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到歷史的某一天】
我本身並非一個愛追劇的人,看電影也很挑。相對而言,我比較喜歡看書,大概因為閱讀的想像和研究空間較大,可以按自己的節奏,邊看邊上網查證邊做筆記。
但這幾天《#浪客劍心》系列電影(台譯:#神劍闖江湖)在Netflix新上架,讓我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盡情追看。這一連四套的電影,皆是改編自我兒時很喜歡看的同名動漫,大概也是不少人的同年回憶。
動漫改編成真人電影,往往弄得不倫不類,大多悲劇收場。《浪客劍心/神劍闖江湖》系列電影,儘管還是受到技術所限,始終無法完美呈現出原本動漫中那些違反人體力學的招式動作,但至少以整體觀感而言,仍是非常精彩好看、絕對值得推薦的一齣電影。
然而,我當初喜歡上《浪客劍心/神劍闖江湖》的原因,並不單單是因為精彩的招式與畫面,更是因為觀看過程能夠讓我,走進一個本來並不認識的世界。因為看過動漫《浪客劍心/神劍闖江湖》,我才開始對日本武士文化產生興趣,唸大學的時候更學起了劍道。
一直以來,我對歷史皆有著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大概因為透過歷史,我彷彿能夠穿梭時空,回到那個理應陌生,但卻偏偏感覺熟悉的時代,回到歷史的某一天。這一個又一個的歷史題材,就像是心靈和頭腦上的一次又一次遠遊,讓我換上不同的衣服,體驗生命的豐富。
談到我對歷史的興趣,大概就要感謝我的啟蒙恩師:日本遊戲軟體開發公司Koei光榮。它的經典電腦遊戲《#三國志》系列,使我對中國歷史和地理產生了興趣;《#成吉思汗IV》讓我對中亞歷史有了濃厚的好奇心,到了今天仍想穿越中亞四斯坦,親身走一遍「絲綢之路」;而《#大航海時代》則使我迷戀上海洋和殖民地色彩,啟發了我在大學年間跑到 Cuba 古巴、Guatamala 瓜地馬拉/危地馬拉和 New Orleans 新奧爾良等地旅遊。
那些啟動我探索的火花,大多只是源於當初一個不明所以的回應。這些回應很多時候看起來根本微不足道,說穿了可能只是剛好遇上了某個好玩的電腦遊戲、電影或動漫。但隨著這樣的某個回應,我就像愛麗絲一樣,一步一步走進了那個充滿未知的仙境,開展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探索旅程。
因為對歷史的好奇心,我曾經幻想過自己是否要把歷史研究,變成自己的職業。同樣地,因為對旅行探索的熱情,我也曾經幻想過自己是不是應該從事跟旅遊相關的工作,甚至放下香港所有,成為一個旅行家,「無拘無束」地浪跡天涯。
在2017那年,接觸Human Design人類圖已經快兩年,但認真好好把學到的運用在生活中,大概就只有半年經驗左右。當時我做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個抉擇,同時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有意識地運用「薦骨回應」下決定。我決定裸辭,離開做了八年的穩定工作,渴望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新道路。
那段時間可算是我職涯中最矛盾、最混亂的一段時間,一方面彷彿充滿可能性,哪裡都可以去,但另一方面卻又偏偏不知道該挑哪一條路才好,很怕自己會走錯路。當時的我仍在去制約之旅的起步階段,頭腦吵得很,意見多得很。前面所說的那些歷史和旅遊職業想法,就是在那時候成形的。
這些就是Human Design人類圖中所謂的發起。單憑自己頭腦所幻想的,然後強逼自己付諸實行。於是,就這樣我不停去尋找相關的工作,結果縱使出現了面試機會,但最終還是杳無音訊。那股希望過後的失落感和挫敗感,讓我倍感混亂和氣餒。
到了後來,就在儲蓄快要花光的時候,我在線上看見一份工作,在「為了錢」的動力下趕快提交了求職申請,然後很快就獲聘請,於是就開始了我後來做了兩年的尼爾森市場顧問工作。
在往後的幾年,随著30多年來的制約一步一步剝落,隨著新想法、新細胞逐漸形成,我開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清明。我終於搞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甚麼,而不再活於幻象之中。我終於明白到,對歷史和旅遊的興趣,僅僅源於自己渴望探索的心,並非必定要將其變成職業不可。
於是,我把這顆探索的心、這顆旅行魂轉化成我的靈魂板塊,成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就像小時候一樣,單純出於喜悅,打一個自己喜歡的電動遊戲、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歷史書、追一齣自己喜歡的電影、隨心地在陌生小鎮浪蕩⋯⋯
然而,這並不代表「成為一個旅行家」這個夢想就此消失,也難保有天我真的忽然有動力放下一切,浪跡天下。
在我腦海中,仍然存在著一個幻想。我很渴望未來會出現一個高端科技,就像電動遊戲《#刺客教條 Assassin’s Creed》中的Animus虛擬實境機器一樣,能夠讓人以極其逼真的五感體驗,走進歷史的精彩時刻,身歷其境地體驗當時所發生過的事。
我想回到日本戰國時代,感受身為武士的氣魄
我想回到馬雅的黃金時代,看看那埋藏在今天叢林底下的龐大帝國
我想回到19世紀的香港,看看跟我想像的有多大的差別
我想跟隨著駱駝商隊走一趟絲綢之路,探訪粟特人之都撒馬爾罕
我想坐在西班牙大帆船向著那一望無際的海洋出發
你呢?如果可以回到歷史的某一天,你又會想回到哪一天?經歷甚麼?
-----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acral-gym
.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江湖 大 夢 無 課 職業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是不是也曾在臉書上瀏覽同學或朋友上完新思惟的分享,心中的衝動讓你在報名的網頁逗留了許久,看著下個月排班表,盤算著如果參加的話,要繳交的課前作業,終於,擔心暴露自己弱點的恐懼戰勝了你;你隨意買了幾本網路架站與個人品牌經營的書,安慰自己自學也可能有機會,然後隨著時間流逝......你發現幾個月後事情還是一樣。
人是習慣的動物,就像推物體移動,所給的力量要大於最大靜摩擦力一樣,不然怎麼推都不會改變靜止的狀態,對我自己而言,減少最大靜摩擦力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放在新思惟課程的坡道上,讓一切必然發生(除非你翹課),當然這是開始讓自己移動而已,移動出自己的舒適圈。
🎯 把你的雪球,放在它適合的位置。
巴菲特說過:「人生就像滾雪球,你只要找到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你手上一定有一把雪,那是你的天賦與才能,只是你需要合適你的坡道,讓這一切開始累積。而新思惟《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就是網路坡道挑選指南與生存操作手冊。
🎯 給想法也給做法,練內功也練外功。
工作坊一天密集的課程,不僅涵蓋了網路效益與各平台分析,也對經營與網路危機狀況提出個人見解與經驗分享,劉育志醫師的分享更是讓我明白,被讀懂的能力,不只是生存的利器,也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個人優勢。而蔡校長個人品牌經營心得與詳細的架站步驟,更是讓學員們逐步實現自架網站的夢想。
雖然實作兩小時時間短促,但是只要卡關就有助教們會耐心地幫你一把。不論多自認為不好意思的問題,助教都耐心的一一協助,這些經過細心規劃的流程與人員訓練,讓人感受到專業與接納的和諧氛圍。
🎯 被理解、被信任,才能開啟有效溝通。
在專業的培養過程,首先要學會「看懂」,看懂艱難的書籍,閱讀先進的期刊,然後通過專業認證。但進入臨床工作後要學會「聽懂」,要能夠理解病患的語言與陳述,然後給予正確的治療與建議。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常常感覺門診個案聽地下電台跟江湖郎中,比遵守醫囑還要來得堅定不移。當醫療建議令人感覺難以理解,沒有辦法讓自己「被聽懂、被讀懂」時,我們只能在溝通的大門外徒呼負負。
進入網路的世界更是如此,沒有讓人想閱讀的慾望,沒有讓人讀懂的能力,就等於關上了溝通的大門,從劉育志醫師的分享,讓人明白被理解的能力,在網路世界是何等的重要,是快速建立信任的開始,是有效溝通的基礎,有能力把知識轉化成能裝進別人腦袋的程度,才有辦法帶來改變並在真實的世界裡面產生效益。
🎯 學會定義價值,才有機會定義價格。
自由市場經濟下,稀缺有價值的事物通常有較高的訂價權,但在台灣,健保幾乎獨佔了整個醫療市場,也擁有近乎絕對的訂價優勢,漸漸地,失去設定價格能力的人,也漸漸失去定義價值的能力。
在個人品牌的課程裡,藉由講師們的分享,重新學習定義自己的價值、專業、興趣,發展個人品牌的歷程裡,這是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課後走出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初步完成了自己的網站,雖然不忍卒睹,但總算是把每個步驟做過一遍,一整天的腦袋高速運轉,戶外的微風漸漸讓心靈沉澱下來,感謝一個月前衝動刷卡的自己,感謝劉育志醫師、蔡校長、助教們與新思惟團隊,讓突破最大靜摩擦力變的可能,理解認識自己並讓自己被人認識理解,是值得一生鑽研的課題。
🎯 如果你也心動想來上課……
對想參與課程的你:改變需要助力,讓新思惟團隊成為你的助力,接納除了自己專業領域外,對許多知識貧瘠的窘境,你不用準備好了才來上課,但是你來上課才知道怎麼有效率的準備,推自己一把,放自己在合適的坡道上,阻力最小化,助力極大化,讓你自然的移動。
🎯 經營個人品牌真的有用,把握 #機會、#收入、#人生改變契機
網路經營,是一個全然不同的向度,他能替你的專業,產生立體感,並創造不同次元的效果,但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這堂課,我們將分析許多實際校友的案例,說明他們做了哪些一般人沒注意到的耕耘,在哪些別人想都沒想到的細節成功,然後獲得生涯上的關鍵突破。
▪獲跨國企業邀請擔任醫療數位策略顧問|感染科醫師
▪「工礦衛生技師」搜尋排名第一|職業醫學科醫師
▪以部落格參加創新教學競賽獲第一名|腎臟科醫師
▪從急診轉戰減重領域,成功打造品牌!|急診醫師
▪經營網路,粉絲專頁翻倍成長!|小兒急診醫師
▪受邀至醫學會分享部落格經營經驗|泌尿科醫師
▪「專業」結合「職涯」出書成作家|精神科醫師
▪經營不到 2 年瀏覽人次突破 50 萬|牙科醫師
同時我們也將歸納相關經驗,做成適合初學者與進階者的建議,讓各位方便依循。
敏感但重要的議題,包括:#機會是如何出現的?#收入暴增的關鍵要素?#人生改變的重要契機?都將在課堂中據實以告,協助各位更快、更好地,讓自己的職業或創業生涯,進入全新層次。
🔥 用網路,打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 全新梯次|2021 / 5 / 29(六)
🔸 課程內容|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江湖 大 夢 無 課 職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本週以舊文更新代替週報
─────────────────
「這些電影的成功總是基於兩個元素:
好的故事,以及完善的執行。不是明星,
不是特效,不是勞師動眾,不是不惜
工本,更不是一窩瘋的熱潮」
—— Jeffrey Katzenberg
─────────────────
/ 說明:本文前半來自2020年1月20日原載於端傳媒的「短片平台 Quibi可以在串流大戰殺出生路?迪士尼武俠顛覆電影產業的未竟之夢」一文,後半則更新了 Quibi 在半年內快速殞落的下半場故事。Jeffrey Katzenberg 的N度創業仍然充滿了好萊塢電影的戲劇性(和90分鐘演完的規格),就算要跌倒也要是史詩級的華麗一跤 /
今年1月8日,年近70的 Jeffrey Katzenberg 站上拉斯維加斯的 CES 消費電子展的舞台介紹他最新創業作——短片串流平台 Quibi 時,他心裡一定百感交集。
近30年前這名年輕激進的片廠主管被迪士尼毫不留情地攆出大門,憤恨的他把接下來的人生全耗在用夢工廠動畫來向迪士尼報仇。30年不到,那個他一直想扳倒的好萊塢巨人如今已走到了另外一個混屯未明的十字路口,面臨外來者 Netflix 侵門踏戶的鯨吞蠶食。
而這一回,終於輪到 Katzenberg 這個片廠外的流浪劍客,率領包含他的終極死敵迪士尼在內的幾大門派聯手出擊,企圖用Quibi這個激進的新商業模式,讓好萊塢在勢不可擋的串流宇宙中找到存活之路。
從來不選容易題目的 Jeffrey Katzenberg 不論第N次轉職似乎全是同一個職涯命盤,故事大綱永遠都是 Katzenberg 對抗整個世界。
這就是 Disney 最傳奇性的離職員工 Katzenberg 的故事:
馬三 vs. 宮寶森
 ̄ ̄ ̄ ̄ ̄ ̄ ̄ ̄
這場丟人現眼而且代價高昂的迪士尼清宮內闈大戲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只要1994年4月3日正在度假滑雪的迪士尼總裁 Frank Wells 的直升機沒有撞上山壁,只要這個迪士尼第二號人物還好好的活著,迪士尼宮廷就不會出現要命的權力空白進而引發一場讓整家公司倒退十年的慘烈宮鬥。
墜機事件隔天天才剛亮,迪士尼第三號人物 Jeffrey Katzenberg(時任 Disney Studio 主席)已經坐在辦公室等候迪士尼第一號人物執行長兼董事長 Michael Eisner 打電話來通知他被拔擢為總裁。
Katzenberg 辦公桌上的電話一整天都沒有響過。
Eisner 和 Katzenberg 早在 Paramount 時期就是關係非常親密的師徒,Eisner 被 Roy Disney(Walt Disney 的姪子)挖角到迪士尼進行集團改造大業時,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徒弟 Katzenberg 跟他一起投靠迪士尼。報到上班第一天,師傅向徒弟介紹迪士尼環境之後,指著窗外另一棟迪士尼動畫製作部門的大樓對他說:「對了,那個也是你要搞定的難題。」
從來沒有碰過動畫片的 Katzenberg 奇蹟般地帶領迪士尼動畫走出了 Walt Disney 過世後連續十多年的低潮期,並用《The Little Mermaid 小美人魚》和緊接著的《Beauty and Beast 美女與野獸》、《Aladdin 阿拉丁》等動畫電影實現了 Walt Disney 生前一直夢想完成的願景:一個不只是給小孩子而是給所有人的動畫產業。
意氣風發的 Katzenberg 隨後也開始監管迪士尼多年來一直上不了軌道的真人電影製作部門。
2020年此時此刻不可一世的迪士尼執行長兼董事長 Bob Iger 和 Marvel Studio 總裁 Kevin Feige 這組人物的關係,其實就是1990年代前後重新擦亮迪士尼招牌的 Eisner/Katzenberg 組合的翻版。Eisner/Katzenberg 剛赴迪士尼報到時迪士尼年營收只有3.2億美元,十年後的1994年迪士尼營收是48億美元。沒有師傅的慧眼和授權,也不會有徒弟的大展身手。但是外頭開始傳出有點刺耳的說法:有華爾街分析師說迪士尼連年股價大漲的功勞應該有八成都歸功於 Katzenberg,連Newsweek 都出現 Katzenberg 是「整家公司最有價值的人」的說法。
Katzenberg 小時候大概沒有看過韓信的歷史故事,沒有想過功高震主的下場。江湖謠傳他甚至曾自稱是「Walt Disney 再世」,讓最後一個參與集團經營的迪士尼家族成員 Roy Disney 大為光火。
Katzenberg 甚至也沒好好上莎劇那堂課,未能記取馬克白的教訓。他聽取了另外一個業界長輩、唱片大老 David Geffen 的「職涯輔導」,決定化被動為主動,用更激烈的方法表態爭取迪士尼第二號人物迪士尼總裁的職務,企圖成為執行長兼董事長 Michael Eisner 的正式接班人。於是他(也可能是他的老友 Geffen 擅作主張)透過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放話說:Katzenberg 不幹了。
「老猿掛印回首望。關隘不在掛印,而是回頭。」Katzenberg 試圖以退為進逼宮,沒料到惱怒的師傅 Michael Eisner 根本不給他機會回頭。
墜機事件兩個月後,迪士尼正在歡慶《The Lion King 獅子王》爬上那個史上從來沒有任何動畫電影登上過的賣座山頭。一路領導動畫團隊的Disney Studio 主席 Jeffrey Katzenberg 正式被掃地出門。
史瑞克 vs. 瓦力
 ̄ ̄ ̄ ̄ ̄ ̄ ̄
接下來的劇情進展則更接近莎劇中年老愚蠢的李爾王:
Jeffrey Katzenberg 的背叛讓迪士尼執行長兼董事長 Michael Eisner 大受打擊,開始沈溺於一種集羞愧、悔恨、憤怒於一體的複雜情緒,並嚴重影響他作為專業經理人的判斷能力。
Eisner 統治下的迪士尼開始由盛轉衰。Eisner 火速重金禮聘CAA超級經紀人 Michael Ovitz 來替補被他攆走的徒弟。經常被媒體捧為好萊塢最有影響力人物第一名的 Ovitz 一手掌握各種明星演員和導演的人脈資源,卻根本沒有製片和片廠經營的任何 know-how。迪士尼付出的慘痛代價是14個月後還要支付1.4億美元的天價請 Ovitz 滾蛋(損失之高甚至還因此被迪士尼股東告上法院)。
這還不是這場迪士尼宮鬥所帶來的最大財務損失。Jeffrey Katzenberg 本人的資遣費在歷經難堪訴訟之後,合計讓迪士尼付出了2.7億美元的代價(其中還不含昂貴的訴訟費)。
要記得 Katzenberg 去迪士尼報到那年迪士尼年營收才3.2億,這2.7億資遣費等於十年前迪士尼年營收的85%。讓迪士尼全公司上上下下更為震驚的是,Katzenberg 完全沒有浪費時間,立刻把這筆資遣費拿去籌組一家新片廠來跟迪士尼打對台。
據說 Katzenberg 離職消息曝光的第一時間,Microsoft 的財務長立刻打斷 Bill Gates 的會議建議他出錢成立片廠給 Katzenberg 經營。但 Katzenberg 婉拒了,他寧願選擇用迪士尼的錢進行復仇大業。Katzenberg 找來了剛剛賣掉唱片公司的 David Geffen 一起創業,Geffen 則又點名剛剛以《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和《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登上事業高峰的 Steven Spielberg 一起投資。「我跟他說我們這幫人終其一生都在替片廠打工,是時候該搞一家我們自己的片廠了」Katzenberg 如此說服 Spielberg 上車。好萊塢睽違五六十年來第一家新片廠「夢工廠 DreamWorks SKG」終於在復仇的背景音樂中轟動成立。
1994年成立的夢工廠成為一場甜美但艱辛的夢。SKG三巨頭也沒能一起撐到最後,來自唱片業的 David Geffen 很快就被電影業的大起大落嚇到,不久就淡出經營。十年後 Steven Spielberg 主導的夢工廠真人電影部門脫手賣給了 Katzenberg 的老東家 Paramount。但這筆交易不包含製作過《Shrek 史瑞克》和《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馴龍高手》等經典動畫的動畫部門。Katzenberg 堅持把動畫部門夢工廠動畫獨立出來,自己再繼續苦撐十多年,以便繼續跟另外一個老東家迪士尼纏鬥到底。直到2016年夢工廠動畫才以高得出人意料的38億美元價格賣給 NBCUniversal,結束了他向迪士尼復仇的未竟之業。
值得玩味的是夢工廠的失敗原因其實就藏在 Jeffrey Katzenberg 的迪士尼職業生涯裡。
1991年,Jeffrey Katzenberg 發了一封題為「世界已在劇變:對我們家生意的幾點檢討(The World Is Changing : Some Thoughts On Our Business)」的信給迪士尼全公司主管(包含他的老闆 Michael Eisner),表達他對於公司和好萊塢未來的惴惴不安。
「《Pretty Woman 麻雀變鳳凰》、《Ghost 第六感生死戀》、《Home Alone 小鬼當家》這些大受歡迎的電影告訴我們一個屬於1990年代的教訓:排除掉那些一時熱潮和過度行銷的干擾,到最後社會大眾終究還是會自己找到那些他們真的想看的電影。這些電影的成功總是基於兩個元素:好的故事,以及完善的執行。不是明星,不是特效,不是勞師動眾,不是不惜工本,更不是一窩瘋的熱潮」他在信中說。
在還沒有 Facebook、Twitter 甚至 Email 都還沒普及的年代,這封長達28頁的紙本信快速透過傳真機的尖銳噪音在好萊塢掀起了一波聲浪。媒體搶刊全文協助散佈 Katzenberg 對好萊塢模式的質疑,尤其特別指名道姓批評Warren Beatty那部昂貴而對迪士尼完全沒有效益的超級英雄電影《Dick Tracy 狄克崔西》。
這封信引發的風波後來被導演 Cameron Crowe 改編成為運動經紀人電影《Jerry Maguire 征服情海》的劇情:電影中 Tom Cruise 也寫了類似的信批判整個行業,並寄給全公司的主管和同事分享,最後導致自己被開除。真實世界中,Jeffrey Katzenberg 和他的老闆 Michael Eisner 開始有嫌隙的起點也是這封信。
Katzenberg 或許始終沒有注意到夢工廠的失敗理由根本就白紙黑字寫在信中:
他強力質疑明星制過度發展對好萊塢有害,真正有價值的是編劇,編劇才是片廠應該多多花錢投資的對象。然而因為拍攝成本超出預期、票房起伏太大、還有2000年以後的 DVD 市場崩解,此外又沒有像其他家大業大的片廠有各種業外收入來分攤風險,腳步蹣跚的夢工廠動畫一直要到《史瑞克》出現之後才開始勉強站穩,但 Katzenberg 從頭到尾仍舊花了大量預算在邀請明星參與動畫配音。放眼好萊塢真正做到以劇本為中心、全職養創作者寫劇本的公司,正是 Katzenberg 的死對頭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 Pixar。《Coco 可可夜總會》的 Lee Unkrich、《Up 天外奇蹟》的 Pete Docter 、《Wall-E 瓦力》的 Andrew Stanton 都是皮克斯的全職員工,這些迪士尼 / 皮克斯長期投資的創作者才是夢工廠動畫在競爭中不斷吃鱉的原因。
歷史的因緣際會是:迪士尼的第一份皮克斯發行合約,正是當年充滿遠見的 Jeffrey Katzenberg 還在職時親自去和皮克斯董事長 Steve Jobs 簽下來的。
30年後他那洋洋灑灑28頁的信仍是足以顛覆好萊塢的真知灼見,只是最後真正達陣的人不是他而已。
好萊塢 vs. 全世界
 ̄ ̄ ̄ ̄ ̄ ̄ ̄ ̄
2016年8月22日夢工廠動畫完成交易的那一天,才是 Jeffrey Katzenberg 意義上真正從迪士尼「離職」的那一天。二十年來第一次,Katzenberg 再也不用馴龍、再也不用救世、再也不用搶救費歐納公主。他終於可以在他的迪士尼復仇劇中下台一鞠躬。
結果,不按牌理出牌的他這時候竟然來了一手「老猿掛印回首望」,回頭去了一趟迪士尼。
舊地重遊之日,他的師傅/仇敵 Michael Eisner 早已退休。Roy Disney 過世之前幾年在董事會聯合其他股東發動突襲,逼Eisner讓出他早已不適任的董事長一職。如今坐在執行長兼董事長位置上的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片廠經營者 Bob Iger。
於是師兄 Katzenberg 在會議上給了師弟 Bob Iger 一個他無法拒絕的 Offer。
直到週三的CES發表會上,這個由迪士尼、福斯、華納、索尼、NBC環球、維康Viacom、高盛銀行、JP摩根銀行、阿里巴巴等投資人集資十多億美金的神秘新公司才正式揭露他們野心勃勃(但短短的)的計畫:Quibi。
WTF is Quibi? 該公司的Twitter帳號甚至選了這個充滿挑釁意味的帳號名稱。
「我們的任務是讓你隨意咬一口(quick bites)卻得到驚人的好故事。」Katzenberg 在CES的舞台上解釋 Quibi 這個字的由來。
Quibi 不是 Netflix,不是 Disney+,不是 Apple Tv+,也不是後來才上線的 HBO Max。Quibi是針對手機用戶的短片串流平台,專門鎖定你的通勤、午休或是在沙發上滑手機的零碎時間,提供一集不超過十分鐘並以好萊塢電影規格製作的精緻戲劇節目、實境秀和新聞氣象等資訊節目。
為了展示決心,他們甚至宣示只會提供手機平台的 APP,所以使用者如果想要在大螢幕上收看必須自己使用裝置上的 Airplay 或是 Cromecast功能來投放。更重要的是 Quibi 的內容將會是第一個專為手機直式螢幕提供原生內容的平台。創作者必須同時使用直式和橫式構圖的兩台攝影機同步拍攝,並透過演算法將畫面結合成為一個十字形的畫面傳輸給使用者,做到不論直式收看或和橫式收看都不會有任何黑框,同時又可以在使用者把手機轉向時讓影片畫面即時無縫轉向,有如黑魔法。
除了偵測手機水平之外,他們還試圖在節目中置入其他手機功能,比如配合節目內容讓手機鈴聲響起,或是會依據 GPS 偵測你所在地時間藉以推出天黑之後才能看的恐怖節目。
為了和 YouTube、抖音、Instagram 上面的素人網紅經濟對抗,Quibi 將以每分鐘10萬美元的製作費,製作每年約8500集的精緻節目。已經加入 Quibi 陣營的包括 Steven Spielberg、J.J. Abrams、Guillermo del Toro、Sam Rami、Antoine Fuqua 和 Ridley Scott 等導演,以及 Dwayne Johnson、Kevin Hart、Jennifer Lopez、Liam Hemsworth、Idris Elba、Zac Efron、Tina Fey 、Dave Franco 和 Bill Murray 等明星。
Quibi 這個新品牌之所以能集結這麼驚人的陣仗,除了 Jeffrey Katzenberg 自己在迪士尼和夢工廠的多年人脈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察覺了串流時代對內容的強烈需求已經讓創作者更加重視著作權歸屬的議題,Quibi 因此提供了 Netflix 或是 HBO 絕對開不出來的合作條件:除了在 Quibi 上播出七年之外,其餘著作權完全歸屬於創作者,因此他們在其他平台可以有額外收入。
面臨擁擠而血腥的串流大戰,Quibi 試圖另開戰場、殺出生路。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Vox 旗下的科技媒體 The Verge 因此在 CES 的專題報導中以 “Quibi vs. The World” 來形容這條不尋常的路徑。
到頭來,Katzenberg 的故事終究是一個武俠故事。
在電影將死、電視將死,而且通通將死於手機和 Netflix 夾殺的世紀科技變局之下,曾被迪士尼逐出師門的 Jeffrey Katzenberg 站出來統一好萊塢各大門派,提出一個殺出重圍的激進構想:不如我們放下各自的詠春拳、形意拳、八卦拳、64手之類的舊功夫,發明一套新的。
一百年來電影一直就是一門「如何吸引觀眾眼光」的生意,但這家百年老店早已沒有年輕人的俐落身手來應對觀眾和媒介的頻繁招式變化。 Quibi 是第一次由電影從業者主動提出的原生媒介規格,而不是「電視來了」我們就想辦法在電視上放電影,「DVD 來了」我們就想辦法在 DVD 上放電影,「網路來了」我們就想辦法在網路上放電影之類的被動作法。
從來不選容易題目的 Jeffrey Katzenberg 的解題口訣:放下舊成見、接受新媒介、繼續講好故事。
Quibi vs Covid
 ̄ ̄ ̄ ̄ ̄ ̄ ̄
然後就像一部90分鐘長的標準好萊塢電影,Quibi 的故事在199天之後就戲劇性地收尾 ......
生不逢時的 Quibi 上週無預警地宣佈將自12月1日起停止運作,並在出售現有的技術和內容等資產後解散公司,將剩餘的資金退還給股東。Quibi 以主打 10 分鐘以內的精緻內容而且可以直立觀看為號召,並有先後經營過 Disney 和 Dreamworks 等片廠的 Jeffrey Katzenberg 擔任董事長, 以及先後當過 eBay 和 HP 執行長的 Meg Whitman 擔任執行長,然而最終仍在6個月內迅速玩完。這兩位好萊塢資深玩家(Whitman 也是 Disney 畢業生)在對股東的信件中表示:「我們的失敗並不是出自於不夠努力。而是我們評估認為真的已經用盡所有可能的選項。」
Katzenberg 在上週的一場訪談中重申他過去兩三個月說過很多次的結論: Quibi 失敗的主因是他們原本鎖定通勤時間的利基市場,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此時此刻每個消費者都受困沙發上,根本沒有人在通勤。
他坦承過去三週他們已經用盡各種方法尋求策略投資夥伴、願意收購的買主或是其他各種財務上的支援,但全部都踢到鐵板。他們認為再繼續撐下去結果也不會改變
娛樂產業媒體 IndieWire 認為 Quibi 則分析說 Quibi 鎖定的短片市場原本就有 YouTube、Vimeo、TikTok 和 Snapchat 等等免費而且永遠看不完的影片。而該串流服務孤注一擲地押寶在通勤之後(甚至一開始App還沒有投放到電視上的功能),更造成該公司後來求售非常困難。接連被各個片廠甚至 Apple 和 Facebook 拒絕收購,就是因為鎖定行動端的 Quibi 換到非行動市場上就難以顯現價值。
財經媒體 Bloomberg 引述 S&P 分析師 Naveen Sarma 的分析:每一個平台都需要吸引人的內容來讓新訂戶上鉤,並繼續用大量的內容留住他們。而萬一沒有達到目標,就必須要口袋夠深的母公司拼命搬資金來支援前線。Quibi 原先預估他們製作的175個節目會有8~10個可能會中。要命的是不僅一個節目都沒有中,而且他們的 App 甚至無法讓使用者截圖來製作病毒式擴散必備的迷因。然後再回去跟富爸爸們伸手要更多金援支持時之所以會一毛錢都要不到,是因為 Disney 或是 WarnerMedia 這些片廠當時投資心態並非覺得 Quibi 會中,只是純粹為了避免 Qubi 中了之後自家集團會面子無光而花點錢買張保單而已。
另外一家財經媒體 Forbes 提到 Quibi 其中一個豪賭是他們打破傳統電影電視的版權歸屬遊戲規則,讓其他平台的一切版權歸屬於創作者,而 Qubi 要的只有在自家平台的權利。這當然是一種吸引大量明星創作者參與的談判利器,但也是一種長期經營上的豪賭。Qubi 賭行動裝置端的需求會非常強烈,所以這些他們出錢製作的內容上頭的所有商業價值都會在他們自家平台上耗盡,因為所有消費者都會訂閱 Quibi,而不會等未來的其他二級通路上架。他們錯了。
科技產業媒體 TechCruch 認為 Quibi 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因為與其努力做功課、尋找市場上已經成功的短片模式,Jeffrey Katzenberg 寧願用好萊塢的老方法——把20億美元盡可能用在砸大錢買明星和導演來增加平台賣點 。最終 Apple+ 和 Quibi 等等串流大戰新玩家都是用同一個姿勢華麗跌跤,因為兩家都一樣花了大錢製作新節目,卻欠缺觀眾早已熟知的舊內容片庫來吸引觀眾上門。
值得玩味的是,把時間倒回到1991年 Jeffrey Katzenberg 發給 Disney 員工的那封信中,正是一再強調不要迷信明星的魔法。Katzenberg 用標題為 "Tracy, Tracy, Tracy" 的一整個章節苦口婆心地解釋讓 Disney 自傲的漫畫電影《狄克崔西》其實是一場完全被明星誤導的失敗。他強調「如果點子跟故事足夠強悍,任何一部電影都不需要仰賴特定的表演者就可以大獲成功」,因此希望員工在演員酬勞的談判桌上努力達到這個目標。
30年後,不知道 Katzenberg 是否改變了上面的想法?
抑或者等塵埃落定後,他會終於替大家修訂這封改變好萊塢歷史的信——「世界已在劇變:對我們家生意的幾點檢討(The World Is Changing : Some Thoughts On Our Business)」。
就像當年他在信中說的:「這是與眾不同的行業。即便不在行業裡頭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只熱衷於看電影,而更執著於想要理解電影產業背後的運作」,我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好萊塢的成功是如何成功、失敗是如何失敗。
「他們想要知道我們是怎麼創造魔法」Katzenberg說。
********************
Katzenberg 在正式發佈 Qubi 收攤消息的前一天,在跟員工的視訊會議中,」難掩情緒激動地要 Quibi 員工去聽 DreamWorks Animation (Katzenberg 近年才剛剛賣掉的公司)的電影《Trolls 魔髮精靈》中 Anna Kendrick 唱的主題曲
Quibi 準備資遣所有員工並支付資遣費。事實上 Katzenberg 也說之所以會選擇這麼早就解散公司,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因為他覺得目前就業市場越來越艱難,有義務儘速協助員工趕快找到新東家,不要耽誤人家的大好人生。
這個戲殺青了,就投身到下一個故事裡。
「現在,就讓我們重新回到繪圖板上,回到最根本的工作裡頭」Jeffrey Katzenberg 在 1991 年那封給 Disney 員工的信中如此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