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跟管弦樂團協奏巡迴演出,是小學六年級時跟敦化國小管弦樂團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我們那個時期唸敦化音樂班的寶寶們,巡迴演奏演出梁祝就像是畢業前必經的洗禮儀式一樣,好像沒演過梁祝你就沒唸過敦化音樂班一樣。被選為「梁祝」的獨奏者也像是國小時期的金曲獎,有機會在舞台上與大提琴首席上演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情意綿綿到後來的肝腸寸斷爾後化蝶,那時對愛情依然懵懂的我們,依樣畫葫蘆的效仿演奏家們演繹著那些兒女情長、愛與憾的交疊。
那是兒時音樂學習過程中, 美好的那一半記憶。而另一半呢, 則交織著血淚。怎麼說呢? 小時候的我患有富貴手, 嚴重的時候手上會有一條條很深的裂痕, 像是刀劃過的一樣,動不動裂痕就會擴大、流血。幸運的話,裂痕生成在手指緣側,不幸的話則裂在要按弦的指腹上。所以小時候我有三個好朋友, 透氣膠布、藥膏、護手霜。如果那一週不幸的有裂痕在指腹上, 那我就會先為他塗上一層藥膏, 接著用透氣膠布一層層的纏繞, 直的、橫的、直的、橫的, 像蠶繭一樣做成一個指套。那麼就算演奏間裂痕加劇流血了,也會保留在指套裡。演出完再為手指們裹上藥膏及護手霜,深怕幾個瞬間的乾燥,又帶來更多新的創口。小時候同學們習以為常的看著我每次排練前就開始「做紙套」的固定步驟,沒看到樂器的話可能以為我是彈琵琶的,每次都要黏指甲。
後來的我很幸福,國中的時候遇到一位好中醫,吃藥痊癒了我的富貴手。那之後任何練琴、準備演出的辛苦都比不上小時候日日做指套對付皮開肉綻的手指的日子。而那些日子也讓我養成了保護手的習慣。拉琴的手很奇妙,太乾不舒服,太油膩又容易手滑,所以多年下來用遍了各種護手霜也累積了些挑護手霜的心得。不油膩又保濕最得手愛。
幾年前在德國旅行的時候發現了Herbacin 小甘菊這個牌子的護手霜。當時因為旅程間護手霜用完了就在當地買一條,沒想到用了之後愛不釋手~ 我的體感標準大約就是擦完之後需不需要先做清潔後才能碰琴,按弦的時候會不會「手滑」,小甘菊就是剛剛好,吸收之後清爽不膩。後來發現在台灣也買得到於是就成了我的心頭好,你們都用什麼護手霜呢?
#德國小甘菊-台灣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心得 在 [心得] 桃園國樂節曾宇謙梁祝- 看板clmusic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這篇主要是來推廣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引言只是改寫自一些網路上查的到的文章摘要然後我是西樂菜鳥,寫錯的部分請不吝賜教現代國樂的發展也就近一百年的 ... ... <看更多>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心得 在 澎湖箏樂團~翩躚花舞水雲間 古箏音樂會演出時間地點 的推薦與評價
《梁祝》是中國經典傳唱的愛情故事,本曲由«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選段移植改編 ... 又是一季的圓熟,願傾注熱情藉此年度音樂會,分享習箏的成果與心得。 ... <看更多>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心得 在 [心得] 桃園國樂節曾宇謙梁祝- 看板clmusi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篇主要是來推廣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
引言只是改寫自一些網路上查的到的文章摘要
然後我是西樂菜鳥,寫錯的部分請不吝賜教
現代國樂的發展也就近一百年的事,
這中間對於中國傳統樂器到底適不適合合奏,如何改良國樂樂器,
以及如何將國樂融入西樂體系(或是創造出富有中國特色的西樂),也有很多爭論,
(中國特色這詞一直讓我想到政治的方面@@)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則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
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和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基礎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曲子受到大眾喜愛,也陸續被改編成各種版本,
從最初的小提琴與交響樂團版本,到二胡與國樂團、鋼琴獨奏、雙鋼琴,
以及這次曾宇謙與桃市國的小提琴與國樂團的版本。
北市國也有與呂思清合演過(我記得有兩三次),總之不是一個少見的組合。
先上個樂曲段落介紹
1. 呈示部
- 引子與主題 00:40
- 同窗共讀 06:10
- 十八里長亭相送 08:40
2. 發展部
- 抗婚 11:40
- 樓台相會 15:20
- 山伯臨終 英台投墳 18:00
3. 再現部
- 化蝶 尾聲 22:22
曾宇謙的版本,我最喜歡的是第一次主題呈示的地方,
聽起來有點甜甜的充滿希望,雖然富有變化但並不浮誇,
相較之下,化蝶尾聲最後一次出現的主旋律有種塵埃落定的感覺,
兩者的反差我覺得協奏者做得很細膩,
聽音樂會之前沒有特別複習youtube影片,所以現場只聽出大略,
發展部的抗婚有一段和弦速度慢了,情緒上應該要維持速度的(底下呂思清版本的12:50處)
本以為是小提琴本身把位限制,但呂的版本非常順暢,曾的我聽起來有點偷懶@@
英台投墳前有一段小提琴自由發揮的段落(呂思清版本18:36處),
由小提琴與樂團相呼應,
現場聽的時候覺得怪,全部攪在一起聽不出樂句,回來聽呂的版本又非常清楚,
有一部分是桃市國指揮還蠻喜歡提高速度的關係,可能有點急,
另外我覺得可能是協奏者不太確定這個地方要如何表現,
這種自由度的段落國樂還蠻常見的,可能對於西樂演奏家不是那麼熟悉,
另一方面,桃市國的團員水準還是跟協奏者有不小的落差,
合奏時可以靠指揮彌補,但不少協奏與單一聲部的對話,就聽得出落差,
大提琴還好,但其他像是高胡、中國笛,音準以及音樂性上的落差是會讓人出戲的,
有機會可以跟小提琴互尬,沒有把自己的那一段練到最美我覺得蠻可惜的,
我個人聽過覺得最接近完美的是呂思清與讀賣日本交響樂團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atl2wikzE&t=128s
特別是他們家不疾不徐的的中國笛,還有二胡那無懈可擊的慢板主旋律
(雖然能把二胡拉成這樣已經是神了,但二胡的共鳴有點單薄,所以不是我推薦的首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5XohUR3Pg&t=920s
雖然這首梁祝的發展部有點冗長,(老實說我覺得中間幾段聽起來都差不多)
但是曲調優美,光是這點就值得各位聽看看,
(沒錯,就像艾莉塔戰鬥天使即使劇情改得多爛,會動有特效就絕對值得看!)
更何況梁祝該有的起承轉合都有,小提琴旋律又這麼千迴百轉,
同個文化圈的產物我想應該不會很難接受(吧
這首旋律比較傳統一點,
其實現在的國樂曲聽起來跟Rimsky-Korsakov(例如俄羅斯復活節序曲)有6,7分像啦
推薦給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05.181.1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595954792.A.55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