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中的seafood,都是怎麼勞斯萊斯get的】
話說當年由一代女星林青霞飾演的東方不敗,紅遍半邊天,尤其是幾場湖邊與令狐沖把酒言歡,調情兼曖昧的戲碼,簡直深印腦海。
不過其實這種「文成武德,一統江湖,日出東方,唯我不敗」的情況,在推理小說中,也蠻常看到的,而且可以穿越古今橫跨中外。
但先說這個故事的重點並不在於直者如何被掰彎(月老光速使出異次元切割刀,表示此次真的與他無關)而是因為邪教的洗腦使然。
人們常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所以根據當年《葵花寶典》的記載:「欲練神宮,必先自宮」,這個意思大家都讀的懂吧XD。
但我認為,這句話應該跟現在那種讀到爛到不能再爛的心靈雞湯差不多~人要是想成(神)功,必須要能學會好克制自己的慾望(自宮)。
這才是這自宮二字,真正想傳達的意思吧?不過所謂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各人本來就有各自解讀的角度與看法,這跟對錯無關。
雖然不太確定是不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讓他可以牙一咬就把自己切了(感覺很痛),還是說他其實沒有把《葵花寶典》看到最後?
因為如果「欲練神功,必先自宮」,那練成神功,還有何用?畢竟人森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O到用時方恨沒有,那不是很窘。
所以一個組織的性質如果可以從首腦狀況來判斷,那麼推理小說內外,也就是幻想和現實裡,seafood 就是靠這個才勞斯萊斯get的?
但推理小說中,關於吸附紫口罩的生產過程(?),其實可以參考看看韓國曹章鎬《被提1992》或者是臺灣《說妖卷二:修羅妄執》。
這兩本書的紫色泡泡,一個是用基督教教義中的「被提」來轉化,一個則是以自創的宇宙通元元通神,配合臺灣的妖怪來感恩讚嘆~
其實說真的,對世界宗教而言,這種所謂被上天眷顧,萬中選一的那個人(The Chosen One)雖然所在多有(這裡沒要比較的意思)。
但宗教的由來,或聖人的存在,多半都是因為懷抱著愛世、度世與濟世,甚至捨己救人的慈悲心腸,從來都不會是為了要詐騙斂財。
可在這兩本書裡,讀者完全能夠見識的到,人的精神與思考如何被生吞活剝,就像日本知名樂團主唱Toshl《洗腦》親身經歷的慘況。
至於擔任教主這件事,這裡好像也有點年代流行事物詭計,一個是必先自宮的克制慾望,一個則有仙女班甚至have勞斯萊斯的肥滿。
但老實說,如果真要作信徒表率,有本事就學佛陀,從太子悉達多的富貴榮華,前往徒步苦行的傳道;或耶穌基督,神愛世人,所以願讓神子為世人親上十字架,備受煎熬,並奉獻血與肉的大愛。
但很顯然的,有些就不是這樣,不過其實別說神佛有真假好壞,底下的信徒供奉,刮別人的鬍子之前,說不定自己也沒有那麼正派。
想想我們國民學姐方芮欣她媽,在慈孤觀音面前擲筊一擲再擲,但其實自己想要做的事,自己早就知道了,而且不怕為此付出代價。
所以在推理裡,不止人類彼此爾虞我詐相互欺瞞,就連天上地下,五湖四海的九界蒼生,都逃脫不了別相信任何O的命運輪轉盤!
不過,記得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曾在她的《自戀病》裡談過,關於洗腦這件事,為什麼能夠成功,那都是因為人們想追求信仰~
可信仰與信仰的產地,多是因為人們長期不幸,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現況的無力,不然就是因為無法突破幼兒全能妄想的自戀盲腸。
所以也才會有那麼多人,如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明明看起來都不像是會做出那種事的人,卻本能反應的飛蛾撲火,甚至鑄下大錯。
這在村上春樹《1Q84》和作家陳雪《無父之城》作品裡,也有很鮮明的形容;故事接龍&生活日常相關宗教文化來說的《筷》也有。
至於人生的選擇,要怎麼樣才不會有遺憾?記得易經在用來卜卦人一生的運命無常時,最喜歡也最常引用老子《道德經》的句子是: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大致是說這種得失之間不知是福是禍的塞翁失馬,天機怎麼會是人可以預測窺探的?
而且有時人內心的遺憾始終無法填補,發生過的事也不可能重來,甚至因被背叛被捅刀驚嚇外還陷入悲傷,但其實也不必放棄希望。
這裡沒要強調過度樂觀的正向思考,覺得人生一定會否極泰來,不過或許有天,真的可以「枯木逢春自放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想起東方不敗跌落懸崖前,對令狐沖一直追問她到底是不是詩詩的執著,始終不說,並在打他一掌之後說,「我要你永遠記得我~」
可天下之間,又有什麼放不下的?想想烏拉那拉前皇后給年少而且顯然還很相信愛情的如懿的忠告,就是「無為而治,無欲則剛」。
直到後來妳的名字不是妳的名字,人正霸氣,原來不是直者掰彎是百合花開,王祖賢飾演的雪千尋與東方不敗,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人物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東方不敗詩詩 在 英該多看書 繪本與書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值得愛一輩子的好書】第三階段書單
第三階段的書單琢磨特別久。
葛格剛要升五年級,尊重他的選書自由,我只負責讀和推薦。中選比例大概是五本裡會選一本,其他都是他到書店翻讀,自己找感興趣的主題。
很多文章都在談「大孩子」不愛閱讀,無論是歸咎教育、考試制度僵化或閱讀風氣不好,兒少小說(以及青少年小說)的推廣確實不易。更重要的原因是選書難度大增,文字量增多,主題也更繁複,很難透過推薦就下手購買,畢竟厚厚一本,爸媽如果沒有閱讀習慣,根本無從選擇,孩子要是翻個幾頁就不讀,錢花得有多冤枉~
陪讀陪讀,大孩子其實更需要爸媽花時間共讀。不是逐字逐句念,而是一起讀同一本書,在對話與討論中,帶來更豐厚的閱讀體驗。共讀的重要體現在兒少讀書會的必要,也是我很企盼能投入的新領域。因為市場的需求問題,出版社將眼光瞄準在得獎與具有鮮明議題的選書,當然經典也不可少,往好處想,這階段的書都是萬中選一,本本精彩,幾乎沒有地雷書,也算是讀者的小確幸。
書不必讀多,但是得深入的讀。以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為主,為他儲備未來生活的能力、面對挫折的力量,是這階段純粹的美好。很多書我一邊讀一邊流淚,感覺成長的過程裡錯失了幾塊拼圖,為此跌跌撞撞,不明所以。假使在那段難熬的挫折的歲月裡,早一點懂得生活是一連串的挑戰與跨越,沒有人躲得過失落與傷痛,但一切終究會雲淡風輕,是不是腳步就能更輕快,更暢達些?
這階段選書,依舊承續先前選書邏輯:多元、趣味,然後加深加廣,有些關於成長的美好與失落,慢慢帶進孩子的閱讀風鏡中,也是很棒的選項。
📗武俠、魔法、奇幻與自然
前幾天在外面吃飯,隔桌有個健壯帥氣的男孩,不停比手畫腳,說得口沫橫飛,我當下好奇心發作,拉長耳朵聽他跟媽媽的對話,原來是金庸小說的魅力,將五年級男孩迷的神魂顛倒,媽媽最後撂了狠話,放暑假才能接著讀《倚天屠龍記》。我自己也是武俠小說迷,一讀再讀不厭捲,我完全能懂得那份激動與讚嘆,我們家是先從電視劇入手,一集接一集,武俠小說的灑脫與神妙不可言傳,所以當我看到鄭宗弦老師新出版的《少年廚俠》,結合武俠、奇幻冒險、歷史和香噴噴美食,讀來五感皆滿足,孩子手不釋卷,連讀兩集,直催我問續集在哪,武俠小說入門首選,一定要推薦給大家。
哈利波特熱未減反增,有些高年級的孩子是抱著原文書啃,我私心覺得文字比電影好看太太太多了,建議先從小說入手,陪著孩子讀幾章,接著就能享受整個午後的寧靜,魔法世界一走進去,要出來就很難了。除了哈利波特,葛格班上同學開始「傳閱」《貓戰士》,聽說很受歡迎,如果對奇幻文學有興趣,也是不錯的選項。除了翻譯文學,陳郁如老師的作品也是好評如潮,《修煉》以東方神話為創作源頭,博及《山海經》與陰陽五行等元素,準備要放進書單,作為進階選書。
有些作品擅長描繪大自然的靜好與純然,著墨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相對來說,這些小說的基調較沈靜,需要更細膩的觀察力和耐心,需要慢讀善感,漸次勾勒自身與文字間的共鳴,而文學的美恰恰是蘊藏在通達的感官體會,在不經意中遇見的美好,以及深切的心靈交流,我稱之為『安靜的書』。特別推薦《大尖山的大冒險》和《大森林的小木屋》,文字的靜美無可比擬,插圖更是由大師操刀,岩村和朗的小老鼠系列是我的繪本啟蒙,而安野光雅對景致的細膩和獨有的視角,更是為《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增添情致,柔軟溫婉,是對大自然最美的禮讚。
📗冒險,百讀不厭
我一向不愛災難片,總覺得那份無力的挫敗感揮之不去。當初老師推薦《手斧男孩》時我還猶豫了一下,故事裡的男孩靠著以前看過的自然知識節目和一把手釜,不只需要勇氣,墜機後等待救援的日子,更要動腦筋和大自然(動物)和平相處,因為太愛這個系列,每天晚上都迫不及待要讀給葛格聽,也成了他最愛書單的首選之一。
冒險系小說族繁不及備載,像是去年推薦過的《甲蟲男孩》、《荒野機器人》、《獵書遊戲》從不同角度切入冒險刺激的歷程,文字質量好,故事精彩有趣,身邊的孩子接受度都很高。動物小說大多都有濃厚的冒險氛圍,像是沈石溪的《狼王夢》、《西頓動物記》以及《彼得和他的寶貝》、《傻狗溫迪客》等,揉合動物習性、自然生態和情感互動,顯得格外動人。
📗女孩力量大
以女孩為主角的小說越來越多,凱特狄卡密歐的《少女三劍客》以溫暖筆觸,娓娓訴說青春期孩子面對成長的困境和焦慮,不說教不帶批判的口吻,更能直直走進孩子的心底。
不得不用力推薦的則是林滿秋老師的作品,在地創作最大的優勢,就是更貼近台灣孩子真實的生活樣貌,不管是慣用語、流行語、說話口氣的描寫,還有思考方式、價值觀與既定的刻板印象等等,都能精準的拿捏描摹,孩子讀起來就像是自白或是周遭朋友的經歷,加上深入的心理描繪,將女孩子彎彎曲曲、難以言喻的少女情懷表露無遺。最喜歡《替身》和《浴簾後》的故事設定,那其中幽微的「懂得」很有撫慰的力量。
📗小文青養成計畫
我在筆記裡寫下:時間滯留在書頁之間,我跨不過那道不捨與傷感的河。《不想說再見》是上半年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篇幅很短,卻字字精煉,處處有情,每讀這首詩:
「詩人的狗兒
撿起我掉落的文字
啣在他柔軟的嘴裡
一如寶藏
好在日後
埋藏
如此一來
詩人的狗兒
才能繼續傳遞這些文字
讓我跟隨」
就忍不住掉淚,人與狗兒的羈絆如此之深,相互陪伴相互取暖,無論憂喜悲歡,面對生離死別,都不想說再見。詩意在愛裡緩緩流動,只需短短數字,已然動魄驚心。
同樣是詩一般輕靈的《會寫詩的神奇小松鼠》就輕快可愛多了。在尋找愛與歸屬感的需求裡,我們都是情感豐沛的詩人。這也是以女孩為主角,帶點奇幻的色彩,跟《少女三劍客》的主題相似,少了沈重生活壓力,更多的是想像與詩意。
喜歡古典文學的話,陳郁如老師的《詩魂》、《詞靈》不但融合詩詞之美,還兼有奇幻的魅力和成長的力量,提供給小文青不一樣的選擇。
📗成長,大不易
兒少小說的主題就在於貼近生活經驗,為成長儲備更多力量,這個階段的孩子生活重心轉移到學校與友伴的人際關係上,也是形成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孩子在意自己的外表言行,其實是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模樣和評價,被接納與否,衍生出許多相關的重要議題:霸凌、特立獨行、說謊、自我肯定與否定、與家人的情感的緊密程度、單親、父母離異,而這些主題都圍繞在突破「成長」的困境,找到希望和擁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像是《爬樹的魚》、《奇蹟男孩》、《破蛹而出》、《那又怎樣的一年》、《無頭蟑螂的狗日子》、《別告訴愛麗絲》,都是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找到更舒服更自在的生活態度;
「說謊」是個有趣的議題,手上正在讀的是《謊言樹》,兼有推理懸疑和哲思,好喜歡這個別出心裁的故事,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實在太想知道故事到底會如何鋪陳?關於謊言,我們理解的太淺薄,思考的太少,不只是對錯是非,還可以有更深沉的思考空間。
好書怎麼讀都讀不完,第三階段的書單可以一直延伸,無窮無盡,只要找到你喜歡的書就好~
好書推薦|
《少年廚俠》,親子天下。
《哈利波特》,皇冠出版。
《貓戰士》(共六冊),晨星
《大尖山的大冒險》(共四冊),青林。
《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小樹文化。
《手斧男孩》,野人出版。
《甲蟲男孩》,親子天下
《荒野機器人》,小天下。
《獵書遊戲》,親子天下。
《狼王夢》,聯經出版。
《西頓動物記》,木馬文化。
《彼得與他的寶貝》,小麥田。
《傻狗溫迪客》,台灣東方。
《少女三劍客》,台灣東方
《替身》,未來出版。
《浴簾後》,小魯文化。
《不想說再見》,小麥田。
《詩魂》,親子天下。
《詞靈》,親子天下。
《會寫詩的神奇小松鼠》,台灣東方。
《爬樹的魚》,小天下。
《奇蹟男孩》,親子天下。
《破蛹而出》,幼獅。
《那又怎樣的一年》,小天下。
《無頭蟑螂的狗日子》,親子天下。
《謊言樹》,青林。
東方不敗詩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 臺北詩歌節Taipei Poetry Festival】
柏林的手工藝人 ◎#艾菲‧保羅‧阿奇諾 Efe Paul Azino
尋找是一條永恆的黑色小巷它會延長過去的發現。
他們說訣竅在於知道從何處開始或者根本不要開始。
但是你從來沒有變魔法的頭腦也沒有好的顧問
所以你一頭栽進你的靈魂並且在黑暗中徘徊,
把你的聲音摺成一個盒子同時跟著那條歌來到柏林,
在那裡春天的繽紛來自冬天的灰燼而格利茨的綠地
被白色及黑色素的慾望覆蓋,這是充滿漂浮焦慮的嬉皮公園。
你進駐非洲人的蔭涼並且沉入他們的渴望。
橘色藍色綠色的塗鴉背景在你的靈魂中點起火,
你的眼睛在陽光下游泳並且因笑聲而發亮,
你總是能夠找到佛頭。
這是你的家,但只有一瞬間,
因為尋找是奔跑而母體一定得帶你回到
那個關於你存在的問題並且要求確認。
如果你打造出一首好詩或許正確的隱喻會拯救你 ──
所以為你的懷疑慎選一個韻腳吧,
為你的自我憎恨鑿出一個超凡脫俗的畫面,
找到合適的語言去把破碎的你拼湊起來
建立一個新的認同。
手工藝人啊有時候詩是頂在你頭上的一把槍,
是河流,是索套,是救贖的死亡 ──
有時候詩會失敗。
※這邊的佛頭是俚語,指的是吸食大麻的人。
--
◎作者簡介
艾菲‧保羅‧阿奇諾
艾菲‧保羅‧阿奇諾是奈及利亞最知名的行為藝術家和詩人之一。他是拉哥斯國際詩歌節的創辦人和總監,也是拉哥斯書本及藝術節詩歌部門的負責人。阿奇諾是口語詩表演《尋家》的製作人,並且曾參加柏林詩歌節、約翰尼斯堡活藝術節、開普頓斯皮爾酒莊國際詩歌節、阿刻書本及藝術節等。他的詩已被翻譯為南非語、法語和德語。他受西非開放社會計畫贊助,《給經常跨越的破碎者》(Farafina Books出版)是他的第一本詩集。他的最新詩集《笑聲卡在喉嚨的墜落悲劇》即將在2017年9月出版。
--
攝影:李政曄
美術設計:紙霧設計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尋找認同的詩。第一句可以注意的修辭有「永恆」、「過去」,這些修辭一開始其實看起來只是神奇的比喻,但人的認同往往都建立在(自以為)永恆的、或輝煌的過去的事物,而這些比喻會在後面展現力道。而主角將自己栽入那尋找的黑暗中,來到了柏林。
柏林在詩人的筆下是個混雜之地,白色與黑色的慾望,各色的塗鴉背景。在這混雜之地中,人們的認同也不固定,「充滿漂浮焦慮的嬉皮」尤其顯著寫出這部分。嬉皮是6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次文化,並對全世界有一定影響,他們反抗美國的資本主義及對其他國家的侵略,但喪失自己國家認同的他們試圖從東方、從精神藥物與毒品中找到精神信仰以及對現實的抵抗,但到頭來都是空泛的。
浮動的認同必須找到根著點,所以「尋找」在詩中再次出現,從「永恆的黑色小巷」變成「奔跑」,且是奔向存在的問題本身。要怎麼尋求認同呢?詩人給的答案是寫詩。詩的技藝如此精緻、細膩,彷彿成了手工藝。
以詩尋求認同是相當有趣的觀點,黃錦樹在論述現代中文的生成時,強調了詩對現代中文(他論述的對象是散文)的影響。白色恐怖時期,散文由於政治環境的壓力,沒辦法像二、三零年代時的雜文般如此具有批判性,寫作者因而轉變成一種對美的追求,使用意象、特殊句法、想像等,而這種對美的要求事實上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時的「散文詩」的美學要求。而如此精緻的詩的語言所造就的行文,也成為當時華人認同文化中國的重要來源。語言、國族、詩因而交織在一起,形成複雜的關係。
但如今這些都已經沒有必然的關連了,講英文的可以是英國人或美國人,但也可以是菲律賓或印度人;講法語的也可以是法國人,但也可以是阿爾及利亞人。如果詩對尋找認同這件事會失敗,也是因為語言與國族的關係逐漸崩解的緣故吧。
--
X臺北詩歌節─活動資訊X
《愛的革命--詩與文化行動》
時間:9/24(日)14:30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3F Forum(臺北市菸廠路88號)
主持:鴻鴻
與談者:艾菲‧保羅‧阿奇諾、張睿銓
網址:goo.gl/Pma1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