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曾與朋友們陷入「誰才是台灣小吃霸主」的爭論之中。
我們討論出許多強力的角逐者,包含名揚國際的珍珠奶茶、稀有度MAX的愛玉、排他性極強的臭豆腐、人見人愛的炸雞排等等。
不論大家如何爭論,在我心中,烤香腸永遠都是當之無愧的台灣小吃之王。
原因很簡單,烤香腸在台灣無所不在。
從百貨公司到路邊攤,從阿里山到日月潭,全台每一座夜市、每一處名勝古蹟,甚至每一間大學宿舍,都少不了烤香腸。
金庸曾經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沒有江湖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在台灣,有人的地方就有烤香腸。
我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情,是在大一寒假與家人一同環島的旅途中。
途經花蓮時,我們參訪了知名景點砂卡噹步道。
那是一條沿著山壁開鑿的古老步道,步道一側是峻峭的山谷,另一側則是湍急的溪流。
整條步道迂迴鑲嵌在河谷之中,時有狹窄的路段,必須貼著山壁行走,即使靠近斷崖邊設有扶手,仍難免感到驚心動魄。
走步道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原因讓過去的人們花費這麼大的心血於堅硬的岩壁中開鑿出這樣一座步道?
他們在尋找什麼?
步道的盡頭,有什麼在等著我?
我走到底後才發現,那裡除了跟我一樣的觀光客外,就只有一處烤香腸攤。
周遭沒有其他攤販,讓香腸攤顯得更加突兀。
當時我並沒有多想,只是好奇這麼大一個烤香腸機是怎麼運過險峻的步道。
我已經忘了香腸的售價,只記得是遠超一般香腸行情的價格,但我還是買了。
香腸串在竹籤上,烤得紅通,邊緣有些微焦,我一口從中間咬下,險些燙著舌頭,趕緊鬆口。
那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其實並不特別喜歡吃烤香腸,卻總是會吃到。
為什麼呢?
沉思間,我的竹籤猛然抖了一下。
我低頭一看,烤香腸從我剛剛咬一口的地方斷裂開來,前半段脫離了竹籤,掉落在地面。
我一陣茫然。
為什麼我會買這麼貴的烤香腸?
為什麼我的烤香腸會掉到地上?
為什麼,我明明已經是大人了,香腸掉到地上還是會這麼難過?
當是已經是下午,夕陽的餘暉映照在我手中僅剩半截的香腸上,看得我的胸中一陣悲涼。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隔天的旅程中,我在台北一處山區看到了鑲嵌在岩壁上的貝殼化石。
以前地科課有教過,這些都是千萬年前沉積在海底的貝類,經由地殼推擠的造山運動才慢慢抬升到高山上。
令我訝異的是,在這些貝殼輪廓的旁邊,我發現一條帶著弧度的圓柱狀輪廓,看上去像極了香腸。
我不禁覺得自己有點好笑,竟然對一條香腸心心念念到這種程度,連石頭都能看出香腸的形狀。
旅程結束後,我跟朋友阿翔談起這件事,把當時用手機拍攝的相片拿給他看,笑著告訴他香腸對我的影響有多麼根深蒂固。
卻不料阿翔看了我的照片後,臉色嚴肅地搖搖頭。
「這不是幻覺。」他說。
「啥?」
「這是香腸的化石。」阿翔斬釘截鐵地說道。
阿翔現在的職業是國中生物老師,他在學生時期曾沉溺於各種莫名其妙的研究中,雖然因此差點沒辦法畢業,但也因此多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知識。
「高中生物課你還記得多少?」阿翔問我。
「我只記得貓頭鷹的腿其實很長。」我說。
阿翔清了清喉嚨,開始跟我賣弄起淵博的知識。
「據今約五千五百萬年前,地球曾經有一度快速升溫的現象,科學家稱之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具地層資料顯示,當時有極大量的溫室氣體被釋放到大氣中,全球氣溫急遽上升了十幾度。」
「極熱事件使得全球森林急遽擴張,間接促進了哺乳類動物發展,甚至讓靈長類得以出現。」
「那跟香腸有什麼關係?」我問。
「關於極熱事件成因有很多爭論,包含彗星撞擊、火山活動、海底可燃冰融化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但我的想法不一樣。」阿翔的眼睛放出了光。
「你的想法哪次跟別人一樣?」我無奈地說。
「我認為,始新世極熱事件,其實是由大量的烤香腸活動造成的。」
「在五千多萬年前?誰烤的香腸?」我皺眉。
阿翔沒有理會我,自顧自又拋出一個問題。
「你知道嗎?肌肉組織是沒有辦法形成化石的,你在山上看到的,其實是香腸的骨骼化石。」
「你到底想說什麼?」
「五千多萬年前的香腸還是有骨骼的,千萬年後,牠們卻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捨棄骨骼,到底是為了什麼?」
「三小啦,所以五千萬年前到底是誰在烤香腸?」我問。
阿翔神祕地笑了一下。
「是香腸自己在烤自己。」
「香腸想讓自己變得更美味,牠們想被吃掉。」
「不僅如此,香腸還透過加溫整個地球來孕育能吃掉自己的物種。」
這個白癡到底在說什麼......
「你有看過人類的染色體嗎?」阿翔突然問我。
我腦中浮現了一幅生物課本上的圖案。
「你瘋了......」我的瞳孔放大,震驚到說不出話來。
「沒錯,人類的染色體早已經變成香腸的形狀。」
「你是說,人類從遠古開始捕食香腸的行為,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己的DNA?」我問。
「你還是沒搞清楚。」阿翔苦笑。
「並不是人類『捕食』香腸,而是香腸選擇寄生在人類體內。」
「一直以來,生物學家都在猜測,未來的人類會演化成什麼模樣。」
「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再過幾百萬年,人類就會演化成一條香腸。」
阿翔看著我的眼睛。
「這不是天擇,而是香腸的意志。」
「神經病。」我大笑。
阿翔的理論實在過於荒謬,我笑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我越笑越心虛,越心虛笑越大聲,像是要用笑聲將心中的不安蓋過。
一股陰暗深沉的恐懼感在我心底不斷搔刮。
我想起砂卡噹步道上那條掉落的香腸。
我一直拒絕承認這個事實。
──牠根本不是被我咬斷的,牠是在掙扎中扯斷了自己的身體。
──牠想要鑽進我的身體裡面。
「不要逃現實了,我們早晚都會變成香腸的。」阿翔拍拍我的肩膀。
「你才是香腸!你全家都是香腸!」我慌得大叫,推開了阿翔。
我奪門而出,再也不願意去思烤香腸的事。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下意識地避開了任何可能出現烤香腸的場合。
直到前幾個禮拜,我前往台北工作。
工作告一段落後,餘下了一些時間,我於是首度買票登上台北101。
那是台灣的指標性建築,一度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搭乘曾是世界最快的電梯,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上高空,內心充滿興奮的悸動。
在市區從那樣的海拔居高臨下,我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呢?
答案很快揭曉。
那天的霧很大,我從觀景窗根本看不見什麼風景。
但我發現,台北101的觀景樓層中,也在賣烤香腸。
我感到很困惑。
這是一棟聚集了世界頂尖的科技、人力、智力、財力,耗費整整五年的光陰、580億的資金所建造的巍峨大樓。
毫不誇張地說,是人類工程界的奇蹟。
結果你們在樓上賣烤香腸。
到底為什麼?
為什麼非得是烤香腸?
我實在太過疑惑,疑惑到等我清醒過來的時候,手裡已經拿著一串烤香腸。
我連自己是什麼時後結帳的都沒意識到。
過去的人生片段像幻燈片一樣在我腦海閃過。
國小園遊會、中秋節烤肉、每年年夜飯、廟會慶典、選舉造勢……
我二十幾年來的人生,全都活在被香腸包圍的環境之中。
這是一個網羅,也是一種制約。
如同植物需要陽光與水份,吃食烤香腸已經內化為我的生存本能。
我一直以為是香腸攤跟著人潮出現,那天我才明白,是人類在跟著烤香腸活動。
並非是所有景點有賣烤香腸,而是有烤香腸的地方才會變成觀光景點。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烤香腸就行。
人類的一舉一動,早已被烤香腸掌握。
過去已經有無數物種被香腸的基因同化,變成虱目魚香腸、山豬肉香腸、墨魚香腸等不同種類的香腸,如今終於輪到我們。
我完整地回憶起金庸的那段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我終於明白了人類的宿命。
──有人的地方就有香腸,有香腸的地方就有香腸,人就是香腸。
智力理論阿摩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登月遠比載人進入地球軌道難得多,需要火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革命,而後者常常被忽視。
登月首先要保證在月球上著陸的地點準確,而且要保證返回火箭和飛船能夠在月球軌道上準確對接,這就要用到控制論了,這一點我們在前面介紹控制論時介紹過了。對於阿波羅登月控制方面貢獻最大的科學家是數學家卡爾曼,他在維納控制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卡爾曼濾波,這從理論上保證了火箭能夠準確無誤地抵達登月的地點。
不過,在實現卡爾曼濾波的過程中又遇到了麻煩,當時控制阿波羅登月的大型計算機還沒有今天一台智能手機快,因此完成不了卡爾曼濾波的計算,於是許多控制專家和計算機專家經過努力,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簡化了數學模型,這才實現了登月的控制。
在信息技術方面另一個關鍵問題是遠程無線通訊。為了確保相距38萬公里的地、月之間通信暢通,美國發射了很多環月球的航天器,專門測試地月之間的通信情況。
最後,由摩托羅拉公司提供了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對講設備,保證了登月計劃通信的暢通。為了在月球上拍攝清晰的影像,瑞典的哈蘇公司研制出特殊的照相器材,記錄了阿波羅登月寶貴的科學和歷史資料。
相比之下,蘇聯在綜合國力上,在除了火箭設計的其他技術上,特別是信息技術上,和美國都相去甚遠,遠沒到能夠登陸月球的水平。即便是在火箭製造上,蘇聯和美國也有較大差距,這包括從火箭發動機的材料,到燃料,到加工各方面。由於製造水平不夠,蘇聯嘗試發射了幾次登月火箭N-1,都失敗了。
最後講講雙方在人才上的差距。美國在蘇聯人率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後,陷入了所謂的「史潑尼克危機」,因為美國人擔心蘇聯能將發射衛星的火箭裝上核彈頭打到美國。
作為回應,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奪回技術優勢,當年就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該法案對美國接下來20年的科技人才的培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美國向世界各國的人才敞開大門,其中包括很多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而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一批德國和歐洲的科學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反觀蘇聯,雖然在二戰時也把一批德國火箭專家帶回到蘇聯,但是因為不能夠信任他們,又將他們送回到東德。因此登月的競賽實際上是蘇聯和整個西方世界在智力上的比拼。
最後,雖然美、蘇兩國最初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進行太空競賽的,但是很快人類開始在航天領域開展了相互合作,並且讓這個領域成為了全世界合作最密切的科研領域,今天的國際太空站,就是這種合作的產物。
要點總結:
1. 直到今天,像登月這樣的大型項目,依然是在比拼一個國家能夠調動的總能量。
2. 登月這種項目,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人們通常能夠看到的只有火箭部分,但是在它的背後,信息系統、控制系統同樣重要。從方法論上講,阿波羅登月的成功是控制論新方法的成功。
3. 登月能夠在60年代技術條件和今天相比不算成熟的時間點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靠工程師們化繁為簡的能力。
4. 最後,任何大型項目的比拼,也都是人才的比拼。
希望這四點結論對大家有啓發。」
智力理論阿摩 在 閱讀再進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這本書,感覺像在跟大師對話。
也明確感受到,阿德勒的許多概念,在其他後來的理論家,甚至大眾心靈成長書籍之中,找到了受他影響的軌跡。
有些困惑讓我感覺稍稍釋疑,但有更多的困惑產生,讓我更有動力去在臨床實務中持續探索與進行討論。我想,這是阿德勒帶給我的能量,我非常珍惜,也很願意跟各位朋友分享,一同來瞭解人性。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洪仲清 #阿德勒 #阿德勒談人性
還沒學好的功課成了缺陷
明年(西元2017年)是阿德勒(Adler, A.)逝世80周年,遠流出版社選擇在這個時候出版《阿德勒談人性》,實在別具意義。
其實這本書,在民國七十九年曾經出版過,當時的書名是《瞭解人性》,編在遠流的「大眾心理學叢書」之中。很有趣的巧合是,這本書就是阿德勒在維也納的民眾講習所,以德文對著大眾演講每周一次所集結成的書。這是阿德勒第一本重要的心理學著作,在美國已經賣了數十萬本。
距離一九一一年跟佛洛伊德決裂之後,約十五年,書中已經有了相當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的雛型。
這期間,歐洲在西元一九一四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阿德勒也擔任奧地利軍隊的戰地醫生。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阿德勒在本書中,多次表現出對於權力欲、虛榮心、優越感的不滿。
「…幸不幸福和當個第一名或者最傑出的人,毫無關係。如果老是灌輸小孩當一名這種觀念,只會讓他們的人生觀變得狹隘,剝奪他們與他人好好相處的機會。」
阿德勒在這本書中的理想,是期待一個人能擺脫自卑感的鉗制,懷抱著「社會意識」(社會興趣),願意跟人合作,貢獻社會。他以達爾文的演化論為基礎,論證人類需要藉著合作共處才能生存。
他也親身實踐,致力倡導跟生活有關的心理學,與大眾互動。一九三七年過世的時候,也是因為前往演講途中,心臟衰竭而病逝。此外,他不但曾在維也納的公立學校創設多所兒童輔導診療所,更積極地訓練專業人員,以及現場示範,教導群眾處理跟家庭有關的問題。
很諷刺地是,從演化論衍生出來的優生學,被具有權力欲、虛榮心的政治人物,利用整體社會情緒,變成迫害猶太人的立論基礎之一。因為阿德勒為猶太人,所以在一九三二年之後,阿德勒的臨床講義,在奧地利大部分被禁止,許多阿德勒的追隨者也遭到迫害。
所以雖然阿德勒沒在書中指名道姓,也沒有明白地針砭時政,不過看得出阿德勒在書中的苦口婆心。他寫書的當時,正在一戰結束,二戰之前的詭譎社會氛圍中,他不斷呼籲社會要合作共處,所以非常關心教育與家庭—性格養成的基礎。
「嘲諷小孩的行為形同犯罪」、「…父母還能避免任何外在的權威施加在孩子身上,不使他們成為不敢有意見的乖乖牌。外在權威這種有害的教養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個性變得封閉,不敢說真話,並擔心說實話的下場。教育小孩若施加壓力,如同一把雙面刃,有利有弊」、「『瞭解人性』這麼重要的教育目標,至今還是沒有人好好重視」…
可能由於看到兒童的困難,延伸而成為成人的情緒與行為困擾,阿德勒非常重視兒童人權,以及教育兒童的目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瞭解一個人,常要從小時候開始。
「兒時留下的印象,會成為孩子成長時遵循的軌跡…人們在兒時遭遇的某些壓力,會影響他們的生命觀點,同時也會早早決定他們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所以他希望透過訓練與輔導,幫助兒童,進一步幫助成人,瞭解自己的行為目的,並透過老師、父母或自我引導,改變目標與行為。
「…我們有待學習的是,如何修正自己的觀念,還沒學好的功課成了缺陷,影響我們的生活,一直為此所苦。」、「即使我們已經是成人了,卻依然把小時候養成的偏見與錯誤觀點當作圭臬在遵守,透過它們看世界…」
所以阿德勒從社會意識與合作的必然談起,配合著兒童的器官缺陷,談教育、家庭、性別平等、性格形成、智力、早年回憶、夢、潛意識、手足排行、自卑感…,以及各種情緒。阿德勒關心的範圍很廣,尤其他直接面對大眾,我猜,這些也是要回應大眾所關心的各種議題。
不過,其實這80多年來,心理學研究已經有長足的進步,各種研究也累積得非常豐厚。像是變態、性格、社會、發展心理學,以及這些年熱門的認知神經科學,我們的思考,已經超越阿德勒當時的知識範圍許多。
譬如以「器官缺陷」來說,我們關心的部分,已經不只侷限在視覺、聽覺或身體器官。目前我們已經對基因遺傳、大腦組織,以及認知功能缺損的認識,遠遠多於阿德勒當時。
「我們很肯定,所有注意力不足的病案,問題都出在追逐錯誤的目標。」
關於注意力不足,乃至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我們已經有社會、心理、生理,各種層面的理解。從這個角度看,某些阿德勒的思考,還需要透過現在的心理學知識,再重新檢視。
所以,阿德勒的研究方法,就目前來看,恐怕仍然過於粗糙。不過,我相信,就算現在的研究方法相對於過去,嚴謹且有效許多,在一百年以後再來看現在,也大概一樣覺得粗糙。
不過,這實在無損許多人對於阿德勒的尊崇。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常常驚訝於阿德勒的敏銳與覺察,還有他許多觀念的前瞻性。
「…男性不太願意做的事則交由女性負責。結果情勢演變成男性一直設法支配女性,女性對於男性居於主導地位則是愈來愈不滿。兩性關係相互依存,彼此經常處在這樣的張力下,最後一定會引起紛爭、造成摩擦,這對兩性而言都是痛苦的事。」
這樣的思考,則延伸到教養層次—「要讓孩子明瞭母親操持家務和父親外出上班一樣重要,並不容易。」即使是現在,我們都還正在努力地推廣這個觀念。在教導兒童性別觀念的時候,也慢慢去除刻板印象的影響,讓兩性之間,懂得相互欣賞與合作,而不是排斥與打壓。
「『陽剛』代表有價值的、有影響力的、成功的;『陰柔』表示順從、謙卑、附屬。人們這種想法日漸根深蒂固,以至於在我們這個社會,舉凡令人讚賞的特質,都帶有陽剛色彩,而比較沒有價值或者帶有輕蔑意味的,都屬於陰柔特質。男性最受不了別人說他們『像個女人』這種嚴重侮辱…任何事只要讓人聯想到女性特質,就一定低了一等。」
阿德勒認為,這種偏見,會引發許多嚴重後果,也壓抑了心靈成長。這讓活在社會裡的女孩,失去信心和勇氣,這麼做是正確的嗎?
阿德勒其實希望回到科學來探討內在世界的現象,所以其思考辯證時,使用了機率、交互驗證、假設驗證、數據研究、醫學實驗…等的概念。
「心理治療是一門必須對人性非常瞭解的科學」、「唯有仔細觀察一個人整體的行為模式、心理狀態、生活型態,從中看出各種單一行為的意義,我們才有辦法針對這些單一行為進行判讀」…對人類的心理探索越多,我們越能瞭解,我們所知有限。
「我們對於人性科學的研究還在實驗階段…」不只是當時的阿德勒,即便是現在的我們,對於大腦、心靈所發生的許多現象,仍有許多不足,我們也依然在持續努力之中。
讀這本書,感覺像在跟大師對話。也明確感受到,阿德勒的許多概念,在其他後來的理論家,甚至大眾心靈成長書籍之中,找到了受他影響的軌跡。
有些困惑讓我感覺稍稍釋疑,但有更多的困惑產生,讓我更有動力去在臨床實務中持續探索與進行討論。我想,這是阿德勒帶給我的能量,我非常珍惜,也很願意跟各位朋友分享,一同來瞭解人性。
「千萬不要任由自己淪為慣性行為的受害者。」
祝福您!
.
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986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79折)
【博客來2016遠流全書系,2書75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ppt.cc/a2qjC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