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正向教養工作坊 】 10月份 台北場
(只剩少數名額!📣📣)
此工作坊以『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為主軸,是理論、體驗、方法、療癒與安定兼備的高效能工作坊:
A 透過蒙特梭利教育理論,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內在發展需求、與各年紀的發展成熟度,避免我們錯把對5、6孩子的期待,放在3、4小孩子身上;
B 透過了解正向教養的家庭氛圍、學習正向教養的工具使用,讓我們每天與孩子在互動時抓住關鍵要點,創造正向溝通,保有他們的歸屬感與價值感,引領他們往正向人格發展;
C 藉由與學員的答問,示範薩提爾對話如何連結內在渴望,同時探索自己冰山,療癒小時候的自己。
此工作坊設計能有效引導學員啟動內在覺察能力,探索自己內心是如何影響著對孩子的教養,並開始做出調整。在活動延展下,能漸漸幫助學員找回內心安定、柔軟、愛與接納的力量。
....................
以下是學員的回饋:
C媽:
「在工作坊的氛圍中,我感受到被肯定,被激勵!直到一整天的工作坊結束後,我深深感受到,我有一股柔性卻強大的力量在我的心裡,屹立不倒!
在實際面對面的工作坊中,正向教養不在是紙本上"知道卻做不到"的文字,透過與老師實際的演練,更清楚的知道了如何內化、運用,在工作坊中,我連結了自己的內心,今天回家以後馬上用了老師傳授的心法,我也連結到了孩子的內心,我真的敢說今天是我這四年來,正向教養用的最好的一次!!」
小美:
「非常謝謝老師今天帶領著我們大家,進入一個更認識內在自己的一堂課。
我今天最大的收穫,除了其他爸爸媽媽媽的分享、以及老師的引導以外,更深層的是去理解、接納自己的那個不安定的內在小孩。因為一個內在不安定的自己,真的沒有辦法好好的去面對自己的孩子,並給予一個穩定的情緒回應。
我想,教養這條路上是一輩子的,很慶幸跟謝謝自己在孩子們還小的這個階段,就願意爲了愛孩子及家庭親子關係而努力及改變。」
Alice:
「謝謝老師的引領,讓我們回到了那個初心,看到那個最初的美好,渾然間四年來的酸甜苦辣都雲消飛散,只有那藍藍的海闊天空!
收穫非常多,許多是在書本裡獲得不到的,除了研讀書本真的一定要再參加工作坊,兩者雙管齊下,我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安定,再次獲得感謝自己和釋放自己♥️」
艾薇:
「我覺得上工作坊跟單純看書有很大的差別,看書只能自己意會,然後用自己的想像去模擬及展開對話。但工作坊實際體驗後會有很大的震撼,會回頭去反思自己哪裡還有做不夠的地方,特別是工作坊裡還可以從戰友們(你們大家)的身上彼此學習,是一個非常好的借境。」
青青:
「真的等待是值得的!一開始上課我就眼眶泛淚我知道心裡有很多情緒要湧出來,一直在忍耐,後來聽到學員分享還是忍不住跟著掉眼淚,最後直接哭了出來,過程中跟著一起釋放情緒,然後接納那個很努力不想認輸的自己,到最後心裏真的輕鬆很多,謝謝老師跟大家,這真的對我跟小孩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
工作坊內容包括:
1. 釐清負向教養與正向教養的迷思,瞭解正向教養的關鍵;
2. 體驗「和善且堅定」的態度,讓大人把正確的教養態度帶回家對待孩子
3.檢視目前教養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要加強?
4. 學習如何將「負向語言」轉為「正向語言」,學習如何用「啟發式問句」代替「命令句」,讓孩子與大人溝通更順利;
5. 學習如何以「一致性」的姿態地表達自己,而非只用吼罵指責的方式;
6. 為何要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持」,而不是「獎賞與讚美」?原來差別很大,對孩子影響更大。在工作坊裡我們會有實際演練,幫助學員把正向聚焦的能力帶回家,每天給予孩子正向能量的灌溉。
7. 大人有情緒的時候,要怎麼安頓自己,才能避免自己遷怒於孩子或其他人?
8. 萬一我們不小心傷害到孩子,可以怎麼做來修復關係?
9. 我們會幫助家長找回教養孩子的愛的『初心』,放在心裡、帶回家裡。
10. 羅老師還會現場替家長解答各種教養問題,並藉由薩提爾對話的示範,讓家長學習如何與孩子連結內在渴望。
歡迎有興趣的成人報名參加。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日期:2021年10月24日(週日)
時間:9:00am - 5:30pm 共7.5小時
地址:10491 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一段126號5樓 (親子天下Club)
歡迎所有想更瞭解自己和孩子的成人參加。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報名請連結至留言區)
正向回饋負向回饋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內心陰影被光明照亮後,看到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上週六線上講座【安定正向教養 養成正向安定孩子】,我講完四種孩子不當行為時,一位學員小穎在線上舉手提問。
我邀請她開麥克風提問,她問到:「...有沒有辦法可以在教養過程中,不要讓孩子感到委屈?」但我聽她說著,感到她語帶哽咽。
要回答問題,需要先瞭解問題背後的原因;要處理事件,必須先處理情緒。於是,在她壓抑著情緒敘述到一半時,我刻意地打斷了她、請她先停下來,並感受自己。
在核對了幾個感受後,在另一邊的她已開始哭泣了。
她告訴我,除了難過與受傷,還感到非常委屈。
我相信是剛才的內容,無形敲打了她的冰山,讓內心深處有所共鳴,才會把冰山裡壓抑著的情緒敲擊出來,讓她感受到。
是什麼原因感到委屈呢?她說著,以前父母對她很嚴格,常讓她感到很難受。記得大概在小學三年級時發生過一件事,當時她明明是受害者,卻只被爸爸媽媽說是自己不對,只因為父母一口咬定,所以根本不想聽她解釋,也不准她解釋。
這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窺探她從小內心受了多少苦,心裡有多不平。壓抑著的傷痛,逐漸變成了她內心的陰影,並在成為母親之後,無意識地影響著她教養的觀念與模式。
在孩子成長過程,環境必須給予有限制的自由,方能讓孩子從外在紀律逐漸發展出內在紀律。試問孩子在過程中,怎麼可能不會感到委屈呢?
所以這位媽媽雖然問的是「怎麼讓孩子不委屈」,其實是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她自己無法接納委屈」,因此把這觀點無意識地投射到孩子身上,變成「她不想讓孩子感到委屈」。因為從小到大,她不斷承受著委屈之苦,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
於是,在線上我與她展開對話,讓她逐漸看見小時候的自己與她現在如何看待孩子的因果關係。
對話雖然有一點長,但與會的參加者不但有耐心地聆聽,之後還紛紛鼓勵這位媽媽,並回饋這番對話給他們很多體驗與收穫,也撫慰了自己內心。
末後,小穎告訴我她感到好多了,並感謝有這麼難得的機會,可以敞開心扉把多年來的委屈釋放。
過了兩天,我收到小穎的心得報告。經過她的同意,在此為大家分享,希望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體悟與學習。
…………
羅老師,我是昨天講座有分享自己經驗的小穎。
覺得很幸運可以在老師的講座分享自己的經驗,我聽過了3場老師的講座,聽過老師幫別人安撫內在受傷小孩,被安撫的人都會流眼淚。
昨天一閉上眼睛,就想到小時候那次明明是被同學欺負、拿了板擦砸到同學身上,卻被老師打電話回家,內心很多委屈很想解釋,很希望爸爸媽媽的同理,很希望可以有人安慰那個被欺負的我,但卻仍是被爸爸媽媽說是自己不對。很生氣又很難過,想起自己關在房間裡面躲在被子裡哭的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
自從生了孩子之後,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讓孩子跟我小時候一樣,所以我看了老師的書,也看了很多專家的文章,做了很多筆記,希望可以記住每一個教養的技巧,但我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那塊陰影。
我覺得老師說的很對,等到生了孩子,因為愛孩子,所以願意原諒、願意擁抱過去的那個自己,也願意釋懷。
我其實覺得我自己蠻糟糕的,雖然看了很多教養的文章和書,每次看到一些說的父母如果對孩子負面的行為會造成孩子一些負向人格之類的,我都會在腦袋想著「對,我媽之前就是這樣,所以我才會這樣」... 每次看文章看書聽講座,都是一直把過去的事出來比較,然後一直告訴自己不要這樣。
我其實很清楚小時候的事對我來說是一個陰影,但我從來沒有去面對那個陰影、處理那個情緒,我只是一直在怪那個陰影、怪我的家人造成我的負向人格,然後每次我在跟我媽聊天的時候,講到一些教養議題,我就開始會有很大的情緒。
昨天我接納也擁抱了那個在房間哭泣的我,我願意擦乾眼淚站起來,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愛,值得被原諒...
我不再怪我的家人,因為以前他們這樣做是希望我在學校能夠表現的好,我知道媽媽可能說話的方式不小心讓我受傷了,媽媽可能在那些事情發生的當下,因為被情緒困住了,沒有出口,所以在情緒下處理了事情,讓我在當下很受傷。這些我媽媽他一定都不知道,因為人在情緒的當下,可能會做自己沒辦法控制、或是事後想起來會很後悔的事。
以前我跟我媽媽關係不太好,每次吵架都是大吵,然後我媽媽很喜歡講不好聽的話(我寧願沒生你這個女兒、或是再也不要見到你... 之類的話)都會讓我超級難過,但我媽沒有生氣沒有情緒的時候,又是個很好的媽媽,會跟我們聊天了得很開心。
自從生小孩之後,因為我需要上班,孩子托嬰下課都是我媽媽在幫忙接送,他都很用心在幫我帶孩子,會陪他看書玩玩具之類的。我很感謝他,但我內心的陰影一直影響我,所以只要聊到教養的問題,我們就會搞的很不開心。可能我真的太害怕了,所以一直想要要求我媽改變。
但現在想想,我媽怎麼可能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孫子,媽媽其實是幫我帶孩子,不是幫我教孩子,教孩子的責任應該是我,我沒有必要一直去糾結在小時候的那些事。(請替小穎鼓掌)
昨天說出來真的好很多,今天我面對我媽媽的時候,我的心是平靜的,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像之前聊到教養的問題,但我相信如果有那麼一天,我也會安定的面對,而不是帶著以前的陰影產生了不必要的情緒讓大家都不開心。(內心陰影被光明照亮後,看到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真的很謝謝老師幫助我,不是只是幫助我在未來教養的路越來越有方向,也安撫了我最在意一直卡在內心的過去。
………….
之後,我回覆她:
小穎你好我是羅老師。
耐心地看完你的信,很欣慰從你的內容裡,看到與你對話後內心的轉變。
敘述能帶來療癒,昨晚與你的對話,你把隱藏在內心多年的委屈釋放出來了;你也找到小時候那受傷的自己,並滋養療癒了她。
這份愛,也開始轉換你現在看待自己與母親的眼光。你不再怪你的家人,因為你知道他們其實也是出於對你的愛與期待,才會在情緒時無意中傷害了你,你用愛接納了當時的自己,因此也用愛接納了他們。
於是,你再次看到母親愛你的一面,與你有連結的那一面,更加滋養了你的心靈。所以你現在看到媽媽,內心比之前安頓了。
你內心本有著愛,透過一些引導,你用這份愛療癒了你內心的傷痛,讓你得以用嶄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我為你喝采。
這是非常美好的故事,謝謝你與我分享。
請繼續好好關愛自己。
................
再多的苦難,也有機會轉為生命的正向資源。
端看我們能否找到它、處理它、放下它。🧡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
#羅寶鴻正向教養工作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正向回饋負向回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孩子無理取鬧的真正原因】
最近默默發現唯可有個症頭,就是當她情緒來的時候會整個大退化。
「幫我關電燈!」
「幫我丟垃圾!」
「幫我穿衣服!」
「抱我過去!」
原本會做的事瞬間變得全都不會做了,外加各種遷怒,別人做什麼事她都看不順眼,加上她哭起來真的很兇...(尖叫嘶吼那種重金屬式哭鬧)。導致家人其實都蠻怕她生氣的(喬伊也是),不是直接幫她做她做得到的事,就是想盡辦法安撫或轉移注意力。
原本我都是用勸導的方式和家人和喬伊溝通,想說不要過度介入他人在關係上的課題,不過發現唯可這個症頭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所以最近有認真的請家人們不要唯可一哭就立馬去幫她完成她可以做到的事,因為儼然已經形成一種慣性反應。
前幾天吃晚餐前,喬伊先洗好手準備吃飯,唯可在外面看書,看到喬伊去拿碗大叫:
「喬伊你還沒洗手!」
「我洗了呀!」
「你沒有! 我沒看到!」
「我有洗! 不信你聞聞看」
喬伊將雙手伸到唯可的鼻子前。
唯可則不予理會,繼續大叫喬伊沒洗手,喬伊一臉困擾的看著我。
「我剛剛有看到喬伊去洗手,你在看書所以沒看到,是嗎?」我說。
「沒有! 喬伊沒洗手! 喬伊要去洗手!」
我示意請喬伊先去吃飯,唯可則是繼續鬧情緒。
「你很在意喬伊有沒有洗手是嗎?」
「喬伊沒有洗手!」
「喬伊沒洗手讓你有什麼感覺?」
「很生氣!」
「這樣啊,你覺得洗手很重要,你也很在乎喬伊對嗎?」
她點頭,但還是持續重複說著喬伊沒洗手。我同理她,也告訴她等她準備好了,她可以去洗手吃晚餐。
過了一陣子,她說她要去洗手,但卻很堅持要我幫她開廁所的燈。
「媽媽幫我開燈!」
「你要去洗手了是嗎? 有需要我陪你去嗎?」
「媽媽去開燈!」
「你如果有需要,我可以陪你去,你如果不想開燈,暗暗的也是可以洗手,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開燈」
「媽媽幫我開燈!」
「你看起來還有情緒,可以等你平靜一點再決定要怎麼做」
「不要! 現在開! 幫我開!」
這時喬伊走過來關心情況。
「你要開燈是嗎? 諾! 打開了」她順手的按了開關。
我給她使了個眼色,她看到後立馬改口:
「啊,我忘了是我要洗手啦」
走進去洗手,出來,關燈,飄走。
#根本阿嬤型姊姊
唯可則繼續發飆,繼續無限次的循環幫我開燈,我知道這時無論說什麼都只會得到同樣一句話,所以先安靜的在一旁陪著她,也同理她。
👉當父母越努力的用各種辦法,去嘗試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卻怎麼樣都沒有效果時,挫折感也會加重,自己也很容易陷入情緒當中
這時宏爸回來了,看到我們在調整,於是默默飄進浴室,開燈洗澡去。唯可看著她爸,也看著開了燈的浴室,但口中還是不斷的重複說著,幫我開燈(?)
「唯可,燈已經打開了,你有需要去洗手嗎?」
👉會這樣問,是因為宏爸不是因著聽到她的要求而開燈的,跟前面喬伊開燈的狀況不一樣,而我想知道孩子的反應
她停了一下,接著換哭下一件事:
「媽媽抱我去洗手!」
這時我知道了,開不開燈根本就不是重點!
#真正的問題不在冰山表層的行為_而是藏在冰山底下
我看著她,回憶起過去每個類似的情境,並嘗試不帶評價的去觀察她,與她連結,感覺她的難過、挫折以及無助。
她內在有什麼樣的觀點和信念?
她真正的需求以及渴望是什麼?
接著,我找到了答案
「我渴望與你連結,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只好不斷提出要求,要你幫忙,讓你服務我也為我而忙,我才感覺到被愛以及被重視。我需要特別的關注和服務,以確認自己是重要的,同時也確認自己屬於這裡。」
我看著眼前這個鬧情緒的孩子,緩和的說:
「唯可,你現在真正需要的是抱抱,還是洗手呢?」
「抱我去洗手!」
「你喜歡別人服務你,是嗎?」
他抬頭看著我,點點頭。
「別人服務你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呢?」
「好開心。」
「別人服務你讓你感覺很開心,也讓你覺得自己很重要,是嗎?」
他再次點頭。
「我現在可以給你抱抱的服務,你有需要嗎?」
他點頭,慢慢的靠過來,我放鬆平靜地抱著她,感覺到她緊繃的身體也慢慢放鬆下來。
當她比較平靜時,我一邊抱著她一邊說:
「唯可,媽媽很愛你,媽媽有時候沒有直接幫你做,是因為我知道你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媽媽是相信唯可的,我感覺很多時候是因為有情緒的關係,所以原本做得到的事變成做不到,是嗎?」
她點頭。
「你剛剛有什麼情緒呢?」
「很難過」她回答。
「嗯,可以感覺到你很難過,所以你要媽媽幫你開燈或抱你去洗手,是因為別人服務你,能讓你感覺好一點,對嗎?」
她點頭。
「當難過的情緒離開,平靜下來的時候,好像很多事又能做的到了,對嗎?」
「嗯。」
「所以你真正需要的是先讓自己平靜下來,是嗎? 如果你有需要,我很願意陪你一起調整,給你抱抱的服務,助你一臂之力,同時媽媽也相信唯可是有調整情緒的能力,我們一起練習,好嗎?」
她點頭,我們繼續抱著,我不再說話,讓時間慢慢發酵,因為我知道,她充完電就會自己離開了。
過了好一陣子,她起身,說她要去吃晚餐,自己走去開燈洗手拿碗,就像平常一樣,恢復成原本那個獨立的孩子。
/
後面幾天,我都是用同樣的方式陪伴孩子練習,每當孩子開始鬧情緒與遷怒時,無論她要求的是什麼,我都會回應:
「你看起來有好多的情緒,你有需要抱抱的服務嗎?」
「我知道你希望我幫你做事,不過這件事你之前都做的到,是因為有情緒所以現在做不到是嗎? 我現在能為你做的,就是給你一個抱抱,你有需要嗎?」
慢慢的,孩子會主動說,她需要一個抱抱,我就會抱著她,不說話 (頂多說同理的話)。讓她自己決定要抱多久,以無為的態度去面對,有時孩子很快就離開,有時則比較久。
但是當她準備好,我會放手讓她離開,而每一次分開,孩子都是頭也不回的走。
#孩子想要的是自己離開你而非你被推開
同時這件事也提醒我:
「對孩子的關注不夠,愛的水杯空了。」
孩子的負向行為如同警報器一般,當警鈴大作,表示孩子某部分的需要未被滿足。所以上面的情況都只是在做急救處理,重點還是在日常的保養。
#孩子的無理取鬧是因為歸屬感不足
好比快渴死的人,為了活下去只好想盡辦法要水來喝,當下的一杯水可以暫緩危急情況,但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供水,類似的情況就會不停重複的上演,因為他只能透過這種方法才喝的到水,才能維持生命。
我覺察到最近因為孩子們自己玩得很好,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在忙自己的事,加上疫情在家,之前固定與個別孩子的單獨約會也默默停擺,反省自己對於個別孩子關注的質量不足,以致孩子只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爭取關注。
同時也啟動日常的保養,持續提供穩定的水源。
💡以下是我的作法:
1️⃣與個別孩子單獨約會,10-30分鐘都好(有比沒有好),如果陪伴的量不夠就提升陪伴的品質,有意識的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像我這幾天是在喬伊上他的網課時,把握機會和唯可單獨約會,同時留意,年齡越小的孩子,在關注質與量的需求上都會越高。
2️⃣給予及時的鼓勵以及正面的關注,《孩子的挑戰》的作者德瑞克斯曾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好像植物需要水。」有時候一忙都會累積在睡前才將鼓勵一次說完😅,這幾天有意識的去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與回饋,也分享鼓勵的語法:
「我看見」👉我看見唯可主動收玩具
「謝謝你」👉謝謝你協力讓家裡變乾淨
「我很佩服」👉我很佩服唯可有好多的創意跟想法
「我很感動」👉我很感動你這麼的關心我
「我感受到」👉我感受到唯可的貼心
「我很享受」👉我很享受跟你一起拼拼圖
3️⃣給予孩子簡單的任務去完成,讓孩子有所貢獻。可能是簡單的家事(孩子有意願也喜歡做),或是簡單的服務,我有時會請孩子給我擁抱幫我加油,或是煮飯時請孩子當小幫手,孩子通常都很樂於幫忙,因為貢獻能產生價值感與歸屬感,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 在孩子付出之後也別忘了給予立即的回饋喔!
✏️本日金句:
「在孩子每一個不良行為的背後
反映出來是孩子的氣餒與挫折」
最後,唯可退化以及遷怒的症頭,在覺察動機後的急救與保養之下,已經沒再出現過了(或許某一天又會再度出現,到那時我就知道: 有人快渴死了)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