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泌乳顧問協會會員大會暨「特殊情況,特殊看見」延續會》
今天真是新奇又豐富的一天!
因為疫情,第一次結合實體與線上的會員大會,從早上開始就一直克服各種技術問題,謝謝各位會員的支持與配合,更感謝現場理監事們超級迅速解決各式各樣的狀況,讓會員們不論在現場與在線上都能參與今天的會議與課程。
淑芳老師的課程一如往常的令人感動,不禁想起剛開始上淑芳老師的課程時,就是被這份堅持而感動,就此一頭栽入支持泌乳家庭的路上。
台北榮總張凱惟醫師分享「子病母治」「釀奶」的概念與實際應用在治療新冠肺炎孩子的例子,真的很難得! 控制濕疹的部分其實與西醫的母親飲食控制是一樣的道理呢!
林口長庚徐任甫醫師與我們分享益生菌的實證與應用,深入淺出的介紹讓大家對益生菌都更理解了!
接著是在協會粉專上直播的內容,希望分享這些節目給所有泌乳家庭與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母乳哺育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更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
聲樂家簡崇元老師的母乳讚嘆,雖然聽不懂歌詞也感受到歌曲中,想跟媽媽在一起、不想跟媽媽分開的心情,就像肌膚接觸時媽媽寶寶互相安慰的感受!
接著是協會成員們F6的出道舞台! 感謝鍾秀靈、張文姝、蔡明郁、周采霖、周立婷與范薰方六位夥伴一起帶來的揹巾之舞,疫情之下她們揹著假娃娃在台上跳舞,在家她們可是揹著寶寶跳舞的! 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夥伴和協會寶寶一起加入! 歡迎各位家長欣賞我們的直播影片,也可以揹著寶寶一起在家跳舞,帶小孩也一邊可以運動喔!
下午的座談會主題在台灣可能都是較少提及的,特殊狀況下的持續哺乳: 由長庚郭靖怡醫師為我們說明緊急情況下的哺乳、呂筱涵醫師討論雙胞胎哺乳的相關考量以及同家會黎璿萍秘書長與我們分享同志家庭的母乳哺育,我覺得學習很多,很希望未來還可以針對這些特殊議題再開設課程或工作坊,能有更深入更細緻的討論與分享!
接著是「孕產哺育是生活或醫療? 健檢當前泌乳專業養成與法規」跨學科討論會,超級感謝花蓮縣朱家祥局長特別來台北分享花蓮的經驗,花蓮的孕產婦有兩次衛生局補助的哺乳諮詢,真的超級幸福,重點是孕產友善措施明顯改善了新生兒死亡率! 真心希望未來全台各縣市的孕產婦都能享有這種福利! 兒福聯盟宋玉慧主任分享他們利用正向家庭訪視輔導的經驗,滋養式照護的概念其實與哺乳的原則不謀而合! 鍾秀靈顧問分享了自身不同的孕產哺育經驗以及平時利用家訪與課程增能家長的心得。更感謝許淳森理事長與許美月理事長蒞臨指導,提供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未來合作發展的方向!
最後感謝各位會員的支持,我順利連任理事,也承蒙各位理事推選為下任理事長,從淑芳老師手上接下這個重責大任,真的很感謝各位的信賴! 未來我會盡力做好對內溝通協調,對外合作聯盟,持續建立泌乳顧問的專業與倫理,讓各個學科對支持泌乳有興趣的人員,都能經過專業的課程、臨床的實習與嚴謹的認證獲得良好訓練與證照,也讓需要泌乳照護的機構、家庭與社區都能找到合作愉快適任的泌乳專業人員,讓台灣與各地華人的泌乳生活更受到支持,更能享受哺乳育兒生活!
#華人泌乳顧問協會
#泌乳顧問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泌乳支持是一種專業
#孕產哺育需要全方位跨領域的支持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針對外界屢屢出現大麻合法化的聲浪,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現階段沒有合法化的政策考量,並指出大麻電子煙觸犯毒品罪刑責很重。保護司副司長吳怡明則強調,大麻並非天然物品,會影響傷害民眾身心健康。不過卻有一群醫師,致力發起醫用大麻合法化的訴求。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
「林祥明醫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林祥明泌尿科、泌尿科推薦台北、泌尿科醫院推薦在PTT、社群 的評價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屏東縣萬丹鄉交流地| 「萬丹仁醫李祥明遺愛萬丹鄉學子」 的評價
- 關於林祥明醫師 在 【醫師介紹】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張朋暉醫師介紹- YouTube 的評價
林祥明醫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存謙卑 感激人生
作者 林思偕教授
某天在高鐵站。一名女子突然叫我:「林醫師!」
秋末午後的邂逅。定睛一看:原來是我門診的病患。 從小學三年級診療到現在已經大四。
診間外的驚鴻一瞥,視線由上而下,清秀佳人一個。感覺完全不同。
她考上某國立大學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所。特來參加說明會。 現在要趕回桃園。
幼時生病經驗使她立志研究基礎醫學。她說喜歡孤獨一人埋首作實驗的感覺。媽媽很怕她真的要念完博士班才嫁人。
想起她小時候稚嫩的臉孔,氣喘吁吁猶嘟著嘴的倔強模樣,其實一點没變。
我記得當年, 她病得那麼重,我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會好起來。 和媽媽的解釋趨於保守。
住院的時候, 怕媽媽難過哀傷, 她還會故作輕鬆, 唱歌給媽媽聽。
兵馬倥傯的診間 ,我能給的很有限 , 大部分的時候只是傾聽, 努力壓抑內心的不安 ,偶爾給點鼓勵。
她是那麼不被看好,以致於多年之後,我看到她仍然「活著」, 奮發向上。十分感動。
我不禁慶幸著, 當年沒有把話說死。 我只是靜靜的陪著,和她交換生活日常。
我們天南地北的聊,可惡的列車此時進站……
後來我又看了更多病人。 在急診 ,在加護病房, 不祥的 醫學 縮寫:ecmo,iabp,impella……傷重無以復加的病人,當下使我錯愕無言:他們還有明天嗎?
苦難當前, 他們置身於廢墟之中, 甚至自己就是廢墟。 但不久以後,一次又一次 ,他們 用笑聲 證明我是錯的。
他們總能找到繼續樂觀的理由, 重整旗鼓, 繼續前行。我現在相信,一切總有轉機, 事情會往好的方向改變。
他們也使我心存謙卑, 感激自己的人生, 不再為小小的挫折煩躁不安。
當我遇到困難, 我不再害怕 ,我想起 高鐵站的女孩, 噙著淚水, 微笑唱歌給媽媽聽的表情。
那麼弱小, 卻那麼堅毅。她都能度過, 我也能。
心存謙卑 感激人生
林祥明醫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隨即到醫院帶回謝男偵訊。警方調查,謝男與其同住女友在醫院時情緒相當鎮定,一語不發。警訊時謝男供稱,兩天前因為女兒不聽話、說謊等行為加以管教,並強調「僅動手1、2次而已,沒想到會這麼嚴重」。被列為關係人的謝男女友,認為只是「正常管教」,所以沒有勸阻[1]。
■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虐案通報中,約有4成都是不當管教造成。專家建議,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且應注意自身情緒,可先深呼吸再跟孩子講道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6年曾有一個全球的調查,發現2到4歲的幼童中,有75%受到經常性的暴力管教,呼籲國際政府能立法禁止體罰。林春燕簡任說,台灣的教育單位很早就有相關立法,禁止教育單位體罰學生,但在家長端,並沒有類似的立法。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管教才能避免做錯事。
但根據統計,保護司受理的兒虐案中,有約4成都是不當管教。林春燕簡任表示,家長的出發點是教養,但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能一時情緒激昂,力道就失控。不當管教的方式包含甩巴掌、用水管、棍子等工具打小孩,可能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靈創傷。
保護司建議,「教」孩子不應是「教訓」孩子,「教」是溫和堅定的溝通;「教訓」可能只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家長在面對孩子做錯事、需要給予教導時,應先深呼吸、平撫自身情緒,再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林奕萱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學會的資料,體罰可能造成孩子自尊低落、容易害怕家長或照顧者,也會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行為」,有較高風險會霸凌其他小孩、有攻擊行為,或造成人格發展的一些狀況,如可能偷竊、虐待動物等,也可能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2]。
■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
若把兒童虐待界定視為從黑到白的光譜,屬於「黑色」的兒童虐待案例,像是家庭內的亂倫、照顧者吸毒酗酒無法戒斷、長期毆打孩子成重傷和致死等狀況。此類加害人多是患有精神或心理上疾病,需要專業協助治療,而所觸犯的犯罪行為則須負法律責任,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無庸置疑的。
而光譜上灰色地帶通常是家長的「動機」不是加害兒童,發生的狀況往往是面對孩子難以掌控的脫序行為,因為缺乏育兒知能,加上情緒失控,導致責罰失手形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其傷害程度符合兒虐指標,若結果是符合兒童虐待指標,沒有灰色地帶,但何以兒保單位要考量「動機」,而認為是不當管教?
許多慈祥有愛的父母,當孩子脫序哭鬧、無法溝通又遇到自己疲累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開玩笑地說能夠體諒兒虐父母崩潰的心理狀態了。當然若能夠用開玩笑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示理智還能控制自己,不會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而許多容易情緒失控出手過重變成管教過當的家長,多已是本身長期深陷婚姻失和、經濟壓力或缺乏社會資源等因素所致。
孩子「脫序」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如:父母「跑路」,屢換居所而缺乏安全感、日常基本照顧,如:三餐不定,營養衛生不足的疏忽造成生理上不適、情感總是被冷漠對待,如:缺乏心理上的同理慰藉而沒有存在感;或是孩子本身有特殊狀況,如:過動傾向的孩子等,孩子最後只好用「脫序」來表達需求,但父母自己已無能量和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
針對明顯位於「黑色」地帶的兒虐案,完善的兒童保護制度一定會評估人身安全,立刻安置受虐兒童,安排寄養家庭或育幼機構提供適當的照顧,以修復心中的創傷[3]。
■父母親應如何區分合理管教與身心虐待?
▸「管教」指的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其應有之行為。
▸「虐待」則是以憤怒、負向的方式對待孩子。
▸「管教」是父母與子女均知道管教的原因及其行為的結果為何。
▸「虐待」則是父母單向、強制的壓迫,子女無法知悉自己為何遭受不當之對待。
▸「管教」是出於協助子女學習自我負責需要、有合理管教原則(符合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發展)、並給予具體說明。
▸「虐待」則是出於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以不當的方式(如恐嚇威脅)、缺乏一致或合理的管教原則、未加說明。
▸「管教」是允許子女去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仍有更正的機會,所以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虐待」則是當子女有錯誤即會受到嚴苛的處罰,而讓子女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人",子女無法內化紀律,反與父母關係更為不信任與仇恨。
◉例如◉
▸(管教)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爸爸選擇帶著小明前往洗手間洗手並再次提醒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過當管教/虐待)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剛好爸媽又因家用衝突,爸爸隨即拿棍子責打小明的手腳,並不准小明吃飯,因為他沒洗手[4]。
■親權與懲戒權的行使界線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根據媒體日前報導,一名「虎爸」因為不滿女兒表現不佳,接連以電蚊拍、皮帶或腳踹體罰,導致女兒受傷,最後被高雄地方法院以傷害罪判處1年有期徒刑。
民法第1084條第2項和1085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然而,上述的報導為民法規定帶來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懲戒和教養權是否有界限?」
基於父母的親權和懲戒權,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處罰未成年子女,只要處罰的原因和手段是在必要限度內,就算處罰造成子女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父母也可以阻卻違法。
但關鍵就在於「必要限度」,必要限度的標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究。首先是懲戒的目的,懲戒必須是為了矯正、改善子女的不當行為。而不是出於矯正目的的處罰行為,就不能認為是必要的懲戒。例如為了發洩情緒而痛罵或痛打子女,就不是必要限度的懲戒。
其次,手段的強度也必須斟酌,一方面當然是處罰手段本身不能太過激烈,例如用水果刀割傷子女、把子女倒吊起來抽打,無論如何都是太超過了,當然不屬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手段的強度也必須與懲戒原因相結合,懲戒原因愈瑣細,允許的手段就愈輕微。講白了,就是殺雞不能用牛刀,孩子上課睡過頭以及在學校犯錯被記過,這兩種情況所允許的懲戒手段當然有所不同。
■逾越界線懲戒的法律效果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父母確實有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行為,會帶來什麼法律效果?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過當懲戒已經達到刑法可以處罰的程度,父母就不能免於刑事處罰。包括傷害、強制、妨害自由等罪,都可能是伴隨著過當懲戒而來的罪名。甚至除了體罰之外,若父母對子女的辱罵和威脅過當,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恐嚇危安罪,而不能拿「管教小孩」為擋箭牌。
當然,對於子女的肉體或精神上處罰,也可能構成家暴。法院可以依聲請核發保護令,禁止父母繼續接近子女,或是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特別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如果父母對子女不當管教情節嚴重,依據兒少福利法第56條規定,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以緊急保護或安置小孩。
甚至如果經過主管機關評估後,認為孩子不適合繼續在原來的家庭裡生活,可以依據兒少福利法第71條,請求法院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就完全沒有保護教養或懲戒的權利[5]。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最初有什麼徵兆?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關於「兒虐」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反思,姑且不論兒虐事件背後的脈絡與原因,許多涉及毆打、羞辱、甚至殺子自殺等兒虐行為的家長,往往具有某些傳統的不當教養觀念,諸如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我只是恨鐵不成鋼,罵你是為你好」等種種的觀念下,不小心便頻頻以「愛」為名,合理化自己的情緒化打、罵行為,以「教養」為名,施行「恐嚇脅迫」教育。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的?也許最初只是家長偶發的情緒化教養行為,久而久之,它逐漸演變成一種慣性的過當教養方式,這些教養行為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與陰影將隨著他的成長不斷累積,而我們更懼怕的是,當家長不當的教養行為演變得愈發嚴重,最後會否失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我們相信,若要終結兒虐的發生,得從源頭做起,例如:近幾年「兒福聯盟」的橘絲帶兒保運動,開始嘗試與家長探討親子教養議題,並推動「不打不罵」的溫柔教養主張。提醒家長打罵教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內心陰影,鼓勵家長們應多以尊重、傾聽、陪伴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與孩子理性溝通的良好互動關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以及若不小心做出懊悔的教養行為時,能勇於向孩子認錯等等教養觀念。
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偶爾也會犯錯,但能勇於認錯,做為最好的身教典範。讓孩子理解你尊重他的想法,也很努力想與他溝通,因為你愛他,所以願意好好跟他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中時新聞網)「狠父不求人怒毆 打死3歲女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7000405-260106?chdtv
[2](TVBS 新聞)「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專家: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https://news.tvbs.com.tw/life/1124374
[3]「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1.pdf
[4](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區分管教與虐待」: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4fae2e3470ce3aca
[5](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783
[6](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從兒虐談到教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無辜的孩子?: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23
➤➤照片
(關鍵評論)「《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兒虐 #兒童虐待 #不當教養 #不當管教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林祥明醫師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針對外界屢屢出現大麻合法化的聲浪,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現階段沒有合法化的政策考量,並指出大麻電子煙觸犯毒品罪刑責很重。保護司副司長吳怡明則強調,大麻並非天然物品,會影響傷害民眾身心健康。不過卻有一群醫師,致力發起醫用大麻合法化的訴求。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86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林祥明醫師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針對外界屢屢出現大麻合法化的聲浪,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現階段沒有合法化的政策考量,並指出大麻電子煙觸犯毒品罪刑責很重。保護司副司長吳怡明則強調,大麻並非天然物品,會影響傷害民眾身心健康。不過卻有一群醫師,致力發起醫用大麻合法化的訴求。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86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林祥明醫師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師公級院長出馬:快打疫苗才有保護力!
終結疫情,最重要的還是在施打疫苗。
高雄市的施打邏輯非常清楚:
從年齡高往下打疫苗,一開始87歲、82歲、80歲到75歲往下調下來,在65歲以前高雄市都會採取這樣的做法,有學理和疾病治療過程的根據。
.
高雄醫界師公級大老,高雄榮民總醫院前院長楊建芳醫師,針對長輩接種疫苗現身說法:
楊院長是高雄榮總第二任院長,退休16年,現在80幾歲了,已經打了一劑AZ疫苗。
打的第一天,感覺到除了打的部位有點痛以外,都沒有什麼感覺,第二天時候就開始好像感覺要發燒,再加上身體稍微一點疲倦,吃了一顆普拿疼,一直到第二天、第三天就沒有其他反應。
這是非常輕微的反應,也有碰到一些朋友,第二天的時候有一點發冷發熱,但是大部分到第三天以後,都會好轉。
楊院長鼓勵和他一樣的長輩族群快施打疫苗。
打疫苗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對老年的朋友們,打了疫苗,染疫後重症的機會就非常非常的少。最近一些死亡案例,事實上應該跟疫苗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本身身體狀況所致。所以還是奉勸老年的朋友,如果活動力還是比較強,還想出去走一走,趕快去打疫苗,對你一定非常有幫助。
AZ疫苗,有很多國家都提到可能發生血栓的問題,在歐洲部分,大部分發生在年齡比較輕的;莫德納疫苗會造成心臟發炎的事情,也是發生在年輕人會比較多。總結:比例上這些合併症的發生,還是算少之又少。
.
高雄市 #疫苗施打,7/1 早上拿到疫苗,下午開始施打。
下午一點開始,我們先補打75歲長輩,有9個施打站:莊敬國小、巨蛋體育館、五甲龍成宮、鳳山體育館、展覽館、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小港高中、岡山農工、美濃國中體育館。
7/2-7/4是72-74歲,總共我們規劃49處,通知書上都有時間、地點,就按照通知書的時間地點,來進行施打即可。
因為假如說都是早上去,會人擠人,所以我們分流辦理,7/2在下午4-5點,75歲長輩進行補打。
.
高雄榮民總醫院 林曜祥院長,也說明長輩為什麼要施打疫苗:
大家若想回復正常生活,照顧自己的健康就是要打預防針。
從去年開始,國內所有的病例,總共有上萬個病人。年輕人得病重症、死亡率很低,但是50歲以上,差不多6個裡面有一個重症,其中有1%會過世,到80歲每2個有1個重症,4個有1個會死亡。
這就是為什麼政府要叫長輩大家趕快來打疫苗,我們如果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打疫苗,一般都沒問題。顧自己身體,保護後輩,要出來打預防針。
.
高雄的醫護人員99%都打完,也都打AZ疫苗。
疫苗如果沒有打進去就沒有效,醫院假如大家都有集體免疫,院內感控就可以受到好的控制。
輪到你時,趕快去打疫苗,對自己或家人都有保護的效果,打疫苗傳染給家人的機會減少一半以上。大家都有打疫苗,整個傳染力都會降低,防疫期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把自己風險減到最低,就是防疫尖兵。
.
今天全國本土案例54例,高雄0例。
觀察今天全台灣疫情變化,新北市有22例、台北20例,連續第五天少於一百例以下,但也因為有些零星感染源無法溯源,在雙北地區仍有隱形傳播鏈無法排除。
高雄市也強化基層診所的通報,落實TOCC的詢問,加強在枋山、枋寮、獅子鄉以及雙北地區的活動史。
再次提醒基層院所:
14天3次、7天2次的呼吸道症狀,或家庭群聚的部分務必拜託一定要快篩!
假如確診個案而之前未依規定轉診採檢,會依傳染病防治法予以處罰。
為什麼要這樣做?
Delta病毒的傳播、傳染力比Alpha英國變種病毒株大概增加60%,原來R值是5,現在可能增加到6甚至8,這個都會增加防疫困難度。
另外對於鳳山的某個檢測發現陽性的個案,我們也同樣大範圍的疫調、匡列、隔離,採取最快速做法,也請大家配合與放心。

林祥明醫師 在 屏東縣萬丹鄉交流地| 「萬丹仁醫李祥明遺愛萬丹鄉學子」 的推薦與評價
萬丹仁醫李祥明遺愛萬丹鄉學子」 https://m.ltn.com.tw/news/health/breakingnews/3262783 已故仁醫李祥明醫師曾在萬丹街上行醫數十年,是萬丹長老教會已故劉美雪長老 ... ... <看更多>
林祥明醫師 在 【醫師介紹】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張朋暉醫師介紹-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天氣變熱 即將進入#結石#腎結石好發季節號稱#結石清除大師 #泌尿科張朋暉 醫師 細心親切、有問必答的風格 通過泌尿科、外科專科 醫師 認證 ... ... <看更多>
林祥明醫師 在 林祥明泌尿科、泌尿科推薦台北、泌尿科醫院推薦在PTT、社群 的推薦與評價
林新醫院泌尿科醫生推薦資訊懶人包(1),泌尿外科主任體外震波碎石中心主任泌尿科主治醫師.主治項目.尿路結石、尿路疾病:血尿/精血、小兒泌尿:疝氣/隱睪症/尿道下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