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阿蒙,今年39岁,是一位全职太太。 我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聪明懂事,我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和老公一直过着传统意义上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关系还不错,我对他也非常信任。 老公经常在外出差应酬,但赚的钱都会交给我。
我们的婚姻风平浪静,十几年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过下来了,很少发生大的争吵或矛盾。
一直以来,我都是周围人眼中的幸福女人,我也觉得自己挺知足,毕竟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能嫁给这样一个有事业心又爱家的男人,挺满足的。
我对事业也没什么向往和追求,相夫教子几乎成为我生活的全部主题。 可是,这样一个生活无忧、家庭幸福的我,却在今年出轨了。
事情是这样的:春节后,我老公接管了单位一个大项目,经常连续一个月都要常驻项目地,我们夫妻在一起的时间就比以前更少了。 这样的生活本来我已经习惯了,直到今年4月,他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他是我在小区附近的健身馆里认识的。 那段时间,我们都会在晚餐后去健身,碰面多了,彼此互有好感,就加了微信。
我经常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找他聊天,他也会积极给我回应。 其实我们也没有聊什么露骨的话题,都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和关心之类的话。
后来我才知道,那段时间也是他的空窗期,刚好他的妻子也外出公干。 不知是出于寂寞,还是纯粹想找个人打发时间,我们就这样开始了.......
我现在甚至想不起来我们第一次发生关系的场景了,有种很恍惚的感觉,但是我却记得,那种恍惚的感觉是多么美妙,我仿佛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对了,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和丈夫之间的性关系。 我们结婚十几年,差不多一年能有十次不到的性生活。
我丈夫对这件事不太感兴趣,每次我暗示他,他都会说太累了,或者说下次吧。 时间久了,我就没有主动了。 十几年下来,我已经习惯了,甚至觉得这可能就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常态吧!
我也并没有感觉自己对这件事有特别的渴望。 直到遇见他,欲望被突然唤醒了。
我知道我这样说,很多人都会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指责我——是的,我也在谴责我自己。 今年以来,我的失眠更加严重了,多少个夜晚都被内疚和彷徨折磨得不能入睡。
我很清楚,这种不见光的关系如果继续下去会有怎样的后果,可我还是忍不住想他。 现在,他已经不怎么联系我了,他说我们再继续下去,对双方家庭都不好。
我很失落,也很纠结。 脑子里每天都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告诉我:我想他,想和他继续下去。 另一个又说:别傻了,你们只是一时乱了心性、走火入魔,他对你也只是一时的性需要;
现在,我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困境告诉大家,其实我已经做好了被骂的准备,甚至我就是希望你们能把我骂醒,把我从这个泥潭里拉出来。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出轨者
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遭遇丈夫出轨的女性,内心极其痛苦;从她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们丈夫的出轨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已婚女性。
也就是说,在出轨的人群中,男女同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与很多传统女性所认为的,出轨的绝大多数都是男人,男人更花心、对婚姻更加不忠有很大出入。
我也接触了很多出轨的女性,在出轨后,面临着本能与道义之间的纠缠与拷问。 就像是前面故事中的阿蒙。
她的婚姻不能说完全是无性婚姻,但至少在性方面有着重大的缺失;而丈夫在事业上的成就、在经济上的担当、在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上,表现都不错,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在性方面的缺失。
尤其是作为妻子的阿蒙,自身思想传统,又长期作为全职太太料理家务,认为这样的婚姻没有问题,甚至在出轨以前,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直到后来遇到那位男士,性需要被唤醒,这时才看到,她的婚姻其实存在很大的缺口,更重要的是,在性缺失的背后,还有她和丈夫感情上的疏离。
长期以来,阿蒙丈夫的重心都放在了事业和赚钱上面,而阿蒙的重心则全部寄托在了家庭。 这种寄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她对家庭、对孩子的付出,从个人情感满足和性满足的角度看,她显然是不被满足的。
再加上在她的生命中,缺乏除家庭以外的其他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来源。 所以,在诱惑面前,她的抵抗力会更低。
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义和责任的角度去谴责她,但是性和情感满足是人的本能需要。 在本能和欲望面前,道义和责任往往是退居第二线的。
从这个角度看,人人都是潜在的出轨者。
女人因何而出轨
从大体上说,女人出轨的因素包含了三个方面,即:诱惑的大小,个人道德感和意志力以及出轨的成本和代价。
这三方面的因素对男人同样适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诱惑的大小是一个相对因素,而非绝对因素,既取决于诱惑本身的大小,也取决于这个人自身需求被满足的程度。
好比同样面对一桌山珍海味,一个已经吃饱饭的人,和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态度是不同的。
就像阿蒙,如果她的婚姻在性和情感上面更加圆满,她的需求被基本满足,那么即便面对婚外的诱惑,可能不会被那么轻易得诱惑。
(不过,这只是针对一般情况,并不排除少数例外,就好比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已经吃饱的情况下,有的人滴米不进,但有的人可能还想尝尝餐后甜点;
还有就是,一种美味吃久了,很多人就会想要尝试换换口味;
此外,每个人的食欲程度、胃口大小,都是不同的。 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一条万能定论,能概括所有的出轨情形。 )
著名的婚姻治疗师Esther Perel 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通常人们倾向于认为,男人出轨是由于厌恶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而女人出轨则是由于寂寞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出轨的核心原因是人们借此找到一种对情感的息息相通、新鲜感、自由感、自主权、性爱强度等,以此来弥补自身对某种缺失的渴望。
在女性出轨原因调查中也发现,女性出轨的原因更多在于渴望受到关注和重视、渴望获得非凡的亲密感受;
如果在婚姻中,这种渴望和感受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会被受到诱惑,走向出轨之路。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女人一旦出轨,往往容易玩真的。
阿蒙在来信中说,自己出轨以后才意识到,自己和丈夫之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精神和情感交流,夫妻间的亲密互动很少,比如牵手、拥抱、爱的眼神,等等。
十几年婚姻的惯性,或者说人的惰性,常常会掩盖掉婚姻中的很多问题和漏洞。 再加上我们普遍缺乏经营婚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会导致这些潜藏的婚姻危机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和及时解决。
这样的婚姻,即便看上去很幸福很圆满,但实际上却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甚至连当事人也难以觉察。
直到婚姻触礁的一刻,才猛地意识到,所谓的幸福美满,不过是是油尽灯枯前的回光返照;是暴风骤雨前的风平浪静。
价值观多元化时代
女人出轨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人类的感情,总是离不开时代的烙印和影响。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声色犬马、暗潮涌动的时代,人们的感情生活更容易跟随本能的洪流,陷入欲望的泥潭。
因为这个时代,更重视自我的感受,更强调个体主义、享受和利己主义。 而女性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在情感上也具有这个趋势。
所以,虽然我们没有关于女性出轨的具体数据,但这个数字无疑是庞大的,甚至已经成为了某种趋势。
只是相较于男性出轨而言,女性出轨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台湾著名艺人寇乃馨曾在一次演讲中分析过女性出轨的「优势条件」和隐蔽性特征。
01
女人一心多用的能力高于男性。 这是有进化因素在其中的。
因为远古时期,男性负责打猎,所以需要更加专心致志;而女人负责采摘和养育孩子,习惯于同时料理多件事情、擅长于多任务并行管理。 所以女人一边应付老公、一边处理和情人的关系,会更加容易。
02
女人的生理基础更「适合」出轨。 因为女人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只要女人想,要同时搞定几个男人,相对男人的生理特点而言,是更容易做到的。
03
女人是天生的「特工」。 比如她知道自家男人在说谎的时候眼睛眨几下,这让男人的「完美犯罪」基本不可能实现。
男人永远搞不懂女人神奇的第六感是哪里来的,他们厌恶女人的猜测,因为那往往都是真的。
而具有如此强大侦查能力的女人,要想"犯罪"和反侦察,是不是会更容易实现呢?
04
在互联网时代,女人渴望倾诉和沟通的愿望更容易实现。 这种和异性的谈谈心、聊聊天,可能一不小心就变成谈谈恋爱了,所以出轨也就更容易发生了。
当然,在这里,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女性在出轨行为中,所拥有的以上种种「先天优势」,真的是一种「优势」吗?
不被丈夫所知晓的出轨行为,对于妻子而言,真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吗? 当女人一边享受家庭的稳定和现实好处,另一边和情人保持关系时,她内心是否真的愉悦和轻松呢?
事实上,像阿蒙一样,出轨后,在内心承受巨大煎熬的女性不在少数,这种煎熬甚至会泛化导致当事人产生躯体化症状和其他心理不适,并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比如失眠、焦虑。 毕竟,人总是同时受制于本能和道德两个层面。
所以,在有动机、有条件出轨的情况下,女人究竟如何抉择,才是利益最大化、幸福最大化? 这是极考验女人心性和智慧的一件事。
面对婚外情
如何理性看待并抉择
当婚外情已经发生的时候,如何理性看待并做出抉择? 这就不得不提到关于人性的某些方面。
人性是复杂而幽深的,既有自私和懒惰的一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又有超越本能的可能性。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基本层面:
01:本我
以快乐为原则,追求本能的欲望和满足。
02:自我
以现实为原则,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既受本我的驱动,又受超我的约束,最终寻求两者平衡,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成为现实层面的「我」。
03:超我
以完美为原则,遵循道德的约束,压抑本我的原始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婚外情的发生,始于本我的本能冲动,经过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和博弈,最终它是一个基于现实的选择。
所以,出轨行为,实际上并不是「一时冲动」那么简单。 它一定是经过特定的心理过程的。 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在潜意识里完成的,当事人不一定能清晰地意识到。
阿蒙用「恍惚」「不知道怎么就发生了」这样的语言形容,实际上,她内在的本能和道德感,早已在她脑中上演完一场博弈大战。 出轨,不过是权衡博弈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出轨,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只不过,有的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更加谨慎理性;而有的人则更加感性和冲动。
既然是选择,就存在发生和不发生两种可能性。 但是,这两种可能性是否为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
也就是,要么不出轨,在缺失的婚姻中将就甚至苟且;要么出轨,背着爱人追求自己的愉悦和快乐? 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
这里仅提供几种初浅层面的提议供大家思考:
01
重新反思并评估自己的婚姻,看看它在行使婚姻各项功能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自己从中受益多少? 如果离开这段婚姻,自己又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代价?
衡量清楚以后,当事人再做出继续或离开的选择。 当然,本条提议是建立在婚姻忠诚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不考虑开放婚姻等情形。
02
自己是否足够用心去经营和改善婚姻质量,提升与伴侣的亲密关系? 提升和改善的空间有多少? 是否愿意去做这种努力的尝试?
另外还需要区分是自己没有做,还是做不到(比如伴侣身体因素导致的性缺失)?
03
据婚姻调查大数据显示,婚外情最终修成正果的比例并不高。 所以,站在出轨边缘、或者已经迈出这一步的女性,也需要思考一些问题:
出轨对象真的就是你的真命天子吗? 他是你的理想伴侣吗? 你们对这段感情的期待和规划是一致的吗?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婚外情往往是自身婚姻出现问题的一个表现或结果。 但是在决定自己的婚姻去留这个重大问题上,建议抛开婚外情,单独去思考和衡量,因为婚外情常常有冲动和不理性的因素存在。
现实中就有不少女性,因为婚外情的吸引和诱惑,抱着飞蛾扑火的态度贸然离婚,结果发现对方并非是自己的真命天子。 甚至当两个人抛开现实阻碍真正在一起后,各种问题很快显现,后悔不已。
04
如果你觉得婚姻万万不可舍弃,但又放不下欲望,这时,不妨思考一下出轨的后果和代价,权衡这一下这是不是自己能够承担的,然后再做出决定。
05
如果是婚姻有缺失,但依旧选择婚姻的女性,这并不代表要完全忽视自己在婚姻中不被满足的需求。 只是,这个需求究竟以何种方式满足、需求是否存在升级的可能性等等,这些都有探索的余地和空间。
比方说,改善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多元化性方式探索、发展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寻求价值实现多元化,等等。
相信在做了那么多努力尝试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至少可以降低出轨带来的内疚和负罪感。
希望在你浑噩无助的时候
可以为你排忧解难。
同時也有108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3cTim哥生活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開箱Telephant太樂芬防摔手機殼若要自行更換色塊的可以多買一個殼做更換搭配 貼心提醒:色塊拆換需使用專用規格-2.4MM的一字螺絲起子工具進行拆卸 太樂芬官網 https://telephantlab.com/ 太樂芬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kw700218 Tim哥...
「测评评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星空》遊戲評測Starfield Review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外星人Alienware M18開箱測評:地表最強散熱!RTX4090版本 ... 的評價
- 關於测评评测 在 【ENZO】威少签名鞋大结局?威少6 实战测评Why Not Zer0.6 ... 的評價
测评评测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测评评测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测评评测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次開箱Telephant太樂芬防摔手機殼若要自行更換色塊的可以多買一個殼做更換搭配
貼心提醒:色塊拆換需使用專用規格-2.4MM的一字螺絲起子工具進行拆卸
太樂芬官網
https://telephantlab.com/
太樂芬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kw700218
Tim哥商城也有賣喔 https://bit.ly/3tEqPfd
太樂芬音量鍵色塊拆換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4TIIv4Q1k
太樂芬邊條色塊拆換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VHz5El3CE
抽獎規則
1.訂閱我的頻道
2.分享此影片
3.影片下方留言『我要抽太樂芬手機殼』
#2021防摔保護殼 #手機保護殼 #iPhone防摔
加入我的Line@生活圈⬇︎
@3ctim
訂閱3cTim哥副頻道⬇︎
http://bit.ly/36gDKs7
加入頻道會員⬇︎
http://bit.ly/2LoUuox
現在Podcast也可以聽得到Tim哥的科技午報了
Apple https://apple.co/2IupRwH
Google https://bit.ly/3hMfwMn
Spotify https://spoti.fi/32ZflZS
訂閱3cTim哥主頻道⬇︎
http://bit.ly/2MgPy4H
訂閱Tim嫂頻道⬇︎
http://bit.ly/2PEnHMZ
追蹤3cTim哥即時動態⬇︎
instagram☛http://bit.ly/2HCZ52j
facebook☛http://bit.ly/2JyOGGK
Tim哥嚴選商城 🛍️ 3C購物
官方網站▶️ https://goo.gl/jW7cny
App Store▶️ https://goo.gl/67foDK
Google PlayStore▶️ https://goo.gl/l6B5Zp
*圖片內容截取自Google搜尋網站
**音樂與音效取自Youtube及Youtube音樂庫
测评评测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加入我的Line@生活圈⬇︎
@3ctim
訂閱3cTim哥副頻道⬇︎
http://bit.ly/36gDKs7
加入頻道會員⬇︎
http://bit.ly/2LoUuox
現在Podcast也可以聽得到Tim哥的科技午報了
Apple https://apple.co/2IupRwH
Google https://bit.ly/3hMfwMn
Spotify https://spoti.fi/32ZflZS
訂閱3cTim哥主頻道⬇︎
http://bit.ly/2MgPy4H
訂閱Tim嫂頻道⬇︎
http://bit.ly/2PEnHMZ
追蹤3cTim哥即時動態⬇︎
instagram☛http://bit.ly/2HCZ52j
facebook☛http://bit.ly/2JyOGGK
Tim哥嚴選商城 🛍️ 3C購物
官方網站▶️ https://goo.gl/jW7cny
App Store▶️ https://goo.gl/67foDK
Google PlayStore▶️ https://goo.gl/l6B5Zp
*圖片內容截取自Google搜尋網站
**音樂與音效取自Youtube及Youtube音樂庫
测评评测 在 3cTim哥生活日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小米平板5#Xiaomi#review
加入我的Line@生活圈⬇︎
@3ctim
訂閱3cTim哥主頻道⬇︎
http://bit.ly/2MgPy4H
訂閱Tim嫂頻道⬇︎
http://bit.ly/2PEnHMZ
訂閱3cTim哥副頻道⬇︎
http://bit.ly/36gDKs7
加入頻道會員⬇︎
http://bit.ly/2LoUuox
*圖片內容截取自Google搜尋網站
**音樂與音效取自Youtube及Youtube音樂庫
测评评测 在 外星人Alienware M18開箱測評:地表最強散熱!RTX4090版本 ... 的推薦與評價
机器本身的外围体验和机器内部可以说非常的完美。A面的质感和C面的手感都很好评,接口也非常的丰富但是重量也达到了4千克。便携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了。 ... <看更多>
测评评测 在 【ENZO】威少签名鞋大结局?威少6 实战测评Why Not Zer0.6 ... 的推薦與評價
【ENZO】威少签名鞋大结局?威少6 实战 测评 Why Not Zer0.6 Performance Review. 44K views · 7 months ago ...more ... ... <看更多>
测评评测 在 《星空》遊戲評測Starfield Review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星空》遊戲 評測 Starfield Review 如果有人推荐一款遊戲的理由是「在玩了十幾個小時後會很有趣」的話,那這對於一款遊戲來說可能算不上什麼好兆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