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提到萬華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疫情與萬華汙名化〕
從萬華區的茶室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後,5/24三立新聞台某節目在節目標題中使用「萬華病毒」引發爭議,遭民眾向NCC檢舉有污名化萬華之嫌。
▌什麼是汙名與汙名化?
汙名一詞原意是熱鐵烙下的標記。這些標記通常被打在奴隸、罪犯或叛徒—有污點的人、不潔者—身上。今天這個詞的引申義被廣泛使用,即恥辱和詆毀的標記。
在19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出版了《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高夫曼分析了「被污名化」的人對自身的感受,以及他們與「正常人」之間的關係;探討被污名者如何處理來自他人的排斥以及他們傳遞出的各種信息。
所謂汙名,定義為:「擁有一種使對方受到貶低的特質,透過此特質與某種道德規範連結過程,把完整平凡的普通人變成帶著汙點、價值貶損的一個人」。以及汙名化則是:「是一種針對社會上一些特殊的族群,一般人對其抱持的一種惡劣信念與態度」,其具體特徵有以下四個:
❶貼上可供辨識的標籤
將標籤貼在特定族群,使他們與其他人有所區隔。例如:瘋子、有疾病者。
❷標籤指涉不受歡迎的屬性
社會將標籤連結到不受歡迎的屬性上,例如:瘋子是危險的。
❸被貼上此標籤的人被視為異類
被貼上標籤者,會形成一種「我們」與「他們」的對立感。例如:我們不像那些瘋子。
❹被貼上此標籤的人遭受歧視
例如:在我們的社區中不得建造瘋子的收容所。
▌萬華的歷史
事實上萬華由於早在西元1709年,泉州移民從新莊拓墾到此,以「艋舺」稱之,成為台北第一條市街的雛型。
貴陽街是艋舺興盛的起點,早期漢人常到此地與平埔族人交易蕃薯,舊稱「蕃薯市街」;日治時,改名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並被劃入風化區內,因此街上有不少的妓院。
華西街是萬華區另一條大名鼎鼎的街道。這裡是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也因此娼寮與酒樓林立。
在淡水河淤淺之後,嚴重瘟疫加上民間械鬥不斷,使得艋舺的經濟優勢逐漸消退,因此這裡也聚集了不少商場失意人、行旅病人、離鄉窮苦者,最終形成「乞丐寮」,住有乞食為生的無家者。
最早在1740年就落成的龍山寺,後來又有如青山宮、清水祖師廟等出現,這些當地香火鼎盛的廟宇經常發放物資與許多善心人士捐贈,讓許多無家者得以藉此溫飽。
介紹完相關的歷史,幫各位壯士們總結一下:萬華由於獨特的歷史發展背景,導致萬華地區駐紮更多容易遭受汙名的族群,例如:萬華的「五流」,流鶯、流氓、流浪漢、流動攤販、流動工人。
▌疫情與萬華
有點年紀的壯士們,應該還記憶猶存。
在2003年春,全台陷入SARS危機,自3/14第一起境外感染案例,到7/5台灣正式從世界衛生組織疫區除名,共有664個病例,其中73人死亡,造成全台長達四個多月的集體焦慮與恐慌。
當時台北除了和平、仁濟醫院因為疑似群聚感染而陸續封院引發許多爭議之外,萬華地區也有兩個社群遭到集體隔離:一是華昌國宅居民,居家與集中隔離者總計有775位居民;二是萬華地區的無家者,集中隔離者有160 位。
2003年5月,萬華里長聯誼會發佈聲明稿中說道:
「......遊民、流鶯四處流竄,成為SARS的散播者.......造成萬華區成為一級疫區,頓時成為空城,百業蕭條、人煙罕至。」
許多里長指責和平醫院危機處置不當,使疫情從中正區的院內移轉到萬華區院外,而無家者、流鶯等「偏差者」也被標籤為「SARS的散播者」。
之後由於發生不明發燒與死亡案例,當時聯合報更以頭條新聞發布「水染病毒萬華爆社區感染」,報導台北巿萬華區華昌國宅爆發社區感染SARS;在未經求證之下,蘋果日報更以「社區感染四百居民住以待斃」的聳動標題,渲染社區感染的危機。
當時許多居民與無家者以「疑似SARS案例」為由,被施以與和平醫院同規格的集體易地隔離措施,事後證實這兩個社群並未出現真正的感染案例,也未引發社區集體感染。
對於當時的居民與龍山寺無家者而言,集體隔離無疑是一種汙名化的展現。
先認定他們與其他族群的不同,再將他們視作「帶有疾病的」,並且將「帶有疾病的國宅居民、帶有疾病的街友」視為需要被處置的對象,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最後,再施以行為,也就是隔離。
▌反觀現今新冠肺炎疫情對萬華影響
現今新冠肺炎疫情對萬華影響有哪些?在萬華茶室爆發群聚感染後,除了產業衝擊,負面標籤也不斷出現,網路上便充斥著許多對於萬華的歧視言論。
台北市議員吳沛憶指出,近來聽到許多萬華人受到歧視排斥,甚至有公司要萬華人去採檢才能上班。作家林立青也在臉書發文,他表示在這疫情之下,許多物流快遞不送萬華,讓各服務弱勢的團體變得很困擾。
同時,中華文化總會主辦的「萬華大鬧熱」活動官方臉書今天發文表示,「只有病毒才是這場防疫真正的敵人!」。
文總也發起「萬華加油VIVA BANGKAH」換頭貼活動,期待大家意識到汙名化的危險與錯誤,而非指責染疫的人。活動一推出後,馬上吸引許多破萬人的在地粉專、社團陸續響應。
相較於過去SARS疫情時期,今日對於汙名化的抵抗,也在萬華逐漸成形。
▌結語
蘇珊·桑塔格在她著名的《疾病的隱喻》一書中,指出當疾病成為污名化的隱喻時,將阻止病人們尋求完整的治療。
當肺炎被看成是對於參與茶室文化甚至做為八大行業的懲罰時,許多人便因為害怕被揭露、害怕被列在受歧視的名單裡頭而不願意篩檢就醫。
尤其如果所患的疾病即使「早期發現」也不保證有藥可醫治,那麼病人就與其忍受病痛,也不要因就醫而過著飽受歧視的生活。
新冠肺炎如果也成為一種污名化的隱喻,防疫工作將會更困難,因為人們將可能拒絕承認其過往的生活足跡。
面對疫情,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與同理去對待正面臨高風險的人。我們不應該對疫情感到恐懼,而是更加勇敢,因為我們有機會對他人伸出援手,發揮作為社群協助的力量,才能戰勝疫情。
流氓 怕 瘋子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川普因為促進以色列與 UAE 的和平,被提名202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川普嘴砲歸嘴砲,從消滅 IS、調停土耳其與庫德的衝突、打擊伊朗朝鮮的核武計畫、抑制中俄擴張,以及近期改善的塞爾維亞-科索沃關係,可以看到川普政府在維持全球秩序上著墨甚深,而且頗有成效。
川普政府任內第一份國家安全報告,發表於2017年底。報告中提到美國的三種國家安全威脅,一是恐怖主義(IS)、二是流氓國家(伊朗、朝鮮)、三是競爭大國(中國、俄羅斯)。
如今2020回頭看第一屆川普政府的成果,前兩種幾乎已經無法威脅美國(儘管可能仍困擾區域),只剩第三種競爭大國還在。但莫斯科近年的態度,在北京無窮無盡擴張行為下,與華盛頓的關係變得頗微妙。
怎麼個微妙法呢?俄羅斯當然有對美國進行間諜行動、網路攻擊;在中東地區、在原油市場美俄也多有齟齬。
然而俄羅斯的門口東歐、中亞,正面臨中國的蠶食鯨吞;頗有歷史淵源的蒙古、越南,還有最近很忙的印度,也與俄羅斯增強軍事經濟合作,以防範中國。
俄羅斯經濟表現長期不佳,近來油氣資產又受到新能源挑戰,還得面對沙烏地的經濟攻擊。俄羅斯早已無力與美國爭霸,只能當區域型的強權,現在中國將手伸入歐亞內陸,俄羅斯連區域強權的面子都掛不住。
考慮到戰略現實,美國最後的第三類敵人「競爭大國」雖然指名中俄,但美俄卻有可能(哪怕只有一點點)走上合作抗中的新局。不過這種合作,有可能不會出現在檯面上,又或者透過第三者(例如扶植印度抗中)實現。
川普被提名和平獎是一個訊號,意味國際認同美國領導者繼續維護秩序。而川普的秩序,明白要求各國對自己的安全負責。
北約強化波蘭、中國打擊捷克,刺激了德國重新思考國際關係;美國介入印太,促使四方對話(QUAD)實質升級為四方同盟。三年前世人多半認為川普是瘋子,如今川普的路線已經被理解,美國不僅玩真的,而且諸國無法再作壁上觀。
-
支持本專頁寫更多文章,請加入募資計畫: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support-taiwan
流氓 怕 瘋子 在 有錢人想的都一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杜月笙的氣度與人格高度]:
~當年流氓真君子,如今君子真流氓!
01.
在30年代的上海街上,杜月笙穿著藍色長衫。
身材很瘦,像個教書先生。
真實身份是當時中國最大黑幫的教父。
他身后跟著幾個小乞丐,吹著口哨,對著他喊:
“水果月笙,給點錢!”
杜月笙並不生氣,吩咐手下多給點。
杜月笙14歲闖蕩上海,一開始在水果店做事。
練就了單手削梨的本領,削掉的梨皮不僅薄而且不斷。
江湖上稱他為“水果月笙”。
在杜府裡,熟悉的朋友坐一起侃大山。
也會打趣遞上一隻梨說道:“削一個!”
杜月笙不生氣,削好梨和大家一起分享。
他常說一句話: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脾氣大。
當年上海灘的黃包車夫、短衫階層,也曾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號。
02.
做事看能力,做人看格局。
19歲時,杜月笙便在黃金榮家做事。
剛開始是做黃金榮夫人林桂生的小跟班。
1910年,黃金榮家的鴉片被偷了 。
大佬黃金榮也沒辦法。
杜月笙說“老板娘,我去跑一趟吧!”,林桂生也不在意。
以為是這個青年人想快速出人頭地。
杜月笙找到偷煙土的人,只說了三句話。
煙土就回來了。
“放心,沒人要你命,黃公館裡什麼時候做過人(把人給砍了)啊!”
“但是你要和我走一趟!”
“桂生姐刀子嘴豆腐心,菩薩心腸!”
事情做成了,杜月笙並不居功自傲。
好像剛剛立的大功和自己無關一樣。
黃金榮,想試探他。
帶他去賭場賭博,一下子贏了2000大洋。
黃金榮心想:拿去吃喝嫖賭,那這個青年人就是小混混的料。
如果拿去買房娶妻納妾,那此人貪財,日后必起異心。
可是這個年輕人拿著錢就跑了。
黃金榮也很好奇,讓手下人盯著這個年輕人去干啥。
黃金榮沒有想到。這個年輕人拿著錢,坐著擺渡過了陸家嘴。
到了一個叫金橋的地方,把兩千大洋,
全部分給了一起闖江湖的弟兄們。
黃金榮驚嘆:恐怕我死后,黃埔灘就是杜月笙的了。
黃金榮錯了,短短十年后,黃埔灘就是杜月笙的了。
03.
傷什麼,都別傷女人心,女人是用來疼的。
孟小冬,京劇伶人,上海灘最大的美人,人稱“冬皇”。
杜月笙一直喜歡孟小冬,如果他願意用強。
全上海灘的沒有他得不到的女人。
杜月笙整整愛慕了孟小冬十年。
1927年,孟小冬嫁給梅蘭芳。
之前,心高氣傲的孟小冬不願意給人做妾。
梅蘭芳承諾:“妳過來后,和福芝芳平起平坐。”
孟小冬這才嫁給梅蘭芳,進入梅家之后,
追求孟小冬的人很多,甚至還鬧出了人命案。
加上孟小冬多次被福芝芳欺辱,四年后與梅蘭芳離婚。
杜月笙不但沒有用強,而且放低身段。
用真誠打動了孟小冬,孟小冬從北京到上海跟了他。
而從中做媒的人竟然是杜月笙的二太太姚玉蘭。
這個男人該是多麼有魅力,才能讓妻子如此包容。
孟小冬到上海后,杜月笙寵愛得不得了。
請京劇大師余叔岩到府上手把手地給孟小冬教課。
最后,孟小冬成為余派京劇名角,執牛耳者。
1950年,杜月笙打算全家移民美國。
他數著全家需要辦27張護照。
孟小冬在旁邊輕輕說了一句:
“我跟著去,算丫頭還是算女朋友呀?”
其他人沒聽懂,杜月笙卻聽懂了:
“辦護照的事情暫停,趕快把我跟阿冬的婚事辦了。”
當時,杜月笙常年多病,由於和孟小冬辦婚事,全家錯過了移民機會。
當時的香港缺醫少藥。
杜月笙也錯過了去美國的治療,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但他不虧待女人,直到最后都給心愛的人一個交代。
杜月笙五房姨太太,四位是名旦名角。
名角為什麼都願意跟她?
因為他不冷落女人,五房姨太太都是他的手心肉。
他和段正淳不同,他不讓任何一個女人傷心。
他常說:“打什麼,都不能打女人,女人是用來疼的。”
“女人很傻的,從他愛上你的那一刻,便身心俱付。”
抗戰期間,梅蘭芳寓居上海,拒絕為日本人唱戲。
蓄 鬚 明志,靠賣字畫為生,生活捉襟見肘。
杜月笙派人偷偷去買畫,幫梅蘭芳渡過難關。
做男人做到這份上,大概也只有杜月笙了吧!
杜月笙常說一句話:
“別人存錢,我存交情!”
如此做人,杜月笙被稱為“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
當時上海灘有一句話叫: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
05.
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
杜月笙不識字,卻對讀書人很尊重敬畏。
國學大師章太炎晚年住在蘇州。
對杜月笙這樣的地痞流氓非常看不起。
他的侄子在英租界發生了糾紛。
不得不拉下臉請杜月笙幫忙。
杜月笙擺平之后,自己親自去蘇州拜訪老先生。
臨走的時候,偷偷將一張2000塊大洋的票子,疊成小方塊,放在茶碗下面,顧全讀書人面子。
表達他對文化人的敬仰和尊重。
章太炎是民國的狂人,外號章瘋子。
瘋起來連袁世凱、蔣介石都罵,可是到了杜月笙這裡。
卻從此訂交,亦師亦友。
杜月笙請章太炎當老師,杜月笙之前的名字是月生。
章太炎覺得不夠文雅,讓他叫月笙。
教他讀書,把杜月笙從大字不識的粗人,
成功打造成能寫一手漂亮小楷,穿長衫,滿口儒雅的中國教父。
戴笠早年是流落上海的小癟三,
到杜月笙的賭場賭博,杜月笙一看此人不簡單。
“我給蔣先生寫封信,推薦你去報考黃埔軍校!”
戴笠命運從此巨變,幾年后,戴笠重返上海。
立即和杜月笙定為結拜兄弟,后來戴笠成為通天的人物。
杜月笙一生都讓孩子讀書學習,不沾鴉片和賭博,
大兒子杜維藩不好好學習,杜月笙就狠狠揍他。
杜美如回憶父親,
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問孩子功課。
后代在海外都能靠本事安家立業。
杜月笙一生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什麼文憑。
但他知道識文斷字是本領,他喜歡讓別人叫自己杜先生,而不是杜老板,或者杜大帥。
06.
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兩面光。
杜月笙常說:“我的處世之道,盡在一個誠字!”
淞滬會戰時,為了阻擋日本進攻。
杜月笙把公司所有船沉沒,阻擋日本軍。
上海淪陷后,日本人想拉攏杜月笙。
杜月笙說:“我是一個中國老百姓,礙於國家民族主義,未敢從命!”
同樣是青幫老大的張嘯林,后來當了漢奸。
杜月笙就讓手下親自把他幹掉。
1931年,杜家祠堂建成。
京劇名家荀慧生、程硯秋、梅蘭芳、尚小雲、小翠花、徐碧雲。
楊小樓、龔雲甫、李吉瑞、馬連良、言菊朋等57位三代同堂的演員,齊聚上海,這是唯一一次京劇名家同時登台。
連最愛京劇的清宮慈禧老佛爺都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
這在歷史上號稱“天下第一堂會”!
07.
錢財用的完,交情吃不光。
做人有三碗麵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
1930年,上海法租界工人大罷工。
剛開始是水電工人罷工,后來連環衛工人也跟著罷工。
整個法租界是無水無電,臭氣熏天。
法國人托市長找杜月笙出面調解,杜月笙覺得時機不對。
就推辭“我不行啊,聲望不夠!”
罷工形勢越來越激烈,又來找杜月笙出面。
“好吧,我試試!”
杜月笙給法國人打電話:
“工人要求工資上漲一倍,你看著辦,不然我也解決不了。”
“不行,只能上漲75%!”
“那就75%,就這麼定吧!”
杜月笙在府上召集罷工領袖,問他們希望上漲多少?
杜月笙揮著扇子:“你們要求太低了,我幫你們要到了75%!”
大家歡呼:“謝謝杜先生!”
杜月笙說:“法國人不答應罷工期間付工資,你們看行嗎?”
大家一看工資上漲了75%,都說算了,算了。
杜月笙又搖著扇子:“不過,我決定罷工期間工資我來貼!”
大家驚呆了,那是一筆不少的錢。
這一貼,杜月笙就貼了30萬大洋。
“不要怕被別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
他還常說: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別人。
杜月笙一生仗義疏財,幾乎買了整個上海灘的交情!
08.
大陸解放之後,
1951年的香港,潮濕而炎熱。
他的哮喘越來越嚴重,這一年照全家福,他臥病不起,無法參加,他知道自己快要撒手人寰。
這位曾經上海灘上的中國版教父,一生仗義疏財。
到了香港常常傾囊散財幫助難民。
臨終前僅剩11萬大洋。立下遺囑,如此分配:
“每個太太拿1萬,長子拿1萬,沒出嫁的女兒拿6000,出嫁的拿4000。”
這年8月16日,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天。
他讓大女兒杜美如去銀行拿來一個保險櫃。
杜月笙自己打開,保險櫃裡滿滿都是借條。
最少的一張5000美元,最多的一張500根金條。
有商界大亨,有政界大員。
他自己親自一一銷毀,銷毀的全是錢啊!
兒女們非常不解,都很詫異。他說了句:
“借出去的看上去是錢,實際上是交情。”
“感恩的,會永遠記住杜家的好!”
“不感恩的,你們去要,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我不希望,我死后,家裡還碰刀斧!”
他撕掉借條,別人欠的賬也就在塵世一筆勾銷了。
死前,杜月笙對兒女們說的最后一句話:
“我沒希望了,你們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他是個一生帶刀的人,卻把刀子隱藏在長衫裡,無影無蹤。
做人做到杜月笙這樣,也是絕了!
*從杜月笙一生的傳奇看來,
臺灣近三十年的政壇人物大概只能算是鼠輩了!
尤其是近三年檯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