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城與羅越國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早在10年前,(馬來西亞)柔佛州文化遺產基金會 (Yayasan Warisan Johor) 在哥打丁宜(Kota Tinggi)的柔佛河沿岸進行考古工作,發現不少歷史文化遺跡。在柔佛河支流靈佑河(Sungai Linggiu)和興樓河(Sungai Endau)支流馬帝河(Sungai Madek)之間,他們發現了一個比柔佛廖內王朝,甚至是比馬六甲王朝還要早的古都詹帝本班(Candi Bemban),考古工作隊在那裡挖掘出一些中國宋朝的陶瓷器,以及羅馬時代的珠串。這座遺跡,可能就是古文獻所記之 Kota Ganggayu,距今有千年的歷史。
關於這座古城,泰國暹語稱為 Klang Kio,是「寶庫」的意思,後來訛傳成 Kota Ganggayu,這在爪哇古語中,意即「新鮮的水」之義。有意思的是,爪哇語「寶石」(galah)一字,阿拉伯語剛好就叫做 Jauhar 或 Johor。
關於柔佛千年古城的傳說,在11世紀暹羅和爪哇古文獻中已有蛛絲馬跡。學者推斷,11世紀柔佛曾叫「清水國」,也叫「寶國」。「清水」之「寶地」,這是柔佛原名的考索。許雲樵《柔佛考》一文有精闢的論證(文見《柔佛州中華商會聯合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1977年,頁121)。
《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也有提及 Ganggayu。該書記載,Raja Suran 攻陷 Gangganagara 後,便至 Ganggayu 這個地方來。《馬來紀年》記說「此地本為一大國,建有黑石堡壘,到現在那座堡壘還兀立在柔佛河上游。國王名叫 Raja Chulan,是一位雄主,東方各國的王都臣服於他。」
Ganggayu 或暹語中的 Klang Kio,應是一個印度化的古城,是探溯柔佛早期古代史謎團的一個源頭。從事柔佛史研究頗有心得的溫士德爵士曾說,如果那座黑岩城能發現,或者馬帝河上的詹帝本班能,有印度化的古跡出土,或者能把柔佛河支流靈佑河旁的一些地名考證出來歷,那麼柔佛的早期歷史,便迎刃而解了。
靈佑河一帶出土中國宋朝瓷器和羅馬串珠,是有力的二重印證。這座千年古城的存在及其確實情況,有待更多考古發現。很可惜,這座古城遺跡據說如今已沉沒在靈佑水壩下。
2005年2月4日,《星洲日報》〈國內第15版〉報導馬來學者萊米仄羅斯對柔佛千年古城的揭露。報章引述萊米的話,根據他手邊的資料和考古學者的意見,柔佛千年古城可能是日本史書中所記載的羅越國都城。羅越國是室里佛逝的一個貿易據點。這則報導,讓我眼前一亮。羅越國在中國唐、宋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
關於羅越國的中國正史記載,最突出的是宋代歐陽修所編撰的《新唐書》。該書〈地理志〉卷43下,撮錄有賈耽的《通海夷道》。賈耽是唐德宗貞元年間的宰相,曾任鴻臚卿,主持過與海外各國往來及朝貢事宜,對中國邊境及海外地理風土甚為熟悉。賈耽《通海夷道》記述從唐代廣州出航,經南中國海、越印度洋至西亞、東非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是一篇中西海上交通史非常重要的唐代文獻。其航程所提及的地名,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
在《通海夷道》的航程記述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到軍突弄山(今越南南部),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即室里佛逝)。」
「海硤,蕃人謂之『質』」,伯希和考作馬六甲海峽,希爾特和 Gerini 則考作新加坡海峽。筆者從後者之說。「質」應是 selat 的對音。至於文獻中所記羅越國的地望,沒有太大異議,學界公認,羅越國在馬來半島的南端,亦即今之柔佛。
《新唐書》卷222下〈南蠻下.羅越國〉條中記說,羅越國在當時是「商賈往來所湊集,俗與墮羅缽底同。歲乘舶至廣州,州必以聞。」說明羅越國在中國唐代(大約迄今一千三百多年前),是島嶼東南亞海域相當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是海上貿易的商業中介地,是中國廣州「必以聞」的南海知名的港市國家。
羅越在《宋史》中仍有記載,元明清文獻卻不見記述,由此窺測,至元、明以後(即14世紀以後),羅越國可能沒落,甚至是消失了。這是一個沉寂了千年的古國。
50多年前,南洋學會的韓槐準在柔佛河沿岸做歷史考察,並撰有《舊柔佛之研究》(載於《南洋學報》第5卷第2輯,1948年12月)。韓槐準在柔佛河流域曾撿得不少唐代青瓷破片。如此推斷,早在唐代,中國與柔佛之間已有海上貿易的交涉。
至於羅越國,根據韓槐準的看法,是原始馬來人之Orang Laut(海人)的國家。「羅越」二字,唐代音讀作 La Wat,是馬來語 Laut一字的反切。羅越國便是「海國」。
另,《新唐書》記說羅越國「俗與墮羅缽底同」。墮羅缽底一般考證在今泰國湄南河下游地區,一說是今大城(Ayuthaya);一說為今佛統(Nakhon Pathom),是蒙吉蔑人所建,受印度佛教南傳影響的國家。若說羅越國其俗與墮羅缽底相同,其文化元素不言而顯。
柔佛千年古城的存在,它肯定會比(只有600年的)光輝燦爛的馬六甲王朝還要早。當然,對於柔佛千年古城的探索,文獻與考古二重印證仍待加強。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暹羅古城泰服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甜在清邁:沒有觀光客的柴迪隆寺
柴迪隆寺,清邁首屈一指的寺廟,但我卻直至入境第31天才正式叩門,WHY?
沒有WHY,因為人太多了。素來不喜歡人擠人的我,在十月初到處遊蕩時,剛好經過入口擠滿陸客的柴迪隆,頓時被嚇傻。進去還要收門票,我當下就告訴自己,不行,我要嘛就別來,要嘛就挑它剛開門的一大早來,絕對不要跟觀光客擠,太恐怖了。
但由於我加碼報名了Tok Sen按摩課程,遲至今日才遇到我最後一個完整的自由日。前一晚我撥了鬧鐘,想說老娘跟你拚了,平常就算上按摩課我也八點才起來,今天五點半,樓下的公雞才剛叫,我就起床刷牙洗臉,六點天空剛翻白肚,就咬牙頂著透寒意的空氣,披著薄外套出門了。
柴迪隆寺離我住的地方不遠,走路二十來分鐘。清晨的清邁有許多披著布袍,赤腳行走的僧侶,正托缽化緣或正要回寺。學生也剛穿著童軍服出門,整個城市跟我的腦袋一樣,透著一股「剛醒」的氣息。
一路散步到柴迪隆寺,卻在入口傻住了。已經敞開的大門口寫著「遊客請由左側小門進入」,但左側小門沒開呀,那我是要站在這邊等到小門開嗎?
就在我手足無措,用求助的眼神四處張望時,看似友善的守衛阿北叫我過去,我結結巴巴地指著裡面,用破發音念著柴迪隆的英文問道"Che..Chedi Luang?"
"Yes, you can come."友善的阿北示意我進去。
"No Ticket?"不用門票嗎?!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用門票哦,大概七八點以後才會收費,阿北用英語回答我。我又驚又喜地對他合掌說考坤卡(謝謝),然後迫不及地衝進柴迪隆寺的大門。
哈囉,柴迪隆,我終於來了!
***
柴迪隆寺的經典建築,就是這座頭頂崩塌一半的大佛塔塔。那是1545年清邁大地震的造成的結果,垮了將近30公尺,卻絲毫沒有折損於它恢弘的氣勢。
清晨的柴迪隆寺,除了僧侶與工作人員外幾乎無人,往常人潮洶湧的石板路此時空空蕩蕩,空氣是安靜清新的甜。我朝寺院正中央望去,東昇的晨光浸潤著高聳的寶塔,墊襯著寶藍色的天空,震懾之氣直抵靈魂中樞。我大氣也不敢喘一聲,眼光一秒不敢移開,一步一步地踩實了,到塔的正前方俯首鞠躬,然後抬頭仰望。
大佛塔,其實很像我看過的吳哥窟遺址,後來查資料,柴迪隆寺確實同時並存著蘭納文化、吳哥王朝,以及暹羅王朝的風格。我沒那麼懂建築和歷史,只是合掌瞻仰,在佛塔前靜默一陣後,抱著人類的小小貪欲,在罕見空曠的柴迪隆寺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近乎獨佔寶塔的珍稀時光。
我慢慢地繞著塔走,也四處看了偏殿,一一對殿內的佛祖合十鞠躬。我很喜歡禮拜佛祖,但並不是為了求人間的平安富貴,也不是出於對主宰一切的神祉畏懼的膜拜。
合十的那一刻,我心裡幾乎不求什麼,而對佛教哲學的景仰,也不是出於宗教制約,而是發自內心對大智慧的尊敬。
我不大稱自己是佛教徒,只說自己很喜歡佛教系統的哲學智慧,喜歡合掌那一刻,把自己放得很謙卑,提醒自己尋找內在的平靜和真理。我想佛祖也沒有需要人朝拜祂,那個合十一直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收攏自己的心。
***
但說來柴迪隆寺,這座清邁最著名的寶塔前,沒有一點私心是騙人的。
我一直到快離開前才想起來,我從台灣千里迢迢帶了我的書,還有剛從泰籍老師手中接下,繪著蘭納祈禱文的Tok Sen木槌──前者是我敲開人心的工具,後者是我療癒身體的新媒介。我想讓這兩樣東西浸潤一點古老土地的靈氣,從前的我只有療癒人心的能力,今後,希望我在身體的智慧上也有同樣的能力。
剛出書的時候,很多讀者從世界各地拍照給我,讓我過過「你的書也抵達XX國了!」的乾癮。
清邁柴迪隆寺這個點,就由作者本人註記了──《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2018年11月1日,和作者一同在大佛塔下,瞻仰古城的榮光。
#柴迪隆寺
#更多照片在留言處
#晨光中的大佛塔真的絕頂美
#起得了床的話大推清晨六點多的柴迪隆寺
暹羅古城泰服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甜在清邁:沒有觀光客的柴迪隆寺
柴迪隆寺,清邁首屈一指的寺廟,但我卻直至入境第31天才正式叩門,WHY?
沒有WHY,因為人太多了。素來不喜歡人擠人的我,在十月初到處遊蕩時,剛好經過入口擠滿陸客的柴迪隆,頓時被嚇傻。進去還要收門票,我當下就告訴自己,不行,我要嘛就別來,要嘛就挑它剛開門的一大早來,絕對不要跟觀光客擠,太恐怖了。
但由於我加碼報名了Tok Sen按摩課程,遲至今日才遇到我最後一個完整的自由日。前一晚我撥了鬧鐘,想說老娘跟你拚了,平常就算上按摩課我也八點才起來,今天五點半,樓下的公雞才剛叫,我就起床刷牙洗臉,六點天空剛翻白肚,就咬牙頂著透寒意的空氣,披著薄外套出門了。
柴迪隆寺離我住的地方不遠,走路二十來分鐘。清晨的清邁有許多披著布袍,赤腳行走的僧侶,正托缽化緣或正要回寺。學生也剛穿著童軍服出門,整個城市跟我的腦袋一樣,透著一股「剛醒」的氣息。
一路散步到柴迪隆寺,卻在入口傻住了。已經敞開的大門口寫著「遊客請由左側小門進入」,但左側小門沒開呀,那我是要站在這邊等到小門開嗎?
就在我手足無措,用求助的眼神四處張望時,看似友善的守衛阿北叫我過去,我結結巴巴地指著裡面,用破發音念著柴迪隆的英文問道"Che..Chedi Luang?"
"Yes, you can come."友善的阿北示意我進去。
"No Ticket?"不用門票嗎?!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用門票哦,大概七八點以後才會收費,阿北用英語回答我。我又驚又喜地對他合掌說考坤卡(謝謝),然後迫不及地衝進柴迪隆寺的大門。
哈囉,柴迪隆,我終於來了!
***
柴迪隆寺的經典建築,就是這座頭頂崩塌一半的大佛塔塔。那是1545年清邁大地震的造成的結果,垮了將近30公尺,卻絲毫沒有折損於它恢弘的氣勢。
清晨的柴迪隆寺,除了僧侶與工作人員外幾乎無人,往常人潮洶湧的石板路此時空空蕩蕩,空氣是安靜清新的甜。我朝寺院正中央望去,東昇的晨光浸潤著高聳的寶塔,墊襯著寶藍色的天空,震懾之氣直抵靈魂中樞。我大氣也不敢喘一聲,眼光一秒不敢移開,一步一步地踩實了,到塔的正前方俯首鞠躬,然後抬頭仰望。
大佛塔,其實很像我看過的吳哥窟遺址,後來查資料,柴迪隆寺確實同時並存著蘭納文化、吳哥王朝,以及暹羅王朝的風格。我沒那麼懂建築和歷史,只是合掌瞻仰,在佛塔前靜默一陣後,抱著人類的小小貪欲,在罕見空曠的柴迪隆寺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近乎獨佔寶塔的珍稀時光。
我慢慢地繞著塔走,也四處看了偏殿,一一對殿內的佛祖合十鞠躬。我很喜歡禮拜佛祖,但並不是為了求人間的平安富貴,也不是出於對主宰一切的神祉畏懼的膜拜。
合十的那一刻,我心裡幾乎不求什麼,而對佛教哲學的景仰,也不是出於宗教制約,而是發自內心對大智慧的尊敬。
我不大稱自己是佛教徒,只說自己很喜歡佛教系統的哲學智慧,喜歡合掌那一刻,把自己放得很謙卑,提醒自己尋找內在的平靜和真理。我想佛祖也沒有需要人朝拜祂,那個合十一直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收攏自己的心。
***
但說來柴迪隆寺,這座清邁最著名的寶塔前,沒有一點私心是騙人的。
我一直到快離開前才想起來,我從台灣千里迢迢帶了我的書,還有剛從泰籍老師手中接下,繪著蘭納祈禱文的Tok Sen木槌──前者是我敲開人心的工具,後者是我療癒身體的新媒介。我想讓這兩樣東西浸潤一點古老土地的靈氣,從前的我只有療癒人心的能力,今後,希望我在身體的智慧上也有同樣的能力。
剛出書的時候,很多讀者從世界各地拍照給我,讓我過過「你的書也抵達XX國了!」的乾癮。
清邁柴迪隆寺這個點,就由作者本人註記了──《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2018年11月1日,和作者一同在大佛塔下,瞻仰古城的榮光。
#柴迪隆寺
#更多照片在留言處
#晨光中的大佛塔真的絕頂美
#起得了床的話大推清晨六點多的柴迪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