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心黑暗的孩子迎向光明】
「我覺得自己很差勁... 很爛...什麼都不會... 」當孩子說出讓父母心碎的話語時,我們該怎麼辦?
昨天下午一場線上講座,有一位媽媽舉手提問。
她說她目前有兩個孩子,兩個都是男生,分別是8歲和10歲。 弟弟最近有個問題,就是常常會跟她說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很糟,問我怎麼辦。
於是我問
🧑🏻:「他是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
媽媽回答
👩:「 大概二、三年級的時候開始。」
🧑🏻:「 是什麼原因呢?媽媽知道嗎?」
👩:「 可能是因為哥哥一直以來都很優秀,弟弟覺得不如他吧…」
有時候就算父母不會比較手足,手足也會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較。我們繼續看下去...
🧑🏻:「他有這樣說過嗎?」我嘗試核對,因為這或許是大人猜想的。
👩:「有,他有時候會說自己的分數都不如哥哥,覺得哥哥比他聰明。」
孩子在小時候,最容易拿分數來看做自己的全部;分數不如人,就會覺得自己不如人。
但往往,孩子都看不見自己的努力;大人也很少看見孩子的努力。
我說
🧑🏻:「他會這樣講喔...」我嘗試引導媽媽多說一些。
👩:「是啊,好像他最近就覺得數學很多都不會,比不上哥哥,覺得自己很爛。」
🧑🏻:「那你聽到他這麼說,會怎麼回應他?」
👩:「我會跟他說:『沒有關係,把搞不懂的地方搞懂就好了』。」
🧑🏻:「媽媽是這樣跟他說的嗎?沒有關係,再加油把不懂的搞懂就好了~」
👩:「是。」
於是我跟媽媽說請她現在扮演弟弟,我扮演媽媽。請她說出弟弟跟媽媽說的話,我則用媽媽剛才的話來回答她,讓她感受一下她的回覆,會帶給孩子什麼感覺。
1️⃣ACTION~
🧒🏻:「媽媽... 我覺得數學很多我都不會,我比不上哥哥,覺得自己很差勁、很爛。」
👩:「沒關係,把搞不懂的地方搞懂就好了。」
媽媽傳來一陣停頓.......☹️
CUT~
於是我問
🧑🏻:「媽媽,如果你是弟弟,你聽完有什麼感覺?」
👩:「...嗯... 好像沒什麼幫助...。」
🧑🏻:「聽到媽媽這麼說,會有什麼感覺?」
👩:「... 還是會有點悶悶的。」
🧑🏻:「會覺得被支持到嗎?」
👩:「不會....。」
🧑🏻:「那媽媽,我現在用我的方式來跟你對話,你繼續扮演弟弟,說出你剛才講的話,看看有什麼不一樣,好嗎?」
👩:「好。」
2️⃣ ACTION~
媽媽說
🧒🏻:「媽媽... 我覺得數學很多我都不會,我比不上哥哥,覺得自己很差勁、很爛。」
我說
👩:「孩子啊,你說你覺得數學很多都不會,是嗎?」
🧒🏻:「是…」
👩:「我知道了...(停頓)。因為數學不會,所以...(停頓),你覺得你比不上哥哥,是嗎?」
🧒🏻:「是…」
👩:「然後...,你也覺得...,自己很差勁,很爛,是嗎?」
🧒🏻:「他會點點頭,不說話。」(是的,通常講到這裡孩子都不會說話...)
👩:「你會覺得有點難過嗎?」
🧒🏻:「…會...」
👩:「是,媽媽知道...。孩子啊~你知道嗎?聽到你這麽說,媽媽真的好心疼你啊......😭」
👩:「來~~媽媽抱抱!」
我跟媽媽說:「這時候,給他一個擁抱.....」
我在這裡停頓著;但在線上另一邊,我彷彿感到媽媽內心也有著一些微妙的變化。
我跟媽媽說:「抱抱完弟弟後,可以跟他說...」
👩:「雖然你覺得數學你都學不會,覺得自己很差勁,比不上哥哥...」
👩:「但媽媽看到你一直以來都很努力地想要把它學好,一直都沒有放棄...」(停頓)
👩:「媽媽覺得你很棒!」
當下,我體驗到內心是感動,溫暖的。
在線上另一邊,我彷彿感到媽媽內心也有著一些微妙的變化。
我繼續扮演媽媽,跟弟弟說
👩:「所以沒關係,把搞不懂的地方搞懂就好了。」(這是媽媽本來跟孩子說的話)
👩:「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哪裡不會,好嗎?」
媽媽爽郎地回答:
🧒🏻:「好!」
於是我說
🧑🏻:「好~ 我們就演到這裡。」
CUT~
我還沒說什麼,媽媽就先講話了
👩:「謝謝老師!我知道要怎麼做了!!!」
果然透過對話來讓這位媽媽親身體驗,是回答這問題最好的方法。
我問
🧑🏻:「媽媽,在剛才跟的對話裡,你有什麼感覺?」
👩:「我覺得被同理,被理解了。」
🧑🏻:「會覺得被支持到嗎?」
👩:「有!謝謝老師!這樣我知道了!」
於是,線上講座到這裡,畫下完美的句號。
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我們不懂得說出傳達關愛的話。
我想,這是因為從小到大,也很少人會這樣跟我們說話。
但這些話語,能連結孩子內在的渴望,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愛、被接納,更能讓他們看到自己本有的價值,並找到生命力,面對現前問題。
「先連結感情,再處理事件」,是我在「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裡面一再講到的。謝謝這位媽媽勇敢地舉手提問,讓我們在這次講座裡多了一份學習,內心多了一份溫暖。
我並沒直接處理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哥哥的議題,因為在我生命旅程上,也遇過太多比我優秀的人。
但看到比我們優秀的人,我們可以選擇用光明的態度來欣賞,也可以選擇躲在黑暗裡自怨自艾。
覺得自己不如人沒有問題,這是事件。
但覺得自己很糟很差勁,這是冰山。
但當冰山受到太陽照耀,就會逐漸融化。
而給孩子溫暖的人,正是不斷努力學習的我們。
黑暗的心房注入了光明,一個人就開始改變了。
當孩子的努力被我們看見,他就恢復生命力了。
我們一起努力。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羅寶鴻正向教養工作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翁千筑專訪 靜止的溫柔與憂愁 著迷於人們淡然所思的表情與氛圍,翁千筑以木雕刻劃人像,試圖傳達生命經驗中的憂愁與溫柔,期許作品中的生命力讓觀者投射所感。 ▶成長過程◀ 成長於嘉義布袋的翁千筑,與我們聊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每位家人對她走藝術創作這條路都有所...
欣賞他人繪本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出版繪本抽獎《 天上掉下來的石頭》💗
#饒富黑色幽默與開放式結局
小時候,我是一位害怕犯錯,做事等大人給標準答案、看書等師長給寓意的孩子。
但這樣依賴他人給答案的我,在長大離開學校,甚至搬離台灣後,嚐到的卻不是自由的味道,而是「沒有人可以給我答案」的恐慌。
曾因為如此,我在澳洲工作期間被前輩明確點出:「欠缺自己的想法(就算有也不敢說)。」
直到成了母親,我才開始(不得不)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希望孩子們能從小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忠於自己想法的勇氣──不再像幼時的我一樣,只等著「大人的標準答案」。
而透過和孩子共讀《天上掉下來的石頭》,便是一個很棒的練習開端。
--
《天上掉下來的石頭》是曾獲繪本最高榮譽美國凱迪克大獎雙料殊榮「帽子三部曲」的作者:雍.卡拉森(Jon Klassen)的最新力作,也是我目前看過數一數二厚的兒童繪本──內容由五個充滿黑色幽默的短篇故事串起,長達96頁。
故事從烏龜站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開始。他邀請犰狳、蛇與他站在一起,但此時天上正落下一顆巨大的石頭……
此繪本,從孩子的角度一窺人際相處間常有的口是心非、尋求認同、對未知的想像,以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我們如何與之共存……等議題。
但整本書沒有任何說教意味或明顯的寓意,只透過可愛的插圖與動物們細膩的表情變化,留給小讀者許多想像空間。
由於故事結局極為開放,我其實看完第一遍後一頭霧水,不太明白繪本要傳達什麼意思(還上網查了作者的想法)。
但事實是,有時我們忽略了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是與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親密感與快樂,以及對美感的純粹欣賞(例如Lara說她最愛看書中有著厚厚皮膚的犰狳)。這樣,也就夠了。
《天上掉下來的石頭》沒有過多的言語或繁複的插圖,卻能輕鬆引領孩子一吐內心想法。
四歲小丹嘻嘻笑:「那隻烏龜喜歡一直說相反的話(我說那叫口是心非,和你一樣)!」高敏性格的Lara則難過:「烏龜雖然沒被天上掉下來的石頭砸到,但他最愛的那朵小花被壓扁了,好可憐喔。」
聽到孩子們與我這樣分享,我覺得此趟共讀,已然收穫滿載。
--
《天上掉下來的石頭》抽獎活動:
感謝親子天下提供三本繪本😊將抽出台灣區讀者2名,澳洲1名!
📚活動步驟如下(缺一不可喔)
✅按讚本貼文,並照下列三項留言:
✅你是台灣區/澳洲區讀者(會決定抽中後書寄哪裡)
✅如果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石頭,你希望是什麼
✅tag邀請一位你想分享此活動的朋友
(若台灣、澳洲都可收書,請分兩次留言,tag不同名字,多一次中獎機會喔)
❇️留言範例:我是台灣區讀者,我希望天上掉下來的是飛碟 @陳大明 和你分享這本有趣繪本❤️
活動將於9/12晚間截止,9/13(一)抽獎,得獎者將公布於本貼文
——
《天上掉下來的石頭》這裡可以買喔:https://cplink.co/ZCIYcxNc
出版社還特別請老ㄙㄨ老師幫忙設計導讀學習單,若已有買書的爸媽,也可在共讀後下載來與孩子一起看😊
給7-9歲孩子|https://cplink.co/PxILLkHJ
給9-12歲孩子|https://cplink.co/6HpwuqKG
欣賞他人繪本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來自贈物社團的媽媽,誤丟訊息給我;她想向某人借閱繪本,圖書館預約還要等,有些絕版買不到等,而我手邊剛好有幾本她需要的書單...
照片裡面是人權相關的繪本書籍,或者說和戰爭也有關聯的。
也想到幾年前在梓書房的大人繪本之夜,曾經帶過《不是我的錯》這本,下面是當時寫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不是我的錯》
文 雷·克里斯強森
圖 迪克·史丹柏格
譯 周逸芬
和英出版社
大人繪本之夜 第七場《不是我的錯》2017/11月
朗讀完內容後,大家有些安靜,需要沉澱彼此的心情,
有位朋友說: 以為到黑白線搞圖片後,全文就結束,沒想到還有後頭的「和我沒有關係嗎?」黑白照片,更令人震撼…
「這是幾年出版的作品呢?」有朋友這樣問,原作是1973年,台灣是2000年出版;這可以是在描述國家、戰爭等議題,還有被邊緣化的角色
(例如台灣在國際社會角色)
可以討論的問題有較大範圍的社會,戰爭,國家等公共議題,我們先把範圍縮小到個人部分,也就是黑白線搞圖片裡的哭泣小孩,請問大家如果自己是那位哭泣小孩,會希望周圍如何對待你? 對你說什麼話嗎?
「沒有任何人拉我一把時,我就做,自己拉自己的人」
「我就曾是那位哭泣的小孩,不只同學,連老師都曾經是參與一起的人」
「教育現場的老師,如果有情緒方面的問題,可以有諮商輔導的管道嗎? 學生有,老師自己有嗎?」
如果這時有一個重要他人的角色,可能會改變一些什麼…
「那時有位同學,不在意他人眼光,就是願意和我講話,一起寫作業等,後來和同學的相處情形就改善很多…」
「我無法想像那個哭泣小孩的處境,因為我們的成長背景,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即使你和同學很不一樣,同學也不會來欺負你;
現在的社會看似多元化,願意接受各式各樣的意見,但有真的接受嗎?
現在和過去的父母,都一樣沒時間陪小孩,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和以前不一樣了呢?」
「國小時,整天都在玩耍;國中時,遇到了很棒的老師,可說是影響了我的一生。」
「小時候,爸媽沒有太多時間陪伴我們,放學後幾乎都得到安親班去;必須要不斷地和人相處」
「這本書有三個角色的出現: 哭泣小孩,圍觀小孩和訪問他們的人;為什麼大家都把自己定位在哭泣小孩呢? 沒有去看看和討論其他角色呢? 後面的社會,國家等公共議題也很值得探討」
「這是第一次來聽大人繪本,覺得很新鮮很特別,一本故事大家有不同的切入點,有人看到自己過去的點滴,有人看到更大的格局,很多的收穫」
在進行活動之前,我也翻了《孩子與惡》這本書,摘錄幾句有感的文字,也呼應朋友們的對話:
『多樣化說起來彷彿是文明與進步的象徵,但是在不好的情況下,卻因為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實在太多了,使人無所適從。』P.240
『…在青春期到來之前,人已經是一個以兒童的型態高度完成的個體。以兒童的方式,從兒童的角度,他擁有多樣的能力與豐富的知識,對許多事物都有他自己的判斷力。但是在青春期的時候,這個以兒童的型態成長、成熟的人,卻從最根本之處顛倒,解體,必須再一次重新面對生長的過程。』P.240-241
『老師如果過於單純地認定霸凌是「惡」,當他發覺霸凌的跡象時,就會開始「調查」誰、在什麼時候施加霸凌、誰遭到霸凌等等,熱心於找出「犯人」。但是對諮商師來說,找出誰是犯人並不是重點,他在意的是,首先要傾聽一個孩子所說的話。這樣做的話,孩子會以他自己的方式進行各種思考,自己想出決策、自己實行。如此一來,就沒有必要再去判斷誰是「惡」徒。』P.189-190
每次活動前,我都會焦慮緊張,這次也不例外;事前我先找朋友練習這個故事內容,她有提到現場可能會有人掉眼淚或哭泣,你要如何回應等…週五晚上有朋友流眼淚了,我想那是一種感同身受,甚至回想起小時候過往點滴的眼淚,因為那時還不懂為什麼自己會被欺負,或者跟著去欺負人…現在再回頭看,已經有不同的心境,因為我們長大。
也很開心聽到朋友分享,一本書能有不一樣欣賞的角度心得被提出來討論,這是她以前沒注意過的;大人繪本之夜的用意,就是希望能讓更多大人看到創作者的用心。
欣賞他人繪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翁千筑專訪
靜止的溫柔與憂愁
著迷於人們淡然所思的表情與氛圍,翁千筑以木雕刻劃人像,試圖傳達生命經驗中的憂愁與溫柔,期許作品中的生命力讓觀者投射所感。
▶成長過程◀
成長於嘉義布袋的翁千筑,與我們聊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每位家人對她走藝術創作這條路都有所影響。對文化歷史很有興趣的父親,節儉卻不吝於為家中添購書目,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就是伴她成長的漢聲繪本。在幼稚園任教的母親,讓她幼時開始接觸摺紙、3D手作紙模型,啟發在立體類創作的興趣。除了父母親,身為老么的翁千筑有兩位優秀的姊姊,她微笑說家有三姊妹,十分熱鬧也發生許多趣事,從小擅於畫畫的二姊可說是繪畫的啟蒙者,說到大學考取台藝大雕塑系,翁千筑笑說進入台藝大是一圓與姐姐同校的夢想!
▶求學與踏入創作◀
木雕創作削、切這樣(減)的過程,對翁千筑來說如同挖鑿內心深處,在創作時釋放自己情感,這也是為何翁千筑如此喜愛木頭的原因。她從小性格就很鮮明:我喜歡整理東西、收納整齊,也善於保存物品,應該是有點整理癖吧!在她的創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疾不徐的步調,與有些內斂拘謹的氣質。在台藝大求學期間,只要創作上遇到技法上的瓶頸,翁千筑便會默默投注更多時間來克服問題,也因此經常在早上五、六點遇到來工作室看學生作品的老師。翁千筑認為老師們願意在課後私人時間來關心學生創作很令人感動,也感受到系上師生間緊密的關係。木雕創作的啟蒙恩師為賴永興老師,另外一位楊北辰老師則是思想上的啟蒙老師,畢業展時楊老師一句話:妳的作品有一種氣質。成為翁千筑持續創作的原因。大學畢業後為顧及生計歷經了五、六種工作,其中有台北故事館的導覽員與咖啡廳店員等,也因為擔任導覽員這份工作,有了機會訓練面對大眾的膽量與口條。
▶以人為創作◀
從很小開始翁千筑便對(人的表情)產生興趣,尤其著迷中性獨特的氣質,作品中的人物多半來自翁千筑的想像,再參考自己的樣貌刻劃而成,藉由記住生活中片斷的畫面或感受,表現記憶中的情緒。
人物木雕創作者中,翁千筑很欣賞日本的舟越桂和義大利Bruno Walpoth,他們的作品都有著平淡的表情,卻極具情感穿透力,能深深打動她。兩位木雕家的作品呈現也是她想追求的美與目標。Bruno Walpoth曾說他對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不是最滿意,因此對於作品總是不太自信。翁千筑覺得自己的作品總是不滿意、覺得可以更好,一件作品的形成要經過思考與多次的修改與調整,因此她期許能將沒有自信的部分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讓創作達到更高的境界。
▶溫柔與憂愁◀
此次展出主題(靜止的溫柔與憂愁)象徵著正面與負面情緒,兩者存於她的性格當中,也在作品中交雜並存著(憂愁)來自於她的性格特質,經歷親人的病逝,以及生活不穩定所帶來的焦慮、憂愁與壓抑的狀態…,在翁千筑看似平靜的表情下,內在部份卻是情感濃烈、亟欲宣洩,卻又難以釋放。她將這些情緒置入作品當中。除了憂愁,(溫柔)也是她本質的一部份,那淡淡的溫柔是什麼樣呢?翁千筑舉例攝影師Jenny Lewis在母親與新生兒的系列作品中,母親溫柔而淺淺的微笑,就像是她欲表達的溫柔氛圍。
▶將生命經驗融入作品中◀
翁千筑所刻劃的人物以簡單的肢體動作,表達出在生命中各種困頓、焦慮抑或欣喜的心理狀態,希望作品能呈現某種情緒與氛圍,緩慢滲透而出,引領觀者進入我想表達的靜與美。相似的沉靜感,藉人物臉部些微的表情差異和肢體動作,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藉由下面介紹本次展出的三件作品,希望能讓讀者與觀者更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氛圍,(夕陽下等待)刻劃年輕女子拉長著頸與思索的表情,似乎獨坐久候多時,源自於翁千筑看見至親坐在椅上、思念已逝老伴,那看向窗外、望其歸來的樣貌,將等待思念對方的氛圍轉換為不同形體的木雕呈現出來。(入懷)刻劃兩位相似的人們輕擁彼此,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默契不言而喻、樣貌有許多契合之處,這件作品在表達遇到氣味相投、聊得來的知己時,感到輕柔放鬆的甜蜜、欣喜之感。(融不進的圈)則是翁千筑以自己的樣貌作刻劃,前傾的姿態像是想要接近,卻微駝著背、避開視線交集。人物的表情與姿態象徵創作者逃避於人群,卻想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矛盾感,消失的嘴巴代表其不善言語,在團體中常感覺到格格不入的邊緣感,孤獨而壓抑的心理狀態。
電影導演李安曾說:我是個脆弱的人,但我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脆弱,才有動人的作品。對翁千筑來說,創作像是揭露自己內在的過程,當中有些矛盾、猶豫與膽怯,對她來每件創作都像是一種自我挑戰與突破。
翁千筑 – 以木雕將記憶中的情緒用簡單的肢體動作刻劃出來,靜靜傳達那憂愁與溫柔並濟的氛圍。
翁千筑簡歷:
2012 /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
2014~至今 /進駐於435藝術家工作室, 435藝文特區, 新北
獲獎經歷:
2016 / 第34屆桃源美展雕塑類 入選,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桃園
2014 /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 入選, 三義木雕博物館, 苗栗
2013 /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 佳作, 三義木雕博物館, 苗栗
2011 /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師生美展 木雕類 優選獎, 新北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