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 https://reurl.cc/E2jjyv )裡面提到:
「公投本身就是一個民主的程序、議題思辨的過程。民主不是純潔無瑕的,各方對同一議題、同一候選人的認同、參與和行動本來就是多樣的、差異化的,我們需要讓藻礁這個道德抉擇、方案選擇的機會,成為台灣公共溝通的一次重要練習。」
其實寫蠻好的,我大致同意。
但是,這文章描述的狀況是在健全公投制度下的理想。要民主對話,誰不希望呢?要民主對話首先該問的是,現行的對話平台工具,也就是公投,真的有利於民主對話嗎?
現在真正有辦法對話的,還是僅存於少數的積極公民。在目前公投制度下,老實說推動公投的利害相關團體一樣要動員,對一般的選民來說就是被動員的對象,投票時間到了,看著「投票指南小卡」,幾號公投同意/不同意,就去投票所裡投下簡單的同意/不同意。這才是台灣社會當前真實的現況。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樂 生 療養院 現況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梵谷:#在永恆之門》一位悲傷孤獨但溫柔的梵谷 (7.8/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77390192
《梵谷:在永恆之門》是一部劇情傳記電影,由朱利安·許納貝執導,威廉·達佛主演,劇情講述在荷蘭畫家文森·梵谷生命最後那最多產的歲月,走進一位被懷疑訕笑、病魔纏身,仍創作出許多震撼人心、舉世所愛藝術作品的畫家的心靈與世界。
一直以來,名人傳記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創作題材,更不用說是有著傳奇色彩的畫家梵谷,打從1956年《梵谷傳》開始,在影視產業蓬勃發展的幾十年來,至今累積多達數十部的作品,以梵谷為主題的戲劇或電影早已不什麼稀奇。然而其中他究竟有什麼魅力,能讓這些導演一拍再拍,甚至2016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梵谷:星夜之謎》,更結合偵探推理類型,前後耗費六年以六萬多張手繪油畫來呈現?我想追根究柢的原因,正是人們心中對梵谷一生的好奇與不確定性。
扣除掉梵谷的藝術成就,我們一般人談起梵谷對他的疑問不外乎只有:「他為什麼割掉自己耳朵?」、「他有什麼精神疾病?」或「他為什麼自殺?」這些眾說紛紜、沒有個明確答案的猜想,也就因如此,《梵谷:在永恆之門》這部以導演他作為一位畫家的個人「主觀」想法,從角色內心深入探究、或者說是猜測梵谷晚年種種行為與動機的電影才這麼誕生。
《梵谷:在永恆之門》是一部內在情感豐沛的作品,其中透過大量景物與自然風光,來呈現梵谷本身對於畫作、對於自我的追尋。從離開巴黎來到南部小鎮阿爾勒,結識酒店老闆娘並租下「黃房子」,梵谷才得以藉由眼睛與身體來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並真正體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電影花了不少篇幅在梵谷與高更相處時光,兩人在作畫風格與方法的意見差異,加深梵谷心中對藝術的堅持,或許在旁人眼中,也跟那位牧羊女孩一樣,只看到一個不斷要求自己躺在地上的無禮老頭,但在梵谷心中卻是如此的熱情與迫切,如同高更常嫌棄梵谷作畫太過快速、粗糙,但誰也不知道的是,那些畫布上用量過多的顏料,在去除色彩之後所留下的線條,竟然為這幅畫帶來有如雕塑一般、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面貌。
威廉·達佛在梵谷的理性、感性面作出完美的詮釋,在精神崩潰、為了好友割下耳朵、並住進療養院的同時,也讓觀眾探索梵谷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為何作畫,在各個時期的不同題材選擇,或者是什麼影響他對於繪畫的追求與想傳達的事物,《梵谷:在永恆之門》以他的生活現況呈現出繪畫對他的意義,儘管窮困潦倒、畫作被旁人看不起,他也仍舊堅持自身所想。
有趣的是,《在永恆之門》是梵谷在療養院完成的作品,片中也以他跟療養院牧師的對話,根據梵谷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經歷,提出一個梵谷把自己比喻為耶穌的假設,透過他口中所說耶穌在死後3.400年才被其他人提起,來安慰自己作品同樣不受到當代所青睞,不是自己不夠完美,而是出生得太早的想法,就能得知《梵谷:在永恆之門》某些部分確實是依照現代觀點來套入。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與其說《梵谷:在永恆之門》探討的是當代社會帶給他的痛苦,倒不如說是他把這些外部折磨,轉化為自身內部對於「永恆」的追求。如同電影前段梵谷跟打掃房間的女服務生談起他「為何畫一盆花」時,他提到花遲早會凋謝,自己的畫作則可能永遠流傳的道理一樣,梵谷繪畫過程就好像踏入了一道永恆之門,使他得以忘記外在的孤獨,跳脫現實、徹底沉浸在那個時刻,並把自己投射進作品之中,成為了一種永恆。
因此,儘管是由兩位少年開了那一槍,但《梵谷:在永恆之門》最後重點也不在梵谷是自殺或他殺,更沒有多去猜測少年這麼做的原因,反而以「不要責怪任何人」,還有人們在他棺材周圍欣賞著他的作品作結。不僅象徵梵谷已經從血肉之軀化成人們手裡的畫作、成為永恆,也正巧呼應了片頭第一句:「我想成為他們的一員。」直到現今,梵谷的畫作依然陪伴著我們,成為人們爭相討論的話題,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願望成真吧。
整體而言,《梵谷:在永恆之門》節奏緩慢、內容藝術,導演以許多第一人稱視角呈現梵谷眼中的世界,大量色彩濾鏡的畫面運用,配上威廉·達佛情感豐沛的表演,或許電影某些部分與我們的過往認知不同,也似乎少了那麼一點戲劇張力,但導演還是以「另一個角度」嘗試貼近,設身處地的深入描寫梵谷這位藝術家最私密、最為感性的一面。每每看完這種歷史或人物傳記類型的電影,都會認知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我想藉由激起觀眾對角色、議題的思考與討論,這才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價值吧。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樂 生 療養院 現況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梵谷:#在永恆之門》一位悲傷孤獨但溫柔的梵谷 (7.8/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77390192
《梵谷:在永恆之門》是一部劇情傳記電影,由朱利安·許納貝執導,威廉·達佛主演,劇情講述在荷蘭畫家文森·梵谷生命最後那最多產的歲月,走進一位被懷疑訕笑、病魔纏身,仍創作出許多震撼人心、舉世所愛藝術作品的畫家的心靈與世界。
一直以來,名人傳記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創作題材,更不用說是有著傳奇色彩的畫家梵谷,打從1956年《梵谷傳》開始,在影視產業蓬勃發展的幾十年來,至今累積多達數十部的作品,以梵谷為主題的戲劇或電影早已不什麼稀奇。然而其中他究竟有什麼魅力,能讓這些導演一拍再拍,甚至2016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梵谷:星夜之謎》,更結合偵探推理類型,前後耗費六年以六萬多張手繪油畫來呈現?我想追根究柢的原因,正是人們心中對梵谷一生的好奇與不確定性。
扣除掉梵谷的藝術成就,我們一般人談起梵谷對他的疑問不外乎只有:「他為什麼割掉自己耳朵?」、「他有什麼精神疾病?」或「他為什麼自殺?」這些眾說紛紜、沒有個明確答案的猜想,也就因如此,《梵谷:在永恆之門》這部以導演他作為一位畫家的個人「主觀」想法,從角色內心深入探究、或者說是猜測梵谷晚年種種行為與動機的電影才這麼誕生。
《梵谷:在永恆之門》是一部內在情感豐沛的作品,其中透過大量景物與自然風光,來呈現梵谷本身對於畫作、對於自我的追尋。從離開巴黎來到南部小鎮阿爾勒,結識酒店老闆娘並租下「黃房子」,梵谷才得以藉由眼睛與身體來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並真正體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電影花了不少篇幅在梵谷與高更相處時光,兩人在作畫風格與方法的意見差異,加深梵谷心中對藝術的堅持,或許在旁人眼中,也跟那位牧羊女孩一樣,只看到一個不斷要求自己躺在地上的無禮老頭,但在梵谷心中卻是如此的熱情與迫切,如同高更常嫌棄梵谷作畫太過快速、粗糙,但誰也不知道的是,那些畫布上用量過多的顏料,在去除色彩之後所留下的線條,竟然為這幅畫帶來有如雕塑一般、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面貌。
威廉·達佛在梵谷的理性、感性面作出完美的詮釋,在精神崩潰、為了好友割下耳朵、並住進療養院的同時,也讓觀眾探索梵谷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為何作畫,在各個時期的不同題材選擇,或者是什麼影響他對於繪畫的追求與想傳達的事物,《梵谷:在永恆之門》以他的生活現況呈現出繪畫對他的意義,儘管窮困潦倒、畫作被旁人看不起,他也仍舊堅持自身所想。
有趣的是,《在永恆之門》是梵谷在療養院完成的作品,片中也以他跟療養院牧師的對話,根據梵谷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經歷,提出一個梵谷把自己比喻為耶穌的假設,透過他口中所說耶穌在死後3.400年才被其他人提起,來安慰自己作品同樣不受到當代所青睞,不是自己不夠完美,而是出生得太早的想法,就能得知《梵谷:在永恆之門》某些部分確實是依照現代觀點來套入。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與其說《梵谷:在永恆之門》探討的是當代社會帶給他的痛苦,倒不如說是他把這些外部折磨,轉化為自身內部對於「永恆」的追求。如同電影前段梵谷跟打掃房間的女服務生談起他「為何畫一盆花」時,他提到花遲早會凋謝,自己的畫作則可能永遠流傳的道理一樣,梵谷繪畫過程就好像踏入了一道永恆之門,使他得以忘記外在的孤獨,跳脫現實、徹底沉浸在那個時刻,並把自己投射進作品之中,成為了一種永恆。
因此,儘管是由兩位少年開了那一槍,但《梵谷:在永恆之門》最後重點也不在梵谷是自殺或他殺,更沒有多去猜測少年這麼做的原因,反而以「不要責怪任何人」,還有人們在他棺材周圍欣賞著他的作品作結。不僅象徵梵谷已經從血肉之軀化成人們手裡的畫作、成為永恆,也正巧呼應了片頭第一句:「我想成為他們的一員。」直到現今,梵谷的畫作依然陪伴著我們,成為人們爭相討論的話題,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願望成真吧。
整體而言,《梵谷:在永恆之門》節奏緩慢、內容藝術,導演以許多第一人稱視角呈現梵谷眼中的世界,大量色彩濾鏡的畫面運用,配上威廉·達佛情感豐沛的表演,或許電影某些部分與我們的過往認知不同,也似乎少了那麼一點戲劇張力,但導演還是以「另一個角度」嘗試貼近,設身處地的深入描寫梵谷這位藝術家最私密、最為感性的一面。每每看完這種歷史或人物傳記類型的電影,都會認知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我想藉由激起觀眾對角色、議題的思考與討論,這才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價值吧。
GaragePlay 車庫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