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徒步環島第28天~
一早坐火車回金崙,部落村民的生活陸續於六、七點展開,看到父母接送小孩,還有一早出來買早點的老人,我都跟大家打招呼,心情非常愉悅。
爬回台九公路是高架路段,俯瞰金崙及仰望剛上山的太陽,真的好美好美,宛如天空之城!咦?這句話有語病:明明是俯瞰山谷,怎麼會是「天空之城」呢?因為高科技的火車及高架道路深入山中村落,那畫面讓我很有電影的感覺。
7:30日光就很曬了,颱風過後沒有雲,大海是一面反光鏡,熱度穿透你每一吋肌膚,我的汗就像瀑布一般,八小時沒停過。
這一段太麻里上坡的台九線,真的太壯闊太漂亮了!你想問老天爺,到底創作了多少種藍色?!
我患有眩暈症,走在懸崖旁其實有點頭昏,加上整個太平洋的反射,如夢如幻,又帶幾分危險。路很彎車很快,徒步者確實要當心,我後來放棄靠海、選擇逆向行走。
心裡一直在想:這條路好適合拍汽車廣告!好適合拍寫真集!好適合拍行腳節目哦!…接著竟發生一件非常不忍心的事——
我聽見非常微弱的小狗叫聲,應該是剛生出來的吧?我在高架公路上尋找聲音來源,斷斷續續,找不出正確位置,我也不知所措…找了20分鐘就放棄了。接著往下走200公尺,竟在路邊看見懷孕的母狗遺體…如果把這兩件事聯想在一起,是不是母狗生下小狗後難產死亡呢?……
大自然每秒有那麼多生命來來去去,當親眼聽到、看到生命的殞落,我的心仍揪在一起……
將近1小時走得心不在焉,就轉進了台九線山路部分,跟海岸說拜拜。我放棄台11線,是因為大海曝曬及沿途缺乏補給讓我卻步,選擇了可能比較陰涼的山路走。
不知道是不是流汗過多?我的精神有些恍惚,直到看到便利商店才醒過來,可能是身體持續發出飢餓的訊號…早上走在台九海岸線,我的精神、五官全打開,但接近中午走進山路,身體缺水缺醣,走得恍恍惚惚。
補充完水和食物就好多了,快快地走回知本,搭乘火車回到台東民宿。打開隨身攜帶的萬金油,高溫已將整瓶融成一灘水。
太麻里高架的海岸公路真是好感動,路邊靜歿的生命真是好心痛。
#詳情請收聽呂如中談情說愛Podcast十月專題
#只有拍照時暫脫口罩
歿日 懸都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歿日 懸都 在 Charles Mok 莫乃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Black Power 💪🏿 ]
2020年是BLM的一年,今次為大家介紹七部黑人電影,全部可以在假期中在 #Netflix 收看。
首先介紹兩部西非國家製作電影。《Atlantics》是塞內加爾電影, 2019年康城影展獲得第二名的格蘭披治大獎,故事描述年輕女子被安排與有錢人結婚,但她心愛的年青小子卻投奔怒海,想偷渡往西班牙,不幸身歿與大西洋,結果帶出的故事,集愛情、懸疑、奇幻於一身,加上片中達卡(Dakar)近郊海岸的熱帶美景,氣氛獨特且浪漫,新晉女導演Mati Diop利用故事對這發展中國家的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提出溫柔但有力的控訴。
《Citation》來自尼日利亞,主題是 #MeToo,一心想爭取出國到聯合國服務的大學女研究生,被星級教授性騷擾,站出來投訴,面對校方調查委員會的懷疑眼光,不情願下成為校內焦點,甚至眾叛親離。可以想像,性騷擾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更是忌諱,女性面對的歧視問題肯定更多更嚴重,本片正是探討這重要問題。電影拍攝水準不錯,電影背景屬於西非中產階層,是我們一般較少接觸的,雖然片長近兩個半小時略為過長,故事末段情節上亦有點瑕疵,稍為美中不足,但整體值得一看。
《Beasts of No Nation》的導演,正是執導那被拖到明年上映,最新占士邦電影《No Time To Die》的美籍日裔導演Cary Joji Fukunaga於2015年的突破之作。電影於迦納拍攝,講述在內戰中的西非國家中的一個天真小孩,家人在內戰中被殺害,自己被游擊隊俘虜成為兒童軍人,失去童真之餘,換來滿手鮮血。片中飾演游擊隊隊長是我很喜歡的英國演員Idris Elba,與迦納童星Abraham Attah,兩人可謂大鬥演技,電影把非洲戰亂血腥暴力震撼呈現,慨嘆人性在權力鬥爭中如何被完全扭曲。
《His House》是一部題材獨特的英國恐怖片,故事描述一對來自南蘇丹、逃到英國的難民夫婦,被政府安置於一間舊屋凶宅,出現一連串靈異恐怖事件,當觀眾以為電影只顧賣弄恐怖和嚇人影像,最後才發現峰迴路轉,難民夫婦二人各自面對逃離家鄉時不可告人秘密,究竟他們最後能否安然在英國找到新的生活?片中對英國政府處理難民的制度官僚、冷漠和僵化,也默默地作出控訴。
最後介紹的三部都是美國電影,《The Forty-Year-Old Version》是Radha Blank自編自導自演作品。一名三十歳前曾經得獎的新進戲劇作者,明日之星變成事業無成,踏入四十之齢,面對「中年危機」(不過我認為其實四十歲太年青了),究竟要為劇作得以上演而作妥協,還是追求真正夢想,做個rapper?本片實是Radha Blank「講自己的故事」,真實而風趣兼有誠意,非常討好,屬於我今年最喜歡電影之一。
2020年失去了黑豹Chadwick Boseman,以下兩部電影提醒我們,這是對影壇多麼大的損失。《Ma Rainey’s Black Bottom》是他生前最後作品,飾演「藍調之母」Ma Rainey的樂隊喇叭手成員,講述1927年他們在芝加哥錄音室灌錄”Black Bottom”一曲那一天的故事,劇本改編自舞台劇,因此故事相對簡單,對白較多。Boseman的角色表面上躊躇滿志、自信十足,其實背後隱藏源於種族歧視的黑暗過去,一直未能擺脫,對比由金像獎得主Viola Davis飾演的女歌后,表面霸氣十足,其實卻老練如「麻鷹捉雞仔」中的母雞,懂得在白人世界中打滾,明知不過被白人利用搵錢,但在時勢之下懂得為自己為同伴爭取最多,無論是一樽可口可樂,還是給樂隊成員的酬勞。二人演技比拼精彩,令人惋惜的是,Boseman要不是英年早逝,前途真的是無可限量。
最後,《Da 5 Bloods》是著名黑人導演Spike Lee的最新作品,講述四名越戰時同一小隊的黑人老兵,回到越南,說是要找回當年陣亡的小隊隊長的遺骸,其實是要尋回當時埋藏的黃金,四人的友誼和生命,都在過程中受到考驗。Boseman飾演那數十年前已經陣亡的小隊精神領袖,戲份不多,算是客串演出,而真正主角的四名隊員,尤其戲份最多的Delroy Lindo,演繹受戰爭遺害的心理和掙扎,非常精彩,唯一美中不足是導演以這四名中年演員同時扮演四十多年前戰時的「年輕版」,雖然好處是觀眾不用辯認「邊個打邊個」,但四人扮相顯然嚴重「超齡」,缺乏說服力,令他們與相對年輕的Boseman的對手戲,效果大打折扣。導演Spike Lee在片中穿插不少新聞和紀錄片片段,批判政府利用黑人士兵,打了越戰這不義之戰。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