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抽獎兩本
你知道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嗎?藝術不只是「看起來好美」和「色彩很鮮豔」的表象,更有意思的是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包含了它的作者生平和創作年代,以及整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為什麼有些人看得到藝術品背後的「價值」?欣賞藝術品的技巧,甚至還能應用到其他領域?
抽獎詳見部落格文末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gical-ar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的作者是日本藝術策展家堀越啓,他認為世界變得愈來愈模糊與不確定,知識、理論等左腦取向的價值相對降低,反而是感性的事物開始受到人們重視,他強調道:「學習欣賞藝術,磨練自己的感性思考,才是未來生存和開拓世界的武器。」
他知道平常人對於藝術總是有一種「距離感」,覺得一個人要能夠感性地欣賞一件藝術品,可能是一件需要「天賦」的事情。但是在他多年的策展經驗之中,他發現了一種「以理性的方式開始,能夠引導感性的發展」的做法。
他在書中提出這個具體的「五種理性思考架構」,有步驟、按部就班地,帶領我們去拆解欣賞藝術的各種方式。透過理性的累積,反而能夠培養出更加感性的思考。欣賞藝術不但能夠鍛鍊感性思考的能力,還能夠提升生活的品味,甚至強化職場表達和分析的能力。
.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跟「藝術」有一段淵源。我自己出生於台灣後山的最後一片淨土(大家都這麼說),小學在父母的鼓勵之下進入了「美術班」就讀,美其名是發展藝術天分,實則是鄉下人家對於資優班的偏好。我就這麼學了各種繪畫和雕刻技法,其實也頗有興趣,就繼續升學到國中美術班。
在中、小學的藝術薰陶下,或多或少培養了些許的「美感」,我尤其喜歡創造東西的感覺。在水彩畫紙上揮灑色彩,在陶土上刻出痕跡,用鉛筆把繽紛的世界轉換成黑白的素描。只是,我很不喜歡「理論」的東西,西洋藝術史、東方藝術史我完全不感興趣,只喜歡盡情地擺動畫筆。
漸漸地,我知道藝術鑑賞是很吃「人文史地」涵養的一門學問,卻偏偏我又不喜歡接觸那些文縐縐的東西,久了便跟這條道路漸行漸遠。這次出版社向我邀約掛名推薦本書,正好打中了年輕的我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的弱點。上了年紀,開始學會靜下心來閱讀,也對原本我排斥、抗拒的事情,多了一份接納和探究的好奇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欣賞藝術品呢?我對這本書感到十足的興趣,我的「創作者」靈魂,似乎正渴求著「觀察家」的滋潤。
.
【為什麼要學習欣賞藝術?】
正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作者套用源自於管理和軍事的術語 VUCA 來說明,我們面對的世界充斥著四種特性:多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含糊性(Ambiguity)。我們越來越難憑藉直線性的邏輯、也難以單純仰賴電腦運算,去洞察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很多人對於藝術的看法,都是很「抽象」,很難「描述」。但反過來想,商業環境背後複雜的運作,以及對自己未來數十年職涯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不也是充滿了多變和不確定性?我們很難用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邏輯來思考整體的事情,我們更需要的是透過既能宏觀、又能微觀的感性思考,來觀察和看懂這個越趨複雜的世界。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感性思考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內在羅盤」來替自己指點迷津,而學習「鑑賞藝術的方法」就是很好的鍛鍊方式。作者認為,欣賞藝術就是一件「以自己的感受詮釋所處環境,由自己判斷解決問題的方向,並且發起行動」的事情。
.
1.「3P」時代、地點、人物
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最基本的方法,對所有藝術品都適用。
首先確認這件藝術品是在哪個時代(Period),這時候你可以回想起那個時代背景的藝術特色。接著,是找出這件藝術品製作的地點,藝術品的發展與地點(Place)密切相關,例如許多重要的藝術品都是發源於富裕地區。最後是認識哪一號人物(People)創造了這件藝術品,他的個性、生平、遭遇都會對這件藝術品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
2.作品鑑賞檢核表
這個步驟有點像是一份「檢核表」,藉由許多主觀的項目,紀錄下來你自己對於一件藝術品的主觀感受。這份檢核表包含了這些項目:題材、色彩、明或暗、簡單或複雜、大或小、喜歡或討厭。依據你自己觀察這件藝術品的感受,記下對每個項目的具體描述。
這個步驟鍛鍊的是你的「洞察力」,從宏觀來感受這件作品,然後又從微觀去紀錄細節,這個時候,你已經漸漸地在打造內心的羅盤,發展你對這件作品的判斷,並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
.
3.故事分析
到這一步是我最喜歡的,用故事分析裡面的「英雄之旅」套路來分析這件藝術品的作者。藝術家的人生故事,往往是比藝術品本身更吸引人的事情。
你可以用這個順序分析作者的生平。旅程的起步,他如何踏上藝術家之路?他有什麼際遇,他的老師、嚮導、夥伴是誰?他遇到了什麼重大的試煉,是讓你印象深刻的?他的改變和進步,結果如何?他的使命是什麼,為什麼他會創造出這件作品?
懂得用「英雄之旅」的方式去分析作者的人,也可以把這種手法運用在商業行銷模式上,例如我之前寫過的另一本行銷好書《跟誰行銷都成交》的筆記,就是把英雄之旅的故事分析方法,導入商業運用的絕佳案例。
.
4.「3K」革新、顧客、競爭
相較於前面三個步驟,看的是作品和作者的本身,這個步驟就像是「鳥瞰視角」,帶我們從橫向的角度去欣賞一件藝術品。
這三個K是日文字的羅馬拼音組成。革新(Kakushin)指的是當時的技術和科技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經常會影響藝術品的創作方式。顧客(Kokyaku)指的是這個作品賣給誰、為誰而創作?競爭和共創(Kyousou)指的是當時有彼此之間競爭的流派嗎?還是作者跟其他作者共同創作?
.
5.「A-PEST」政治、經濟、社會、科技
最後是「宏觀」的視角,這個步驟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件作品最全貌的「藝術風格」(Art)。這個部分必須搭配一些歷史的知識,透過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ics)、社會(Society)、科技(Technology)的綜合面向,去觀察這件藝術品被創作出來之時的背景氛圍。
這個手法也時常被用在商業世界,例如分析一家公司,或者一整個產業。通常我們很難用一張財報就完整理解一家公司或產業的發展情形、未來趨勢。如果我們能夠透過 PEST 的手法去深入研究,就更能掌握整件事情的全貌,發展出自己的洞見。
.
【後記:有價值的其實是…】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這本書中除了談邏輯鑑賞的方法之外,作者用大眾熟知的大師級藝術家引導我們前進。舉凡達文西、梵谷、羅丹、林布蘭、庫爾貝等知名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作者都透過邏輯式的步驟解析,讓我多認識了這些人不凡的人生。
以前的我只略懂一幅畫表面的「技法」,畫得真不真實、筆觸細不細膩、光影拿捏如何。但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之前我讀了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對書中取材的畫家高更很感興趣,稍微瀏覽了他的生平和畫作,便對整部小說產生了更多的共鳴。
直到這本書學了一些藝術鑑賞的方法,還有作者對藝術家們的說明和分析,我漸漸明白藝術品背後的「價值」,其實是基於整個故事和環境的交錯影響。世界上許多的事物也是如此,其背後的價值大多不僅僅是表面所見,而是探究細節、宏觀俯瞰後的綜合考量。
上週我剛好也接觸到一首歌「It’s OK」,這首歌是30歲的罹癌歌手 Nightbirde 在美國達人秀的爆紅成名曲。如果只聽歌曲本身、單看歌手本人,恐怕只是一首「很好聽」的曲目。我試著瞭解這首歌的人物、創作背景,用故事分析去認識歌手故事,再搭配現在的社會動盪帶來的絕望感氛圍,發現這首歌不但幫人們傾訴內心的苦,更教人勇敢面對未知的艱難,並且抱持堅定的希望。
最後,這本書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讓我們能透過有步驟和順序的理性方式,激發敏銳的感性大腦,探究作品背後的潛藏價值。「看懂藝術」不是專家獨有的本領,而是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本事。
.
感謝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KYON & 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Elly桑頻道也有我們一起拍的影片👉https://youtu.be/DQ9MzaSCYeA 情侶同居到底有什麼好處與壞處?之前看了Elly桑頻道的影片,覺得實在是太有共鳴了,這次終於邀請到同是日台同居情侶的Elly桑、Taka桑一起拍影片啦~~ 因為一樣是日本男生與台灣女生的組合,真的是發現了許多...
有誰共鳴日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4歲,明日的課表》讀後心得
#宅在家閱讀一本好書
#餘韻不已的7篇故事
書封大大秀出「日本文壇天才少女,史上最年輕文學獎得主」,然後以學校課表為架構,串聯出的短篇小說故事,創意十足吸引我買下了這本書。
不負期待,故事架構流暢,彷彿能在生活的片段中發掘部分的雷同感受,雖不是閱讀日文原文,透過厲害的中文翻譯,也能看出作者與譯者的文字功力。我們已經是大人,這本只是個少女作家所寫出的作品,卻產生極大的共鳴,這絕對不只是一本中二病孩子的無病呻吟之作!邊看著文字,真的會讓人時而微笑時而鼻酸。
📖第一節課─國語 看之前就跳
跳之前先看一下,你看了還會跳嗎?
故事描述14歲就得文學獎的少女,接到為作家夢想努力多年的國文老師將書稿給責編看的央求,這段心情上的波折。
如果,你是一個受到上天眷顧很早就成功,讓身邊人眼紅嫉妒的人;
如果,你接受過自我感覺良好他人的請託,感到左右為難;
如果,你曾經在闖進一個自己無法想像的世界,闖進去之後才知道很多事情,你是想要跳之前先看一下呢?還是不後悔,不看一下就跳呢?
只要你有過以上類似的經驗,這篇故事你看了會非常有感。
📖第二節課─家政 天藍色圍巾
故事伊始就看到跟我完全一樣的主角媽媽,一個家政完全不行的女人,煮什麼都驚人的難吃,學生時期的家政及美術功課也是偷偷去拜託厲害的同學幫忙補救的。
歹竹出好筍的主角是個很善於家政課的女學生,描述在社團裡萌發的一段青澀戀愛情懷。這段萌芽的感情,最終因為某些因素無疾而終,跟大部分人的經驗相似,想必一定能引發大家學生時代的回憶吧!
你也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跟誰有過怎樣的約定嗎?
📖第三節課─數學 特別的夜晚
是不是很多學生們最苦惱的就是數學課,無論怎樣努力都沒辦法好好提升數學成績?
主角是一個數學成績很差的國中男生,卻因為父母調回東京工作,必須得考上東京的高中,不能再留在相對比較沒有壓力的鄉下學校繼續讀書。學生時代讀書考試的壓力,長大之後回過頭來看,還真的相較比較單純,因為身為大人的你我一定都知道,人生要面臨的挑戰,實在是太多了。
故事中的暖男同學提供了主角一個「退路」,雖然知道那是一條絕不會踏上的退路,但主角好像真的安心了不少。
所以,有的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適時幫自己創造一條「退路」,似乎這倒也是能讓自己能穩下心來繼續往前走的力量,對吧?
📖第四節課─道德 深吸一口氣
這篇是我非常喜歡的故事。故事描述主角有對沒責任感相繼離家的父母,留下了獨自承受家變的自己,莫名其妙地與一個陌生男子共同居住,度過了一度神奇的短暫時間。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想描述(或批評)那些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大人,因為他們的自私,而讓孩子過得很辛苦。不過,也正因為這樣,劇中的主角以及那位陌生男子道德君,卻意外地適應力強、堅強而獨立。
這篇故事的金句,是那句土耳其諺語:「無論面對多麼絕望、多麼慘的情況,只要還能呼吸就沒事。」
所以,面對我們的人生難題,都要學道德君的這招,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沒事,還能呼吸。
📖午休 孤獨之友
故事一開頭寫了這段話:讀書是少數就算一個人做,也不會看起來很淒涼的行為。
主角是一個交不到朋友的女學生,父母也是同樣的性格。她為了度過孤單的午休時間,用看書、擔任圖書館幹部將自己包裝為文藝少女。
其實現今社會出現了許多「一個人也可以XXX」的各種書籍、對策,我相信與主角相同的人絕對比想像中更多,他們就是所謂的內向者,只是程度或有不同而已。
然而,如何面對孤獨、學習獨處,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功課。
📖第五、六節課─體育 櫻花樹下
這篇是日本讀者最愛的一篇。故事描述一個痛恨體育課、手腳極不協調、跑步比走路還慢的女學生,為了重病的祖父祈願,用「能夠順利跑完馬拉松」作為目標,向上天祈求能延長祖父生命。
故事的前半段在描述主角對於體育課的極大痛苦、暖男同學協助訓練跑步的過程,畫面生動猶如在眼前;後半段則多在描述主角和重病在家安寧療護的祖父互動,討論到生與死,卻又令人鼻酸。
當然,即使主角成功克服了馬拉松,祖父最後還是走了,他說只要能在他最愛的櫻花樹下,偶爾想起自己,就好。
馬拉松的訓練就猶如人生一般。一開始覺得辛苦,這叫Dead Zone,但只要能夠撐下去,身體變得輕盈、適應之後,就會進入Second Wind。或許每個人從Dead Zone到Second Wind因先天條件不同,時間也會不一樣,但如果一開始就放棄的話,那就永遠到不了Second Wind了,這好像能比喻為人生的道路呢!
祖父能自然面對生死的話題,也和主角分享了很多片段,最令我難忘的是他年輕時候在田野間遇到被捕獸夾夾到腿而哀號的流浪狗,最後選擇捨棄壞死的那條腿,而重新活了下來,用三隻腳挺立著的那個畫面。
這段故事的金句在此出現了:「無論是什麼樣的姿態,在生命沙漏最後一粒沙掉落的瞬間為止都還活著。」
死亡和失去一切,最後都一定會發生,不要去恐懼,到最後一刻都要好好的努力,這樣積極面對生死的人生態度,很值得我們深思。
📖放課後 After School
故事又回到第一節課的國文老師身上,這一次是以老師為主角,頭尾一氣呵成。
其實我想成為○○。你是不是也有說過這句話呢?是一種遺憾還是?
老師其實是想要成為小說家,因為一直投稿各大新人文學獎,始終連初審都過不了關,只好當國文老師。不過,很佩服他為夢想一直努力不懈的精神,想想有多少人老早就回到現實世界中,放棄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最後,他還是拾起了最早的初衷,動手用筆寫下每一個字。
譯者序中說道,要成就一件事很難,要放棄一件事卻很簡單,說得真好。
以大人為主角作為小說的最後一篇,這也讓我們能反思,成為了大人後的我們,還懷抱著夢想嗎?小時候的夢想改變了嗎?
7篇短篇小說,描述了每個人的人生片段,你一定能在故事裡面,找到自己很有感覺的某些部份。非常好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值得細細閱讀。
有誰共鳴日文 在 雪奈日劇部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媽媽們的戰爭》(名前をなくした女神)(2011)
ようこそ、ママ友地獄へ。
《媽媽們的戰爭》以私立小學的入學考試為主題,細膩地刻劃「媽媽朋友(ママ友)」的人際關係,嫉妒、虛榮、謊言、背叛……等等負面情緒,將她們捲入黑暗的漩渦裡。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贏家,有的媽媽設計陷害別人,有的媽媽搞小團體排擠別人,看完真是讓觀眾不寒而慄、頭皮發麻。只能說,日本的升學教育要比台灣更加殘酷,雙親與孩子都無法鬆懈。
杏的日劇初主役讓我大為驚豔,首度飾演年輕媽媽的角色,充分傳達出堅韌與勇氣。另外四位主要角色分別為:木村佳乃、涼、倉科加奈、尾野真千子,皆為美麗的演技派女優,看她們彼此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真是大呼過癮!當然還有一群超可愛的童星,相當治癒人心。
「沒有不迷惘的媽媽,不過還是要努力撐下去。媽媽朋友說穿了,只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的交際圈罷了,不是真正的朋友。而且媽媽也是人,難免有犯錯的時候,因為……誰叫我們都初為人母。無論怎麼失敗,都不能否定自己喔!妳沒問題的,要拿出自信!」
《喪失名字的女神》開播只有個位數的收視率,但是貼近日常生活的情節,引起觀眾的高度共鳴,從第二集開始就一直保持10%以上的收視率,完結篇更創下15.7%的亮眼成績,平均收視率也有11.7%,作為杏初主役的作品,算是非常出色的表現。
故事主人公秋山侑子原本在建築設計公司上班,即使結婚生子,依然持續工作。不過,因為上司刻意刁難,要將她調職到外地,侑子毅然決然地離職,於是丈夫體貼地對她說:「妳也該好好休息了,而且小孩的成長,錯過現在就看不到囉!」他希望侑子暫時放下工作,專心在家陪伴小孩。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生活環境,一家人搬到新社區,侑子因此結識了幼兒園裡的媽媽們。
成為全職家庭主婦,侑子有感而發地說:「以前朋友、同事都叫我侑子,不過自從當了母親之後,好像連名字都失去了。」女人一旦生了小孩,會不知不覺喪失自己的名字,開始被叫「某某媽媽」,變得凡事以家庭為重心,本劇日文原名「失去名字的女神」說得就是這樣。
劇中有些母親不僅失去自我,還失去道德良知,或許情節誇張了一點,不過那些反映現實的殘酷和鬥爭,確實可能發生在我們周遭。或許,極端的母愛就是一種自私的展現吧!她們「以愛為名」展開明爭暗鬥,結果到後來逐漸迷失方向,甚至做出難以挽回的事情,都是本末倒置。然而,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身影在成長的,身教重於言教,所以必須做個使孩子感到驕傲的父母才行。
https://www.japaholic.com/tw/article/862695/
有誰共鳴日文 在 KYON & 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Elly桑頻道也有我們一起拍的影片👉https://youtu.be/DQ9MzaSCYeA
情侶同居到底有什麼好處與壞處?之前看了Elly桑頻道的影片,覺得實在是太有共鳴了,這次終於邀請到同是日台同居情侶的Elly桑、Taka桑一起拍影片啦~~
因為一樣是日本男生與台灣女生的組合,真的是發現了許多共通點,讓我們一不小心聊到了半夜兩點,導致剪這個影片花了一個月😂
一起來看我們都怎麼說對方的壞話吧😈😈😈
⚠️【本頻道視頻無授權任何搬運,請勿擅自搬運至B站等地】
如欲分享至臉書等粉絲團,歡迎來信詢問 📧kyon1060731@gmail.com
🔥日本上網WiFi機租借專屬79折優惠👉http://bit.ly/2J2pwCs
(透過此連結訂購WiFi機,即可享全航線79折+寄件免運優惠!)
🔥亦可輸入優惠碼「KYONAi」
🔥台灣租借WiFi分享器 85折優惠連結👉http://bit.ly/3bGokRE
--------------------------------------------------------------------------------------------
大家好~~
我們是日台情侶KYON&Ai!
👦🏻KYON:比誰都愛台灣的日本人🇯🇵現居日本,曾在台北當日文老師
👩🏻Ai:最愛去日本玩的台灣人🇹🇼在台灣住了24年之後搬到日本了
我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日本和台灣的大小事、學習日文和中文的煩惱、
日本旅遊景點分享和其他日常生活
請大家多多指教🙇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KyonJiang/
Instagram(Kyon)👉 https://www.instagram.com/kyon_japan/
Instagram(嬡醬)👉 https://www.instagram.com/aichan.0318k/
工作等聯絡請寄信至👉kyon1060731@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fExZVcAo8E/hqdefault.jpg)
有誰共鳴日文 在 Hsuanシュアン施鈺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文片名:≪泡泡日本夢(仮)≫
日文片名:シャボンダマ。日本の夢
英文片名:Japan, Dreamer
Documentary Film
世新廣電第20屆畢展 廿青春-紀錄片
施鈺萱作品
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tstsyuhsuan
推特:http://www.twitter.com/ts_hsuan
炮灰系女孩:http://surusuki.com
炮灰系女孩介紹(宅宅新聞)
http://news.gamme.com.tw/431268
故事大綱:
主角施鈺萱,喜歡唱歌,喜歡跳舞,從小就有了想當明星的夢想。去日本交換學生的那一年,終於有了離夢想最近的事情,參加了男女糾察隊小淳所組成了炮灰系女子團體,虛幻又真實的夢想就像泡泡一樣,大大小小LIVE、節目、練習舞蹈、練習唱歌,花了很多時間累積自己的實力與累積粉絲。卻因為學業問題返台,被迫離開日本,這段時間的迷惘與挫折,又是一段找回自己的過程...
創作緣由:
為什麼要當明星?為什麼要當偶像?我是誰?找到自己是那麼簡單又那麼容易的事情。是什麼原因讓主角不斷去練舞、練歌、練吉他等等,為的就是想站在舞台上?過程中有批評,有失敗,又是什麼原因讓他有不斷的動力與動機,從迷失中看出堅定,從主角中帶到觀眾心裡,帶出追求夢想的那份共鳴與原因。遠赴日本拍攝,來自台灣女孩的努力,與我一起夢想啟程!
【翼人劇組】
導演/製片/攝影/行銷│施鈺萱
剪接│林益鋒
攝影/劇照│陳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NTy1jal_H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