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K Consulting:CES 2021聚焦於後疫新常態之創新應用
【CTIMES/SmartAuto 編輯部 報導】 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
工研院「展望2021暨CES重點趨勢研討會」今(27)日登場,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針對後疫時代下,2021年科技產業之總體觀察,並針對CES 2021最新科技發展動向提出解析,期協助臺灣相關產業掌握趨勢脈動,洞見未來新契機。
美國消費型電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堪稱年度科技業風向球,今年因應疫情,CES 2021首度改為線上展覽。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工研院運用數位科技,首度以虛擬展示館參加CES 2021數位展,展出AI人工智慧、機器人、數位醫療等12項創新技術,同時舉辦超過130場的線上一對一合作洽談。
在趨勢剖析面向,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到,「疫情」是CES 2021最大公約數,「數位轉型」是2021年最重要的關鍵趨勢。副所長鍾俊元指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確對全球產業衝擊極大,已加速產業服務端、生產端的「數位轉型」。從CES觀察,今年的特色聚焦在後疫「新常態」的創新應用,大多數新產品、新技術都環繞著疫情的需求。建議臺灣服務端廠商,應加速運用數位工具,提供客戶零接觸服務體驗;生產端廠商則應充分運用數據加值生產製造,並投資於數位資產來創新價值。
CES 2021展覽特色:防疫、智慧、自動為後疫「新常態」三大需求
觀測本次展會的最大特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防疫(Disinfection)、智慧(Intelligence)、自動(Robotics)為後疫「新常態」的三大需求,並主要呈現在「居家」、「個人」、「城市」等三種創新應用領域上,透過運用高性能運算、網絡安全(Cyber security)、物聯網(IoT)等「共通性」科技提供智慧與安全工具或平台實現。「居家」是結合工作與生活的活動總部,照顧到居家防疫需求;「個人」則重視個人化防疫與精準健康;「城市」的創新應用則強調公共衛生與零接觸商機。根據工研院預估,2025年全球將有40%的員工在家工作、有75%的病患將使用數位醫療服務,且網絡安全防護服務將有187億美元市場;預計至2030年,第四、五級自駕車產值將達600億美元,從上述後疫創新應用趨勢與機會,展望2021年,我國產業應提早布局相關產品技術發展。
後疫新生活型態:重塑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商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指出,展會中可看到肺炎疫情導致生活型態改變,衍生諸多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商機。展示重點歸納為三大方向:一、環境潔淨科技:透過空氣水質病毒的汙染偵測、與汙染物質成份濃度之分析判斷,藉此進行廣泛的環境監控。二、非接觸式科技:不論在居家或工作場所,透過科技使接觸感染機率降至最低。三、穿戴/手持/居家用品生理量測科技:包括手錶、耳機、戒指、貼片、手機等,導入各種生理感測元件/演算法,使用者能在減少前往醫院前提下隨時進行健康管理。預期後疫新生活型態將加速各種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市場的穩健成長,工研院預估2021年全球可望達到703億美元產值水準,相較2020年成長14.5%,展現出強勁市場動能。
創新應用需求驅動:半導體技術將持續推進至試產3奈米技術節點
作為推動數位生活轉型的重要推手,各廠在CES展出最前瞻的半導體技術與產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有四大趨勢重點:第一、量產技術節點持續推進至7奈米與5奈米,2024年將進入2奈米,持續提升晶片運算效能;第二、客製化多核心遊戲機運算晶片,提供最佳與流暢的遊戲畫面,如Microsoft及Sony均採用AMD客製化的晶片;第三、AI人工智慧晶片持續進化至「認知智能」,經晶片精密解析後,讓顯示畫面更接近人眼所視的體驗;第四、半導體矽光子技術實現低成本光達模組,推動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車輛。在產業前景面向,展望2021年,半導體技術將持續推進至試產3奈米技術節點。國際市調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半導體市場在2021年將年成長11.6%,推升全球半導體市場達到歷史新高的5,020億美元規模。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觀察臺灣半導體產業技術持續推進與承接國際訂單之帶動,預估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將成長至3.5兆元新臺幣的歷史新高里程碑。
預見移動新體驗:智慧化與電動化大趨勢
汽車產業仍然2021 CES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CES 2021轉為全數位化展示,車輛領域仍有400家以上廠商參與盛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高解析度影像雷達(Imaging Radar)成為傳統及新創廠商的新戰場,NXP、Continental、Vayyar、Arbe等從晶片到Tier 1系統供應商各推出解決方案。此外,順應電動化及智慧化的轉變,可觀察到Bosch、Aptiv、ZF等Tier 1大廠均啟動重塑新電氣電子架構,宣告未來移動將為軟體所定義。因應COVID-19,消費者對車輛內裝增加了抗菌、消毒、空氣淨化的需求,更進一步將個人車輛轉換為住家與工作場域外的「第三空間」,車輛內部空間轉化為智慧座艙,更大更多的螢幕、即時資訊串流、沉浸式音效,並導入人工智慧強調個人化的體驗,滿足駕駛與每一位乘客的需求。
個人健康新境界:數位健康創新迎商機
另一個觀展亮點是數位健康的蓬勃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COVID-19疫情加速了數位健康的普及,家被重新定義,在健康照護上的重要性更加強化。從醫療到日常生活,盡現未來數位健康趨勢。由疫情帶動數位健康應用的成長,助長遠距醫療、非接觸式應用快速發展。除了防疫科技,可發現5G、AI人工智慧、XR等數位科技發展帶動的數位健康應用陸續在健康照護領域落地。此外,因應生活型態(Lifestyle)而來的各項數位健康應用,也可看出數位健康科技持續擴大範疇。未來數位健康應用於不同場域之間的生理/生活數據的串連與整合度,將是未來的觀察重點。
智慧場域連結體驗:引領影音科技新浪潮
觀測CES 2021,「家」扮演推動新經濟更重要的角色,加速了新媒體影音串流、娛樂、遊戲、遠距辦公、線上學習、健身領域的趨勢發展。主辦單位消費者技術協會(CTA,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預估,2021年北美市場在軟體與影音串流服務支出,將成長11%至1,120億美元,其中影片串流支出成長15%至410億美元,音樂串流支出成長19%至100億美元,遊戲支出成長8%至470億美元。國際大廠Samsung、LG、SONY、Panasonic等知名業者以AI人工智慧融入沉浸體驗影音科技,展示各項無縫連結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包括:一、8K、Mini/Micro LED、可捲螢幕、透明顯示、電競新品、空間音訊、TWS等新興視聽裝置;二、5G智慧場域應用擴大,智慧感知影音互動系統、防疫科技與非接觸式技術等讓創新概念落地,並豐富使用者體驗,引領未來美好生活樣貌與推動全球科技產業向前邁進。
附圖: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鍾俊元(左三)率領研究團隊發表展望2021暨CES重點趨勢。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asp?O=HK51R8Z1SZSSAA00NO
智慧顯示 前瞻技術之 醫療 影像 應用研討會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半導體產業4大未來趨勢 工研院公開觀測心得
14:242021/01/27 工商 袁顥庭
工研院「展望2021暨CES重點趨勢研討會」27日登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到,「疫情」是CES 2021最大公約數,「數位轉型」是2021年最重要的關鍵趨勢。副所長鍾俊元指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確對全球產業衝擊極大,已加速產業服務端、生產端的「數位轉型」。
從CES觀察,今年的特色聚焦在後疫「新常態」的創新應用,大多數新產品、新技術都環繞著疫情的需求。建議臺灣服務端廠商,應加速運用數位工具,提供客戶零接觸服務體驗;生產端廠商則應充分運用數據加值生產製造,並投資於數位資產來創新價值。
觀測本次展會的最大特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防疫(Disinfection)、智慧(Intelligence)、自動(Robotics)為後疫「新常態」的三大需求,並主要呈現在「居家」、「個人」、「城市」等三種創新應用領域上,透過運用高性能運算、網絡安全(Cyber security)、物聯網(IoT)等「共通性」科技提供智慧與安全工具或平台實現。
「居家」是結合工作與生活的活動總部,照顧到居家防疫需求;「個人」則重視個人化防疫與精準健康;「城市」的創新應用則強調公共衛生與零接觸商機。
根據工研院預估,2025年全球將有40%的員工在家工作、有75%的病患將使用數位醫療服務,且網絡安全防護服務將有187億美元市場;預計至2030年,第四、五級自駕車產值將達600億美元,從上述後疫創新應用趨勢與機會,展望2021年,我國產業應提早布局相關產品技術發展。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指出,展會中可看到肺炎疫情導致生活型態改變,衍生諸多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商機。
展示重點歸納為三大方向:一、環境潔淨科技:透過空氣水質病毒的汙染偵測、與汙染物質成份濃度之分析判斷,藉此進行廣泛的環境監控。二、非接觸式科技:不論在居家或工作場所,透過科技使接觸感染機率降至最低。三、穿戴/手持/居家用品生理量測科技:包括手錶、耳機、戒指、貼片、手機等,導入各種生理感測元件/演算法,使用者能在減少前往醫院前提下隨時進行健康管理。預期後疫新生活型態將加速各種AI人工智慧感知應用市場的穩健成長,工研院預估2021年全球可望達到703億美元產值水準,相較2020年成長14.5%,展現出強勁市場動能。
作為推動數位生活轉型的重要推手,各廠在CES展出最前瞻的半導體技術與產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觀測,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有四大趨勢重點:第一、量產技術節點持續推進至7奈米與5奈米,2024年將進入2奈米,持續提升晶片運算效能;第二、客製化多核心遊戲機運算晶片,提供最佳與流暢的遊戲畫面,如Microsoft及Sony均採用AMD客製化的晶片;第三、AI人工智慧晶片持續進化至「認知智能」,經晶片精密解析後,讓顯示畫面更接近人眼所視的體驗;第四、半導體矽光子技術實現低成本光達模組,推動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車輛。在產業前景面向,展望2021年,半導體技術將持續推進至試產3奈米技術節點。
國際市調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半導體市場在2021年將年成長11.6%,推升全球半導體市場達到歷史新高的5,020億美元規模。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持續推進與承接國際訂單之帶動,預估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將成長至3.5兆元新臺幣的歷史新高里程碑。
汽車產業仍然2021 CES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CES 2021轉為全數位化展示,車輛領域仍有400家以上廠商參與盛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高解析度影像雷達(Imaging Radar)成為傳統及新創廠商的新戰場,NXP、Continental、Vayyar、Arbe等從晶片到Tier 1系統供應商各推出解決方案。此外,順應電動化及智慧化的轉變,可觀察到Bosch、Aptiv、ZF等Tier 1大廠均啟動重塑新電氣電子架構,宣告未來移動將為軟體所定義。因應COVID-19,消費者對車輛內裝增加了抗菌、消毒、空氣淨化的需求,更進一步將個人車輛轉換為住家與工作場域外的「第三空間」,車輛內部空間轉化為智慧座艙,更大更多的螢幕、即時資訊串流、沉浸式音效,並導入人工智慧強調個人化的體驗,滿足駕駛與每一位乘客的需求。
另一個觀展亮點是數位健康的蓬勃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表示,COVID-19疫情加速了數位健康的普及,家被重新定義,在健康照護上的重要性更加強化。從醫療到日常生活,盡現未來數位健康趨勢。由疫情帶動數位健康應用的成長,助長遠距醫療、非接觸式應用快速發展。除了防疫科技,可發現5G、AI人工智慧、XR等數位科技發展帶動的數位健康應用陸續在健康照護領域落地。
此外,因應生活型態(Lifestyle)而來的各項數位健康應用,也可看出數位健康科技持續擴大範疇。未來數位健康應用於不同場域之間的生理/生活數據的串連與整合度,將是未來的觀察重點。
觀測CES 2021,「家」扮演推動新經濟更重要的角色,加速了新媒體影音串流、娛樂、遊戲、遠距辦公、線上學習、健身領域的趨勢發展。主辦單位消費者技術協會(CTA,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預估,2021年北美市場在軟體與影音串流服務支出,將成長11%至1,120億美元,其中影片串流支出成長15%至410億美元,音樂串流支出成長19%至100億美元,遊戲支出成長8%至470億美元。國際大廠Samsung、LG、SONY、Panasonic等知名業者以AI人工智慧融入沉浸體驗影音科技,展示各項無縫連結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包括:一、8K、Mini/Micro LED、可捲螢幕、透明顯示、電競新品、空間音訊、TWS等新興視聽裝置;二、5G智慧場域應用擴大,智慧感知影音互動系統、防疫科技與非接觸式技術等讓創新概念落地,並豐富使用者體驗,引領未來美好生活樣貌與推動全球科技產業向前邁進。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27003214-260410?chdtv
智慧顯示 前瞻技術之 醫療 影像 應用研討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開幕典禮暨臺大「研究中心跨領域提升研討會」活動圓滿成功】
Opening of AI.ROBO Center and Its Cross-Disciplinary Conference a Success
近年來,由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快速崛起,AI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無遠弗屆,人工智慧跨足許多領域並且具有顯著的成就,如結合智慧型機器人,運用於協助老人生活於居家環境或安養中心,以減輕年輕人於老齡化社會的所承受的重擔;經由人工智慧的協助可以對未來發生疾病的風險進行預測或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許多新技術也大幅度的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和產業商樣模式,更直接影響了製造工程未來的運作型態,也因此,世界各國都針這個議題,定義了較明確的中長程推展方向,其中,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相關領域為重要的發展關鍵,也是各國大力推展的兩個重點發展領域。
有鑒於此,傅立成教授為凝聚校內對AI理論及應用或對AI機器人領域有興趣之同仁,建立一個跨領域之合作平台,特成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一方面希望能讓有興趣之同仁的研究有個出口,二方面可促成不同領域、不同單位同仁的合作火花。本中心下設5個研究小組,分別是1). 人工智慧理論及應用組、2). 前瞻機器人組、3). 生物醫學組、4). 認知與行為科學組、5). 先進工程組,持續推動各項業務及學術活動,打造跨系所、跨領域、跨國際之世界級AI與機器人研究中心。
本次為使校內師生更了解當前AI的發展與前景,中心於107年4月30日以「AI Outlook探究AI的無限可能」為主題,舉辦中心開幕典禮暨臺大研究中心第8次跨領域提升研討會。
活動一開始,中心邀請郭大維校長及科技部前瞻司楊琇雅司長為這次的活動拉開序幕,並請兩位長官與台大醫學院張上淳院長、電資學院陳銘憲院長、理學院劉緒宗院長、社會科學院蘇國賢院長、中山科學研究院資訊通信研究所林高洲所長及本中心主任傅立成教授為中心進行揭牌儀式。
本次跨領域交流研討會共邀請7位來自產業界、學界及醫界的學者專家進行演講,從不同的面向介紹目前AI的發展及未來的可能性,拓展大家對於AI的想像。上午場的研討會安排Google臺灣簡立峰董事總經理、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廖榮鑫董事長兩位講者、下午場則是邀請來自中心內部成員及其他校級中心的教授擔任講者,分別是機械工程學系李綱教授、心理系陳建中教授、資訊工程學系張智星教授、醫學系外科陳炯年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邱瀚模教授等五位教授進行不同領域的演講。
另外,為促成校級中心間的跨領域交流,特於中午時段舉辦海報交流活動,此舉獲得許多中心一同共襄盛舉,共有16組海報參加展示。在此感謝臺大遠距照護中心、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科技部人工智慧技術暨全幅健康照護聯合研究中心、生醫倫理中心、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功能影像及介入治療研究中心/安克生醫、機械系林沛群教授、電機所黃升龍教授、王奕翔教授、數學系王偉仲教授、語言所李佳霖教授及來自中心內傅立成主任、人工智慧理論組張智星組長、認知與行為科學組葉素玲副主任、馮怡蓁所長及黃從仁教授等人大力支持及派員現場解說,與會者的反應都非常熱絡。
本次研討會參加人數約有200人,參與的校級中心及院系所更多達20多個,顯示在目前AI蓬勃發展的時代,人們對於了解AI現況的渴求。本中心為一跨領域平臺,肩負凝聚校內AI發展能量的使命,藉由這次的機會讓不同領域的師生能更了解AI的發展與應用。
欲了解本中心更多資訊,歡迎參考中心網站: http://ai.robo.ntu.edu.tw/
===
The opening of the Center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dvanced Robotics (AI.ROBO) along with a seminar themed “AI Outlook: Exploring the Infinite Possibility of AI” on April 30 was a success. Seven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industry, academia, and medicine were invited to talk about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AI in the future. This event drew 200 participant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y-level research center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The AI.ROBO Center was established to boos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robotics. As a collaborative platform, the AI.ROBO Center involves five research teams individually devoted to: (1) AI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 advanced robotics, (3) biomedicine, (4)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nd (5) advanced engineering. The participating faculty members and the center will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se fields of research and build a world-class AI and robotics center that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departments, disciplines, and countries.
AI.ROBO Center: http://ai.robo.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