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重溫】Who Am I ~我是誰?
最近認識了一位身份多多的著名廣告人Tony Hon,他既是美術指導、平面設計師、創作總監,也是大學講師、公司合夥人,然而,他最引以為傲的身份卻是「父親」。於他而言,每個孩子都是明亮的、奇妙的,他們都該擁有屬於自己的創作力、思考力與決定力,去引領他們到美好的、有趣的及繽紛的世界,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世界,像他19歲正在美國洛杉磯修讀電影的女兒一樣。
19年育兒路上走來,Tony最自豪的,並不是女兒的讀書成績與排名,更不是自己那平步青雲的事業,而是女兒擁有一顆懂得欣賞任何人和事,以及明辨是非的心,還有他與女兒那段浪漫且快樂的親子時光,父女倆每晚共進晚餐、睡前共讀,統統都是一點一滴愛的儲蓄,「我最反對中國人的『聽話』,19年來,我從來不向女兒Say No,我希望訓練她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要對自己所有的決定負責任。」
Tony 很想把這份「期待孩子無限的可能」育兒理念,透過美術、設計及知識三合一的視覺旅程,跟香港孩子及家長們分享,於是創作了童書《Who Am I》。故事講述有粒紅點,它可以是一個皮球、一個汽球、一塊波板糖、一朵太陽花、一隻眼睛、一個太陽、一滴番茄汁、一個鼻子、一個靶心、一盞紅燈、一個句號、一個穿洞,可以微小得看不見,也可以巨大如火星,甚至可以隱藏,既充變可變性,而且獨一無二。
Tony說,活在父母的期望裡,是生命最大的浪費!這就像美國文學兒童繪本大師艾瑞‧卡爾創作的《混亂的變色龍》,道出的小故事大道理 “I wish I could be myself”。 父母該讓孩子發掘自己,並活出自己,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他們本身的傳奇。
韓子祺
段祺瑞鼻子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父「們」的故事】
北洋篇─那些軍閥那些事:引爆衝突的參戰案
前情提要:
袁世凱過世後,總統黎元洪、總理段祺瑞矛盾日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當時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面對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陣營,雙方打得是頭破血流、勝負難分。但到了1917年,卻發生打破雙方平衡的重大事件……美國參戰!
至此,連德國人都毫無懸念的認為:這場戰爭必敗無疑。一些國家,例如:希臘、葡萄牙,眼看大勢底定,趁機加入了必勝的協約國陣營,打算在戰後撈一小筆利益,而本來保持中立的中國政府,隨著美國總統威爾遜邀請參戰,亦有了新的局勢變化。
面對參戰與否,段祺瑞回答很明確:「當然參戰!」
前面已經說過,有美國助陣的協約國必勝無疑。
中國若是參戰,首先的利益就是能夠暫緩償還清末以來的戰爭賠款;再來還可以以參戰為由,向英法等國借外債,暫時解決財政危機;甚至還有人異想天開地表示:
「我們若是戰勝國,不就跟西方列強平起平坐?說不定就可以跟他們談判,要求免除所有戰爭賠款還有收回所有租借土地啊!」
當然,以上想法老ㄕ說過:也真是太異想天開了。
可是有一件事,倒是真有希望:
「德國在清末,把山東納入勢力範圍並訂立許多特殊權益,中國若是成為戰勝國,最起碼我們可以從德國這戰敗國手中取回山東權益啊!」
為了撿這現成便宜,段祺瑞興沖沖地舉行國務院會議,於1917年3月3日通過「對德絕交」的提案。為了使提案能正式實施,第二天,段祺瑞率全體閣員前往總統府,希望黎元洪蓋印通過......然後恐怖的一幕出現了!黎大總統表示:「我、拒、絕!」
雖然黎、段二人早在徐樹錚及孫洪伊的人事任免上鬧出極大的衝突,但連中國是否要介入一場戰爭,總統及總理這兩大行政首長竟在這重大國策上也出現劇烈分歧!如此強烈的矛盾,能不讓人感到恐怖嗎?
我想這時可能會有人批評:
「黎元洪太不識大體!參戰對中國百利無一害,何必為個人恩怨而反對?」
若是如此想,可真是把問題想簡單了,因為黎元洪反對的不是段祺瑞個人,而是段祺瑞所代表的北洋集團及國務院勢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說《臨時約法》本就是為防範總統而設置的臨時法律,它的缺失就是總理跟總統的定位不明,因為這部法律融入部分法國式的雙首長制度,也就是總統跟總理都有部分權力(當然總理的權力較高,前邊說過,這是為了限制當年即將繼承總統的袁世凱)。
曾有人這麼說:
「與其說民主是種制度,不如說民主是種生活方式。」
換句話說,制度設計得再好,也需要有相關涵養的人群遵守並實施,而民主政治其中一個概念─分權制衡,理論上是為了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在某一人或某一集團,所以形成互相監督的制衡。
但分權還有著更高一層的用意:妥協及成就。
理論上(注意!我一直提這僅是理論上,不代表外國人的權力運轉就真那麼理想),監督不是扯後腿,而是看一個提案是否有瑕疵漏洞,因此提出改善的建議,去「成就」出一個各方皆認同的結果(有一名詞來形容以上情況─為贊成而反對)。
但可想而知,各方皆有自己的堅持,所以各方都能認同的狀況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時各方必須在不違背大利益的狀況下,對小部分的損失做出「妥協」,如此才能讓政務順利運轉及協商。
有沒有覺得上述老ㄕ所說的,實在非常美好……美好的根本不像現實世界會發生的事啊!
事實上,英、法、美等民主國家,都是歷經長久的調整,才穩定出一個可行的權力結構,並形成各自對民主的大概念。
但即便是這些老牌民主國家都還是有各自的政治亂象,對於剛實際運作民主沒多久的中國,這一套制度及概念實在是過於深奧,以至於當時才剛接觸西方政治思潮的中國人根本玩不轉。
就好比當時的政治權力,其實已經過於偏向段祺瑞的國務院勢力,所以黎元洪的行為我們或許可以這麼理解:「那不是單純二人之間的勾心鬥角,而是勢弱的權力機構,期待透過一些手段遏止另一膨脹的權力機構。」
(當然這兩大權力機構的交惡,跟其領導人之間的恩怨不無相關)
可這也造成,明明大家都清楚的撿現成良機,卻演變成你死我活的政治惡鬥。
黎元洪此一行為,獲得不少國會議員及地方軍閥的支持,這些非北洋出身的國會議員及軍閥,面對長期主控中央政府的北洋勢力,自然是要找機會反對一番。黎元洪也在得此奧援下,終於引爆長期對總理段祺瑞的不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黎元洪的拒絕,段祺瑞憤而提出辭職表示抗議,雖然後來在副總統馮國璋的調解下,國會最後還是通過「對德絕交」提案,但是當段祺瑞進一步要對德「宣戰」時,各派勢力再度激起紛爭!
當時多位內閣成員辭職以示抗議,而國會成員更趁機提出不信任案,也就是要解散內閣進行改組,黎元洪一看:
「喔!要改組是吧?那就表示段祺瑞有可能下台,之後可能出現一個反參戰的新內閣?好哇!那就解散改組吧!」
於是在5月21日,黎元洪就下令撤銷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收到撤職令的段祺瑞,氣得當場歪掉鼻子,他表示:
「按《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我不承認這張免職令!」
如果純粹以法理分析,黎元洪的作法的確有問題。
不信任案的正常程序,應該是總理被國會提出不信任後,由總理本人呈請總統解散國會,重新進行大選;若是大選失敗,所屬政黨或勢力未成為國會多數,這才被新總理替換;或是段祺瑞接受不信任案,自個兒辭職下台
,但不管哪種方式,黎元洪的確沒有權力免除總理職位。
但那時誰他喵的還管啥法律?打從徐世昌一開始提出「依『法』辦理」卻沒解釋這「法」到底是啥款的時候,法律的地位早被模糊及弱化了!如今演變成如此局面,實在是當時跟著和稀泥的眾人咎由自取啊!
情況越加混亂,段祺瑞之後憤然離京前往天津,並宣布自己不會接受黎元洪的撤職令。眼看北洋老大哥受委屈,眾多北洋督軍宣布所在行省獨立,並指責黎元洪濫權!
這下可好,中國還未參加世界大戰以前,倒可能先來場內戰,這讓黎大總統慌了手腳,因此他認為:自己需要有人幫忙調停眼前的亂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時問大家:「如果你是黎元洪,你找誰調停?」
徐世昌?好答案!但不夠好!
這位老爺只是文人,沒有硬實力能震攝得住鬧獨立的軍閥們。
馮國璋?好答案!但也不夠好!
北洋之犬的確壓得住場面,但對黎元洪來說,卻無疑自找麻煩,因為馮國璋可能趁虛而入,瓜分掉他所剩不多的權力。
那誰是有軍隊、有威望、沒太大權力卻能調停危局的人呢?
黎元洪選擇了一個看似不錯,實則糟糕透頂的答案,這個答案不但讓亂局更亂,還鬧出民初政壇上的一場天大笑話......「煩請徐州督軍張勳,入京協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
荷蘭雜誌紀錄,參與一次世界大戰的中國勞工
段祺瑞鼻子 在 北洋時代(合集)| 一部影片講透北洋軍閥| 段祺瑞、黎元洪 的推薦與評價

北洋時代(1) | 軍閥割據的形成| 袁世凱之後,誰當大總統| 黎元洪vs 段祺瑞 https://youtu.be/a7niLFgz9bk 2.北洋時代(2) | 護法戰爭| 孫中山建立 ... ... <看更多>
段祺瑞鼻子 在 袁世凱過世後,總統黎元洪、總理段祺瑞矛盾日增...... 的推薦與評價
收到撤職令的段祺瑞,氣得當場歪掉鼻子,他表示: 「按《臨時約法》,總統無權 ... 為了使提案能正式實施,第二天,段祺瑞率全體閣員前往總統府,希望黎元洪蓋印通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