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秋天,與阿忠和製作人季娟、舞台技術指導小培一起南下嘉義拜訪台灣製造的 Karma medical (康揚輔具) 與他們分享我們的創作念頭,在即將進入排練發展作品前夕,與他們的相遇,讓作品有了最紮實的支持與開始~
電動輪椅是阿忠這些年的代步工具之一,經過他的研究與發現,他給我們分享了這間輔具製造公司,我開心的與團隊夥伴分享,也讓當時因疫情還無法來台的舞台設計智偉知道,於是有了合作的想法,即使最後台上沒有輪椅,這合作也是必須的,讓作品與社會連結,讓台灣的企業可以與我們一起,透過表演的發生,讓輪椅有了代步之外的可能,在舞台上成為一個角色?
“你聽見的是我往後傾倒的聲音”,這是作品中的一句台詞。
舞台上有一台空的輪椅,是誰的?記得那時常常在路上遇見空的輪椅,在台北車站市民大道旁的身障車位、在金瓜石山腳下修車店路旁、在高雄駁二的某間鐵工廠前、在人來人往的街上,有一間麵店門口,是誰的車停在著?上面有一隻小兔子!有些則用帆布蓋著,車身生鏽了,可能是廢棄的,有些應該只是暫停一下。想像著主人的樣子,每一台輪椅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如同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改裝方式,有了屬於自己的姿態。
拜訪 #康揚輔具 的那一天,輪椅的設計師們,還有行銷夥伴與我們分享目前輪椅的最新進展,還有沒有在種輪椅的不同功能,有的可以上升下降,輪子動力軸也有所不同,有的輕便,也有的可以挑戰遠程距離。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很快的透過他們的專業與經驗,掌握了阿忠身形的寬窄所需。原來電動輪椅的設計是那麼樣的複雜,我真的是見世面了!而這些設計也不全然是為了身障者,是所有有可能有一天會需要用到的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我們都需認識,為生命做準備;)
起舞吧!我跟阿忠還是看著不同的電輪轉圈起來,當然我這個初學者的技術實在不怎麼樣,阿忠可以行雲流水,我只能好好被帶領,然後笑......。但至少大家對於輪椅用來跳舞,有了有別高技術使用的輪椅舞蹈,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創造。回到創作,輪椅是生活也是陪伴,那也是台下阿忠的日常,只是我們有時不會遇見他人的日常,劇場也是。而這作品中,又有多少的真實是真的,多少的不真實也是真的,這是表演的人生,也是劇場作品奇妙的接觸,在你眼前真實的呼吸上演,一切全憑你所見所感,還有你如何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待續
說多了,都不及劇場的一刻!9月4-5日邀請你到高雄來,在戲劇院遇見《阿忠與我》,這是我們第一次的合作共舞的長篇作品,也是疫情交集後首場在高雄的演出,分享你的朋友家人們,一起來欣賞;)
#阿忠與我 下一站高雄衛武營見!
9/4 (六) 14:30
9/5 (日) 14:30
🧑🦯🧑🦼🧑🦽🤸 衛武營戲劇院
👉 https://wenk.in/wwy08MPeW
共同創作/演出|周書毅、鄭志忠
藝術顧問|林璟如
音樂設計|王榆鈞
舞台燈光設計|李智偉
舞台技術設計|余瑞培
燈光技術指導|郭蕙瑜
舞台監督|鄒雅荃
音響技術|陳浩均
聲音執行|劉椿璐
宣傳影片及演出紀實|林婉玉
宣傳影片及演出紀實助理|卓紫嵐
製作人|吳季娟
執行製作|蔡超聖、郭宇庭
排練助理|梁俊文
製作助理|賴姸方
共製單位|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臺中場主辦|臺中國家歌劇院
特別感謝|康揚輔具、 XY老屋
排練場地協力|驫舞劇場
硬體技術協力|民偉視訊工程有限公司
行政協力|藝外創意
#康揚輔具 #台灣製造 #鄭志忠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2的網紅Fernando Chiu-hung Ch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希望這是香港人最後的歸宿嗎?】 團體現時就方案發起網上聯署,呼籲市民踴躍參與,由下而上推動政策改變,讓長者走在人生最後的道路上,活得有尊嚴。聯署詳情如下︰ 民間方案網上聯署︰https://goo.gl/16GYdn 8+8方案內容可見於︰https://goo.gl/N3YKmY ____...
最 輕 的 電動輪椅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橋上的人]
星期五下午,港島頂級購物區繁忙非常。從金鐘廊走到太古廣場有一條行人天橋,巨型落地玻璃密封設計,讓行人可以遠眺整條金鐘道,俯瞰電車路的交通情況。在下午約4時,約一百人聚站在天橋的其中一邊,眼神同時望向遠處。路經這裡的有在附近工作的白領,和說英語的外籍人士。
在商場人潮裡,可以聽到這些對話:「何詩蓓真係好勁呀!」說的是這天早上代表香港出賽的游泳運動員,於今屆東京奧運已贏得第二面銀牌,是這天城中熱話,若包括早前勝出劍擊金牌的張家朗,香港運動員已在今屆奧運拿下了三面獎牌,是香港開埠以來最佳紀錄。
對於天橋上聚滿人,有不明所以的人走近,看到地上有人擺放了單張,「24歲的唐英傑 TONG Ying Kit is 24 years old,好人一生平安」,旁邊有唐早幾天因國安法入罪的中文資料,卻欠英語,有人用英語問:「What is this?」
這個城市,在狂喜和狂悲中搖擺。
從天橋上眺望遠處,正是連接太古廣場的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審訊案件,可判處刑期並不像區域法院有七年上限,嚴重案件都在這裡審訊。從高等法院進出的囚車,需要路經繁忙的金鐘道,但這天警方佈陣下,不但記者被隔到老遠,市民就更能只站在商場的天橋上遠眺。
從天橋位置到囚車出入位置,相隔約150米。以往「送囚車」的人們大喊或揮動手機燈,車內人看得見,這天,百多米外的眺望,只能遙記心意。
第一宗國安法審訊於周二(27日)判兩項罪名成立,三天後即今午宣佈刑期。判決有沒有罪的那天,法院來旁聽的記者人數,要比這天宣判刑期的更踴躍。那時全球記者關注「光時」口號是否入罪,這天判刑,記者人數略為減少。
然而,本地市民旁聽的意欲則沒有減退。早上八時已有中年女士來排隊拿旁聽票。最後,內庭及庭外直播票,公眾人士入場總人數約170人,出現「爆庭」現象。
其中,只有20名熱心市民能夠入到庭內。他們以中年人士為主。有人坐下來低聲互相提醒:「這個庭很細小,只能入二十人」「我們這個位置最接近唐英傑」「一會兒宣判時我們不要有太大的情緒反應以免影響家屬」「我已與唐的家人交換電話,希望將來可以探望,互相支持。」
市民拿的是紫色票,家屬拿的是白色票。然而,家屬票並不夠。
下午2時40分,市民及記者均入坐。家屬較遲到來,一名微胖紥馬尾的少女,拿着「市民票」向坐在較前的旁聽公眾低聲說:「我們是家屬,想坐在一起,可以跟你們交換座位嗎?」公眾隨即把最前的位置讓出,少女連連道謝。
長髮的唐英傑母親,穿着白色麻質套裝,腳踏平底鞋出現。她化了淡粧,做了粉色美甲,戴着紅色手鍊。她和幾名年輕女性親友一起,坐在最接近犯人欄的家屬席。
開庭前,年輕女孩不時拍拍唐母的肩,跟她談話時輕撫着唐母的背,或輕輕跟唐母牽手以示鼓勵。她們的座位距唐英傑約十呎,可以清楚跟唐交換眼神。
下午2時57分,唐英傑終於在懲教職員押送下出來。以往審訊時,唐會提早一點出來露面,可是,這天卻調校到距離開庭很短的時間才讓他出來,於是變相減少了唐可以與律師溝通的時間,或與家人對望的時刻。
法庭的時光,客觀上是一回事,主觀亦有另一種感受。
冗長的審訊,時間像特別漫長;但判決及判刑,又如電光火石。
身型壯碩的唐英傑,穿着十多日審訊的那套衣服出現。灰藍色西裝外套,黑色恤衫,髮型清爽但這天頭髮有點凌亂。甫步入犯人欄,唐先舉起左手跟律師打招呼,轉而望向母親及幾位年輕女性親友。
女性親友不時俯身,嘗試找角度能夠與唐保持眼神接觸。因為犯人欄的橫柵,與及防飛沫膠片的阻隔,令視線有所阻擋。女子們不時從座位做心心手勢,鼓勵唐。
律師趁開庭前的寶貴時間,拿了文件遞給唐,揭開防飛沫膠布跟他對話。唐亦把紙張交給律師。
唐英傑接過即時傳譯的耳機,把主機插向自己的西裝的左胸口袋,再把耳塞塞進左耳,再用手指托一托滑落的眼鏡。
不一會兒,一名駕駛着電動輪椅的中年婦人進來,被安置在家屬旁。她是一名熱心市民到來旁聽的市民,法庭未開始,她已經在拭淚。
3時04分, “Court!”的男聲喊出,三名法官步出坐在席上。法官杜麗冰用英語宣佈她不會詳細把判刑的原因詳細讀出,只挑選判刑重點來讀。
她以英語說出 “Six and a half years and eight years respectively for counts 1 and 2….”
判刑是否分期執行,還是同期?
杜官再說,如果當初唐選擇認罪,會是有減刑可能,但今次唐選擇不認罪。唐有幾次交通相關案底,於國安法判刑則不相關,會視他為「良好品格」。法庭亦表示同情唐的家庭狀況,作為唯一的經濟支柱,而其祖母亦有重病。但認為這些是「被告人應該在犯案前考慮的事」。
杜官指出,兩控罪雖然來自同一組事實(即開着插有「光時」旗的電單車衝過警方防線),但「兩罪是分開而明確的 (separate and distinct offences)」。
正當大家在疑惑究竟總刑期多長的時候,杜官又說會行使 “totality principle” (整體判刑原則)。
杜官最後交出一個數字,其中2年半刑期分期執行,總刑期9年。
杜官說,這刑期反映了「被告人的罪行嚴重性,社會人士對罪行的厭惡度,並達至阻嚇性」。
旁聽席上的人互相交換疑惑的眼神,大家對繁複的法庭英語不太聽得入耳,只關注總刑期多長。大家互相在電話上的筆記簿寫上數字,交換眼神。
唐英傑專心聽着耳機,翻譯員以廣東話給他解釋了自己未來命運。唐聽到這裡時,坐得腰板挺直,雙手放在膝上,偶爾用左手食指托一托鼻上的眼鏡,或飛快的揚一揚眉。
直至聽到總刑期後,唐才放鬆了一點點。當法官解釋要吊銷其駕駛執照達十年,唐英傑再向家屬席做心心手勢。
此時法官再談及充公證物的處理。
說時遲那時快,才20分鐘,又有人喊 “Court!”,判刑程序完畢,三名法官離席。旁聽席的人如夢初醒,等待了六、七個小時,為了見唐一面,時光就如此飛逝。「吓?咁快既?即係判幾多年?」旁聽席的人互相追問。
此時法庭有點混亂,坐在輪椅的女士大喊兩次:「抗爭無罪!」保安衝前阻止。唐英傑起身走向羈留室方向,亦即與家屬席最接近的時候。家屬都站起來靠向唐。
有人從旁聽席大喊:「重甲!撐住呀!」
「重甲」是唐英傑在反修例運動的綽號,他愛穿着保護裝備擔任義務救護員。
唐英傑在混亂中回了一句:「你哋都要撐住!」然後身影消失在法庭裡。年輕女親友互相擁抱,痛哭起來。
唐英傑的辯護律師團隊,走近家屬身邊解釋情況,再次確認判刑刑期。
判刑書長達15頁,在法庭外向記者派發,其中一段披露了唐英傑多封求情信內容。
「求情信中指,被告人是個思想單純,心地善良而且孝順父母的兒子,他供養妹妹到海外留學。」
「唐父形容,兒子容易被政治影響,亦受到『不良出版影響,令他做了錯事』。」
「唐的auntie形容,(唐英傑)『受到一些社會人士及傳媒的錯誤報導影響』。」
而判刑書亦有引述唐英傑自己向法庭親撰的求情信內容:「被告人表示感到後悔,現在明白政治看法是觀點與角度問題,最重要還是做人的品格。他亦表達到,希望社會把仇恨放下。」
(For the Defendant himself, he wrote to express his remorse, saying that he had now come to realise that political views are matters of perspectives and should not be more important than human decency. He also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 society might put aside hatred.)
最 輕 的 電動輪椅 在 蔣月惠縣議員服務專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9年 11月11日 19屆第四次定期會 民政 社會 勞工政風 處業務質詢
109.11.11上午9點半蔣月惠勞工處質詢:高樹泰山是水資源區 .大部分的人都喝高樹泰山零污染的泉水 .目前福鑫刀具工廠 設置在泰山社區附近內.居民多次抗議.並提行政訴訟.工廠勝訴 。工廠設置之前 有承諾,若在泰山設廠,場內有五十多個員工需求,會以當地居民為優先,追是否有承諾兌現?
109.11.11上午9點半蔣月惠勞工處質詢:高樹泰山福鑫工廠 .疑似在產業道路上.福鑫公司門口用泥土填高 附近居民擔心.雨季季節下大雨.水會往低處流. 淹水 影響到他們的 農作物
109.11.11上午9點半蔣月惠勞工處質詢屏東縣人口於1950年時約47萬人持續成長至1997年達最高峰約92萬人
109.11.11上午9點半蔣月惠勞工處質詢109/9月屏東縣死亡4974人.出生僅2084人.死亡人數是出生的兩倍. 結婚276對. 離婚199對.人口外移則達1208人.屏東縣人口老化.年輕人北漂屏東人口數一直負成長
109.11.11上午9點半蔣月惠勞工處質詢: 17年屏東人口負成長 .大專院校連續8年.全國第一失業率最高 .近期有改善了嗎?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 107年衛福部公布貧窮線 屏東貧戶占全國第2名貧戶108年度儘管基本工資再度上調.薪資成長幅度.永遠追不上物價及房價上漲幅度.日子很難過.國境之南的屏東縣貧戶成了台灣窮人最多的縣市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屏東縣車禍死亡人數老人近半 電動代步車行車安全應受重視摘至自由時報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屏東老化程度 佔全國第八名屏東人口數約7萬人.身障人士約5萬人老人與身障人士為了 生活行動自如 大部分都行駛老人代步車與電動輪椅但沒路權只能行駛人行道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人行道加寬道路縮減汽機車爭道民族路人行道美術燈公共路障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無法行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復興北路人行道便電箱公共路障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無法行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永福路人行道機車停車場公共路障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無法行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人行道 障礙多 電動代步車没路權 .人行道 沒有柏油路 好開電動代步車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政府應該想出一個更好的政策方向來解決 屏東老化現象 與電動代步車的問題。
109.11.11上午9點半社會處蔣月惠質詢:無法給代步車輪椅可走友善人行道建議規劃外側車道或路肩為緩速車道讓代步車等可合理合法行走緩速車道並嚴格取締違規停車及緩速車道超速
109/11/11蔣月惠民政處業務質詢:屏東.高樹.枋寮 三個火葬場設電腦連線?
屏東.高樹.枋寮 三個火葬場應設電腦連線已防止閉端 .有時候會出差錯. 因為葬儀社擬拿死亡證明數張。結果只用一張. 有時候可能到高樹火化之後.有人存心不良將無名屍.拿著之前已火化死亡證明去火化。
也有人可能因磨擦 而將人給誤殺.但手中還有別人的死亡證明.可能用這一張又到不同的地點.把這個人給火化了.所以有可能無法查出這個人的失蹤.因為已被火化了. 希望政府能夠將這三個火葬場能夠電腦化連線以防錯誤。
109/11/11蔣月惠民政處業務質詢:高樹.屏東枋寮.三個 火葬場設辨識機 一卡通 連線.以保障合法殯葬業者.
殯葬職業工會 自籌60萬.在屏東火葬場.設立辨識機.以辨識合法殯葬業者.因屍體 要火化 必須打卡 那家合法殯葬業者.才能將屍體火化 .
目前高樹.枋寮沒有設辨識機.建議政府借用屏東市的辨識機.電腦連線設辨識機 一卡通.以俾保障合法業者.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109/11/11蔣月惠民政處業務質詢:建請民政處設置環保喪家燒庫錢之設施設備.俾維護生命園區清靜之環境
最 輕 的 電動輪椅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希望這是香港人最後的歸宿嗎?】
團體現時就方案發起網上聯署,呼籲市民踴躍參與,由下而上推動政策改變,讓長者走在人生最後的道路上,活得有尊嚴。聯署詳情如下︰
民間方案網上聯署︰https://goo.gl/16GYdn
8+8方案內容可見於︰https://goo.gl/N3YKm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院及殘疾院舍接二連三發生虐待、性侵事件,關注事件的民間團體及工作小組及後組成民間巡查隊,巡視多間私營院舍提供服務的情況,發現大多數院舍的居住環境異常惡劣,殘疾院舍寢室不但「碌架床貼碌架床」,部分老人院舍更是十多名長者「共居」在極之狹小的空間。
院舍生活一切以方便管理為原則,院友最終淪為一個檔案編號,吃、喝、拉、撒、睡,既沒有選擇,更無法自主。人生的最後歸宿,只剩生存,沒有生活。
「呢個係咪我哋勞碌咗一世嘅一個長者,最後嘅人生階段,應該有嘅生活?唔應該囉,我哋唔應該咁刻薄,簡直係虐待我哋啲老人家囉!」照顧者Alice說。
Alice的母親今年96歲,患有認知障礙,Alice聘請了兩名外傭在家照顧母親,並讓出兩個房間予三人居住,自己跟丈夫則「做廳長」,每晚睡在客廳的梳化床。事實上,Alice早在2010年曾把父母送進院舍照顧,可惜院舍的環境及實際協助未如理想。
「當時阿爸未過身,但佢都有認知障礙,亦有失禁,得一個工人姐姐,好難應付兩個認知障礙病人,所以送佢哋住院……但住喺院舍裡面,對佢嚟講絕對唔係一件好事,原因係,就算你想飲一杯水,都唔容易;又譬如話,喺院舍裡,因為佢哋有認知障礙症,佢哋夜晚會有啲行為出現,其實院舍裡,夜晚照顧院友嘅職員係唔多。」
由於Alice的父親吃不慣院舍提供的食物,Alice當時每晚放工,就撲到院舍,與工人「一人推一張輪椅」,帶父母外出用餐,晚飯後把他們送回院舍,再替他們梳洗,服侍就寢。Alice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時許,翌日六時許又再起床工作。這種生活,未免太疲於奔命,終於Alice決定把父母接回家照顧。
後來父親過身,只剩母親一人,但由於母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兩位工人照顧,也需要使用非牟利機構的日間照顧服務,開支變得一闊二大,連同尿片及雜費等,照顧母親最基本每月花費近二萬元。「真係好貴,我同丈夫依家都仲叫負擔到,但你叫啲基層嘅、窮嘅人點算?」
訪問的那個清晨六時許,兩位工人已起床,準備為Alice母親更衣沐浴、餵食早餐、量血壓等,每次把Alice媽媽由睡床搬到小輪椅、大輪椅,都需要兩位工人合力把她抬起才行,「我阿媽都幾重架,一個人抬得唔好,仲易跌傷佢!」為何要有兩張輪椅?「大嘅輪椅安全啲,重啲,出街時安全啲。但咁大部輪椅,喺依家居住環境下,好難使用,因此喺室內,我會準備一部輕巧嘅輪椅俾佢用,進出時方便啲。你都見到我呢度私人地方,都要用兩部輪椅去處理,你話院舍裡面,部輪椅可以擺喺邊?如果係電動輪椅,我諗連門口都入唔到!」
說到院舍居住面積問題,原來亦跟法例有關。現時《院舍條例》規定,院舍最低人均面積為6.5平方米,即約70平方呎,但該人均面積包括寢室及共用空間,即廁所、走廊、廚房、飯廳等等,真正寢室空間,則只有一張2.5呎乘6呎的床位,以及一個小型床頭抽屜櫃,「即係共用空間愈多,寢室就要遷就,變得愈細。」人生走到最後階段,所有物品和回憶,都塞在這個空間。至於輪椅、呼吸機或輔助儀器,大多數都未能放入寢室內,「就算放到張輪椅,都冇位轉彎!」Alice補充。
「我哋嘅《院舍條例》,已經有廿年冇改過!政府喺度推,我哋用多啲儀器,我真係唔知啲儀器可以擺喺邊。個空間係咪容許佢哋三個人一齊去做轉移嘅工作?一定唔得,因為張床只有一面單邊嘅空間,根本好難做到扶抱嘅工作,唔單止對院友有影響,最大影響嘅竟然係做嘢嗰兩個人,甚至只係得一個人,咁嘅工作環境,有邊個去肯做?因為直程係攞條命出嚟搏!點解成日話冇人肯入行,如果一項工作係容易勞損,係人都唔想做!」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遭到失業,疾病,殘廢,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人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喪失謀生能力時,有權享受保障。」
院舍作為其中一種生活方式,必須以提供一個有安全感,能照顧院友情緒、社交及個人發展需要的生活環境為宗旨,並提供足夠醫療照顧和復康訓練的居所,讓院友從中實現自立支援的可能性,亦同時令院友享有私隱、自主和尊嚴的基本生活權利,擁有一個基本生活空間,是保持「生活質素」(Quality Life)的基本條件。
事實上,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已在法例上列明不同空間的人均面積。舉例指,美國政府衞生部訂明每個單人房的最低樓面面積為12平方米,且不包括寢室配套,亦不包括寢室以外的空間;即使非一人房,法例亦規定寢室的最低人均面積為16平方米。台灣衞生福利部則訂明長者在院舍內人均面積為16.5平方米,另有具體列明寢室人均面積應有7平方米以上,而寢室外的「日常活動場所」人均面積為4平方米。
社署現正就《院舍條例》修例召開工作小組,張超雄議員辦事處及邵家臻議員辦事處聯同多個民間及專業團體,倡議院舍「8+8方案」,即寢室空間及共用空間各不少於8平方米 (即各約86平方呎)。
考慮到現行院舍執行提升人均面積標準需時,團體建議就標準設立過渡安排。第一級標準針對法例修訂後的新建院舍,其人均面積標準必須馬上符合16平方米;第二級標準則針對現時營運中的院舍,容許院舍可採用較新規定面積稍低的標準,並以自然流失方式營運,然而,牌照更換時需符合新建院舍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