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文,慎入😆😆😆,絕對乾貨,你去邊度上堂都學不到的😆😆😆😆,睇完記得比個👍呀
今天想同大家說說中式酥點,其實寫方子寫做法都不難,可想要詳細說就太不容易的。比如油皮需要揉到什麼樣的程度,油酥皮和餡料的比例等等。
就我個人看法今天簡單來說說,豬油、牛油和酥油都是酥皮點心的首選油脂,三者烘烤後的點心口感都會非常酥脆(這裡指的是剛從烤箱取出的點心),並且層次分明。豬油放涼或是長時間存放後不會反硬,牛油、酥油會,而且酥油內主要是牛油,另外還有部分植物油,所以我都建議吃之前再加熱下口感會更好。另外顏色上都有明顯的區別,豬油是白色的,牛油、酥油是黃色的。
(一)水油皮
油皮的製作我常用的是兩種方法,第一種:粉、糖、水混合揉至光滑面團,再加入油揉到能拉出薄膜。第二種:所有材料混直接揉到表面光滑有延展性即可。
第一種方法液體量會用的稍多些,特別是手揉面團,過程有點像我們做麵包,用推揉和搓揉還有摔面的手法,後加油的方法可以讓面團達到拉薄膜的狀態。第二種做法面團基本只能揉到表面光滑,水用量相對少些,油也代替一些水一起揉成面團,先加油純手揉比較難揉到拉薄膜狀態,廚師機揉面可以做到。
對於上面兩種方法究竟是個好,我不想說太多,因為現在外面授課做中式酥點的班比較多,每位師傅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我只能說怎麼做都是對的,但面團最低程度必須要是面團光滑,這樣包入油酥進入擀開捲起的階段才能不爆酥。
另外我建議油皮盡量揉的軟一些,原來一直說油皮和油酥的軟硬度一致,但大批量的製作時發現軟一點的油皮更容易操作,也不太會跑油。
(二)油酥
油酥比較好做,就是低粉和油混合到一起,但必須要完全混合均勻,混合均勻後油酥的軟硬度會適中,接上面,比油皮略硬一點。
(三)水油皮包油酥
就要說到大包酥和小包酥,大包酥就是將一大塊油皮包入同等分量的一大塊油酥,然後擀開-捲起,有些人喜歡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擀卷,比如我,就是再擀開-捲起,也有師傅參考西式包酥的疊被子的方法,主要是為了讓成品酥並有層次感。小包酥就是先將油皮、油酥都分割成同等分量的小份,逐一進行擀卷,對於大批量的製作肯定大包酥更加方便,但比如油酥皮的兩端或許含油酥的量會比較低,這就造成會有幾塊酥點油酥含量低,口感稍下降,所以對比下自然是小包酥口感更酥一些,缺點就是慢。
(四)擀卷
我上堂常說別壓著擀,要推著擀,推著擀油酥皮不會出現跑油的現象,壓著擀油皮會擀死,導致油酥跑了出來,就是之前所說的跑油。
(五)包餡、保存
這也是我最近聽到比較多的問題,很多朋友來問,為什麼我做的酥點剛出爐很酥,但涼涼了就不酥了,怎麼保存才能讓它一直酥?如果排除擀卷時已跑油或是漏油的問題,我想說酥皮點心的酥不是像餅乾那種硬酥,是軟酥,有點牛角麵包的那種,我們包入的餡料不是乾餡,伍仁、黑芝麻餡等除外,那些都是粉制硬餡,我們一般常用的豆沙、棗泥、蓮蓉芋蓉這些,都是濕餡炒乾後用,但還是包含水分的,做馬卡龍的應該知道,餅皮要吸潮,我們的的酥皮也是會吸潮的,油酥皮吸收了餡料的香氣和水氣,過了一段時間,自然就不酥脆了,再加上各地區潮濕程度不同,也會出現吸潮快慢的不同,所以製作以後室溫放涼,然後放袋子里密封好,可以的話加一個脫氧劑就好了,真想吃酥的,那就趁熱吃吧,因為酥點再次加熱也不會有起初那般酥脆,但我個人覺得只有經過吸潮後的酥點才是最好吃的, 油酥皮和餡料充分的融合。
還有我發現現在很多人總說什麼薄皮大餡,1:3的黃金比例,油酥皮含量特別低,包入一個大餡自然軟的也會更快,就我看來,1:3是我們追求的,能包入一個大餡只能證明你的手感好技術好,完全不能代表你做的好吃。我看過很多中式酥點的書,很少看到有做成1:3比例的,綠豆凸除外,1:1比例的看到的最多,不是因為人家師傅包不住餡,是因為從口感的角度著想,酥皮點心,吃的是皮還是餡還是兩者同時?當然是兩者同時啊。現在很多做酥皮點心都是買的市售的餡料,我先不說含有多少添加劑,糖的含量至少要在60%以上,對於這麼一個超甜的餡兒,你在包成1:3,不但表皮軟的快,吃到的都是糖了好不好...不過我還是提倡手炒餡,糖含量是自己可控的,缺點就是保質期短,不過一個能放好幾個月的酥皮點心我實在也是不敢吃。
想到的大概就這些,一寫就長篇大論。以上只是個人看法,希望能對現在正在做中式酥點的朋友有一點點幫助就好。今日做了幾個芋頭仔,平時都是螺旋轉花紋,這次是橫切花紋,也挺好看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酥皮材料: 「水油皮」 低筋粉80克 牛油10克 冷水50-55克 「油酥」 高筋粉 50克 牛油125克 幼鹽 1/8茶匙 *(牛油為LESCURE藍絲可發酵牛油) 其他材料: 砂糖 60克 高筋粉 適量 【所需工具】 擀麵棍、膠刮刀、牛油紙、保鮮紙、大小烤盤 【做法】 1) 「油酥」:工作...
水油皮 油酥 比例 在 Ally手作美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芋頭仔嚟喇,記住睇完文字,有唔明可以問架😁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農曆八月是秋天的第二個月,而八月十五正是秋已過半,故稱中秋。而每年中秋前後也是紅芽芋頭仔上市時期。小時候中秋節嫲嫲會加點鹽煮熟芋頭仔俾我們食。現在,不想水煮芋仔了,因為嫲嫲已經不在了。那做些芋頭形狀嘅酥餅吧。本來打算拍片教大家做的,但可惜我不怎會拍,有啲似偷拍咁,你們將就下看吧😂😂。
以下是文字版食譜,配合視頻一齊看哦😂😂。
芋頭酥(16個)
水油皮:中筋麵粉150克,豬油55克,糖30克,冰水60克。
油酥:低筋麵粉110克,豬油55克。
芋頭餡:320克,麻薯160克,蛋黃沙80克。
做法:
1.. 把水油皮所有材料放入廚師機,或者用手揉至麵團光滑並且有良好的延展性。包保鮮紙靜置鬆馳20分鐘。
2.. 油酥麵團所有材料可以用手抓捏大至均勻後再用掌根位擦至均勻細膩狀,包上保鮮紙靜置一會。
3..準備餡料,把咸蛋黃沙分成5克一份並抓成小圓柱狀,再裏上麻薯皮,最後用芋頭蓉包住並整理成類似一粒大欖核形狀。備用。
4.. 取出鬆馳好的油酥和水油皮分別分成兩等份,然後取一份水油皮包住油酥,收口捏緊,包保鮮紙,靜置10分鐘。
5.. 取靜置好的麵團擀開成長約30厘米,寬約12-15厘米的麵片,然後三折,包保鮮紙鬆馳一會。余下一個麵團同樣操作。
6.. 取出已經三折過的麵團重新擀開成長30厘米,寬約20厘米的麵片,表面噴少少水,從30厘米那邊開始慢慢卷起成麵卷,一定要卷緊。包上保鮮紙鬆馳10分鐘。余下同樣操作。
7.. 取出麵卷,對半平均地切開成2段,再對半均開成日4段。蓋上保鮮紙防止乾燥。
8..包製,取出小麵卷,在麵卷中間直切開2半,切口朝下,擀開成薄片,小心拿起麵片,切口向外,餡料打橫放入麵片上包住,收口一定要捏緊,整理成芋頭仔的形狀。收口朝下放入烤盤中。
9... 裝飾:取適量可可粉加入水調成糊狀,然後用毛刷搽在完成的芋頭仔上面
10.. 烘烤:預熱好焗爐,180度25分鐘左右。
附上芋頭餡製作:熟芋蓉100%,牛油30%,糖25%,淡忌廉10%。
把所有材料放入鍋內炒至牛油、糖、忌廉溶入芋泥即可。可以加入適量紫薯粉調色。
芋頭要選大的那種香芋,不要用小芋仔,唔香的。而且芋頭要用焗爐焗熟取芋蓉用,這樣才乾身又粉又香的。按上面的比例製作,請勿減糖和減油,否則芋蓉出嚟不好食的。
麻薯餡:
糯米粉58克,粟粉18克,澄麵3克,牛奶114克,砂糖50克,無鹽牛油36克。
做法:把糯米粉、粟粉、澄麵、砂糖放入盤中加入牛奶攪勻,過篩,倒入蒸盤上放入蒸鍋內蒸15-20分鐘,取出,趁熱時加入牛油揉勻。
注:視頻內使用的麻薯係買回來的成品,比較方便操作和烘烤時也不容易爆出來。自己製作的麻薯比較粘軟,烘烤時也容易爆出來。
注意:擀麵團時要適時灑粉,防止麵團黏連,也要蓋好保鮮紙或擰乾濕毛巾防麵團乾燥。
水油皮 油酥 比例 在 米兒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所有的中式點心裡,我最愛的其實是酥皮類的。
不管是蛋黃酥、綠豆椪、叉燒酥、蓮花酥、蘿蔔絲酥餅、蟹殼黃、蘇式月餅到前幾年很夯的Q餅或是酥皮蛋塔...等等,這種以水油皮包著油皮再去撖出層次,然後再去包住或夾住不同餡料的點心,雖然明知道餅皮的好吃度與油脂的含量呈某種程度正相關,但是還是深深吸引著我。
好的酥皮點心必需掌握好水油皮和油酥的比例以及撖製的技巧,所以厲害的師傅都會認真去究到水皮包油皮或是油皮包水皮的不同手法,好做出他們的拿手比例。
市面上的酥皮點心其實很多,除去前面介紹旳蛋黃酥之外,我自己個人滿喜歡的還有 #月十二曲聞名堂 的 #養汁芋頭酥 ,而鹹口味的酥餅中,我十分推薦的就是宜蘭 #白鵝山腳吳師傅烘焙工坊 的 #牛肉酥 了。
吳師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招牌商品其實是市面上已經很少見的 #提漿伍仁月餅 ,無奈牙口不好又沒耐性的我常常吃到一半就覺得嘴巴好酸。但自從那次去宜蘭,在吳師傅的烘焙工坊裡吃到 #牛肉酥 和 #咖哩餃 之後,就對這兩個點心念念不忘。
這個咖哩餃外皮十分鬆化,在運送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碎成一團,所以一般只接到自己到店自取,想要宅配我記得是不可能的。光是輕輕掰開吳師傅的咖哩餃,那個酥皮的層次就讓人"捨不得掉下來的渣"(懂我意思吧~哈哈~~)
當然,最愛的還是這個牛肉酥!這個牛肉酥據說是吳師傅在做牛肉乾時,把最後包裝剩下的碎牛肉乾包進酥皮裡烤出來的點心,沒想到烤出來居然意外可口,吃過的人都覺得實在太特別太好吃了,所以成為烘焙工坊的常賣商品。
因為裡頭包進去的就是碎的牛肉乾(想像一下,就是我們吃一整包的牛肉乾吃到最後,剩下在包裝裡那些零散的碎絲),所以這個牛肉酥是不建議"切開食用"的。我喜歡大大口直接咬下,那個酥皮真的是 #酥到掉渣 ,接著就是酥皮與牛肉乾在嘴裡形成的豐富滋味,愈嚼愈香,不像吃牛肉乾那麼吃力,加上酥皮之後增添了另一層口感,真的很好吃~~
水油皮 油酥 比例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酥皮材料:
「水油皮」
低筋粉80克
牛油10克
冷水50-55克
「油酥」
高筋粉 50克
牛油125克
幼鹽 1/8茶匙
*(牛油為LESCURE藍絲可發酵牛油)
其他材料:
砂糖 60克
高筋粉 適量
【所需工具】
擀麵棍、膠刮刀、牛油紙、保鮮紙、大小烤盤
【做法】
1) 「油酥」:工作枱面倒入高筋粉及鹽拌勻,放上冰涼牛油並沾上麵粉,用掌心把牛油及麵粉壓拌至混合,完成後墊上牛油紙,壓成扁平片狀後放入冰箱冷凍至硬(約半小時)
2) 「水油皮」:低筋粉加牛油搓勻,加入冷水混合成糰即可,避免起筋。墊上牛油紙並壓成片狀,比油酥稍大一點便可,放入冰箱冷藏至稍硬使用(半小時內)。
3) 取出「油酥」及「水油皮」,撕去牛油紙。工作枱面撒手粉,放上「水油皮」,用麵棍稍微擀薄擀長,剛好包裹住「油酥」並封好,再撒上手粉,用擀麵棍把麵皮輕敲,使兩者更緊貼,方便之後擀開。
小貼士:水油皮太硬可於室溫放置數分鐘才擀開
重要提示:
‧麵皮盡量保持冰涼狀態,每次擀開時,要確定底部不要黏在工作枱。
‧麵皮每次擀成長方形的尺寸約20x40cm。建議以撐開的手掌為例:2掌x1掌作為估算的長寬度。
‧摺疊後每次擀長的方向,不能在摺疊位的兩邊,除了易起氣泡,更易擀破麵皮
‧並非每次摺疊後都需要鬆弛,應根據麵皮的狀態來決定。
4) 第一折:工作枱撒手粉,把麵皮擀成長方形後,劃分成4等分,把兩端往內摺1/4,然後對摺(即為4摺法),稍微用手壓平。
5) 第二折:撒手粉再把麵皮擀長,這次劃分成3等分,把一端往內摺1/3,再把另一端對摺(即為3摺法),稍微壓平,用保鮮紙包好並放雪櫃冷藏鬆弛15-30分鐘。
6) 第三折:工作枱面撒上手粉,取出冰涼麵皮,把麵皮擀長並以4摺法完成此折。稍微壓平及擀開麵皮冷藏鬆弛30分鐘便完成,可用於製作不同的酥皮食品。
【蝴蝶酥做法】
7) 完成第三折後,若牛油沒有融化迹象,可繼續進行。工作枱面撒上大量砂糖,以便酥皮底面都沾上,用擀麵棍擀成長方形(20x40cm),較黏的位置需補撒砂糖。
8) 沿着長邊,把酥皮從兩邊分別向中間摺一摺,但中間稍留空隙,最後對摺成長條形,輕輕壓實。方便轉移,把長條切成兩段,並放在鋪紙的烤盤內,冷藏30分鐘再行分切。
9) 預熱焗爐200℃-20分鐘,上下火,中層放烤架。
10) 把雪硬的酥皮切成1cm厚的小塊,其中一面沾上砂糖,然後把沾砂糖的一面朝上,3倍間隔排放入不沾烤盤,最後在每片V形尖端位用手輕捏。
小貼士:焗爐前,酥皮以冰冷的狀態為宜,油脂過軟會影響膨脹效果的。
11) 放入焗爐烤15-20分鐘至表面微金黃色。可按需要於後半段把烤盤調頭,或翻轉蝴蝶酥再烤至上色均勻。
12) 烤好後取出放涼,避免受潮,冷卻後需入盒儲存。
【備注】
1. 酥皮或稱千層酥(Puff Pastry)
麵皮包裹牛油後,經過多次摺疊,就能構成有層次的組織,摺疊次數愈多,層次就會愈多,但膨脹力會相對減弱。相反,摺疊的次數太少,酥的層次相對 亦較為鬆散及粗糙。今次的蝴蝶酥摺疊次數為:4-3-4折,成品能有較理想的層次外,製作上亦較省時。(按需要可改折成4-4-4或4-3-4-4)。
2. 配方比例:高筋麵粉的使用可使酥皮更酥脆,但用量不宜多,原因是酥皮在烘焙過程,筋度愈高膨脹幅度會變大,層次變得蓬鬆,最終影響外形甚至變形。
3. 中式酥皮主要分為兩部分:「油酥」和「水油皮」。「水油皮」亦叫作水皮或油皮,材料內容基本一樣。
4. 酥皮無論製作或烘焙前都要保持適當的硬度,特別是過軟時表示牛油開始融化,因而影響烘焙的膨脹力,需要放回雪櫃雪硬才可烘焙。
5. 摺疊後的蝴蝶酥皮,由於已沾糖,易融化出水,必須即日使用,或放冰箱冷凍,切片前需預先放雪櫃解凍。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pfS7qZRxW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