個。
我想有時我的反應有點遲緩,有時候人們對一些事情感到很興奮,然後我就會,“哦,好
吧,這的確令人興奮。因為這個和這個……”然後我會把它合理化。這就是我了解他的入
口。關於角色導演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提示,就是“他能應付不管是什麼。”他有點
原始的感覺,因為他的靈活性他可以持續這些瘋狂的冒險,和一個年長女性談戀愛,和她
的女兒談戀愛,去體驗這些瘋狂的幻想,我覺得這很有趣。
Mtime:你認為觀眾會怎麼看這部電影?
林德信:我想如果你有耐心投入其中,這會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經歷。但對有些人來說可能
很難進入,但我認為這很值得。對我來說,現在在香港拍電影有很多規則。楊凡拍了他想
拍的電影這很棒。於我,他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在香港拍電影是非常商業化的,但他有激
情去做一些非常個人化、如此有意義的事情,我認為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Mtime:當你想到最近在香港發生的事情,再去看到電影中呈現出的反英抗議行為,會很
有趣。
林德信:是的,非常有趣。
Mtime:你接下來的計劃是什麼?
林德信:我有部電影叫《獅子山上》要上映了,這是關於香港攀岩者賴志偉的故事。他是
一位非常有前途的攀岩者,他的目標是參加奧運會,並且一生都致力於此。但在一次車禍
之後他腰部以下都癱瘓了,而不知何故他卻萌生了攀登獅子山的想法。
這是香港一座標誌性的山峰,代表著香港精神。他坐著輪椅,用繩索系統爬上了那座山。
這太令人難以置信了,全程花了大概8個小時。他和一位我熟識的導演一起合作寫下了這
個故事,他們就來找我說“你願不願意飾演這個角色…”然後我就說,“我要演…”
Mtime:那一定是個非常有挑戰性的角色?
林德信:是的,這的確是個艱難的挑戰,但我覺得這非常有意義,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講
述這個重要的故事。影片會在11月份上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7.164.17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67744433.A.C9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