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突發時空🇭🇰】藝人黃耀明被ICAC拘捕、繼而被正式落案起訴,罪名是「在選舉中向他人提供娛樂」,「違反《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第12(1)(a)條」。翻查紀錄,區諾軒有申報這項「選舉廣告」。以下是純粹基於法律條文的思考:假如明哥在造勢大會唱歌是「違法」,那建制派晚會唱歌,是否也是「賄選」?我們不知道有沒有藝人在他們的晚會唱歌,但建制派「自己人」在晚會唱歌的紀錄,就非常多。例如:
//蘇錦樑透露,他們會繼續落區「唱歌」打氣,最理想可以「18區巡迴演唱」,「唱好」民建聯的候選人及感動街坊。而民建聯計劃於本月28日在遮打花園舉行大型誓師會,宣傳民建聯「實事求是,為您做事」的精神。//
當然,以上例子的「演出者」,不是職業演藝人,而是候選人的黨友和親友。但根據《防止賄賂條例》,並沒有說明「向他人提供娛樂以誘使他人投票予該候選人」的定義;望文生義,只要是提供了「娛樂」,而有「誘使他人投票」的呼籲,是否理應一視同仁地拘捕? ......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413954
▶️新香港收緊言論下一步:古法激活、打擊外媒、誹謗刑事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iDA9zXMt0
望文生義例子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sin-Yin Wu:
「很多自然科學崇拜者譏笑人文科學「沒有標準答案」,我總是一笑置之,因為那凸顯了他們不懂「方法論」,例如完全不懂法學方法(法律才不是拿一本字典查詢望文生義,而是有一套法學方法,如果真的這麼簡單,那法律學院唸個四五年是心酸的嗎?)
其實自然科學也未必有標準答案(最顯而易見且最近的例子,就是我們過去一年的混亂,如果有關注國外新聞與公衛措施的話,可以發現各國專家時常提出不同見解以及大辯論,對於病毒與疫苗依然充滿未知--不似台灣那種日日直播一面倒氛圍),但重點在於有沒有遵守倫理與科學方法;而法學是處理更複雜的人與社會的問題,當然面對某些艱難的利益衡量問題時,也很難說有標準答案(但是程序、特別是刑事程序往往是有標準答案的,例如騙票破壞正當法律程序還說「法律見解不同」的那就叫做鬼扯了),但重點也是在於有沒有遵守倫理和解釋方法。」
「我們也不難發現台灣長期以來崇拜「唯一答案」的途徑是有問題的。也隱約可以看出過去一年以來,官僚體系在一系列的政治運作裡,有多少不同的專業意見被無視--在我來看,衛福部像極了我過去厭惡的法務部,老是無視改革聲浪與不同意見。」
「看他的故事,總會讓我想到自己過去在體系內,#狗吠火車的那段路;還有目前還在體系內奮戰,卻遍體鱗傷、充滿挫敗的學長們。
在台灣官場文化下,
如果不能沉淪於體制內,或許揮手離開是最好的解脫吧。
#辭職治百病」
望文生義例子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魔粉,今天江魔跟大家分享一下『對照閱讀』和『人性的修煉』有甚麼關係?
遠在2008年的時候,我遠赴印度學藏文三個月。
我還未去印度前,確實是已經能夠看藏文而發音,字義就馬馬虎虎。
我也能夠看梵文中Devanagiri 而能讀出發音,字義也是馬馬虎虎。
不過,梵文的馬馬虎虎會比藏文的馬馬虎虎更好,因為雖然不懂梵文語法,但論詞彙量,會掌握得比藏文多很多。(其中理由可能是我們馬來西亞人所讀的馬來文,當中也有不少的詞彙根本就是從梵文變過來用,而且一些還幾乎是同樣意思。例如,馬來文的Bidadara很明顯是從梵文的Vidyadhara 變過來用。)
不過當時在印度學藏文的時候,自己有點頹廢,常跟另外兩位馬來西亞過去的大媽和大叔逛,練習藏文反而少。三個月後,我連講也做不好,聽藏文的話,只能弱弱的聽出一些『是、不是、要、不要』之類的。(搖頭)
當中第二個月的時候,我有飛回馬來西亞講課,就只是問了老師一句藏語要如何講,回來只是弄我的學生笑。我現在就連那句話也忘了,約莫記得有 Kyerang 和TSangma,整句話的意思我還記得,是要說:『你們全部現在馬上脫衣』。
所以那個學藏語的計劃,基本上是失敗的。而且我原先的計劃還想學來看藏傳佛教的原始文獻,現實與夢想簡直相差太遠了!
雖然我之後還收藏了不少藏傳漢譯文獻,它們是左頁藏文、右頁中文,也是一句一句翻譯,不過除非你是一行一行的讀下去,你就容易對照,但缺點往往是漢藏的版位不是對照。我估計加入每頁的版位對照,書中將會有很多空白處,出版社的成本就會高了。
版頁對照的好處就是對我們這種不諳藏文的,可以隨意選自己有興趣的章節來看。當然這種做法會受一些人批評為有斷章取義的風險,我則認為這是用興趣來推動自己繼續學習的權宜之計。
例如最近找會一些舊書來看,如圖,左邊那本是英文藏傳文獻,是Alex Wayman翻譯的文殊真實名義經,他是把梵、藏、英並排,這個對照就容易,而且可以三語並學。
我再附加另一本中譯版的經文拿來對照,又方便很多。
特別是我們這些沒辦法直接看梵文或藏文,英文和中文版的翻譯,其語法和詞彙其實還是有分別,我變成只能從第二手翻譯的兩種語文去看,而且要對照這兩個版本的語義分別,感覺上才有一些稍微的踏實。有些地方我看中文版經文的時候,雖然每個字都看得明白,但我不了解整句話的意思。對照英文版後,先別說明白了經文原意,但起碼那句話不再無厘頭了。
文殊真實名義經其實我一直想看完很久了,每一次都半途而廢。這一次的這種看起來很麻煩的對照閱讀,反而輕鬆很多。
你們可能會好奇:『江魔,怎麼你不直接看註解呢?』
其實我是有打算要看的,真實名義經的註解我收藏的已有幾個版本,我也一直忍著先不要看名家註解。我覺得特別是當我們看原文也沒辦法看完的人,註解對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誘惑,因為一看就明白啦!
我先不看註解的原因,是我不要受註解的框架所規範。
在心理學的研究,這現象好像叫做 Retrieval Inhibition。大概就是要你列出一系列相關的東西時,如果實驗者說為了幫你而給了你兩個例子,你的腦袋一旦聽到了這兩個例子後,就會被框架著,反而想出更少。
這也與『定錨效應』很接近 —— 談判的時候,一旦有人先丟出了一個價碼,雙方就得從那個價位去協商、去上推下拉。(是的,如果你認為談判不就是要對方先開價嗎?你是不明白人性。你心目中的價位是8000,對方心目中的價位是 4000。你先講的話,你比較有機會談判到一個更接近8000的價碼,但只要對手先開價,你就必須從人家的4000開始往上提,哪個更辛苦?)
但也別誤會我的意思,我沒有狂傲到有膽量說註解不重要。我是要先把經典原文和自己的內在的創意,有了很個人化的結合,之後才開始再去看各家註解才會更加的容易。
你們可能又會問:『那麼不看註解就直接看原文,不怕會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嗎?』
其實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第一輪要下的功夫就是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和對號入座,目的只是要讓自己踏實的看完。看完後再看註解的時候,為甚麼不能從註解中去對照會自己之前有哪些地方是看對?哪些地方又看錯呢?
人不是一學就會啊,難道你是一個從來不承認自己以前的資訊沒有不足的人?或者你認為自己從來就不會看錯?
你需要這麼幼稚嗎?
從註解文獻對比自己的『註解』,就好像偵探般的抽絲剝繭,甚至還可以反觀自己為何當初會如此『對錯號、入錯座』,這不是一個更了解自己的機會嗎?
往後你還可能有機會對照各家的註解,然後也去推敲為何某家註解會用甲的角度而不是用乙的角度?這種的研究就不純粹只是看文獻的資訊,還會訓練到自己看註解家的內心世界。
你可能又會很好奇:『江魔,我們他媽的為何要去知道註解家的內心世界呢?』
很明顯的,任何的註解都是受自己內心的期許、夢想、信念所影響,在這方面我也不需要多說了。不過,我就講講用這種閱讀法的副作用 —— 你有機會學會從人家的字裡行間去窺看他們內心的期許、夢想、信念。你覺得這個能力的訓練,有沒有在人際關係上的實用價值呢?
總結一下對照閱讀的好處:
一,因為麻煩,所以有適當的挑戰,你會對內容有更深的印象。
二,對照自己和名家的註解,除了對原始文獻有第二層深入的印象,還可以學會反觀發掘自己的內心。人要學會成長,必須先學會反省自己。
三,對照各家註解,除了對原始文獻有第三層深入的印象,還可以學會窺透名家的內心。人要有高素質的人際關係,必須先學會省察他人。
四,就好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般,可以用來炫耀!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可以隨緣樂捐,打個幾塊錢的小費給我吧:
http://paypal.me/kongdemon
望文生義例子 在 馮勃翰- 嚴格說來這本書談的是「行為經濟學」的應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你在書中會讀到令人開眼界的實務討論,比方說,運用「八角框架」解析臉書為何讓人上癮,以及作者如運用自己的設計方法來規畫他的網站。你會讀到成功的案例 ... ... <看更多>
望文生義例子 在 望文生義,進而推敲組件的作用| Jason note 的推薦與評價
「望文生義」很重要,我們看到函式的名稱,就可以猜想到它所代表的作用,例如:當Winamp嘗試著初始化一個Plug-In時,它會呼叫這個結構中的init函式,以便讓每個Plug-I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