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種蘋果 | 盧斯達 on Patreon】
《蘋果日報》死於非命,會對城市氣氛有多大影響?香港人有一個耳濡目染、習於日用的想法:作為壞孩子的《蘋果》,一天能篤眼篤鼻,普通人一天也相對安全。蘋果存在與否,成為廣義政治自由的風向。
這兩三年集體意識經歷了多次崩潰。19年之後,人們發現日常生活有應該找警察的問題,也不敢/想找警察。某程度上,是人身安全和私人產權的概念蒸發。我們以前一向相信很多事情有險可守。身處階級越高,就越被照顧得舒服。層層疊疊的法條和機制似乎能給人安全感。就算是警隊,也有監警會,善男信女跟官府沒有真正衝突,也會覺得總算萬事都有相制度制衡,「唔會咁得人驚掛」。
法律和法庭也一向是人們心之所依,但安全感也很快被摔破。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會為法庭的本質給出最現成的真實例子。就算內心多想世上是有險可守的,最終也會在新聞消息日日轟炸過後,接受政治先於法律的事實。目睹法庭救不了人,而是治人,公意必然又再走向崩潰和重整。人們會擔心自己離港後不能再使用本地銀行服務,甚至擔心自己的「戶口安全」。當然《蘋果》亦是一條巨大的心理防線,在這條防線之後會是甚麼,相信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因為這是大家一齊第一次進入「沒有蘋果的香港」。
資訊安全、戶口安全、人身安全、言論安全,這些都是以前香港人不用擔心的。香港在兩三年間,火速由多年來極度安穩而盛產「港豬」的「福地」,變成不能再肯定任何事。香港人雖然自覺見過世面,賺很多錢,十分國際化,但繁華原來是水月鏡花。《蘋果》創刊社論曾經說到,舉世觀望,誰人敢單方面改變 97 後的香港?是的,我們曾經也注視著注視香港的國際社會。我們知道黎有國際友人,《蘋果》同樣是在「舉世注視」之下被腰斬。這條防線過了之後,香港人會怎麼改變,相信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因為這是大家一齊第一次進入「沒有蘋果的香港」。
一百個人有一百份《蘋果》。每個人基於政治信仰、經歷、閱讀方法不同,而得出各自不同的蘋果印象。我對它最深的印象,是在 2010 年代之初水貨、自由行問題的取態。當時我讀大學,香港各地受港貨走私中國活動和遊客人數困擾,有些社區終於不堪其煩發動示威,但《蘋果》社論當時大力反對遊行,並以香港有商業自由、人口流動自由、搶奶粉客都是中國毒奶粉受害者等等。生氣啦,怎麼不生氣。也有投稿去鬧。在論壇版鬧社論主筆 (當時執筆的不是李平),也就試過這一次。黎在那個季節,也自爆在公司發出通告,指令編採人員不要讓人講咁多本土化的東西,就沒再跟「執返正」的《蘋果》有聯絡。
那些年還有選舉,由 14 年的素人到之後的泛本土,外面的人不知道新版塊,《蘋果》一方面代表了很多人對政治的全部認識,亦會投其所好,做出黨同伐異的攻擊報道。又有一次,我發現六四前夕他們找了一個學聯老鬼大談盧斯達思想之害,逐句解讀玩藍色窗簾。我當時讀了還是一言不發,因為我知道他們要找一個對立面,他們要維護自己那個世代或者支聯會的權威。自然《蘋果》也是單方面的刊登,裡面沒有我或第三者的回應。雖然,我在這裡欣賞《蘋果》對付對手的冷酷無情。
說甚麼,被《蘋果》輾到的人千千萬萬,其他受苦更多,所以這幾年也很少張聲。最大的壞孩子倒下,其他孩子也會感到寒意。這是 16 年他們不懂的,正是從他們不懂唇亡齒寒這個反面教材,因而令我更覺得不能不懂。
97 年主權移交時,《蘋果》頭版也是表示「信有明天」;五區總辭時,民主黨也反對;那次政改,《蘋果》也是比較中間,反正民主黨就不玩;16 年魚蛋,報道和評論自然也是不解、陰謀論和劣評,還有攝記不顧上法庭人士不願露面而爭執;文化上,《蘋果》也比較喜歡「中國用語」,也關心中國。
以前會一直以為,《蘋果》和黎會繼續走向中間和溫和。時常懷疑黎的愛國民主派政治取態是避險操作。因為有「有險可守」的前題,因而自由派再自由,都會有大局和避險意識,都有一個溫和的位。據說,現在狂屌《蘋果》的國家領導人,以前也會寫信表揚他們的戰地記者做得好。上一次政改,政府和《蘋果》(及民主黨) 也並非沒有連合位。還有吹捧曾俊華那一期,也好像很合大體。那些年,中美關係還是較好,香港就比較風平浪靜。
《蘋果》的大廣告被截之後,嘗試轉營為大眾課金。還有很多事情陸續發生。不知不覺,它的內容和方向都好像發生巨變。看到後來,又覺得黎雖然固執,但可能真是真心相信一些理念的。
19 年之後的《蘋果》對我來說,是另一張《蘋果》,不再只是自由派,不再能容於今天。突然發現很多地方其實無險可守,會大為刺激本來很保守的主流群眾。也許《蘋果》有一個時刻也是如此被大為刺激。過去有險可守的共識,變成今日宣諸於口的「盡做」,便揭示了一種大大改變的心態。
這條防線過了之後,香港人會怎麼改變,相信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這是大家一齊第一次進入「沒有蘋果的香港」。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7萬的網紅龍龍LungL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政見發表會看了嗎❤️❤️❤️ 「加強國際觀」🌍 「台灣人要走出本土」✈️ 「放眼世界 征服宇宙」☀️(? 這些口號從小聽到大,也沒有變得比較強呀! 不管國際觀是什麼東東,都給我來一點~ 📌有國際觀聽起來就是比較厲害 #國際觀詐騙集團把錢匯到瑞士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不懂還有白話文翻譯 📌...
本土化 國際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百種蘋果 | 盧斯達 on Patreon】
《蘋果日報》死於非命,會對城市氣氛有多大影響?香港人有一個耳濡目染、習於日用的想法:作為壞孩子的《蘋果》,一天能篤眼篤鼻,普通人一天也相對安全。蘋果存在與否,成為廣義政治自由的風向。
這兩三年集體意識經歷了多次崩潰。19年之後,人們發現日常生活有應該找警察的問題,也不敢/想找警察。某程度上,是人身安全和私人產權的概念蒸發。我們以前一向相信很多事情有險可守。身處階級越高,就越被照顧得舒服。層層疊疊的法條和機制似乎能給人安全感。就算是警隊,也有監警會,善男信女跟官府沒有真正衝突,也會覺得總算萬事都有相制度制衡,「唔會咁得人驚掛」。
法律和法庭也一向是人們心之所依,但安全感也很快被摔破。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會為法庭的本質給出最現成的真實例子。就算內心多想世上是有險可守的,最終也會在新聞消息日日轟炸過後,接受政治先於法律的事實。目睹法庭救不了人,而是治人,公意必然又再走向崩潰和重整。人們會擔心自己離港後不能再使用本地銀行服務,甚至擔心自己的「戶口安全」。當然《蘋果》亦是一條巨大的心理防線,在這條防線之後會是甚麼,相信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因為這是大家一齊第一次進入「沒有蘋果的香港」。
資訊安全、戶口安全、人身安全、言論安全,這些都是以前香港人不用擔心的。香港在兩三年間,火速由多年來極度安穩而盛產「港豬」的「福地」,變成不能再肯定任何事。香港人雖然自覺見過世面,賺很多錢,十分國際化,但繁華原來是水月鏡花。《蘋果》創刊社論曾經說到,舉世觀望,誰人敢單方面改變 97 後的香港?是的,我們曾經也注視著注視香港的國際社會。我們知道黎有國際友人,《蘋果》同樣是在「舉世注視」之下被腰斬。這條防線過了之後,香港人會怎麼改變,相信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因為這是大家一齊第一次進入「沒有蘋果的香港」。
一百個人有一百份《蘋果》。每個人基於政治信仰、經歷、閱讀方法不同,而得出各自不同的蘋果印象。我對它最深的印象,是在 2010 年代之初水貨、自由行問題的取態。當時我讀大學,香港各地受港貨走私中國活動和遊客人數困擾,有些社區終於不堪其煩發動示威,但《蘋果》社論當時大力反對遊行,並以香港有商業自由、人口流動自由、搶奶粉客都是中國毒奶粉受害者等等。生氣啦,怎麼不生氣。也有投稿去鬧。在論壇版鬧社論主筆 (當時執筆的不是李平),也就試過這一次。黎在那個季節,也自爆在公司發出通告,指令編採人員不要讓人講咁多本土化的東西,就沒再跟「執返正」的《蘋果》有聯絡。
那些年還有選舉,由 14 年的素人到之後的泛本土,外面的人不知道新版塊,《蘋果》一方面代表了很多人對政治的全部認識,亦會投其所好,做出黨同伐異的攻擊報道。又有一次,我發現六四前夕他們找了一個學聯老鬼大談盧斯達思想之害,逐句解讀玩藍色窗簾。我當時讀了還是一言不發,因為我知道他們要找一個對立面,他們要維護自己那個世代或者支聯會的權威。自然《蘋果》也是單方面的刊登,裡面沒有我或第三者的回應。雖然,我在這裡欣賞《蘋果》對付對手的冷酷無情。
說甚麼,被《蘋果》輾到的人千千萬萬,其他受苦更多,所以這幾年也很少張聲。最大的壞孩子倒下,其他孩子也會感到寒意。這是 16 年他們不懂的,正是從他們不懂唇亡齒寒這個反面教材,因而令我更覺得不能不懂。
97 年主權移交時,《蘋果》頭版也是表示「信有明天」;五區總辭時,民主黨也反對;那次政改,《蘋果》也是比較中間,反正民主黨就不玩;16 年魚蛋,報道和評論自然也是不解、陰謀論和劣評,還有攝記不顧上法庭人士不願露面而爭執;文化上,《蘋果》也比較喜歡「中國用語」,也關心中國。
以前會一直以為,《蘋果》和黎會繼續走向中間和溫和。時常懷疑黎的愛國民主派政治取態是避險操作。因為有「有險可守」的前題,因而自由派再自由,都會有大局和避險意識,都有一個溫和的位。據說,現在狂屌《蘋果》的國家領導人,以前也會寫信表揚他們的戰地記者做得好。上一次政改,政府和《蘋果》(及民主黨) 也並非沒有連合位。還有吹捧曾俊華那一期,也好像很合大體。那些年,中美關係還是較好,香港就比較風平浪靜。
《蘋果》的大廣告被截之後,嘗試轉營為大眾課金。還有很多事情陸續發生。不知不覺,它的內容和方向都好像發生巨變。看到後來,又覺得黎雖然固執,但可能真是真心相信一些理念的。
19 年之後的《蘋果》對我來說,是另一張《蘋果》,不再只是自由派,不再能容於今天。突然發現很多地方其實無險可守,會大為刺激本來很保守的主流群眾。也許《蘋果》有一個時刻也是如此被大為刺激。過去有險可守的共識,變成今日宣諸於口的「盡做」,便揭示了一種大大改變的心態。
這條防線過了之後,香港人會怎麼改變,相信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這是大家一齊第一次進入「沒有蘋果的香港」。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本土化 國際化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TS的紫色旋風】 #訂餐請避免群聚
紫色包裝的「The BTS Meal」正大舉入侵社群軟體!這次麥當勞與 BTS 聯名推出套餐,在全球將近 50 個國家掀起風潮,許多「阿米」除了紛紛上傳買到的 BTS 套餐「認證照」,除了讓人再次見證防彈少年團無遠弗屆的影響力,無形也再次推升速食店龍頭麥當勞之地位。
BTS 可說是南韓當地先「本土化」,後「國際化」的最佳典範案例,從他們為數不少的捐款、推廣自身國家文化、透過歌曲鼓勵年輕人之舉等,可知他們更試圖在國際化過程中,利用自己影響力,賦予世界良善、正面的力量。
或許在享用套餐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回頭清點台灣現況:萬一臺灣在未來真有這個機會可以登上全球速食店版面與之聯名,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誰?而這樣的成就,又得如何達成?
本土化 國際化 在 龍龍LungL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政見發表會看了嗎❤️❤️❤️
「加強國際觀」🌍
「台灣人要走出本土」✈️
「放眼世界 征服宇宙」☀️(?
這些口號從小聽到大,也沒有變得比較強呀!
不管國際觀是什麼東東,都給我來一點~
📌有國際觀聽起來就是比較厲害
#國際觀詐騙集團把錢匯到瑞士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不懂還有白話文翻譯
📌看看南韓想想台灣
#也不是說要丟掉本土文化啦
📌提升台灣人的國際競爭力超簡單
#懂國際新聞享免費早餐
千萬不要讓單一思維模式綁架💪🏼
#反正台灣人超愛排免費
#升級奶茶只要再加五塊喔
#國際觀 #本土化
🔔 Instagram:Chienyu1006
https://reurl.cc/axpNG
🔔 Facebook:龍龍的沒梗人生
https://reurl.cc/ek0E7
本土化 國際化 在 AnJie's Vlo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對我來說,出國留學重要的不只是學語言,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家鄉展現給外國人看。
要先本土化,才有國際化。
-Blog: http://angelaleetaiwan.pixnet.net/blo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ngelaLeeTaiwan/
-Instagram: angelaleetaiwan
-E-mail: AngelaLeeTaiwan@gmail.com (Business Inquiries ONLY 工作邀約專用)
Angela 的關鍵字
建議, 留學生, 日常, Daily, life, Vlog, Moscow, Iphone 6s, Russia, Taiwan, Тайвань, тайванька, Россия, 俄羅斯, 俄國, 莫斯科, 大學, 留學, 交換, 生活, 出國, 旅行, 分享,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