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樓市泡沫破裂,情景將何如?- 胡月曉
樓市泡沫破裂引發的動蕩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也是中國經濟完成轉型、社會進步所必須跨越的階段;如何約束樓市泡沫破裂衝擊?
樓市泡沫破裂可界定為房價下跌超過13%、並延續1年以上。如樓市泡沫破裂,大概率下的中等假設,房價持續5年下跌、累計達30%後,樓市走勢或將企跌走穩。通貨膨脹受樓市泡沫破裂的衝擊有限,不會通縮;經濟增長大概率更穩健;資本市場或現蹺蹺板效應的繁榮;風險個案或群現,但不會發展為系統性風險;財政收支壓力加大,改革呈現推進良機。
如何界定樓市泡沫破裂
有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泡沫都是破裂後才得以確認此前為泡沫的。實際上,無論何種資產評判指標,對泡沫的事先預警大都是準確的,但市場和一般投資者並不認可,因為趨勢交易總是市場的大流,而泡沫總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情況說明,認識泡沫和利用泡沫獲利,並非是一回事。比如,中國監管部門和管理機構普遍認為樓市存在泡沫,然而樓市依然在分化中泡沫延續膨脹,樓市調控的市場信譽不斷受損,以致部分市場人士甚至將調控政策當作了反向指標。筆者就曾親身經歷聽到某大學房地產教授在講座中說——老百姓都知道房地產價格是不會跌的,政府官員居然不知道。
當然,即使樓市泡沫延續,房地產價格還是有波動的。一般來說,樓市泡沫破裂會引起市場的較大震動和經濟影響,而要產生市場震動和經濟衝擊,房地產價格下跌的幅度和持續時間都要達到一定程度。
從市場公認的海外樓市泡沫破裂歷史經驗看,樓市泡沫破裂後房價下降平均幅度達27%,持續時間平均為4.5年;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西方兩次經濟周期中,15個國家中發生了29次市場公認的樓市泡沫破裂事件,其中最低房產價格下降幅度為13.7%,該樓市泡沫破裂過程持續時間也最短,僅為1年。因此,按照海外經驗界定,一個地方樓市泡沫破裂可界定為房價下跌超過13%、並延續1年以上。持續1年並超過13%的跌幅,這是樓市泡沫破裂的最輕微情況,也是稱為樓市泡沫「破裂」的入門門檻,實際當中樓市泡沫破裂意味著市場趨勢改變,房價下跌和延續時間都會剎不住車,市場震蕩和經濟衝擊都會不斷加大,最終引起經濟周期的改變。
中國樓市泡沫破裂後情景假設
兩個樓市泡沫破裂影響至今,且為國人熟悉的例子,一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裂,日本自此進入「失去的年代」;二是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樓市泡沫破裂(表現為「次貸」危機,實為樓市泡沫破裂),縱使美國股市持續繁榮,訊息產業繁榮,經濟也一直未能走出危機陰影。一些小規模經濟體的樓市泡沫,因其生成和破裂都和國際資本移動有很大關係,不具可比性,不提略過;從一些主要經濟體的樓市泡沫破裂經驗看,樓市泡沫破裂大都引發了金融和經濟的大震蕩,甚至危機。故監管決策人員若非出自私利,必定高度關注此問題,并力爭將泡沫摁在萌芽狀態,不容坐大。中國央行官員曾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如樓市泡沫破裂,會有如何場景?以下幾種或是較有可能的:
1. 樓市價格回落幅度和持續時間「降3走5」。由於中國2010年就進行了房地產市場管控,樓市泡沫雖然持續時間長但膨脹相對較為緩慢,並且城市化進程儘管高峰過去但仍有空間,因此即使樓市泡沫破裂,也會相對溫和。一旦樓市泡沫進入破裂門檻(即下降超過13%、持續1年以上),很可能會延續緩慢下行趨勢,持續3-5年、下跌20%-30%。大概率下的中等假設,房價持續累計下跌30%、延續5年後,樓市走勢或將企跌走穩。
2. 通貨膨脹影響有限。當資本外流引發樓市泡沫破裂時,通常會看到通脹下行甚至通貨緊縮的伴隨現象;當貨幣緊縮刺破泡沫時,價格低迷也是常見現象。一般認為,樓市泡沫破裂引發經濟危機,因而價格低迷是必然的。顯然,樓市泡沫破裂是否引發通貨緊縮,要看泡沫破裂對經濟的影響和引發泡沫破裂的原因。由於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上升趨勢不會變,且資本項目一直未完全開放,因此資本跨國移動衝擊不會是樓市泡沫破裂原因。流動性環境有望保持穩定,並成為泡沫破裂後的對沖工具,因此經濟受到衝擊也有限。加之現代社會食品和能源價格波動主要受供給衝擊影響,其價格波動主要不是需求變化,因而通貨膨脹受樓市泡沫破裂的衝擊有限。
3. 經濟增長大概率更穩健。樓市泡沫雖然增加了金融風險,但其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傷害,還在於損害了全社會的實業投資氛圍。高房價不僅提高全社會的商務成本,樓市泡沫還是資金空轉和金融行業高利潤的基礎,濃烈的投機氣味極大不利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和發展。樓市泡沫破裂之時,將是中國經濟走出2014年至今的「底部徘徊」階段之期,也是中國經濟轉型曙光出現、真正步入新時代的時機。
4. 資本市場或現蹺蹺板效應的繁榮。由於樓市泡沫長時間未破,之前的溫總理甚至回應說房價調控很難,因此全社會形成了房價永遠漲的預期,加上住房持有成本幾乎為零,使得住房最終異化為居民財富持有形式,成為中國充裕貨幣的最大蓄水池,也造成了中國貨幣「存量過多、增量不足」的流動性矛盾環境。樓市泡沫破裂,將使擠出的巨額資金,使得存量貨幣流向實業和資本市場,貨幣結構將改善,從而為資本市場回暖創造良好條件。樓市泡沫破裂之時,就是中國股市騰飛之日。
5. 風險個案或群現,但不會發展為系統性風險。首先持續10餘年的交易管控,已使物業持有相對分散,全社會抗跌能力提高。其次,貨幣政策自主,流動性環境可控、可調。第三,中國金融體系下的銀行普遍規模較大,抗風險能力強,西方樓市泡沫破裂導致金融風險失控的國家,通常是小銀行體系——家數多、規模小、抗衝擊力差。銀行主導型直接融資體系下,金融機構間風險傳染也天然比市場型直接融資體系下低。另外,中國在2020年底已對房地產金融實行了集中度管理,在泡沫未破裂之時,金融機構的風險敞口已得到先行控制。
6. 財政收支壓力加大,改革呈現推進良機。樓市泡沫破裂自然導致土地財政終結,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將加大,中央的責任將加重,國債增發壓力將加大。現代財政貨幣體系下,國債更主要的功能不是彌補財政收支缺口,而是為信用貨幣發行提供國家信用載體工具,這也是現代貨幣理論的基礎。這意味著,中國財政擴張的空間是巨大的;中國的宏觀槓桿率雖然很高,但政府部門槓桿率很低,其中中央政府槓桿率更低。2020年中國實體經濟宏觀槓桿率為270.1%,其中企業部門、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分別為162.3%、62.2%和45.6%,政府部門中地方政府為25.6%,可見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負債擴張能力還是充足的。樓市泡沫破裂,將使原先退出住房市場供應的被典藏住房,重新進入市場,不同人群的財富儲存曝光率將增加,有利反腐進一步推進,或引起新一輪社會治理變革。
該當如何未雨綢繆?
樓市泡沫破裂引發的社會動蕩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也是中國經濟完成轉型、社會進步所必須跨越的階段。樓市泡沫破裂使金融風險得以消除,貨幣新機制建立得以確立基礎;在資金空轉基礎消除,金融服務實體進程順暢後,資本市場也將得以來臨嶄新大發展空間。以下一些措施對於約束樓市泡沫破裂衝擊、促進正向激勵,將是必要和可行的。
1. 謹慎推進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在人民幣成為完全強勢的國際貨幣前,資本項目開放應該謹慎推進,以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衝擊。資本項目有限開放下,一國對貨幣環境的掌控是有效的,樓市泡沫演化進程也可控。
2. 增加持有環節稅、減少交易環節稅。前者有擠泡沫作用,後者則有利泡沫變化平緩。樓市泡沫要麼擠出,要麼以通脹做實。若以通脹做實,將加劇社會分化,不僅會將經濟推入「中等收入陷阱」,還會埋下更嚴重社會危機的隱患。因此,擠泡沫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 提高國債發行規模,為央行開創新貨幣機制建立基礎。依照國債的貨幣經濟學意義,中央國債作為政府信用載體,實際上取代了黃金的貨幣信用基礎保證功能,國債規模須達到一定規模,央行才能在基礎貨幣形成機制中轉向直購資產。多發國債也使政府有財力完善樓市長效機制,如發行特别長期國債建立政府主導住房供應體系,為樓市租售價格提供基準參考等。
原文:金融時報
#經濟 #社會 #民生 #投資
流動性陷阱貨幣需求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歷史新分界:B.C.(Before Corona)屬美國 A.C.(After)屬誰?
著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Thomas Friedman最近寫了一篇文章:《Our New Historical Divide: B.C. and A.C. - the World Before Corona and the World After》。可能有點誇張,但標題非常吸睛。文章內容反而不算突出,只指出因全球一體化和交通發達,所以疫症能在短短數個月內蔓延至全球,感染人數亦以幾何級數上升。然後他的觀察是美國社會文化屬於loose(鬆),東方社會如中國內地、新加坡和香港,因曾經歷無數次災難,所以文化屬於tight(緊),但「緊」文化就反而對處理疫情有幫助。所以他建議「收緊」美國文化,同時政府亦需增加對國人的同情心,以大型財政方案刺激經濟,同舟共濟,共渡時艱。
美國國會即將通過一個2萬億美元緊急經濟援助方案,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加上之前聯儲局的緊急減息和各種unconventional(非常規)流動性提供方案,總額可能高達6萬億美元!
一如所料,貨幣政策已成為一種逐漸失效的「舊藥」,即使息口減至零,重啟無限QE,甚至直接購置投資級別企業債,雖托不起股巿,但對保持債市和銀行系統流動性,當然有頗大作用。財政政策這粒藥較有新鮮感,所以暫時對刺激股巿較有效。方案包羅萬有,包括直接向家庭派錢,但奇怪地,收入愈高,派得愈多!更多錢將放在援助多個行業,包括航空、郵輪、酒店、餐飲等等,細節尚未出來,主要目的是保就業,貸款給企業,條件是不可大幅裁員,不可回購股票,亦限制高管薪酬。當然亦有部分錢將放在擴大各種社會福利,和至為重要的醫療預算,但為數恐怕仍有不足。但無論刺激多大,短期內失業人數仍將急升數百萬。
每個政策都有副作用
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每個政策都有副作用,問題只在權衡輕重,得到的效果,是否值得付出的代價。極端的貨幣政策,長遠下來,會否動搖全球投資者對美元和美債的信心?巨型的財政方案,將把今年原來已高達1萬億美元的財赤,最少再翻倍至2萬億以上!長期下去,情况愈來愈日本化,債台過高,即使不破產,都可導致結構性低利率、低通脹和低增長。
歸根究柢,這是一場全球健康危機,並非金融危機(暫時),所以最重要還是要看每個主要地區的處理疫症方法和成績。最肯定一點,在這次嚴格考試,沒有任何地區拿滿分。中國起步可能有點慢,但COVID-19確比SARS的R0(基本傳染度)高不少,即使更早把武漢封城,能否像對付SARS一樣,完全消滅病毒,不易下結論。不少亞洲其他地區,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至印度,都受到一些讚許,但即使第一波疫情稍為控制得好一點,仍然不可鬆懈,因為有迹象不用等到秋季或明年,英美回來的人已帶來第二波衝擊!多個南半球地區,尤其非洲的疫情已在升溫,值得關注,因為更確保這場pandemic(大流行),將演變為一個endemic——每年捲土重來的風土病。
歐洲方面,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慘况,目不忍睹。兩國的死亡人數都已超過中國,意大利的CFR已到10%,比當年SARS的9.5%更高,怎說都不可能把COVID-19當作流感吧!當然如能進行大規模隨機測試,會準確一點計算到IFR,理論仍必低於CFR不少。英國已開始推銷大規模自家測試裝備,目的就是準確推算感染率。牛津理論傳染病學家Sunetra Gupta發表研究,估計英國的感染率或已高達50%(不太可能,測試結果仍不到10%呈陽性)。如屬實,其實是天大「喜訊」,即是早前的秘密「疫症派對」政策已成功,很多人已擁有免疫力,可以復工。但這政策極不負責任,甚至不人道,等同蓄意感染了大量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家和長期病患者,並把病毒出口到全球!
有些人盯着意大利數據,當近日見到新增個案見頂稍有回落,就鬆口氣變得樂觀。但我提醒大家兩點,第一,西班牙已成為下一個重災區,法國、英國,甚至瑞士和很多其他國家,即使全都執行了各種嚴格隔離政策,不幸歐洲疫情仍在升溫。第二,差如意大利,確診個案的人口比例,仍只有0.12%,而多次提到過的HIT(Herd Immunity Threshold)群體免疫臨界點,估計高達40%至70%!即使真實感染率比確診高10倍,也無非1.2%,距離HIT仍甚遠。所以即使出現第一個峰頂,怎保證不會出現第二個更高的峰頂?
特朗普缺危機意識
美國的疫情,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熱點。即使特朗普不停自我稱讚,自誇在一月底停止中國航班是超明智之舉,後來把歐洲都停了,對疫情有很大幫助。但這做法真的減少了受感染和死亡人數嗎?事實已證明他講的一切都是信口開河的謊言和空話。即使一月已停止中國航班,但仍沒有為疫情作出任何準備。最差是特朗普根本沒有任何危機意識,到今天仍不停自我解脫說誰也想不到疫情這麼嚴重,能傳到超過150個國家,證明他連最基本的exponential power(指數增長)的數學概念都沒有。本以為他也在玩「疫症派對」的險著,但後來才發現他真的甚麼都不懂!
所以美國既沒有有效隔離和尋找源頭政策,最初更缺乏測試儀器,所以初時極少測試、更沒有增購保護衣物和呼吸器等緊急醫療設備。到了今日,測試增加了,加州、紐約、伊利諾和愈來愈多的州份都已進行封城,全國經濟接近前何未見的停擺,但可惜今次亡羊補牢,似乎晚矣!
美國的確診個案已近7萬,死亡人數已過千,但幸而CFR仍只約1.5%。紐約市的情况最令人擔心,人口和面積跟香港相差無幾,但確診個案已超過3萬,死亡人數近300,比香港當年SARS的死亡人數還要高!看到此情此景,實在非常痛心,我曾在紐約地區居住多年,亦經常去公幹,當地極多朋友,現在非常替他們擔心。
除紐約外,另有12個州的個案已過千,Louisiana更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疫區!每100萬人,美國的感染率已達207人,比中國的56高出近4倍!很多專家的基本預測是美國總案例將達20萬,感染率將接近歐洲。最近且有迹象美國疫情轉差,病人數目或將遠超此數,只希望醫療系統能夠應付。
在這情况下,特朗普心又慌了,擔心經濟,所以反說打算在復活節前宣布美國重新開放和復工,亦即漠視Fauci和其他專家的意見!我上周已說明,到最後,人類必須接受與此病毒並存的現實,但最好如中國般,在大致上控制疫情後才陸續復工。如美國到4月中疫情仍在擴散和升溫,公共安全和政治上,特朗普又怎可執意宣布復工?
如疫情控制不了,無論財政和貨幣援助規模多大,仍救不了經濟。特朗普整天怨天尤人,很不成熟地說一個月前美國經濟前所未有的好,全民就業,經濟第一,遠比中國大,怎可能聽醫生一句話,就無限長期停頓經濟!我明白他的焦急,但可惜情况強於人,不用說想當年,連想當月都是沒用的。
大摩最新的預測,非常恐怖,預測美國第二季度的GDP將下跌30.1%,比1930年代大蕭條更厲害!經濟師當然對下半年較樂觀,希望疫情將隨着夏季來臨而消失,經濟將急速反彈,但全年仍將收縮2.3%。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擔心疫情將拖一段頗長時間。
疫情中沒有贏家,所有人都受影響。大摩亦預測中國第一季度GDP下跌5%,然後第二季度反彈1.5%,全年增長仍有3%,我亦覺得有點太樂觀。
中美GDP或拉近
但重點在那裏?請大家小心,討論多年的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出現變數。如大摩等專家的預測準確,亦即是說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和中國的nominal(名義) GDP,將前所未有地接近!以PPP GDP計算,中國早在2013年已超越。以年化計算,再簡單假設中國較高的通脹將抵消美元升值,美國去年名義GDP約21.7萬億,中國約14.3萬億,今年第二季,美國年化名義GDP將跌至約15.2萬億,中國則將升至約14.5萬億,相差不到5%!當然若以全年計,大概率差距仍將有超過四成,除非疫情揮之不去,美國無法全面復工。當然要指出美國人均GDP仍是中國5倍多,核武數量則是中國的20倍,更添風險。
但無論如何,說回到B.C./A.C.的歷史分水嶺,感覺上,這次疫情,中國受傷也很重,但或許亦是另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本來B.C.前,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需時可能十年,但在A.C.後,這個時間會否大幅縮短,或者不到5年,甚至更短?美國經濟近70%為消費,即是服務業,亦即是最受疫症影響的部分。中國經濟也受嚴重打擊,尤其進出口貿易和製造業,初期面對supply shock(供應震盪),到現時逐漸復工,又面對全球的demand shock(需求震盪)。但幸而中國經濟佔比最大的仍是投資,約50%,消費則只佔40%。中國的主要刺激方案仍未出台,保守一點,先看清楚,保留實力是好事,希望續以減稅降費,刺激消費為主導,再加以適量的減息降準,和5G跟醫療為主的基建投資。
這次疫情亦將影響A.C.未來的中美貿易關係。本來今年將進行第二階段貿易談判,重點將針對中國的工業政策和補貼國企問題。但如A.C.後,美國大量企業受政府拯救甚至國有化,有人估計或將高達GDP的25%,那麼美國憑甚麼批評華為?到時波音可能已成為國企(暫時仍抗拒)!
即使特朗普連任,不用選上Sanders,美國經濟制度經已嚴重往左轉,資本主義名存實亡,差不多連MMT都用上了,還不是已變成社會主義!
19世紀末,美國經濟規模開始超越英國,但以英鎊為全球儲備貨幣本位的情形仍未立刻改變。再要等50年,Bretton Woods制度成立後,英國才勉強把英鎊本位的寶座拱手相讓給掛鈎黃金的美元,其間英國著名經濟學家John Maynard Keynes,還跟美國財政官員Harry Dexter White有一番龍爭虎鬥。但請大家更需留意一點,美國超越英國後,美元正式取代英鎊之間的50年,亦正是人類史上最動盪的時期,包括兩次世界大戰!貨幣政策的不平衡和不協調,被認為是誘因之一。
不少人已把今次全球抗疫形容為一場另類世界大戰,亦不為過。只希望所有人看清楚,共同敵人為病毒(和氣候變化),而並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族群。但願A.C.的世界,比B.C.更和平!
(中環資產持有波音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流動性陷阱貨幣需求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一篇文《一切問題源於「全球化」?》提到「流動性陷阱」一詞,有不少讀者希望我能解釋一下。
所謂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指當利率水平降至相當低的水平時,具體點講,當美債和現金都是零息,同時對經濟前景不樂觀,人們寧願持有現金(美元),最後令傳統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去了刺激經濟的作用。而我上一篇文章最後亦提到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如央行強行入市買企業債、ETF、股票等證券,可能會是美聯儲的最後王牌,但王牌一出,將會令全球資產市場進一步扭曲,帶來的資源分配和長遠社會問題不堪想像。
我2016年5月時曾寫了一篇名為《傳統經濟理論過時》的文章,當中以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貨幣理論解釋了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同時推論了貨幣政策的盡頭是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今天,感覺像是在繼續走同樣的路......
--------------------------------------------------------
傳統經濟理論過時 美聯儲不排除實施負利率 (寫於2016.5.16)
聯儲局主席耶倫急轉軚,表示不會完全排除實施負利率的可能性,向趨勢低頭。筆者之前的幾篇文章曾多次強調,以目前全球宏觀經濟條件來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反其道而行去加息,更遑論進入加息周期。負利率已是一個趨勢、一種手段,其他部份目前利率水平較高的國家,如澳洲、中國未來趨勢只會進一步減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帶頭量化寬鬆,大開印鈔機、降息救經濟﹔歐洲緊隨其後實施量寬,部份歐洲國家更帶頭減息至負利率﹔日本央行自安倍上台,實行安倍經濟學,同樣實施量寬,瘋狂印鈔,最近也減息至負利率。金融海嘯後,各國已習慣動不動就開動印鈔機,久不久就降息,貨幣政策成了國與國之間的一種搏奕。負利率或極低息環境將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奇怪的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各國已多次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按傳統經濟學理論,應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Hyperinflation),然後各國應該要加息以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加息最後又會引致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最後經濟衰退 (Recession),這視之為經濟周期 (Economic Cycle)。這樣的經濟運作模式多年來未曾改變。然而,現時大家所能看見多次量化寬鬆後的情況是「經濟增長率低,失業率偏高,沒有明顯通貨膨脹,利率處極低水平」。原因為何?
根據經濟學中,著名的*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QTM)︰
MV = PQ
M - 貨幣供應 ;
V - 貨幣流通速度 ;
P - 物價水平 ;
Q - 各類商品的交易總量 (可視為實質GDP "Real GDP")。
傳統經濟學認為V和Q的變化不大,可視為constant,因此當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M (money supply)會上升,在V和Q不變的情況下,P必然會上升,因此大家都很怕hyperinflation的來臨,亦做定了加息對抗通脹的心理準備,認為不久將來進入加息周期是必然的事。然而,事隔多年後的今時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情況並非如此,錢印了許多,而hyperinflation並沒有到來。
原因是V和Q並非永恆不變,以目前世界宏觀經濟情況為例,產能過盛情況嚴重,令Q處高水平未能有效消化,因此過往幾年Q是一直在上升軌中,而並非不變。海嘯後,全球信貸收縮,V (貨幣流通速度) 相比以前大幅下降。根據MV = PQ的公式,V的下降實際上抵消了M的上升,加上Q上升,因此P (普遍物價,並不代表資產價格) 很難會上升。在低通脹,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家所期待的加息周期將遙遙無期。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後,世界宏觀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經濟常態,傳統的經濟思維模式已不合時宜。現時全球信貸系統出現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銀行有錢但不願貸款,特別是貸款予中小企做生意﹔想借款的中小企又借款無門。平錢周街都是,銀行出現水浸,因為印出來的新錢全部留存於銀行體系,量寬印錢只能增加貨幣基礎,而不是M2,只有M2增加才是真正可以令貨幣供應上升,沒有銀行體系的乘數效應 (Multipier Effect),貨幣供應實際上沒有大幅增加。
以目前情況來看,市場是處於流動性陷阱 (Liquidity Trap),V處極低水平。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設處境,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 (即像目前情況),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或是銀行不願貸出資金以致資金鎖死在銀行體系。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沒錯銀行體系十分充裕,但未能有效推動經濟,主因是資金沒能有效投入實體經濟。銀行只願貸款予有磚頭抵押的按揭貸款 (Mortgage Loan),Mortgage Borrower借得貸款用來買樓自住或投資,間接又推高樓價;銀行又十分願意低息貸款予私人銀行客戶 (Private Bank Clients),僅1厘多資金成本借予客戶投資 (投資股票或債劵),間接又推高資產價格。以上兩種銀行很願意貸款的客戶,利率低至1%多。對於中小企貸款,越來越嚴謹,P+ 的利率想借也借不到,根本就是銀行不想做,但對有磚頭抵押借investment loan又十分願意做,借8成予你投資,又推高資產價格。新增的資金並沒有有效投入實體經濟,反而去了投資,結果是資產價格被推高。在市場普遍物價沒有大升而資產價格卻持續上升的大環境下,有錢的人會越有錢,貧窮的人會越貧窮,中產階層繼續窮忙,無產階層被市場懲罰。
其實以上的MV=PQ公式,可以同樣套用股票或住宅市場,結果也是一樣。以香港住宅市場為例,M=住宅市場內的資金;V=住宅市場內的資金周轉率;P=樓價;Q=預期住宅供應。根據傳統分析,M上升所以P上升,但以目前來說卻不一定對。自政府推出一系列辣招後,市場交投跌了很多,即V大幅下跌,表面上抵銷了流入市場的資金增長,預期樓市會因而冷卻。這是政府的算盤,而普遍市民當時都是這樣想,故樓價在辣招推出後曾短暫出現調整。
然而,香港住宅市場的關鍵其實在於Q。首先,一系列辣招的推出雖令V大幅下跌,但V的下跌同時鎖死了二手市場供應,Q 因此也下跌。在房屋本身已潛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辣招再鎖死二手供應,Q下跌的幅度比V更大。當市場預期Q未來的增長比住宅需求的增長落後,M會上升得更快,繼而令樓價屢創新高。任何政府政策,包括推出各種稅收、收緊按揭成數等所謂的需求管理,表面上限制M的增加或令V下跌,但實際上都會使Q下跌,令市場乾升。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常態下,傳統的經濟理論已經不合時宜,但理論框架仍然有用,只是分析時需要將新經濟常態下的所種因素加入考慮再加以分析調整,否則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大家必須接受,新經濟模式下,極低利率或負利率將會是趨勢、是新常態,繼續複製以往成功模式經營傳統實業、投資住宅已經沒有優勢,而經營非傳產業、大數據平台投資、資本運作、錢搵錢的投資才擁有明顯的優勢。各位要在新時代來臨前想清自己的發展路向,同時為自己的多種被動收入來源作好準備。
*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一個國家的名義利率反映了該國預期的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實質利率(或可理解為實際回報率),也就是說造成各國名義利率不同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不同。在投資者可進行自由的國際投資的情況下,各地的預期實質利率趨於相等。如果出現了不相等的情況,投資者為追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就會進行套利活動,而套利的結果又使各地的實質利率趨於一致。
Starman
2016.5.16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