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憲工程即刻啟動!推進國家憲政發展
今天上午,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召開修憲記者會,正式提出時代力量的修憲草案,並提出四大訴求:
1️⃣降低修憲門檻
2️⃣國會選舉聯立制
3️⃣廢除考試院監察院
4️⃣重要基本人權寫入憲法
一、降低修憲門檻
自從2005年憲法第七次修正以來,就再也沒有修憲。
原因很簡單,公民複決的門檻超級高,有效同意票要「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
以2020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人總額是1931多萬人,過半數就要965萬5千多人,比歷屆總統當選人最高得票數817萬票還要高。
修憲變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時代不會停止進步,憲法當然也不能停滯。因此,時代力量希望降低修憲門檻,只要一半的選舉人出來投票,並且有效同意票超過總投票數1/2,就可以通過。
只有這樣,才能讓憲法更容易貼近人民的需求和時代的脈動。
二、國會選舉聯立制
目前的國會選舉,是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在每一個選區,只會有一位當選人。同時,除了投給特定候選人的選票之外,選民還會有一張政黨票,得票率到5%的政黨,就能分配「全國不分區」的立委席次。
單一選區最大的問題,就是「贏者全拿」。就算兩位候選人分別獲得50.1%和49.9%的選票,有席次和沒有席次的差異,這也讓「民意支持度」沒辦法100%反映在代議士的組成上。
這樣的選舉制度,除了犧牲相對少數人政治參與的可能性之外,更可能因為零和的選制競爭,深化社會的對立。
為了避免相對多數人被過度代表,以及相對少數人代表不足的問題,「政黨票」就會是重要的調節方式。
時代力量的版本上,我們嘗試調和了「尊重地區民意」、「政黨全國支持度」和「代議士運作成本」三個面向。
在席次設計上,會有73席區域立委、10席原住民立委,以及73席不分區立委。立委的總席次是固定的,以避免立法委員人數增加所帶來的成本。
同時,政黨的總席次會在尊重區域立委和原住民立委當選結果的前提下,透過不分區席次的分配,盡量接近政黨的得票率。
如果某個政黨在區域和原住民立委所得到的席次比較多,那麼不分區的席次最多補到和政黨票得票率相當的差額;如果區域和原住民立委席次相加,已經多於政黨票的得票比例的話,就不再分配不分區的席次。
最後,目前5%的當選門檻,也不利於小黨的發展,難以在國會呈現台灣多元的聲音。因此,當選門檻應該也要適度下修至3%。
三、廢除考試院、監察院
所謂的「五權憲法」,是孫中山吾人兄弟所獨創的制度,但也帶來許多問題。
例如考試權是典型的行政權內容,但因為「五權分立」的結構,掌理考試權的考試院,和實際用人的各機關「考用分離」,也造成組織肥大和效能不彰的問題。
又如監察院,從第二次修憲之後,就不再是如同立法院一樣的民意機關,也沒有包括政治問責在內的可能性,但仍然掌握調查、彈劾及審計等廣義立法權的權限。也不斷有監委不當以職權介入行政、司法的質疑。
廢除考監兩院,將憲政機關的權力重新進行適當的分配,是國家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四、重要基本人權寫入憲法
自從憲法1947年公布以來,憲法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完全沒有修正。
然而,國際憲政潮流早就對人權的保障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第二代人權的健康權、工作權、對婦女兒童之保障、經濟社會弱勢團體之實質平等保障等權利,以及第三代人權的環境權。
歷次的憲法增修條文,雖然嘗試將一些價值納入增修條文第10條的規定,但性質上是屬於「基本國策」,和人民基本權的保障程度有相當落差。
大法官們雖然也努力透過憲法解釋的方式,將新興的基本權利納入保障,但除了未必有能釋憲的個案之外,也會受到憲法解釋極限的限制。
也因此,需要用「修憲」的方式,系統性地建立、擴張人民基本權利的範圍。
時代力量的修憲草案,廣泛盤點各項基本人權,並特別將勞動權、兒童權和環境權寫入憲法。
憲法的調整,已經遲到了太久。我希望能在接下來的任期中,有看到憲法修正的機會。我也會邀請朝野共同連署修憲草案,將這些重要的價值帶進討論。
歷屆總統候選人得票數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60年11月8日,中華民國中央通訊社之美國總統大選新聞發布預習。(中央社記者陳永魁 攝)
1960年,德懷特·艾森豪的總統任期將屆,副總統理察·尼克森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民主黨則是提名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約翰·甘迺迪參選。
在電視辯論舉行前,尼克森佔盡優勢。
在總統競選電視辯論中,甘迺迪指責冷戰時期的美國在艾森豪和尼克森的共和黨執政下,軍事和經濟都落後蘇聯,如果他當選總統,將「使美國再次運行起來」。尼克森表示,如果他當選,將會繼續艾森豪帶給這個國家的「和平與繁榮」,並指甘迺迪缺少經驗,其能力不足以肩負總統重任。
1960年11月8日,甘迺迪以領先尼克森約10萬票(0.1%)的差距贏得選舉。甘迺迪贏得303張選舉人票,勝負雙方的得票數差距比1916年以來任何一次總統選舉都更接近;甘迺迪在普選中超過對手的票數是歷屆總統選舉中最少的,而尼克森則成了美國史上首位贏得過半數州分,但卻輸掉選舉的總統候選人。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歷屆總統候選人得票數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0年11月8日,中華民國中央通訊社之美國總統大選新聞發布預習。(中央社記者陳永魁 攝)
1960年,德懷特·艾森豪的總統任期將屆,副總統理察·尼克森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民主黨則是提名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約翰·甘迺迪參選。
在電視辯論舉行前,尼克森佔盡優勢。
在總統競選電視辯論中,甘迺迪指責冷戰時期的美國在艾森豪和尼克森的共和黨執政下,軍事和經濟都落後蘇聯,如果他當選總統,將「使美國再次運行起來」。尼克森表示,如果他當選,將會繼續艾森豪帶給這個國家的「和平與繁榮」,並指甘迺迪缺少經驗,其能力不足以肩負總統重任。
1960年11月8日,甘迺迪以領先尼克森約10萬票(0.1%)的差距贏得選舉。甘迺迪贏得303張選舉人票,勝負雙方的得票數差距比1916年以來任何一次總統選舉都更接近;甘迺迪在普選中超過對手的票數是歷屆總統選舉中最少的,而尼克森則成了美國史上首位贏得過半數州分,但卻輸掉選舉的總統候選人。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