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理想生活的藍圖,有人夢想出人頭地,有人立志環遊世界,有人追求恬淡自適,有人安於平凡踏實。《#派特森》的派特森從周一到周日,每天看似一成不變複製貼上的生活中,他隨時保持詩人敏銳的五感,留心周遭細微的風吹草動,帶著外冷內熱的感性適時寄情文字,似乎靈感處處俯拾即是。當旁人喋喋不休抱怨著忍無可忍的煩惱瑣事時,他知足常樂,真心擁抱樸實日常中最美麗的詩篇。
⠀⠀⠀⠀⠀
派特森是一個位於美國紐澤西州的城市,而吉姆賈木許的剛好,裡面住著一位名為派特森的公車司機。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浪漫的身份,閒暇之餘會讀詩,寫詩,受日常生活與謬思女神蘿拉所驅動。每天早晨,無需等待震耳欲聾的鬧鐘大肆咆哮,一支靜靜滴答的手錶便能從睡夢中將其喚醒,即使七天裡他與蘿拉都以不同的姿態在床上迎接晨曦的灑落,但是睡眼惺忪時親暱的一吻是未曾省去,彼此的深情存在於習以為常的兩人世界裡,不因時間而淡化,因成為默契而昇華。
⠀⠀⠀⠀⠀
隨手拿起火柴盒,幻化成情詩,午休愜意的便當盒,也隱含想像,啤酒杯中的泡沫,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詩意。右手開車左手寫詩,看似細火慢煮與世無爭的沉悶,被派特森充滿情感的雙手捧得豐富而溫暖。在他看似樸實無華的生活裡,導演鏡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伴侶之間的親暱互動,例如他為她讀著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詩作的美好畫面,都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瑣碎,舉手投足卻流露了彼此小心翼翼的呵護憐惜與妥協退讓。
⠀⠀⠀⠀⠀
蘿拉天真浪漫,像個愛作白日夢的孩子,房子裡所有牆壁、窗簾、床單都是她恣意揮灑的畫布。每一天都有新的夢想,圍繞在派特森身旁,今天說著杯子蛋糕的商機,明天跳到創作歌手的憧憬,又不停展示親手繪製的全新服裝與居家布置,每個角落都是驚喜,就好似派特森寫詩的靈感來源。相反地,派特森散發出木訥寡言、低調內斂的穩重性格,蘊含對周遭細微變化無比敏感的詩人靈魂。如同吉姆賈木許鐘愛的紐約派詩風,不追求詞藻堆砌,不崇尚文以載道,詩歌應如實寫下生活細節,體會日常韻味,回歸到文學本質最單純美好的原始樣貌。
⠀⠀⠀⠀⠀
即使個性看似相距十萬八千里,對生活的態度卻是有如天造地設般相互契合,即使早已習慣彼此陪伴的生活,始終不曾將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讓人看見情感維繫最困難的部分。
⠀⠀⠀⠀⠀
蘿拉每天為張羅晚餐費盡苦心,希望能煮出最健康美味的食物,想休息一天偶爾不開火,也不忘先詢問派特森的意見。當派特森每天下班回家後,蘿拉總發自內心的主動分享白天各忙各的細節,成為彼此心靈緊密的重要環節。即使派特森被動的個性導致始終緊守著秘密筆記本,但她總希望有朝一日世人能看見愛人那美麗的文學創作,不停從旁鼓勵、柔性勸說。
⠀⠀⠀⠀⠀
派特森厚實內斂的愛,除了詩作中屢屢傳遞出的深情,也展現在導演刻意重複捕捉的鏡頭之下。這些健康卻看起來不太合他口味的食物,嘴裡說著好吃卻不停拿起水杯一飲而盡。工作整天飢腸轆轆的同時,看到桌上的熱騰騰的愛心晚餐,還由衷的對蘿拉說出感激之情。雖然一支吉他對他們來講是多一層的經濟負擔,卻在反覆思量後答應了她的央求。工作上的一些插曲,也輕描淡寫的三言兩語帶過,就是不希望猶如天使下凡的她有一點擔憂與煩心。
⠀⠀⠀⠀⠀
這些零散瑣碎的樸實細節,這些不變又多變的日常畫面,都在詩與電影裡被溫柔賦予了平凡中的不凡。
⠀⠀⠀⠀⠀
每天吃完晚餐後,派特森會牽著家裡的英國鬥牛犬在附近散步,順便在轉角的酒吧裡喝杯啤酒,小酌放鬆。白天在公車上觀察著形形色色的乘客與聊天內容,晚上則在酒吧裡留心著來來去去的人們和各種故事,狗狗則溫馴的趴在店外等待,日日都相同,卻也天天都不同。不論是有人轟轟烈烈的分手,有人在角落下棋,牆上多了張照片,常客帶著親戚出現,戲劇性的殉情插曲,還是路旁洗衣店的饒舌歌手,生活處處滿是驚喜,轉角也能遇見詩意。派特森知的知足常樂,在 Adam Driver 處變不驚的內斂詮釋之下,宛若詩句紛飛意在言外,曖曖內含光。
⠀⠀⠀⠀⠀
《派特森》令人感觸良多的地方在於,我們總是抱怨生活中百般聊賴的一成不變,也一直放大不請自來的起起伏伏,但其實很多事都是心隨境轉,也許離我們遠去的事物可能永遠都不屬於我們,真正所擁有的一切都未曾好好珍惜,總是執著於失去什麼,忘了回頭看看我們手中還握著什麼。日本旅客交給派特森的筆記本,那一張張空白扉頁,象徵的是更加豐富的無限可能,因為生命有太多莫可奈何,態度、心境與雙眼才是決定我們生命是否精彩的關鍵,請記得,要成為的是自己眼裡最自在的樣貌。
⠀⠀⠀⠀⠀
⠀⠀⠀⠀⠀
「我們身上究竟存在多少『真實』的自我?那存在於我們身上的,是貨真價實的『自我』嗎?它是否貨真價實到足以抵禦,社會性共同規範所帶來的一切暴力?比起穿上能夠凸顯個人風格的服飾,我們往往更想穿上那些大家都會覺得漂亮又可愛的衣服,讓大家稱讚自己好漂亮、好可愛,不是嗎?具有個人風格,是孤獨的。我們真的耐得出那種孤獨嗎?
⠀⠀⠀⠀⠀
歸根究底,所謂的幸福,會不會就是那些更隨處可見、更平庸無趣的事物呢?」
⠀⠀⠀⠀⠀
——《#片斷人間》岸政彦
「派特森詩」的推薦目錄:
派特森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期有感: 這幾天網路上的憤怒的確要淹沒彼此,而所說的都無法真正傳遞,只剩下貝殼裡的回音,餘味甚差。
這讓我想起電影《派特森》,怎麼樣從無著生活中能汲取詩意與自在。真的好懷念電影院啊!人還是需要某種儀式吧,我想,至少我是這樣。
然後也想到了《給下一輪盛世的備忘錄》,這本書我曾有一年都隨身帶著,當成抗體一樣。剛剛讀到一段,跟大家分享:如果要我為新的太平盛世選擇一種吉祥意象,我會選出以下這一個:詩人科學家乍然敏捷一躍,將自己揚舉於世界重力之上,顯示出自己雖有重量,但卻擁有掌握輕盈的奧秘;許多人視為時代活力的東西──噪音、侵略、加速、咆哮──屬於死亡的領域,就像停放鏽朽舊車的墳場一樣。
(我們最近在社群上看到的那些因惶惶而產生的叫囂與憤怒,不就是投射後半段所言嗎? 那些憤怒的宣洩,詆毀的起手勢,表象可能是顏色,更多是呈現對死亡的恐懼,與它如今具象的靠近,恐懼果然是千面人,讓人會換了一個面貌,如此屈服地走入長夜)
派特森詩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愛情並非恆久忍耐、富有恩慈、或謙遜的。
愛是亂七八糟的、糟糕的、自私的...大膽無畏的。
愛情不是找到你完美的另一半,而是那個過程
―—那個不斷嘗試、極力伸手、而失敗的過程。」
“Love isn’t patient and kind and humble.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and bold. It’s not finding your perfect half - it’s the trying and reaching and failing.”
Netflix 電影《#青春未知數》(The Half of It)由《面子》華裔美籍導演伍思薇(Alice Wu)執導,甫榮獲 2020 翠貝卡影展最佳劇情片。
看完《青春未知數》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雖然披著青春成長愛情電影的外皮,並點綴著校園同儕、同志情慾初探和美國第二代移民等議題,但最終它並沒有囿於這樣常見的YA電影框架之中。比起《#性愛自修室》和《#愛的過去進行式》它顯得更加成熟,也不會只在乎誰一定要跟誰在一起。而對照《#虎尾》和《#別告訴她》,美國華裔的隔代疏離和種族問題也僅是點到為止,沒有拘泥在自己的成長背景追根溯源,而是更聚焦在當下的時與地。
追根究底,它並不是一部合格,或說是符合想像的愛情電影,片頭一開始就開誠布公地明示了,這不是一個擁有美好結局的浪漫喜劇。然而,他卻也因此走出了自己的全新樣態,將一名在美國中西部小城鎮中,一個不起眼的華裔女孩,所會遭遇到的親情、愛情、友情,以及對於人生的各種懵懂和撞牆,都多少沾染到一些。主角在當中透過老電影、繪畫和詩詞文學,對照人生價值觀的哲思探究,也頗具詩意,甚至偶爾讓人聯想到賈木許的《#派特森》。這麼來說,從《親愛的初戀》到這部《青春未知數》,同志青春電影的路,彷彿又拓得更寬一些了。
伍思薇導演本身即是一名出櫃同志,正如同《#燃燒女子的畫像》的 Céline Sciamma 一樣,她們鏡頭下的女同志是不需要刻意獨樹一格的,而情慾也不是那麼非黑及白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片也都是由女性攝影師所拍攝;《燃燒》Claire Mathon、《青春》Greta Zozula)。伍思薇導演談起本片的創作起源,是當她年輕時出櫃的時候,第一個讓她心碎的人不是女性,反而是她的一名直男友人。在本片中一男兩女的主角三人之間,那種有時是純粹友誼有時又浮動著曖昧的潛力,是有機且引人入勝的。
“I always thought that there was the one right way to love. But there are so many more ways than I knew." 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關於愛與情,其眾多面貌與可能性的電影。可惜受限於篇幅和整體的節奏分配,電影前半段感覺太久才進入狀況,而後半段有顯得收得有些草率,也許這樣的題材可以改拍成迷你劇集會更為適當。
一幕兩位女角一起泡溫泉的畫面,水面完美映出了兩人的臉部倒影,呼應了片頭主角所口述的典故:古希臘人相信人類原先有四隻手、四條腿和兩張臉,快樂而完整。直到有一天被神明劈為兩半,落得人們終其一生遊蕩人間,找尋自己所遺失的另一半、無止無盡地嚮望。
-
#NowWatching #TheHalfOfIt Netflix
派特森詩 在 黃以曦- 之前聽聞一些關於《派特森》(Paterson)中的詩的評論 的推薦與評價
之前聽聞一些關於《派特森》(Paterson)中的詩的評論,他們笑著說,那位公車司機的詩,寫得真是不怎麼樣、真是爛啊。雖然只是些閒聊,我卻聽了就念念不忘,感到沮喪, ... ... <看更多>
派特森詩 在 [好雷]《Paterson派特森》淺談美國現代詩-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與其說《派特森Paterson》是在拍「詩」「詩人」或者「詩人的城市」 我自己倒是覺得它更像導演賈木許對於"美國現代詩"的致敬那種有別於大英帝國背負 ... ... <看更多>
派特森詩 在 [好雷] 派特森Paterson,書寫詩人之城-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看這部巴士片,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個地方真是太美!尺度小、社區密集、公共運輸發達、有環繞的小山丘起伏、有如畫的天際線景觀、森林背景前有教堂尖塔混以紅磚工業遺產、甚至走到市郊還有河谷鋼橋與大瀑布,這是哪裡呢?
對美國地理與英語詩所知有限的我,是慢慢看下去才知這地方是真的,就叫作 Paterson, New Jersey ,就是片中一再提到的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當醫生工作居住的地方,他也以地名為名出了長篇敘事詩集《派特森》。那一部實地取景、真人取梗、連主角名字都取「派特森」的電影,會怎麼致敬或怎麼描繪詩人與地方呢?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看完電影《派特森》後,回家查了查敘事詩集《派特森》,我對詩的鑑賞仍是半調子,但總是對脈絡抓到了一兩分。如主角對日本詩人介紹的,威廉斯是醫生,從 1912 年起一生在「這裡」當家庭醫生並寫詩。更準確說是在同一條 Passaic 河下流不遠處的 Rutherford,總之和派特森很近,主角開巴士半小時就到。
威廉斯是意象主義運動的詩人,日後演變為現代主義詩派,和20世紀前半的學院派大相徑庭,強調用詩直接捕捉日常生活人事物,就像繪畫一樣,而不用以文字說明什麼抽象概念。正逢 20 世紀初美國工業發展成熟、移工生活與勞工處境漸受重視,威廉斯的詩材取之於每日行醫接觸的勞工家庭百態,以詩為他們發聲。
威廉斯白天工作、晚上寫詩,本片男主角派特森學了;威廉斯從日常所遇人事與所見景象寫詩,派特森一樣學了;威廉斯是個行醫詩人,派特森就是個行車詩人,公車上的人生百態都是他的素材。壓抑的派特森在本片從不主動提起詩與威廉斯,但只要有人一提他就很忍不住要深談下去,根本就把威廉斯當詩人志業的標竿呀!
派特森,昨日的不凡
派特森不只威廉斯,還有好多當代市民引以為傲的名人,本片的巴士路線上可以看到好多雕像公園或紀念碑,晚上主角去酒吧則和老闆如數家珍地討論名人牆上的豐功偉業。看看今日、想想昨日,派特森一直都是充滿動力的城市呀!
派特森的起源就是動力,就是電影中的大瀑布 The Great Fall of Passaic River,派特森於 1791 年的創始就是開發這瀑布發電以成為獨立的工業聚落。 19 世紀後半起,派特森更是繁榮的紡織工業「絲城」,除此外還有火車頭與軍火工業,見證美國工業革命崛起壯大,也留下本片公車路線上與天際線上隨處可見的工業遺產。
於是派特森成了移工之城,有西班牙人與阿拉伯人,演變到今日已是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城市,不過 19/20世紀之交最大宗移民還是「義大利流離」中來美的拿坡里織工。歐洲工運意識也隨著義大利人傳進派特森、蔓延到全美,在多次有勝有敗的勞資衝突中爭取了現代工安、工時、童工等立法,最著名的是「 1913 派特森紡織大罷工」。
義大利移民帶來的除了工運還有政治運動,美國著名的無政府主義領袖 Luigi Galleani 就定居派特森、把派特森打造成革命重鎮、在此編輯革命刊物 La Questione Sociale 、並領導了 1919 美國無政府主義者炸彈襲擊案;同樣定居派特森的弟子 Gaetano Bresci ,則是本片學生妹提到的「刺殺義大利國王 Umberto I」事件主角。今日平靜的小城派特森,過去真是風起雲湧的城市呀!
派特森,詩人之城
但學生妹話鋒一轉談到了死刑,談到這個當代美國人就無為也無言了。且不論應不應廢死、且不論無政府主義是對是錯,至少這些運動先驅們是有理想志業不顧一切推動的。那今日的派特森呢?學生妹唏噓又自戀地「無政府主義者只剩你和我」,有三分孤芳自賞的傲氣,恐怕也有七分補捉到現實。
本片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梗,是雙胞胎,公車上天天都有不同的雙胞胎,彷彿人人都有第二個我,這梗在指什麼也只能隨人解讀。而基於對派特森過去與現在的關注,我的解讀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歷史的雙胞胎,覺得我就是他的轉世投胎、當代傳人。學生妹也許覺得她是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傳人、派特森覺得自己是威廉斯傳人、十歲小女孩覺得自己是艾蜜莉狄更生傳人...
不只巴士司機是詩人,十歲女孩也是詩人,其他類似的詩人魂也散在各個角落。永瀨正敏飾演的日本詩人,儼然帶著朝聖「詩人之城」的情懷來訪,開口就很好意思地「不好意思,您也是詩人嗎?」派特森膽怯地否認了但可沒騙倒他,這才「啊哈」一聲留下禮物給司機詩人開啟新頁。
以前,胼手胝足打拼奮鬥的派特森是勞工之城;現在,生活豐足穩定的派特森成了詩人之城。以前,威廉斯以詩書寫《派特森》的勞工眾生;現在,賈木許以影書寫《派特森》的詩人眾生。當代詩人之城的詩人們,不是什麼神聖的大師,而是如 20 世紀初勞工般心懷夢想載浮載沉的大眾。本片司機主角派特森,只是瀑布城市派特森眾生的代言人罷了。
派特森,今日的日常
終於要來談電影內容了。本片一週七天、日復一日,清晨起床嬌妻蜜語、早上開工環遊城市、後照鏡裡回視眾生、下班靈感匆匆筆記、回家傾聽嬌妻事蹟、帶狗上吧細數名人、笑看羅茱分分合合、夜深地窖振筆疾書、醒來仍舊怯於示人...
本片雖說得很好聽,是以詩捕捉日常角落與時時刻刻的靈光,但這當代派特森的日常角落與時時刻刻靈光在哪了?說穿了只是小確幸與小鄉愁,當然在生活富足穩定的社會裡這些「小」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本片針對司機主角的神仙美眷生活拍起來,顯然他自己也是很疑慮的。
看嬌妻連自己寫什麼詩都不知道,就只覺得老公出版一定大放異彩,自己則幻想成為烘焙達人、成為創作歌手,但一把吉他好幾百塊不手軟、也好幾百塊的鬥牛犬買來玩玩都丟給老公照顧,然後自顧自地把一套黑白品味蔓延滿屋... 這生活與其說浪漫,不如說不食人間煙火,甚至未必能收支平衡。老公往往聽得臉都綠了但愛妻最大,想說什麼還是都硬生生吞回去。
本片也不只派特森,別人都有類似的庸碌處境。酒吧老闆談起名人堂上的運動與藝文英雄如數家珍,但自己生活還不是沈迷賭博還拿老婆的錢去?茱麗葉口口聲聲要分手卻一直復合、羅蜜歐口口聲聲愛情最高卻一直糾纏威脅,相較之下家裡一堆狗屁倒灶的交接司機還算是有自覺地悶聲承擔下來了。
派特森,詩人的平庸
這種不滿意卻又不想改變的生活,就是本片描繪的「日復一日」。百年前的派特森勞工祖先們也是日復一日,卻從非人處境努力翻身;百年後派特森的派特森一家,舒服規律的日復一日正面說來是小確幸,反面說來卻是走入一攤死水,不願說破不敢改變只放它這樣過下去。反應到派特森寫的詩上,看起來很有威廉斯「只要事物、不要概念」的詩路,卻只是寫些「我走到哪、在哪坐下」等等流水帳;偶有靈光一現的「小時有三種向度」,這靈光也不知收向何方。
沒辦法,生活沒什麼可圈可點、巴士上的人沒什麼可圈可點,仿威廉斯風格直接寫人寫事當然也寫不出什麼,因為生活已瀕臨枯竭、文思當然也只能枯竭,甚至因為仍能成詩而可以躲在平庸裡不出來!同樣直接寫人事物,尚未進入成人庸碌循環的十歲女孩寫 "Water Falls" 就靈動有趣,畢竟那就是純真孩子認識世界之巧的心花怒放呀!倒是令派特森回想起了派特森的泉源:那個生生不息推動小城巨輪的瀑布。
耽溺在日復一日中久了,一次驚愕的破格就把人的空虛打回原形,看派特森巴士拋錨了多徬徨失措?一次驚喜的破格一樣把人打回原形,杯子蛋糕賣了兩百多塊就得意忘形起來,慶祝的心失了節制與理智,平常保護得好好的私密筆記本放錯地方被咬個稀爛,平常我們文思一來忘了備份只剩一場空,也差不多。
文思與才氣不是問題,生活與心志之本是否健康才是問題,派特森平日當個詩人欣賞生活,恐怕已慢慢走進以詩避世的死胡同裡。鬥牛犬是來幫派特森一把的,寫些不痛不癢的流水生活詩碎了就碎了,還不如讓你打掉重練重審自己與生活。回到派特森城市源流大瀑布,收下空白筆記本,回家又是日復一日的上床起床,但日日避世的私人筆記本已不再。
早起再看嬌妻一眼,星期一的派特森會做出改變、過起不同的生活嗎?抑或未必要對生活做出改變,那派特森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以詩人眼光放下自己好好擁抱這生活現狀之美嗎?
本片一方面架構了不上不下的日常、另一方面丟出了很多派特森名人與景觀典故,顯然潛隱著一個蠢蠢欲動的超越理想;然而本片同樣體貼,並沒有直指這個日常生活是對是錯,這種不上不下的生活還是能隨遇而安地過下去,也不失為一種平安知足。最後一鏡並沒有下明確結論,只是讓我們知道新的一週心理基礎已然不同,接下來就只是不同觀眾不同選擇的問題了。
《派特森》這片很平靜、很日常,閒散地沒什麼戲劇化橋段,城市景觀倒是優美、家庭生活則是甜蜜又帶點小趣味,聽 Adam (the) Driver開車念詩雖不知所云但也頗有韻律,只是令人不知故事曲線導向什麼課題。如能把這片從主角派特森擴大到城市派特森,試著補捉屬於這城市的詩人名人梗與歷史地理意象,就能發現本片古今對照描寫現代生活的用意,很有意思。無論如何,下次如有機會去紐約,一定要順道去瞧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RNg42G1n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79.2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6176349.A.709.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79.243), 02/05/2017 02:14: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