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不要孩子的回報,但必須要教會孩子懂得惜福和感恩
東漢崔瑗在座右銘上寫著:「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這也許是中生代父母的心聲。我們記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現在也正在負責的撐著,父母的老後需求,回報著父母對我們付出的恩情。但基於現實生活的嚴峻,我們並不冀望,日後孩子的回報。我們希望自己有能力,可以安排好自己未來老後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不要求孩子的回報,卻不能不教會孩子,懷有惜福和感恩的心,並且做個可以回饋社會的人。
現在的孩子,生活相對富裕。要什麼有什麼,東西得來的不但容易,甚至會覺得理所當然,不珍惜物質,不懂得感謝,甚至還常常會抱怨。嫌學校的制服、運動服,材質不好;怨學校的營養午餐,不可口。他們沒想到,一分錢、一分貨,學校用的和吃的東西,要考量全體家長的收入,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那麼多的預算,投入在物質享受上。
我們小時候,鉛筆和橡皮擦,都要用到不能使用了,才有可能會添購新的。現在的學生,常常一開學,就買一套全新的文具。每個老師那裏,可能都有等待小朋友認領的鉛筆和橡皮擦。學務處也堆著孩子的衣物和水壺。反正東西不見了,爸爸媽媽就會再買新的。這是孩子對待物質,該有的正確觀念嗎?你的孩子,有珍惜你,賣命、賣時間所賺來的物質嗎?
朱子治家格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社會上的資源,確實是有限的。大家不應該因為花得起、買得起,就可以浪費。
常常在代課的時候,跟學生們分享故事。要他們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要珍惜現在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時間,好好地培養自己的能力,以後要靠自己養活自己,因為父母會老、會死,不會養孩子一輩子,有男學生說:「我可以讓別人養我啊!」我問他:「別人跟你非親非故的,為什麼要養你?你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培養自己的實力,長大後,要靠自己的一己之力,養活自己。可以自食其力的人,是幸福的,當你們有能力時,也要回饋給供養你們長大的社會,付出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父母可以不要孩子的回報,但必須要教會孩子懂得惜福和感恩。孩子不是單靠父母的能力,就可以養大。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睜開眼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很多幕後的英雄,在默默的付出服務,清道夫的用心打掃,讓我們有更乾淨的環境;水電瓦斯天然氣的供應,讓我們有更便利的生活;警察維護治安與交通,讓我們更安全與安心,凡此種種,都靠著人的互助合作與參與付出,才可以讓生活舒適,便利。不要讓孩子渾然不覺別人對他的付出和服務,甚至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冷漠的置身事外。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扛起責任,付出自己的能力時,不要讓孩子先學會了,抱怨。
為了教會孩子惜福與感恩,常常這樣叮嚀自己:
一、給孩子足夠的物質就好。不要因為價格便宜,
就亂買東西。得來太容易的東西,大家都不會
珍惜。
二、東西壞了,先看能不能修,讓孩子有自己動手
修理物品的經驗,不但可以訓練思考與肢體協
調,還有可能產生失而復得的喜悅,不要馬上
買新的。
三、讓孩子參與家務,享受付出的快樂,也體會操
持家務的辛苦。
四、讓孩子了解與知道,物品的價格,不要吃米不
知米價。
五、帶著孩子表達感謝,常常說請、謝謝,也學會
在道歉時說對不起。
六、不要讓孩子以為,別人理所當然要對他好。社
會上也有很多居心叵測的人,孩子要有能力分 辨與保護自己,對他好的人,他要心懷感謝與珍惜。
七、允許孩子哭泣、生氣,表達情緒、表達意見,但父母要溫和的堅定正確的立場與態度,不能被孩子用情緒勒索與威脅。
八、讓孩子知道,所有的學習,只為了提升他自己融入社會,與適應社會生活能力,他長大後要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與回饋社會。
九、孩子的生活,不是只有上學。要讓他了解家庭和社會上發生的事,親子每天都要進行溝通與交流,感謝彼此的付出,為愛的存簿,存下積蓄。
十、做孩子的好榜樣。心懷感恩的過生活,負起自己生活的責任,珍惜每一個可以相處的當下,不要抱怨,發生問題時,想辦法解決,或是放下。
我們不僅要想,以後要留下怎樣的地球給孩子?更要問自己,我們要為地球,留下怎樣的孩子?來接續著跟地球和平共處。不要把孩子養成自私自利,只懂享受與浪費,而不肯付出,或不懂得惜福與感恩的人,遇到挫折,就想尋死。把孩子教養好,是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不要只出錢,養孩子,要多用心、用情,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你的人生,才不會一輩子,都被追逐金錢,所奴役。
孩子不會突然變壞,也不可能因為你陪他玩一次,就有了深厚的感情。親子的感情,要靠日積月累的相處和關懷,磨擦和磨合,才會磨出閃閃的亮光。不要只羨慕別人的親子感情好,那是人家下了十年的功夫,現在你開始努力,只要功夫下得深,一定也可以有水乳交融的親子之情。
東漢崔瑗 在 習字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022
出處/しゅってん/source:
東漢/崔瑗/座右銘
東漢崔瑗 在 筋肉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說,網路世代下,擁有自己的特色與個性很重要;但是,在筋肉家族看來,「謙遜」永遠是我們提醒自己該保有的美德!曖曖內含光 !
一首五言古詩,東漢 崔瑗的「座右銘」,假日與大家分享: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
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行行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
白話文:
千萬不要議論人家的短處,不要誇說自己的優點。
施恩惠給別人,千萬不要記在心裡;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可忘記。
世俗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則。
做任何事情前,心裡覺得安適,覺得不慚愧,然後才去做,別人的毀謗中傷那有什麼妨害呢?
不要使虛名超過實質,不炫耀才華,不賣弄聰明,這才是聖人所稱道的。
處在污濁的環境中,貴在不被污濁所染;有才德的人,光芒內斂,只求內在充實,不求表面的虛榮。
柔弱者因為具有韌性,不容易被摧折,所以是適於生存的一類。老子以為剛強容易折毀,不如柔弱容易生存,因此以剛強為戒。
見識淺薄的人,老想表現出剛強的樣子,待人處世,惟有閒靜不與人爭,他的成功才會不可限量。
說話要謹慎,飲食要節制,一個人知道滿足而不貪求無厭,就可以制止或避免不吉利的事情發生。
如果照著這個座右銘,持之以恆地去做,日子久了以後,才德自然會發出光輝來,有如花香的四處散播。
(btw,漢朝聖人都告訴我們“飲食要節制”,亂吃多吃都是自己的負擔喔!)
photo by 運動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