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歪二月開工開學好書推薦 (五本)
1.《生活的藝術》 / Rolf Dobelli / 難度:★☆☆☆☆ / 340頁 / 商周出版
之前曾經在影片裡推薦過Rolf Dobelli的《思考的藝術》,Rolf Dobelli的書從德國紅到美國,這次又出了一本《生活的藝術》,每一章篇幅短小,大約四、五頁,探討一個生活中常用到思考方式,並舉出常見的思考或行為謬誤,以及應該怎樣行動才合適。每次都會用一個故事或假想情境做開頭,引導讀者進入他想談的觀念,例如在第五章<反生產力>中,作者就先舉出汽車的發明相較於步行或馬車是量子躍進,步行一小時的時速大概是六公里,並請讀者猜想一個人一生的汽車平均行駛速度。結果,作者會指出,根據研究(Ivan Illich),考慮到買車、保養、塞車等時間耗費,一部美國汽車能達到的均速正好是時速6公里! 這就是一種看似節省時間金錢,但一但將相關成本列入考慮便會抵銷節省的「反生產力」!這本書算是屬於速食型的思想叢書,適合每天花幾分鐘看一個主題,如果想進一步深入了解,作者也在附錄放上了相關資料,供讀者自行參考。
啾啾鞋 做了一支本書的說書影片,可以看看這本書討論了哪些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s-hZb8MiU
-
2.《電影冷知識》 / 許立衡, 張凱淯 / 難度:★★☆☆☆ / 346頁 / 創意市集
PCuSER電腦人文化
如何用《鋼鐵人》與《樂來越愛你》理解好萊塢的三幕劇結構?為什麼大衛芬奇跟李安喜歡用數位拍攝,而諾蘭跟塔倫提諾卻喜歡用膠捲?在電腦特效合成技術未發達前,盧卡斯的公司是怎麼拍出《星際大戰》的?拍電影的人都怎麼剪片、調光?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2000年以後的電影色調都是藍橘色?這些電影製作幕前幕後的小知識都收錄在這本書裡,作者的講解平易近人,同時會搭配許多知名經典電影解說,前半部主要介紹電影的實作面,後半部則講述了許多電影產業的八卦跟歷史,很適合對影視有興趣讀者,對喜歡拍微電影的學生族群也很受用。
-
3.《遊蕩世界的幽靈: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 / Francis Wheen / 難度:★★★☆☆ / 185頁 / 聯經出版
1999年,英國BBC官網票選了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第四名是達爾文,第三名是牛頓,第二名是愛因斯坦,第一名是馬克思。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重新閱讀馬克思的呼聲若隱若現。2017年,台灣書市又興起一股馬克思熱潮。總之,有資本的地方,就有人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它提供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最系統性的分析與批判。我自己每年都會找時間重讀《資本論》,每次讀都會發掘出新的東西。順帶一提,如果對分析電影/大眾文化的理論有興趣,馬克思主義是個很有洞見的觀點,畢竟所有故事都脫離不了物質生活與社會存在,這派的評論家如Douglas Kellner跟Terry Eagleton的分析都很值得一讀。
我推薦最近出版的兩本非常適合當作《資本論》入門的導讀書,一本是Francis Wheen的《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另一本是萬毓澤教授的《你不知道的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是一本馬克思的小傳記,記述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思考歷程,從高中開始,他就在思考一個大家應該都想過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並不能總是選擇我們自認適合的職業?」到盛年時期,他更進一步地思考:「如果商品的價值是工人創造的,為什麼他們沒有獲得自己創造的全部價值?」。《資本論》就是要試圖回答這一些問題。整本書的內文淺顯易懂像讀小說,沒有濃厚的學術味,而且篇幅短小,大概一天就可以讀完。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一些馬克思的讀書習慣,非常有趣。例如:
1⃣️習慣摘錄所有讀過的書。
2⃣️曾到大英博物館一年的時間(1850-1851),固定從早九到晚七,把經濟學類的書全部讀完。
3⃣️沒有固定睡眠時間,往往徹夜讀書工作,不受外界干擾。(不過馬克思活了64歲,考古學家張光直也是看書一週只睡幾小時,活了69歲…這樣看來我應該還可以活很久喔😂)
-
4.《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 周國平 / 難度:★★★★☆ / 318頁 / 商周出版
在外演講時常被問到最推薦從哪位哲學家的作品入手?以前我會說要看你心之所向為何,你想成為吸納一切的行動百科全書,可以讀康德、黑格爾,你厭倦這個充滿不正義的社會,可以讀馬克思、羅爾斯,你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想直奔死亡,可以讀卡繆、沙特,現在我會直接說:閱讀尼采吧!尼采是一種精神糧食,有毒的精神糧食。這幾年大家出版社陸續翻譯了尼采的原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論道德的系譜》,讓台灣讀者可以跨過超譯的門檻,如今商周又再版了這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作者周國平是專門研究尼采的中國學者,這本書從尼采對現代思潮的影響出發,詳述尼采如何在歐洲傳統價值崩潰、現代人無家可歸的境況中提出新的存在價值:酒神精神與權力意志,每一章都會大量引用原文再做出自己的詮釋,供讀者比較參考,算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尼采導讀書籍。
-
5.《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 / 柄谷行人 / 難度:★★★★★ / 285頁 / 麥田出版
幾年前我在誠品裡隨意翻到一本書《哲學的起源》,裡面有一段文字令我非常震驚,大意是,量子力學回復了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離的古希臘愛奧尼亞學派的思想。後來在海森堡的《物理學和哲學》我讀到了同樣的闡述:『如果我們用「能量」一詞來替換「火」一詞, 我們差不多就能用我們現代物理學觀點一字不差地來重述他(赫拉克利特)的命題。』後來我得知《哲學的起源》的作者柄谷行人是當代日本最重要的左翼批判理論家,接連閱讀了他的理論作品《跨越性批判》、《帝國的結構》、《世界史的結構》,完全可以感受到柄谷的博學與啟發性,佩服不已!
去年年底,麥田出版了他的重要作品《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這本書是作者在耶魯大學教日本文學的講課內容,雖然是談日本文學,但即便是不懂文學的人(例如我)也可以從中窺見柄谷處理問題的創見與清晰度,例如,在第三章<所謂告白的制度>中, 他談到日本明治時期小說家為了讓虛構故事看起來很真實,採用了告白的形式,這種告白制度明顯是從基督教來的,但柄谷不是要談基督教如何影響日本文學,而是這種影響如何可能,它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否則為什麼是在這個時間點以文學為媒介滲入日本而不是別的時候呢?柄谷在論述的過程中旁徵博引,從傅柯的《性史》到尼采的《反基督》,甚至將特定文學現象視作與近代國家權力與政治交互滲透的對應物做分析。本書每一章的思想濃度都非常高,其中第五章<兒童的發現>柄谷更是從兒童文學的預設主體:到底兒童是什麼?進一步轉向日本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態分析。在這個意義上,柄谷不只是一位文藝評論家,更像一位思想的戰鬥者。順帶一提,聽聞林暉鈞老師即將翻譯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屆時再來好好介紹這本書!
※勘誤:56頁rebido應為原欲(libido)。
-
#一個月沒發文是可以的嗎?
#粉絲的黏著度黏起來!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文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超級歪二月開工開學好書推薦 (五本)
1.《生活的藝術》 / Rolf Dobelli / 難度:★☆☆☆☆ / 340頁 / 商周出版
之前曾經在影片裡推薦過Rolf Dobelli的《思考的藝術》,Rolf Dobelli的書從德國紅到美國,這次又出了一本《生活的藝術》,每一章篇幅短小,大約四、五頁,探討一個生活中常用到思考方式,並舉出常見的思考或行為謬誤,以及應該怎樣行動才合適。每次都會用一個故事或假想情境做開頭,引導讀者進入他想談的觀念,例如在第五章<反生產力>中,作者就先舉出汽車的發明相較於步行或馬車是量子躍進,步行一小時的時速大概是六公里,並請讀者猜想一個人一生的汽車平均行駛速度。結果,作者會指出,根據研究(Ivan Illich),考慮到買車、保養、塞車等時間耗費,一部美國汽車能達到的均速正好是時速6公里! 這就是一種看似節省時間金錢,但一但將相關成本列入考慮便會抵銷節省的「反生產力」!這本書算是屬於速食型的思想叢書,適合每天花幾分鐘看一個主題,如果想進一步深入了解,作者也在附錄放上了相關資料,供讀者自行參考。
啾啾鞋 做了一支本書的說書影片,可以看看這本書討論了哪些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s-hZb8MiU
-
2.《電影冷知識》 / 許立衡, 張凱淯 / 難度:★★☆☆☆ / 346頁 / 創意市集
PCuSER電腦人文化
如何用《鋼鐵人》與《樂來越愛你》理解好萊塢的三幕劇結構?為什麼大衛芬奇跟李安喜歡用數位拍攝,而諾蘭跟塔倫提諾卻喜歡用膠捲?在電腦特效合成技術未發達前,盧卡斯的公司是怎麼拍出《星際大戰》的?拍電影的人都怎麼剪片、調光?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2000年以後的電影色調都是藍橘色?這些電影製作幕前幕後的小知識都收錄在這本書裡,作者的講解平易近人,同時會搭配許多知名經典電影解說,前半部主要介紹電影的實作面,後半部則講述了許多電影產業的八卦跟歷史,很適合對影視有興趣讀者,對喜歡拍微電影的學生族群也很受用。
-
3.《遊蕩世界的幽靈: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 / Francis Wheen / 難度:★★★☆☆ / 185頁 / 聯經出版
1999年,英國BBC官網票選了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第四名是達爾文,第三名是牛頓,第二名是愛因斯坦,第一名是馬克思。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重新閱讀馬克思的呼聲若隱若現。2017年,台灣書市又興起一股馬克思熱潮。總之,有資本的地方,就有人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它提供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最系統性的分析與批判。我自己每年都會找時間重讀《資本論》,每次讀都會發掘出新的東西。順帶一提,如果對分析電影/大眾文化的理論有興趣,馬克思主義是個很有洞見的觀點,畢竟所有故事都脫離不了物質生活與社會存在,這派的評論家如Douglas Kellner跟Terry Eagleton的分析都很值得一讀。
我推薦最近出版的兩本非常適合當作《資本論》入門的導讀書,一本是Francis Wheen的《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另一本是萬毓澤教授的《你不知道的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是一本馬克思的小傳記,記述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思考歷程,從高中開始,他就在思考一個大家應該都想過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並不能總是選擇我們自認適合的職業?」到盛年時期,他更進一步地思考:「如果商品的價值是工人創造的,為什麼他們沒有獲得自己創造的全部價值?」。《資本論》就是要試圖回答這一些問題。整本書的內文淺顯易懂像讀小說,沒有濃厚的學術味,而且篇幅短小,大概一天就可以讀完。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一些馬克思的讀書習慣,非常有趣。例如:
1⃣️習慣摘錄所有讀過的書。
2⃣️曾到大英博物館一年的時間(1850-1851),固定從早九到晚七,把經濟學類的書全部讀完。
3⃣️沒有固定睡眠時間,往往徹夜讀書工作,不受外界干擾。(不過馬克思活了64歲,考古學家張光直也是看書一週只睡幾小時,活了69歲…這樣看來我應該還可以活很久喔😂)
-
4.《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 周國平 / 難度:★★★★☆ / 318頁 / 商周出版
在外演講時常被問到最推薦從哪位哲學家的作品入手?以前我會說要看你心之所向為何,你想成為吸納一切的行動百科全書,可以讀康德、黑格爾,你厭倦這個充滿不正義的社會,可以讀馬克思、羅爾斯,你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想直奔死亡,可以讀卡繆、沙特,現在我會直接說:閱讀尼采吧!尼采是一種精神糧食,有毒的精神糧食。這幾年大家出版社陸續翻譯了尼采的原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論道德的系譜》,讓台灣讀者可以跨過超譯的門檻,如今商周又再版了這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作者周國平是專門研究尼采的中國學者,這本書從尼采對現代思潮的影響出發,詳述尼采如何在歐洲傳統價值崩潰、現代人無家可歸的境況中提出新的存在價值:酒神精神與權力意志,每一章都會大量引用原文再做出自己的詮釋,供讀者比較參考,算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尼采導讀書籍。
-
5.《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 / 柄谷行人 / 難度:★★★★★ / 285頁 / 麥田出版
幾年前我在誠品裡隨意翻到一本書《哲學的起源》,裡面有一段文字令我非常震驚,大意是,量子力學回復了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離的古希臘愛奧尼亞學派的思想。後來在海森堡的《物理學和哲學》我讀到了同樣的闡述:『如果我們用「能量」一詞來替換「火」一詞, 我們差不多就能用我們現代物理學觀點一字不差地來重述他(赫拉克利特)的命題。』後來我得知《哲學的起源》的作者柄谷行人是當代日本最重要的左翼批判理論家,接連閱讀了他的理論作品《跨越性批判》、《帝國的結構》、《世界史的結構》,完全可以感受到柄谷的博學與啟發性,佩服不已!
去年年底,麥田出版了他的重要作品《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這本書是作者在耶魯大學教日本文學的講課內容,雖然是談日本文學,但即便是不懂文學的人(例如我)也可以從中窺見柄谷處理問題的創見與清晰度,例如,在第三章<所謂告白的制度>中, 他談到日本明治時期小說家為了讓虛構故事看起來很真實,採用了告白的形式,這種告白制度明顯是從基督教來的,但柄谷不是要談基督教如何影響日本文學,而是這種影響如何可能,它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否則為什麼是在這個時間點以文學為媒介滲入日本而不是別的時候呢?柄谷在論述的過程中旁徵博引,從傅柯的《性史》到尼采的《反基督》,甚至將特定文學現象視作與近代國家權力與政治交互滲透的對應物做分析。本書每一章的思想濃度都非常高,其中第五章<兒童的發現>柄谷更是從兒童文學的預設主體:到底兒童是什麼?進一步轉向日本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態分析。在這個意義上,柄谷不只是一位文藝評論家,更像一位思想的戰鬥者。順帶一提,聽聞林暉鈞老師即將翻譯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屆時再來好好介紹這本書!
※勘誤:56頁rebido應為原欲(libido)。
-
#一個月沒發文是可以的嗎?
#粉絲的黏著度黏起來!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原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
——《超譯尼采》和《超譯尼采ll》
李怡
一事無成也要自我尊敬,因為只有懂得尊敬自己,才不會自暴自棄。試想像自己所有的一切全被奪走,但仍然剩下沒有人能夠奪走、只屬於自己的東西,感性、能力、熱情、希望,還有很多很多。明明什麼都沒了,卻覺得更豐富。這就是今後你應該好好耕種的肥沃土壤──。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一條除了你以外,別人無法走的路。
×××
近年來常常聽到一些朋友特別是年輕人慨嘆,說自己每天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我偶然看到一本書,讀到德國十九世紀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他說「從尊敬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開始。」
為什麼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都要自我尊敬呢?因為只有懂得尊敬自己,才不會自暴自棄,不會做出被人輕蔑的行為。從尊敬自己開始,你的生活方式就會改變,變成你所期望的自己,變成值得他人學習的對象。
這句話可以說是尼采哲學的起點。一百多年前,尼采預言了這個世代的心靈困境:當外在的世界越變愈強大,人自覺自己在大環境、大世界中太渺小了,覺得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沒有關係,只要不妄自菲薄,不放棄,尊敬今天還沒有成就的自己,就總會得到突破。
尼采還說:永遠不要捨棄靈魂中那個心高氣傲的英雄。
百多年前哲學著作成暢銷書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生於1844年。卒於1900年。
他是德國哲學家,為牧師之子。就讀波恩、萊比錫大學期間,深受華格納與叔本華的影響。24歲就當上巴塞爾大學哲學教授。1872年發表處女作《悲劇的誕生》。1879年辭退教職,開始他10年的飄泊人生,並持續創作。1889年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終告崩潰,旋即於1900年病逝。尼采抨擊歐洲思想,提出永劫回歸、權力意志等主張。他那敏銳獨特的思想,深深影響二十世紀哲學家的思想。尼采的代表著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大概是因為尼采的所有原著都不容易被一般讀者接受,於是德國就有編著者把他原作中能夠被世俗了解的部分用短句形式摘出來,編輯成較能為世俗了解接受的書。德文版書名是《尼采的世故智慧》(Die weltliche Weisheit von Nietzsche)。
但即使這樣,外國從德文翻譯後仍然不夠通俗,於是日本哲學解說作家白取春彥就在翻譯時,採取了所謂「超譯」的辦法,「超譯」是日本出版社創造的新翻譯方式,可以理解為「超級特別的翻譯」,它不是一般常見「直譯」與「意譯」的差別,「意譯」起碼要照原文順序翻譯,也不可以漏譯,「超譯」卻是一切隨譯者意向,隨意擷取、刪除、合併、改編的翻譯,實際上就等於是「用譯者自己的話重說一遍」。原作者可能認為是「超級離譜的翻譯」,但用譯者自己的話重說,如果可以讓一百多年前的哲學家的思想被現代人容易吸收,也是有一定意義的事。
於是白取春彥就以超譯的方式使尼采的哲學著作成為一時的暢銷書。
台灣也將日本的超譯尼采再譯成中文出版,有兩本書,分別是《超譯尼采》和《超譯尼采ll》。。
《超譯尼采》在日本出版後,銷售超過一百萬冊,長期在日本亞馬遜網站讀者人文∕思想類書籍排第一;一年後出版《超譯尼采II》,也高踞暢銷排行榜的榜首。台灣連續兩年翻譯出版這兩本書,也暢銷一時。這兩本書,分別超譯了語言簡練的232則語錄,特別適合讀慣了手機小說那種簡短語言的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巧妙地貼近了這個時代。
一百多年前的哲學家的著作當然始終會有一定的讀者,但成為一時的暢銷書卻是奇蹟。什麼原因?
日本社會隨著憂鬱時代的到來,人們面臨突然解雇、就業難、自殺率居高不下等重重危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迫切希望從西方哲人的名言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羅盤」。
作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采往往給人留下孤高、厭世的印象,其實他熱愛生命,有著不屈的靈魂和昂然的意志,他的諸多名言能夠撥動現代人的心弦,引人奮發向上。
尼采是哲學家,但他不是那種思索、論述抽象事物的人,他之所以名留後世,是因為他那敏銳的洞察力。他的獨特觀點、盎然的生命力、不屈的靈魂、高傲的意志,在《超譯尼采》中化為一句句名言與短文,打動許多人的心。
給人類帶來新信仰和新希望
尼采是位與眾不同的哲學家,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
尼采的著作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算沒聽過這部著作,也應該聽過理查.史特勞斯作曲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首曲子是電影《二○○一太空漫遊》的主題曲。
一百多年前,尼采預言了這個世代的心靈困境:當外在的世界越變越強大,人就自覺越來越渺小。「對於現今道德的懷疑,將會席捲這世界吧!」彷彿預言了當今現況。
於是尼采說:其實我們擁有很多東西。不,應該堅信我們擁有很多東西,只是從來沒有意識過自己身上究竟擁有什麼。比如對現代人來說,金錢與利潤就是絕對價值,要是找不到絕對價值,內心就會惶惶不安。
試想像自己身上的一切全被奪走吧!錢財、家與土地、親戚好友、頭銜、工作、名聲、年輕、健康,一切的一切全被奪走。
這麼一來,還剩下什麼呢?剩下的是沒有人能夠奪走,只屬於自己的東西,感性、能力、熱情、希望,還有很多很多。
明明什麼都沒了,卻覺得更豐富,不是嗎?這就是今後你應該好好耕種的肥沃土壤──
尼采說: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一條除了你以外,別人無法走的路。
因此,年輕人啊!你渴求成功的人生嗎?渴求身分地位嗎?那你能做的就只有──挑戰、挑戰、不斷挑戰。你的價值自己決定,那將是完整的自由。
《超譯尼采》的主軸為「自尊」、「享受人生的歡愉」以及「超越克服自我」。《超譯尼采II》的主軸則是「創造人生」、「接受苦難」與「追求崇高意志」。
所謂「創造人生」,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也許不少現代人認為就算不刻意創造,一天也會自動流逝。每天走同一條路,去同一個地方,做同樣的事,完成一成不變的工作,相信不少人都是過著這般重複的循環人生吧!不少人對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懷疑,只知道要迴避可能遭遇的風險,不想承擔重責大任,只求過著平凡安定的人生就很滿足了。
但真是如此嗎?現實中真的存在著如此備受呵護的人生嗎?現實中的人生一點都不安穩。人生是流動的,不但會搖晃、不安穩,還有讓人起起伏伏的波浪。心情尚且會影響一個人的食欲,更何況是生活與人生。
尼采捕捉到這股不安穩,並稱其為生存的本質,然後置換成比較積極的字眼:「生成」。「生成」不是天生而成不能改變的意思,恰恰相反,他是說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天天的積累令我們長成,無論是努力、頹廢、創造、懈怠、退化、獲得、喪失、愛、捨棄、培育、扼殺,即便停滯也不可能漫不經心地持續著,因為人生是流動的,這就是現實人生。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憑藉自己的決斷,朝向自己的目標,積極創造自己的每一天,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不斷地創造自己。因為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細胞在沉默時依舊持續著生與死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