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藝!(小編)
今天邀請兩位畫家來分享
藝術的美好與繪畫樂趣!
藝術家楊樹森老師他選擇
〝漂木〞來進行他的創作
所謂漂木不單只是漂流木
而是包括廢棄木頭、桌椅
浴缸、匾額等等,他認為
『失去原有方向』的木頭
即使外觀已經破舊,但是
記錄一路以來的生命資料
老師習慣在漂木上畫人臉
簡單的幾筆、單一的顏色
就讓漂木重啟一段新生命
#楊樹森
藝術家陳玉庭,早年為愛
遠嫁新加坡移居國外期間
陳玉庭從事服裝設計工作
逐漸點燃她藝術創作熱情
她將西方油畫的獨特技法
與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精神
融會貫通作品多以寫實與
半抽象的表達方式讓觀者
可天馬行空游移於畫面中
最新的展覽《春暖花開》
正在藝星藝術中心展出中
玉庭草堂 - Christina Chen
藝星藝術中心 Star Gallery
明晚九點水墨藝術家登場
擅書、篆、繪畫的吳弘鈞
運用東方筆墨為底蘊搭配
部分現代媒材,並喜歡將
書寫時點線的意象,抑或
刻印時的手勢、排印方式
加以體會融入繪畫創作中
形塑出自我創作脈絡特色
吳弘鈞最新繪畫創作個展
生生不息,結合空間場域
並透過動物山石傳達語境
#馥蘭朵烏來渡假會館
個展現正進行展出中喔!
#吳弘鈞
淡雅水墨描繪出神怪傳說
藝術家方駿閔,大學時期
雖主修西畫創作,但因為
方駿閔喜歡東方水墨繪畫
所呈現出來的陳舊歷史感
便由油畫轉變為水墨創作
其創作題材包含玄怪傳說
將生命經驗與故事內化後
再透過繪畫方式呈現出來
首次創作個展「小神遊」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展出
他的作品以個人風格特色
呈現更貼近生活神怪傳說
從展覽了解廟宇神怪想像
開啟與觀者間的場域對話
#方駿閔
#kingcarart
週三邀請二位新銳藝術家
來分享創作樂趣與挑戰!
第一位金工藝術家葉方瑾
她的創作是以媒材為出發
葉方瑾她透過媒材的試驗
及自動性技法的運用方式
來去尋找材質的有機意象
透過膨脹形式與首飾呈現
抒發對於家鄉與自然情感
最新個展 #潛存的膨脹語彙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展出
Fangjinyeh Jewelry
第二位是拼貼藝術家左點
並非是美術科系出身的她
家人為收藏家而接觸藝術
進而從藝術品欣賞轉創作
透過詩文的關鍵字去發想
適合的畫面並再加以拼貼
每一幅幅的抽象畫面都是
左點對於故事情景的詮釋
希望嘗試各種不同可能性
玩轉出拼貼藝術的新高度
最新個展 #單飛不解散你怎麼說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展出
Left Right 2
【#創藝多腦河】📺播出時間📺
首播→週一至週三 21:00
重播→週二至週四 3:00、13:00
跟佼哥一起顛覆傳統想像
直攻創作背後的深刻故事
http://www.bltv.tv/events/CreativeDanube/
✔️感到「藝」猶未盡嗎?
各集精彩訪談回顧在這邊
http://arts.bltv.video/
下載《#iBLTV》APP
【創藝多腦河】隨身帶著走!
【App Store】https://apple.co/2CxCDZO
【Google Play】http://bit.ly/2DVFZmC
人間衛視
黃子佼
#主持佼出來
東方設計大學科系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薦《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孩子努力的目標,就是發展成為最佳版本的「自己」
.
凱若媽咪算起來應該是我的小學妹了
但我可以從她的著作中不斷看到她真誠反省自己、保持開放思維、不斷修持又奮力精進自我的身影,往往給我這個學姐必要又適時的提點。
反映在和孩子的相處,凱若媽咪也始終保持彈性柔軟善於自覺的習慣,
因此在她這本新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凱若媽咪如何按捺住大人的主觀成見,細細感受、並接受女兒自主興趣的萌芽、又如何的壯大、最後匯聚成自己鮮明又適性的生涯方向,
作為家長的,能做到不主導、不批判、不強壓,著實不容易。
在108課綱上路的此時,凱若媽咪與女兒這本真誠的現身說法,雖發生在遙遠的德國,但絕對是很棒的參考歷程。
以下是我的推薦序/ 彭菊仙
………………………………………………………………
.
108課綱已上路,其中最重大的方向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最快速成長的國高中階段摸索自我,逐漸對焦到清晰的生涯方向,
網路社群上父母最疑惑的便是關於新課綱的「學習歷程」,這個全新的名詞還沒帶來曙光,卻造成父母極大的集體焦慮,因為華人的爸媽們普遍跟它很不熟。
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
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確信,完整且完美發展的學習歷程絕不能藉由爸媽依照「自己」的理想一手打造,絕對必須將主權交還給孩子,
父母則透過陪伴、觀察來感受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特質與能力分布;同時,願意儘可能的放下自己,去接受孩子、欣賞孩子,引導孩子將自己的亮點發展成專業。
凱若女兒小學畢業來到德國就學,一開始得克服非常艱難的語言與文化隔閡,
所幸,喜歡體育的她遇到了一個引她進入籃球世界的貴人教練Johen,不僅教會她籃球,也讓她很快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而這個起點,竟讓她有機會逐步看到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價值、引發如泉湧般的探究熱情,
最後,具體的生涯方向便順理成章地浮現---不是去當運動員,而是對「運動管理」產生高度興趣。
.
因為自己親自走過練球之路,深知其中的辛苦,所以明白一個球員要堅持走下去,需要有很好的引導系統,不
論飲食作息、練球方式、意志力鍛鍊、團隊合作、戰術設計,都須仰賴良好的管理;
她同時在和同儕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擁有活潑愛助人的特質,因此,她擔任了助理教練一職,從中體驗到自己對別人的正面影響而看到自身的價值。
.
而在國際大學日以及實習的機會,她更加確認了她對結合統計學、管理學、公共關係、活動設計的運動管理躍躍欲試,
從此,不待父母威逼,她便非常主動地查詢大學相關科系學程,思考如何籌得學費,因而從心發願要有一番作為。
.
若是我們把凱若女兒此案例搬到相當重視學科的台灣呢?會不會一開始這株在體育上探索的小小幼就被扼殺?
因為,如果不是想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有多少父母能有此強大心臟讓孩子純粹玩球?
連凱若媽咪一開始都不能完全釋懷,她自己是一個在台灣一路讀名校的學霸,她承認自己非常難以擺脫舊思維,她甚至也曾跟女兒說過:「打球是閒事,請把正事做完再去打球!」
不過,凱若在IB學校卻從未聽聞任何一個老師批判女兒花太多時間練球,再加上她善於觀察、省思並願意等待,
在不斷找機會和孩子深度的對話中,她愈來愈能勾勒出女兒的潛質樣貌,之後,不是她推著女兒走,反倒是女兒汩汩的熱忱把她一直放不開的手自自然然的鬆開!
.
根據調查,台灣國中孩子約有七成都不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高中也還高達六成,很多孩子甚至考完學測任由命運帶領,花落誰家都憑機運。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台大學生如果有機會重選,只有44%會選擇現在的科系,其他則是不會再選或不知道。
或許我們會說十幾歲的孩子懂什麼?不過凱若讓我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有天凱若跟婆婆提到她爸爸罹癌的往事,凱若說:「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呢!」
當她婆婆知道凱若當時十九歲,就很自然的回答:「喔,那不是孩子,已經是個大人了!」
.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正是因為東方的爸媽最難學會的功課就是放手,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走冤枉路,所以一路代為安排,現在又來個學習歷程、生涯探索,父母是不是又要一路緊張安排下去?
殊不知,孩子始終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為自己出征,才可能是最長的冤枉路。
謝謝凱若無私的分享,她生動而順暢的文筆讓讀者感覺親身參與了她女兒的探索過程而絕對能心有所悟,我真心希望台灣爸媽都要來觀摩!
Carol 凱若的生活・教育・實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4991?loc=P_0003_009
東方設計大學科系 在 Carol 凱若的生活・教育・實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彭菊仙老師的超感人推薦序
「#非常值得參考的_學習歷程_示範」
108課綱已上路,其中最重大的方向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成長最快速的國高中階段探索自我,逐漸對焦到清晰的生涯方向。網路社群上父母最疑惑的,便是新課綱的「學習歷程」,這個全新的名詞還沒帶來曙光,已然造成父母極大的集體焦慮,因為華人的爸媽們普遍跟它很不熟。
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
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確信,完整且完美發展的學習歷程,絕不能藉由爸媽依照「自己」的理想一手打造,絕對必須將主權交還給孩子,父母則透過陪伴、觀察來感受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特質與能力分布;同時,願意盡可能的放下自己,去接受孩子、欣賞孩子,引導孩子將自己的亮點發展成專業。
凱若女兒小學畢業來到德國就學,一開始得克服非常艱難的語言與文化隔閡,所幸,喜歡體育的她遇到了一個引她進入籃球世界的貴人教練Johan,不僅教會她籃球,也讓她很快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這個起點,竟讓她有機會逐步看到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價值、引發如泉湧般的探究熱情,最後,具體的生涯方向便順理成章地浮現——不是去當運動員,而是對「運動管理」產生高度興趣。
因為孩子親自走過練球之路,深知其中的辛苦,明白一個球員要堅持走下去,需要有很好的引導系統,不論飲食作息、練球方式、意志力鍛鍊、團隊合作、戰術設計,都須仰賴良好的管理;她同時在和同儕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擁有活潑、愛助人的特質,因此,她擔任了助理教練一職,從中體驗到自己對別人的正面影響,而看到自身的價值。
而在國際大學日以及實習的機會,她更加確認了她對結合統計學、管理學、公共關係、活動設計的運動管理躍躍欲試,從此,不待父母威逼,她便主動查詢大學相關科系學程,思考如何籌得學費,從心發願要有一番作為。
若是我們把凱若女兒的案例,搬到相當重視學科的台灣呢?會不會一開始這株在體育上滋長的小小幼芽就被扼殺?因為,如果不是想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有多少父母能有此強大心臟讓孩子純粹玩球?
連凱若本人一開始都不能完全釋懷,她自己是一個在台灣一路讀名校的學霸,她承認自己非常難以擺脫舊思維,她甚至也曾跟女兒說過:「打球是閒事,請把正事做完再去打球!」
不過,凱若在IB學校卻從未聽聞任何一個老師批判女兒花太多時間練球,再加上她善於觀察、省思並願意等待,在不斷找機會和孩子深度的對話中,她愈來愈能勾勒出女兒的潛質樣貌,之後,不是她推著女兒走,反倒是女兒汩汩的熱忱把她一直放不開的手自自然然的鬆開!
根據調查,台灣國中孩子約有七成都不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高中也還高達六成,很多孩子甚至考完學測任由命運帶領,花落誰家都憑機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台大學生如果有機會重選,只有四四%會選擇現在的科系,其他則是不會再選或不知道。
或許我們會說十幾歲的孩子懂什麼?不過凱若讓我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天凱若跟婆婆提到她爸爸罹癌的往事,凱若說:「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呢!」當她婆婆知道凱若當時十九歲,就很自然的回答:「喔,那不是孩子,已經是個大人了!」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正是因為東方的爸媽最難學會的功課就是放手,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走冤枉路,所以一路代為安排,正式上路的新課綱又來個「學習歷程」、「生涯探索」,父母是不是要更加上緊發條及早為孩子做好規劃?殊不知,孩子始終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為自己出征,才可能是最長的冤枉路。
謝謝凱若無私的分享,她生動而順暢的文筆,讓讀者感覺親身參與了她女兒的探索過程,而絕對能心有所悟,我真心希望台灣爸媽都要來觀摩!
--彭菊仙老師(親子作家,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誰說分數不重要?》等書)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讀了菊仙老師的推薦文真是非常感動。老師百忙之中還真的很仔細閱讀了凱若的這本小書,還撥空寫出這篇感人的推薦序呢!很希望就如老師所說,這本書的分享能提供「學習歷程」而苦的家長老師們一些不同角度的參考!
女兒的學習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更非輕鬆無壓力,但卻在許多老師與IB環境的引領下,逐漸堆砌出屬於她的未來雛形。
已經收到這本書的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一篇故事呢?
也很期待收到大家的回饋與分享呢!
【凱若新書這裡買】 http://bit.ly/2lWCyJ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