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查核報告-意見類型
本篇要來說說會計師查核報告的各個意見類型~
(1)無保留意見
(2)無法表示意見
(3)否定意見
(4)保留意見
(1)無保留意見:
原則上,無保留意見是「最好的」意見類型,公司及投資人通常都希望能夠看到無保留意見。
簡單來說,無保留意見表示會計師認為財報有允當的表達財報應表達的資訊。
這傳達的訊息就是,會計師經過查核後,判斷這份財報的資訊是可以信任的,財報使用者可以依據財報中的資訊來做出相關的判斷。
(2)無法表示意見:
會計師沒有辦法取得足夠的查核證據來判斷財報的表達究竟是否允當,而且影響範圍廣泛。
舉例來說,可能是公司不給會計師相關的資料,使會計師無法好好查帳;也可能是公司的資料都是紙本的,結果遇到火災全部燒光了,自然也沒有資料能讓會計師進行查核。
(3)否定意見:
會計師認為財報存有重大不實表達,而且影響範圍廣泛。
基本上,否定意見非常少見,畢竟公司都希望會計師可以出無保留意見,如果到了可能要出否定意見的程度,會計師應該也都會先跟公司溝通,若無法達成共識,會計師可能就會委婉拒絕公司的委任。
從這裡也能看出,若一家公司經常更換會計師,投資人對其財報應更加謹慎。
(4)保留意見:
保留意見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是會計師沒有辦法取得足夠的查核證據來判斷財報的表達究竟是否允當,但是影響範圍不廣泛;二是會計師認為財報存有重大不實表達,但是影響範圍不廣泛。
也就是說,會計師對財報的某些部份態度有所保留,但是也認為這些部分的影響是小範圍的、而非影響整份財報。而通常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的原因也會在「保留意見之基礎段」說明。
綜上,YJ小編自己的記法是:
無保留→最好的
保留→有一點小狀況
無法表示→會計師查不到、沒辦法查
否定→會計師覺得不行
大家之後在看財報時也可以注意一下會計師出具的是哪種意見~
會計師查核意見類型 在 投資新手輕鬆看懂財報名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會計師查核報告
投資人在深入研究各家公司的財報時,常會看到會計師查核報告,而會計師查核報告的意見類型可分為「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這幾種,在說明各個意見類型之前,這次先說說會計師查核報告究竟是針對財報的哪個方面發表意見的~
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會計師查核報告的意見是針對公司經營的好壞、公司發展是否有前景等等所決定的,但這其實是不太正確的。會計師的查核意見是針對「財報是否合理反映了公司在一個時間點的財務狀況、一段時間內的財務績效及現金流量」所決定的。
用專業一點的詞語來解釋的話就是,當一家公司的財報在所有重大方面有符合其所適用的財報編制準則時,並且會計師已取得足夠且適切的查核證據時,就會出具無保留意見。
透過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到,財報基本上不會被要求100%的正確性,只要錯誤並不重大,其實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有成本及人力上的考量。而重大與否原則上則是取決於「財報數字使用者是否會因為這樣的錯誤或差異而做出不同的判斷或抉擇」。
舉例來說,當一家公司資本額十億、每年賺五億,而現金部分因為人為疏失而少算了五十元,那相信大家都會認為這樣的錯誤並不會影響判斷。
通過上面的解釋,大家應該都了解到,查核意見的類型跟公司財報表達是否允當有關,跟公司經營得好不好並沒有關係。
所以說,如果有一家公司已經快倒了、甚至差不多要清算了,但是在財報當中做了揭露,並使用清算基礎來編製財報(而非繼續經營假設),那麼這家公司的財報還是有可能會得到會計師的無保留意見的。
下次預計將會介紹不同意見類型代表的意義,還沒看過會計師查核報告的話,可以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找自己有興趣的公司的會計師查核報告來看看~
路徑:公開資訊觀測站→財務報表→採IFRSs後→會計師查核(核閱)報告
會計師查核意見類型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八月主題分享 4. 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的差異 】
大家好我是 AppWorks 分析師 Norman,八月 AppWorks 專頁的責任編輯。在這個月,我已經和大家分享了 1. 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與非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的差異 ( 連結:https://bit.ly/2PAtbdk ) 、2. 常見的國際創業者來台設立營業據點類型 ( 連結:https://bit.ly/318Un9C ),以及 3. 發行低票面金額與無票面金額股票對創業者的影響 (連結:https://bit.ly/3lgSvDA )。希望這三篇能帶給大家一些收穫,如果錯過了可以點擊上方連結閱讀。
這個月的第四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財務報表查核簽證與營利事業所得稅簽證申報(以下分別簡稱財務及稅務簽證)的差異。當創業者踏上創業的征途後,依規定會有出具財務報表的需求,並必須向政府進行稅務結算申報。若創業者非財會背景出身,在創業初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業者大多會選擇將前述工作外包給記帳士或是會計師事務所全權處理,但在什麼時候,創業者會需要委託會計師出具簽證報告呢?常聽到的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又有什麼樣的差異?
隨著企業規模擴大,財務報表編製也愈加困難且複雜,若無專業會計師審核企業自行編製的報表,財報使用者如股東、董事、銀行融資審核部門以及潛在外部投資人等,不免對財報表達是否正確且完整產生疑慮。因此,「財務簽證」就是會計師對客戶的財務報表是否依據一定規範 (如商業會計法或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編製進行查核或核閱,並就查核(或核閱)結果以報告書形式表示專業意見。依現行的法規規定,只要符合下列條件其中一點,企業就「必須」委託會計師對其財報進行查核簽證,並提請股東同意或股東常會承認:
1. 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 30,000,000 元以上
2. 營業收入達 100,000,000 元
3. 公司投保勞保員工達 100 人
4. 其他法令規定
此外,若企業有意圖向銀行借錢融資的話,額度達新台幣 30,000,000 以上,銀行也會要求企業出具會計師查核財報。
而因為部分損益項目稅法與會計準則認定方式不同(如外幣兌換損益、罰鍰、交際費限額等 ),故「稅務簽證」即是會計師依據稅法規定,在企業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檢查有關交易資料與會計處理是否符合稅法規定,以核算課稅所得額,並代理申報。除企業符合一些特別條件或是營業收入達新台幣 100,000,000 以上外,創業者基本上可自行決定要不要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但一般來說,通常會建議創業者做稅務簽證的原因如下:
1. 稅務簽證若如期申報,可以適用虧損扣抵盈餘。企業草創之初,不免得經歷虧損階段,公司在虧損的年度,若營所稅採稅務簽證申報,則虧損可保留十年扣抵之後的課稅所得,也就是往後十年內有賺錢,虧損扣抵得以減少應繳營利事業所得稅額。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企業前十年累計虧損 50,000,000 元,但今年進入成長期後,業績大幅成長,申報的稅前淨利為 10,000,000 元,理論上企業本應繳交 2,000,000 元的稅,但若之前稅務申報有請會計師簽證且帳冊完備,這時之前累計虧損的 50,000,000 就可以拿來扣抵這 10,000,000 元,讓公司本年度不需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由此可發現,有沒有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對於進入成長期的稅務的影響將影響非常大。
2. 降低與國稅局溝通的成本及享受條件較好之租稅優惠。當公司營運進入一定規模,又沒有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被國稅局選案的機率會較高。因為創業者非稅務專家,直接面對國稅局之詢問,往往對專業名詞或是稅法規定不甚了解,溝通上曠日費時,甚至最終遭裁定補稅以及繳納罰鍰。但若是已有做稅務簽證,因為會計師已經預先代替國稅局審核,故通常被抽查的機率會降低。且若是遭國稅局調查,會由會計師先代為向國稅局說明,就像是民眾有法律糾紛時,會請律師代為處理訴訟程序一樣。
希望透過以上簡單的說明,讓創業者更清楚知道兩種常見的會計師簽證有何不同,以及適用的時機和規定。
這次的分享就先到這裡,如果有不清楚、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地方,歡迎留言詢問。
Image by Lucia Grzeskiewicz from Pixabay
By Norman Chi, AppWorks An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