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掌權者放下拳頭,讓慈濟,慈悲救世吧!》
慈悲沒有止境,沒有終點,慈悲更沒有先後順序。
自總統蔡英文女士與慈濟證嚴法師視訊那天至昨日,慈濟基金會一直沒有收到政府的授權及採購BNT所需的免責條款聲明書。
他們為民請命,他們也為民著急。
之後,無情的政治,給了答案。
昨天下午指揮中心回答如下:
了解慈濟在採購疫苗上面非常急迫,「他們為善」不落人後,這樣的「心」我們是「很感謝」,但指揮中心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步驟,讓前面兩家公司先進行並明確走了,隨後接續做,「速度可能比較快」。
此外,陳時中認為,「現階段有不同的人都來採購」,「恐會進行不冷靜,」,「但非常歡迎慈濟參加,我們會做最好的安排」。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36487
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士兵可以此刻是弱者,下一刻是強者。
陳部長的談話,一段是拒絕,一段是歡迎:一句是慈悲,一詞是不必了。他不是文學家,他只是疫情中悲哀的平庸官員,為了附和決策者的意志,他打起了太極拳、他選擇放棄衆生。
他並不冷血,但為了保官位,他重重加入了冷血集團。
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悲哀,更是這個國度的疼痛。
民主化二十八年後,民主政體的答案變成是少疫苗、不救人,只顧萬人擁戴領導人面子尊嚴的政體嗎?
陳部長談到不讓慈濟基金會加入採購的理由非常外行:
1)如果大家都去採購。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採購。
2)言下之意,慈濟基金會的慈悲,會打亂甚至延誤台積電及郭台銘為台灣採購疫苗的進度。
簡單估算一下,慈濟、郭台銘、台積電,三大慈悲之機構,全部為台灣採購的BNT只有1500萬劑。
在此之前,同一個星期,泰國政府正式下單兩千萬,菲律賓正式下單3000萬劑⋯⋯根據巴倫週刊,BNT-輝瑞公司光在六月已接到超過一億劑的訂單,這裡頭還不包括台灣。BNT的商購訂單已經到了2022年,明年年底。
所有瞭解疫苗採購的人,都知道全球疫苗短缺,惟一突破的方式是:加價及採購量大,才能早點拿到疫苗。
這是以色列、新加坡、加拿大、澳洲、日本⋯⋯的共同策略。
他們採購的疫苗涵蓋了所有人口數5至6針,這是準備把自己的人民從活的打成死的嗎?
當然不是。他們只是一個思維正常的政府,為了救老百姓,只有高價、量大、早購,才能得到疫苗。
從去年至今年二月,我看到惟三個嫌疫苗多,把國際疫苗砍單(台灣AZ從2000萬,砍到1000萬的),或是出口,或是代理不用的國家。
這三個國家,剛好是台灣、印度和,哈!中國。
三個都是爲了扶植沒有把握或是防護力低的的國產疫苗。
往事不堪回首,我不想再提。但往前看。政府學到教訓了嗎?
當下的決策呢?
我看到的是自出生沒見過的現象,掏出60億台幣的慈善捐贈者,向政府請求同意。
請政府同意我們,讓我們幫這塊土地上的人,買疫苗。
而人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統治者心態,口氣,高高在上,沒有抱歉,沒有真誠的感謝。
苦民所苦的是民間,是企業家,是慈善機構:但依照國際疫苗採購的規定,他們的大良善,必須得到政府關愛的眼神,才能得到,才能獲准,才能「慈悲救人」。
許多善良的台灣人,以為從此只要好好守在家中,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有1500萬劑BNT疫苗接種。
他們開始安心的過日子,承受當下的隔離。他們相信:明天會更好。
但實情之一是:總統府會面後九天(包括週末),購買BNT必需的政府授權書和免責條款聲明書,公文皆尚未送達。
遑論慈濟。
實情之二:郭台銘天天努力協調,日以繼夜,他知道慈濟可以參與,非常高興。他和證嚴法師聯絡,希望一起合作,量大才能順利採購。因為郭台銘是正常人,他是真的想幫助自己的同胞。
實情之三:如果是純粹台積電及永齡基金會的商業購買,我們的順序不會比其他早訂、而且疫情嚴重的國家早點買到。這也是爲什麼柯建銘告訴外界,郭台銘願意加價搶單的原因。
實情之四:慈濟志工過去二十年默默在全球的救災,尤其中東、敘利亞難民的安置,慈濟基金會的名聲在當地幾乎等同於無國界醫生組織。而BNT的創辦人是土耳其移民。他們比台灣掌握權力的人,更知道慈濟這些年來,在地震、內戰中⋯⋯幫助他們的族人,鄰國的難民,陸續二十年做了多少事。
BNT的創辦人不見得認識台灣,但他們認得慈濟。
我對慈濟風格的瞭解,做事向來都是準備妥當才行動。如果沒有把握短期內可以買到BNT,他們不會急著由執行長及律師等,正式公開遞件,申請「政府同意」,並發表公開聲明,盼為台灣盡一份大悲大慈、救人救命的心力。
結果現實中最可能最快可以買到疫苗的機構,被「盡力協調」(蔡英文)「歡迎」(陳時中)地拒絕了。
這些掌權者如此外行嗎?
我的答案,剛好相反。正是他們害怕慈濟若很快購買到BNT,會打亂了不可説的佈局,並且重創他們的聲望。
救人,救命,不是他們的優先考量。
那天我無意中驚訝知道公文尚未送出時,剛好地震。
大地有鐘聲嗎?
曾經台灣的民主歲月像兔子般逃走,它們曾經駐在我們的心懷,二十八年:我們以為民主體制的政府再糟,也是保護人民的,不是和人民的生命做對的。
但民主或許已成古老世紀的花束,某些意識形態或是利益,征服了民主制度。它徒具外型,內已枯朽。
事實上臺灣當今的權力掌握者,一生不曾犧牲一天走在民主化的道路上。她也忘了,台灣的民主是多少人坐穿牢底、失業一生、窮困潦倒、失意落寞換來的。
我們以為謊言只會出現於某些時代,或是某些特殊為了選舉的政治操作。
但在噩夢的洞穴裏,我們第一次學到在執政者溫柔微笑的眼神中,關於人命的正義,可以被冷看,被丟棄。人民對活著的渴望,被鞭打,被從尖叫聲逼成呻吟聲再逼成沉默。
慢慢地,慢慢地,我們集體演出一齣實境默劇,共同觀看還有多少血液,在領導者的心,流動著。
在號稱民主的台灣,慈悲躲在權力的陰影𥚃,慈悲被監視,被推遲、被示意⋯⋯被叫停。
但我衷心相信虛妄,不是慈悲的對手。
無論明天或未來,時間會審判。
——羅展鵬繪畫.敍利亞少女的祈禱
#團結防疫守台灣
最低採購量英文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國產疫苗EUA審委換血為真❓
🔎 政府應嚴格把關、審查公正公開❗️
國產疫苗緊急授權EUA審查在即,今日卻有媒體披露負責審查的「疫苗療效評估專家會議」有 #半數審查委員遭到替換,甚至補上力挺「免疫橋接」的學者進駐的消息。目前雖尚未官方證實報導內容真實性,但食藥署應盡快出來向國人說明,並公布審委名單以昭公信。
#近期國產疫苗已有許多疑慮無法取信於眾
1⃣️ 採購決策過程急於一時,採購當下法源依據、預算來源支吾其詞,始終沒有明確答案。
2⃣️ 陳時中部長立院答詢脫口而出:國際疫苗超過空窗期「我們也不要了」,被質疑是為國產疫苗背書。
3⃣️ 食藥署匆忙於6月10日高端疫苗解盲當天早上提出EUA標準,選用全球民主法治國家皆尚未採用的指標,亦即以「免疫橋接」取代三期臨床試驗,除了疑似改抄寫美國FDA部分EUA標準內容,更少了美國FDA規定所需要的「保護力達50%的效力保證(Efficacy)」。
4⃣️ 高端疫苗解盲只證明安全性,高端疫苗以武漢病毒株為基底的「中和抗體效價」做指標僅能參考,無法證明疫苗具有保護力。
5⃣️ 高端疫苗趕在6月15日遞交EUA申請書,但是否能在七月如期施打?重點是能否走完EUA程序。而蔡總統原本說過七月開打國產,近日則又改口「沒有說一定要什麼時候」。
猶記得上星期在立法院特別預算協商過程中,即可看到當在野黨提出和國產疫苗EUA審查相關資訊公開的提案,都 #遭到民進黨團一致否決,就連要求EUA審查會議記錄要公開,都還得加上「審查結束後兩週內、去識別化」才能公開的不合理條件。種種阻擋國產疫苗審查公開透明的舉措,更令人對疫苗審查的公信力產生疑慮。
#疫苗效力是科學問題
醫學醫藥研究領域對於新藥或術式等研發,有不同學派的學者給出不同見解是正常現象。透過正反雙方提出學理論辯攻防,才能讓真理越辯越明。食藥署應該站在人民生命與健康至上的立場,以公正公開原則辦理EUA審查會議,而專家學者的邀請也應秉持不偏向某一派別之原則,才能真正為國人嚴格把關,也為如此重要的國產疫苗效力提供信心與保證。
#我們已經看到國外疫苗採取簡易審查方式的慘痛下場
德國生技大廠CureVac當初公布旗下mRNA疫苗第一期試驗結果時,「中和抗體效價」數據也很高,但近日公布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在高達4萬人的試驗當中,解盲成果的保護力竟只有47%,成為全世界臨床試驗中保護力最低的墊底案例。
曾為疫苗審查專家會議成員、因質疑會議公信力而辭職的中研院院士陳培哲,以及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都曾表示過「只單看中和抗體效價,並不能就此橋接到疫苗的保護力足夠、#只看抗體是不夠的」等類似意見。如果我們的政府還想複製這樣的審查形式、硬推國產疫苗,恐怕有相當大的風險。
✏️ 考卷作答一半就想交,還可以自己換閱卷委員?這樣的答卷內容品質有多高、批改出來的分數又是否可信?
蔡英文總統曾在5月31日發表針對國產疫苗的談話中提到:「⋯⋯絕對不會因為要爭取國產,就犧牲對於疫苗品質和安全性的要求,政府一定會 #依照國際科學標準,嚴格把關,請大家放心。」
言猶在耳,然而媒體報導的評委大換血如果為真,只怕最後即便國產疫苗通過EUA,其公信力都將蕩然無存。而如果疫苗的保護力未經國際科學標準的試驗驗證,到時候施打到保護力不如預期疫苗的民眾,面對病毒時猶如穿上「#國王的新衣」,恐造成解封策略誤判,屆時造成更大疫情隱憂。
我們都 #支持國產疫苗的開發研究,然而執政黨為了彌補國際疫苗採購策略的失敗,過去這段時間以草率甚至粗暴的方式,趕著簽約國產疫苗採購,量身打造緊急使用授權EUA,甚至上週在特別預算審查時,也斷然拒絕比照國外以線上直播、公開透明的方式辦理專家會議審理國產疫苗,如此作為只怕是對國產疫苗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
請政府要盡快出面回應對於國產疫苗審議的相關質疑,#不要用政治取代科學,才是對台灣人民生命與健康負責的應有作為。
最低採購量英文 在 世界級上班族 繪美理Em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眼已經在家工作了快要一年半,這一年最大的變化,算是工作上企業內部改組,從倫敦團隊換到南美團隊,開始了南美,亞洲,歐洲遠端三個時區工作的新型態,從一開始遠端接新團隊沒日沒夜的初期,到漸入佳境團隊找到秩序。當時我一個外國人加入團隊,全組員還是習慣用西班牙文開會,因為我一個人得改成英文會議,其中一個組員不會說英文,私底下,我一直用翻譯器跟他溝通,他因此去報名了英文班,而我開始了西班牙文學習,到現在我們已經可以西班牙文和英文交岔的溝通,他也成為我最有信賴有幹勁的組員之一,我也可以不漏看任何重要的西班牙文郵件,當時真是血淚誰人知。
上周的遠端展會告一段落,看著微信上百個好友邀請和未知的訊息,接下來這周也得抓緊亞洲時間開始審查,作為B2B的剛需食品供應商,和以前貿易商腳色互換,每天都有未知的國企訊息或是中國公司所有人或獨立貿易商,希望開始合作關係。
如果一天收到十個需求通知,每間公司花二十分鐘談話,一天三小時就不見了。
如何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一下,開發長期可以值得經營投資的客戶?
想到去年剛入南美銷售組時,中國客戶開心了,終於有個小姐姐會說中文(其實不小了),在注意力時間稀缺的狀態下,每天都有接不完的電話,不熟人會裝熟,噓寒問暖,一開始還會很禮貌的陪聊幾句,但是人數太多時再應付不完。有些一開始吹捧自己採購量多少,跟多少工廠有直接合作,一開始還認真每個代表安排時間詳談,然而中國市場太大,姊姊時間有限。從一開始來者不拒,用心了解,到現在不要多說,名片和公司營業登記先來,先初步徵信後再來討論。推薦和中國公司有做生意的可以使用天眼查,股權架構關聯,訴訟訊息,勞務糾紛,註冊資金,看過以後再來討論。有中國經驗的前輩,也請補充說明~
幾個月在家工作,從初期沒有劃清界線,三個時區日夜顛倒的狀況,轉換到現在可以生活平衡,終於有點心得。(國際業務篇)
✅70/30法則,把最重要的70%時間,放在30%的重要客戶上。(業務工作得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被新來的給打亂步調)
✅每天固定時間開始,打造自己的儀式感。(晨跑或早晨冥想都很棒,甚至是一杯咖啡)
✅舒適的工作環境可以事倍功半。(我剛開始還用著小筆電,沒多久申請了WFH津貼,桌子,螢幕及鍵盤滑鼠印表機文具等等)電競椅也買下去,有利器真的事半功倍,心情也好很多。
✅再忙也要記得定時定量用餐,周末將一周食品買齊備餐,周間工作效率倍增。
(在家真的很容易花太多時間在廚房,要注意)
✅事情分輕重緩急,每天早上設定必辦事項。
有緊急事件需要專注完成的時候,設定三十分鐘為單位設鬧鈴和外界切斷聯繫,時間過後確認訊息後繼續開始。(我的狀況總有接不完的訊息和電話)。
✅設定工作開始和結束時間,在家的自由度大了,很容易分心,不知不覺沒效率加班到很晚,是在家工作的痛點,永遠沒有停的一刻。(超過一定時間不要看手機,這一點強迫正如我也在持續克制中。)
✅和不同時區的工作夥伴說清楚,自己的固定時間表,有需要對方完成的事項,在第一時間通知對方,給對方充裕的時間,不要逼死自己也放過別人。
✅休假的時候就徹底休假吧,不要放假在家還一直回工作郵件電話,世界沒有你還是會照常運轉。累死自己沒了健康可是誰也賠不了。
✅給自己安排線上社交以及學習,就算沒有實體線下,線上的活動讓你無國界,走遍全世界。親朋好友不用以往的舟車勞頓,也可以一起視訊晚餐下午茶,一起料理開起來。
✅遇到低潮的時候找尋協助,不管是一個人或是一家人,面對和以往生活型態不同的轉變下都是很大的挑戰,不要責怪自己,要崩潰也很正常,找個可以信賴的人或同溫層或是心理協助機構聊聊。
這一年半的得多於失,沒想到自己一個獨居者的狀態,從工作秩序一團亂到現在線上認識新朋友,也可以這樣走過來,你一定也可以~❤️❤️
大家有甚麼在家工作或國際業務的小撇步嗎? ✋🏼
歡迎分享~
#照片是今天和線上網友見面
在英國已經開放室內用餐的今天,大家還是頂著大雨選擇戶外用餐,餐廳經過這一波疫情,現在戶外用餐環境也越來越好,遮雨棚,戶外暖爐和毛毯都是必備~ 雨天戶外用餐也很浪漫。
簡單午餐搭杯酒,100英鎊約4000台幣,一年半在家工作,真的省了不少外食用餐的費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