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女生的一篇文:這一年,我得了和梅艷芳一樣的病 ]
今年五月我做了一個小手術,而事情要先說回去年十月。
我從 25 歲開始,每年都會去做一次抹片,第一年報告是「發炎」,發炎通常沒有什麼大問題,剛好我那陣子有感染細菌性陰道炎,所以簡單治療後就將這件事拋諸腦後。沒想到去年十月做了抹片後,兩個星期收到報告通知書,竟然刺眼地寫著:「異常」。
收到報告書的當下,我和我媽及妹妹正外出吃午餐,雖然我表面鎮定,心裡卻是波濤洶湧,就連眼前的飯都沒了味道。
抹片異常,有可能只是發炎,但也有可能是輕微的細胞病變,或可能是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的成因,趨近 100% 都是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乍聽下很可怕,但其實研究指出,只要有性生活的人,80% 都曾染過 HPV。只是 HPV 病毒有分很多種,有些是屬於「低危險型」的,例如 4、11 型,只會引起菜花之類的東西,病毒自行消除就沒事了,但也有些是屬於「高危險型」,其中最讓人聞之色變的就是第 16、18 型,這兩種類型特別毒,也和肛門癌與口腔癌也有關。不過,無論是低危還是高危 HPV,雖然目前都沒藥可醫,但是都可以靠自體免疫力去消滅,不過如果你本身免疫力不好,HPV 就會不斷感染,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細胞病變,然後慢慢進展到侵襲性的子宮頸癌。
所以,收到抹片異常報告後,接著就要到醫院做病毒檢測,如果沒有病毒,那可能只是一般感染,如果有病毒,那就有可能是細胞病變。
兩個禮拜報告出來,結果我中了一種高危病毒,第 56 型。
既然有病毒,那就要再往下檢查了。於是醫師又幫我做了小切片。做小切片沒什麼感覺,只是聽到醫生器具「啪」的一聲,當下聯想到剪刀,剪刀剪肉的幻想畫面,讓我反胃想吐,那天做完小切片後,馬上去附近一家喜歡的咖啡廳喝了一杯溫暖的 cappucino 壓驚。
又是漫長的兩個禮拜。
回診看報告,小切片結果確認了,是「上皮鱗狀細胞病變第二期」,簡稱 CIN2。
跟大家解釋一下,在子宮頸癌發生之前,還有一個叫做「癌前病變」的階段,癌前病變雖然字眼裡有「癌」這個字,但它和真正的「癌症」還是差了很遠,也就是說,它還不是癌,但放著不管幾年,有可能變癌。
子宮頸癌前病變分三期,簡稱 CIN1、2、3,其中 1 期最輕,3 期最嚴重,通常如果只是 CIN1,醫生都會建議先追蹤觀察,因為 CIN1 很高機率可以靠提高免疫力回到正常。但到了 CIN3 就比較難自己好,通常建議會開刀。
但我是卡在中間的 CIN2。CIN2 有可能自己好,也有可能不會,必須長時間密切追蹤。港星梅艷芳當初就是確診 CIN2,但是因為不明因素沒有積極治療,最後才拖成子宮頸癌,遺憾離世。
我後來選擇先追蹤半年。然而,六個月過去了,再做一次抹片,仍然是 CIN2,醫生說看似沒有好轉跡象,那不如就考慮開刀吧。
於是在今年五月,我動了人生第一個手術,「子宮頸圓錐切除」(LEEP)。
子宮頸圓錐切,就是拿一個電圈,將子宮頸上有問題的部分切下來,大概一到兩公分。
開刀那天,我爸媽一大早就陪我去醫院等候。我換上了醫院的長袍,坐在候診室等候手術叫號,一向神經質的我媽,看起來比我還緊張,但我爸卻一副老神在在,還買來了麥當勞早餐在旁邊吃,邊吃邊聊,讓我安心了不少。
叫到我了,我被推進手術室,幾個護士圍在我身邊,幫我接上各式各樣的儀器線路,最可怕的部分應該是在我手背上插針吧,那對我來說,只比把針插到指甲縫裡還不恐怖一點。一切就緒後,醫生還沒出現,但護士說要幫我麻醉了,我說好。麻藥從點滴進入體內,護士話說完不過三秒鐘,我就抵擋不住地陷入了深深的睡眠。
醒來時,人已經在移動的病床上了,我記得嘴裡喃喃唸著什麼英文,意識到自己清醒後,又對旁邊的護士說了謝謝。然後又沈沈睡去。再次醒來,我仍躺在床上,只是被棉被裹得嚴嚴實實的,覺得很溫暖,好像新生兒一樣安心。
躺沒多久,開始覺得不耐煩了,於是起身呼喚護士。看了看時鐘,沒想到從我被推進手術室到現在,感覺很久,但其實才一個多小時而已。
下半身基本上沒什麼痛楚,只是深處隱隱約約有種麻麻的感覺而已。我到廁所順利排尿後,護士就放我回家了。
術後,醫生說一個月不可以有性行為,也不能提重物或穿高跟鞋,以免發生傷口裂開事件。但是,術後我完全沒有感到痛楚,兩個禮拜內甚至一滴血都沒流,再加上整個手術過程我完全沒看到醫生本人,所以還有點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開刀。
在那之後,我花了兩個月才把身體調養回來。「子宮頸圓錐切」理論上雖然是個小手術(實際開刀時間大概 10 分鐘以內,當天開完當天回家,過去甚至還是門診手術),但是我覺得身體還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再加上連月來的精神壓力,導致我下體不痛,反倒是偏頭痛不斷發作,整個人也是病懨懨的,雖說不上是什麼大病,但整個人就是狀態很差。
因為疫情,過了一個多月我才回醫院回診,去看圓錐切的組織報告。
切片邊緣都是乾淨的,接下來只要半年追蹤一次,連續三次都正常,就改回一般做抹片的頻率就好了。謝天謝地。
經歷了這將近一年的驚魂後,變得更重視與珍惜以前不在意的事情。例如,覺得一個人能每天固定做瑜伽,想跑就跑想跳就跳,想去健身房重訓隨時可以,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那代表你的身心狀態強到足夠支撐這些日常鍛鍊。又例如,現在只要每天早上起來時神清氣爽,一天下來沒有頭痛或哪裏不舒服,排便順暢月經正常,就會覺得那真是一個勝利的一天。
忘了在哪裡看到,「健康」不是「不要生病」就好,「健康」是透過適當的運動、良好飲食與睡眠習慣,讓自己維持在個人體質「最巔峰」的身心狀態。這個觀念,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對於照顧自己的「佛系態度」,使我現在更有意識地在生活。
寫這篇文章,是希望讀到這裡的女性讀者,不要忘了定期去做子宮頸抹片,也不要忘了時時照看自己的身心!以下整理出經歷了婦科一年驚魂後,學到的一些事情:
1/ 雖然政府建議 30 歲以上婦女開始定期做抹片,但其實只要妳一開始有性行為,就有可能會染上 HPV 病毒,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看個人情況做調整。記得有看過案例是,一個女生很早就有性經驗,結果 20 出頭就出現癌前病變。我認為雖然不需要過度擔憂,但是有意識地關注這件事非常重要。
2/ 雖然「癌前病變」聽起來很可怕,但是從 CIN1 到 CIN3 的進程多數非常緩慢,進展到侵襲性子宮頸癌更是需要非常多年的時間,所以根本不必諱疾忌醫或是恐慌。應該想說,現在醫療已經進步到可以偵測到最早的「不對勁」,並且提供即時斬草除根的方式,這根本就是現代人的超級福利吧!
3/ 一個人可能同時感染多種 HPV,HPV 目前沒藥醫,只能靠自身免疫力消除,因此建議平常就要好好照顧自己身體,不要抽煙喝酒,壓力熬夜等等,也不要覺得人生中某些討厭的人事物忍過去就好,環境不好就要趕快斷捨離,世界上沒人值得你氣出病來
4/ 性伴侶多的人,感染 HPV 的機率可能高一些,但是這不代表性伴侶數少的人,就不會感染 HPV。這種東西就是有就會中,有人可能性伴侶人數好幾個人,但他沒中就是沒中,也有人性伴侶只有一個人,但就這麼倒霉中了
5/ 如果你的抹片報告是發炎,記得要再回診治療發炎,然後再做一次抹片。因為抹片有一定的「偽陰性」機率,還是小心一點比較好。
6/ 癌前病變的治癒率將近 100%,而且整個治療過程完全無痛,所以不要因為害怕而不敢去面對,有事情早點解決,總比晚發現好!為自己勇敢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2021 散文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子宮頸 #抹片 #健康 #婦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藍可兒 #Elisa lam #cecil 各位大家好,歡迎收看HenHenTV,我是Tommy。 萬聖節快樂!!今天就以鐘樓怪人的打扮和大家講一個恐怖又解釋不到的事件,藍可兒事件,是的!我們的恐怖系列回來了! 這是發生在美國Cecil酒店非常轟動的事件,因為裡面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疑點,令全世界...
檢查 傷口 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檢查 傷口 英文 在 米式抓餅 - 很台的台美混血寶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寶寶真的早點會站會走比較好嗎?
≡※≡※≡※≡※≡※≡※≡※≡※≡※≡※≡※≡※≡※≡※≡※
米寶還在肚子裡時,我就被三方長輩叮嚀一定要讓米寶爬越久越好,特別是學醫的那邊,跟我說了一個理論,在聽的時候都有聽懂可是要我重複講我真的不會講,今天早上在翻書的時候剛好看到這一篇,講的就是當時聽得那個理論,最棒的是我聽得時候是英文,今天早上看到的是中文,就想說分享給你們,這下面都是摘自賴宇凡老師的【瘦孕、順產、讓寶寶吃贏在起跑點】,這本書已經陪伴我兩年了,米寶跟我們實行的根治飲食也是這裡來的~
❝ 很多父母都認為,成長「快」就等於「好」,會站會走也是一樣。因為我們的文化如此,所以很多寶寶都是過早被鼓勵站和走,使用學步車(walker)就是一例。其實,會會走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這些成長的里程碑跳過了「爬」這個階段,那麼很多的腦部成長就也跟著跳過了。
我們的大腦神經連結感覺與運動神經元(sensory and motor neuron),也就是說,大腦會被感官—聽、看、觸碰、聞—刺激,大腦也同時會在我們肢體活動時被刺激。所以,不是只有思想在左右動作,其實感官與肢體活動也能回頭左右大腦的組建。這就是為什麼,肢體活動其實與學習是不分離的。
在所有的肢體活動中,爬行這個動作對寶寶來說特別地重要,因為他是一種身體兩側手腳的交互交叉動作(cross lateral movement)。寶寶在爬之前,是同側肢體聯合動作(homolateral),這時左腦控制左邊的身體;而右腦控制右邊的身體。如果這時的寶寶會走路,那他走路起來就會同手同腳。爬是兩側手腳交互交叉的動作,能啟動胼胝體(corpus callosum)。胼胝體是橫越左右兩邊大腦的神經路徑,它能連結兩邊的大腦,讓兩邊的大腦互通訊息,我們左右兩邊的身體與所有感官才能夠協調。例如,我們的雙眼視覺(binocular vision)以及雙耳聽力(binaural hearing),就是在這時開始打下基礎的。如果身體兩邊的協調性沒有建立,那麼將來寶寶就可能產生許多症狀,如:
⒈肢體活動協調出問題(如眼手不協調)
⒉學習閱讀有障礙
⒊學習障礙(如讀寫障礙[dyslexia],字會看反或寫反)
⒋動作笨拙,總是撞傷、擦傷
⒌口吃(stuttering)
手眼協調(hand-eye coordination)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抄筆記及閱讀時,都需要用到它。當手眼協調出問題時,孩子可能會來不及抄筆記,或因為閱讀很困難,而不喜歡閱讀。
所以,寶寶成長快不等於好,就像速食通常缺乏營養元素一樣,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用意。因此,家長不要鼓勵寶寶跳過應有的成長步驟,給予寶寶充分的時間,讓他自己探索、練習,鼓勵他紮實的學習每一步,精通後才轉換階段。
建議方案:
不使用學步車—不使用學步車,在寶寶開始爬後,把家裡得地清理乾淨,或買軟墊讓他自由爬行,到處探索。❞
看完了以後有沒有覺得如果還沒開始走路的話快爬!已經開始走路了也沒關係啦,還是有很多體能課可以讓孩子訓練肢體的發展呀!我是爬太久了有點擔心米寶到底是不是落後,不過很多媽媽訊息我說他們的孩子也是一歲多了才開始真正會走,聽了好心安,謝謝你們🥺
在這裡要再說一下我之前帶米寶去榮總看他的三隻腳爬行的經驗,鼓勵各位覺得自己的寶貝爬的好像哪裡怪怪的媽媽可以去一趟榮總找幫米寶復健的老師。
其實我一開始根本不覺得他三隻腳爬行有什麼奇怪,問了很多人都說正常;小兒科醫師們、幼兒教室老師、各種促進幼兒發展的地方我都去了,那個時候花了好一段時間想要解決他的爬行的動作問題,但是最常聽到的還是「爬行有很多種,這樣正常啊,很多小孩都這樣,以後也還是會走路啊」,確實也真的看了很多寶寶這樣爬(還有用屁股爬的🤣),也很多媽媽分享他們的小孩也都是這樣爬,所以我問了一段時間後也覺得這沒有什麼啊,很正常啊😆 直到後來遇到貴人,去了榮總找他們小兒復健的頭,她超溫柔又風趣的幫米寶評估、做檢查、用遊戲做復健,在那邊看到好多看起來根本沒事的小寶寶也在透過遊戲讓肢體動作更協調、更正確。我想,做媽媽的沒有一個人會想聽到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也會恐懼要是是很嚴重的問題怎麼辦,所以當我發現這只是個小問題,靠老師教的復健方式,在家裡做了一個月不到就正常爬行了的時候真的好開心,也好感謝身邊有貴人的幫忙,現在我要繼續煩惱下一個問題了,就是米寶爬的時候搖頭晃腦的到底正不正常🤔
照片是 @raihan.photos 拍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IG,是個非常非常棒的攝影師,我們拍全家福的時候是超放鬆、超愉快的經驗,推薦給大家,之後我再打一篇分享我們的拍照經驗
≡※≡※≡※≡※≡※≡※≡※≡※≡※≡※≡※≡※≡※≡※≡※
#新手媽媽 #媽媽日常 #育兒 #媽媽視角 #育兒日記 #育兒日常 #育兒生活 #育児 #育児日記 #赤ちゃんのいる生活 #赤ちゃん #ベビー #米寶成長日記 #抓餅寶寶
檢查 傷口 英文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藍可兒 #Elisa lam #cecil
各位大家好,歡迎收看HenHenTV,我是Tommy。
萬聖節快樂!!今天就以鐘樓怪人的打扮和大家講一個恐怖又解釋不到的事件,藍可兒事件,是的!我們的恐怖系列回來了!
這是發生在美國Cecil酒店非常轟動的事件,因為裡面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疑點,令全世界的人看過這段視頻後紛紛猜測這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頻道主要就是做一些稀奇古怪,靈異,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奇異世界的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的同時,打開旁邊的小鈴鐺,還有按我頻道右下角的FB logo,like HenHenTV的粉絲網頁,在Following那裡按See First,你就可以追踪我影片的更新動向了!
那我們來開始我們的恐怖系列了!
藍可兒,加拿大籍香港人,英文叫Elisa Lam,於2013年在塞西爾Cecil酒店屋頂的水塔裡面溺死,因她死亡地點很離奇,加上其失踪前被電梯的CCTV拍攝到非常詭異的動作和行為,更讓人看了毛骨悚然,洛杉磯市的法醫證實其死亡原因為溺死,沒有服用毒品,沒有掙扎,沒有其他的傷痕。唯一解釋的就是她生前患有躁(zao)鬱症,是可能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這是真的嗎?我們來了解這個案件的前因後果。
藍可兒她本身是在2013年一月份獨自一人來到洛杉磯旅行,於2013年一月31日入住塞西爾酒店Cecil,塞西爾酒店,位於南緬街640號洛杉磯,在這間酒店發生過的多起自殺和兇殺命案,幾乎都是女性,例如被媒體命名為黑色大麗花的兇殺案,為何這個案件那麼的驚悚?原因是她的屍體被腰斬,所以內臟被掏出,血流乾了~更恐怖的是死者的嘴唇被割裂至耳朵邊,在臉上呈現一種詭異的小丑笑容。。。到現在兇手依然還沒繩之以法。
靈異事件並不只是藍可兒事件而已,在之前也有傳過一個靈異事件,2010年消防員麥克,杜佳住進酒店後報警聲稱他在房間裡面接到一通電話,電話裡面傳來慘叫聲,而他同時也被人刺傷胸部,但警方在搜查閉路電視的時候,只看到麥克自己一人在那裡跑來跑去,但是未見其他人的身影。更為詭異的就是他說被人刺傷胸部,但是醫生卻說傷口在腿上。
這一切都在發生藍可兒事件後更添上一層謎團,這是否有關聯呢?
藍可兒每天都會向家人報平安,但是在31號就訊息全無,而電梯的閉路電視拍攝到藍可兒的奇怪舉動,她一進入電梯後就按完所有的樓層,而站在電梯的旁邊,好像是要躲避某些人的追踪,但是神情並不是緊張的,過後她就站在電梯的旁邊,好像讓路給人進入電梯一樣,接著又出去電梯外面的好像和某個人在講話,同時用手做很古怪的動作。這個視頻全程4分鐘多,但是有人質疑這個閉路電視是被人剪輯過的,原因是下方的時間被蒙蔽了。雖然可能被剪輯過,但是她在視頻裡面的動作的確讓人看了毛骨悚然。
過了兩個星期後,在2月19號,有住客投訴水壓很低,還有呈黑色並且有一股異味,在酒店的員工打開檢查天台的水庫時,發現藍可兒死在裡面。屍體全裸,頭朝下並異常的扭曲,由於屍體沉在水塔的底部,消防員需要鋸開水箱才可以把屍體搬出。
但是塞西尔酒店的屋顶通道是上锁的,且与警报系统相连,非酒店职员很难登上屋顶,他们不知道蓝可儿是如何到楼顶的水箱上而不被人发现。因此警方和媒体就此推断蓝可儿有可能是遭人谋杀,且凶手应当是对酒店环境熟悉的人,甚至有可能就是酒店的职员或长期居住的房客。更有另外一個疑點就是藍可兒是如何爬上去高兩公尺的水塔呢?酒店的技術人員需要用特殊的鐵梯才可以上到去水塔上面,而還有一點更奇怪的就是酒店方面曾經有在2月14曾經有檢查過水質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如果真的是謀殺案的話,那兇手究竟匿藏她的屍體在哪裡呢?而且兩週後才丟進水塔裡面?
警方當然第一時間去查最大嫌疑的酒店擁有天台鑰匙的工作人員,他理應很容易就進入藍可兒房間殺害她,並且在酒店某處匿藏,然後在酒店做了水質管理過後才把屍體丟進水塔裡面。是否當中有誰隱瞞了事件的真相?
1. 例如藍可兒是被人下藥並且殺害,然後買通法醫做個假的驗屍報告?
2. 是酒店裡面匿藏很久的連環殺人犯所做的案件。
3. 酒店的閉路電視是否有被人剪輯過?
但是種種的一切都無法解釋她在電梯裡的詭異動作,這是否真的有一些邪惡的力量迷惑了她,把她帶到天台去丟進水塔裡面呢?這仍然是未解之謎。
世界上的確是存在着我們人類無法解釋的邪惡力量,奇異科學卻無法解釋的事件,那大家覺得究竟這個事件是怎樣發生呢?留言告訴我你的答案吧!
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